培根铸魂育新人演讲稿

更新时间:2022-11-16    来源:演讲稿范文    手机版     字体:

培根铸魂育新人演讲稿锦集五篇

演讲稿并不能独立地完成演讲任务,它只是演讲的一个文字依据,是整个演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演讲主体、听众对象、特定的时空条件,共同构成了演讲活动的整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根铸魂育新人演讲稿锦集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培根铸魂育新人演讲稿1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强调,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为做好新时代文化文艺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是从时间坐标上提的要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文化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要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只有反映新时代特点、符合时代潮流的创作、研究才能立得住、站得稳,经得起时间的经验,反映时代烙印、具有历史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从创作研究的宗旨上提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个根本问题实质上也是重大政治问题。只有明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价值取向才能在宗旨上不动摇、立场上不跑偏、价值上不错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既是“出卷人”又是“判卷人”。无论是文化文艺创作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最终的目的都是奉献人民、服务人民、融入人民。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是对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创作研究态度提的要求。精品包含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三个方面,无论是文化文学创作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都要有精品意识,只有以精益求精、孜孜以求的态度对待文艺作品和学术研究,最后的创作、研究才能真正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的双重检验,成为精品力作、成为经典流传,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曹雪芹的《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马克思呕心沥血四十年才写成了《资本论》。那些只看眼前利益、追求“短平快”的作品和研究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最终会被无情的扫入历史的垃圾堆。只有以精品直面问题、诠释现实,用精品呼应人民、奉献人民的作品才能立得住立得稳。

  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是从对创作者研究者本身修为提的要求。《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德是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立言、立功的基础,也是立身、立业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大家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做出表率。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这就要求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涵养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在社会上起到“德艺双馨”“德业双馨”的表率作用,明礼诚信、怀德自重,讲责任、讲担当,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立德中实现自我价值做出贡献。

培根铸魂育新人演讲稿2

  新时代是担当者、奋斗者的时代。敢担当有作为,是党和人民对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和殷切期盼。近日,陈希同志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强调,要在政治忠诚上教育干部主动担当、在选拔任用上引导干部争相担当、在教育培训上促使干部善于担当、在管理方式上推动干部敢于担当、在工作氛围上激励干部乐于担当。

  新长征的路上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攻克,责重山岳,能者方能为之。当前,我国正值改革攻坚期,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与挑战,需要一大批冲锋陷阵的“闯将”、攻城拔寨的“尖兵”,在改革发展的新征程中建功立业。作为党的干部,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而是要能担当作为。要用好敢于担当和善于担当的辩证法,“敢”字当头是“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善”字当头是“成功必定有我”的主角意识,只有将“敢”与“善”有机结合,才能创新作为,干成事、干出成效。

  在“敢于担当”中提升干事创业的精神境界。精神凝聚气质、通达未来,是事业的进步之基、发展的动力之源。干部的担当精神不仅仅是个体的道德修为,也不仅仅是维护共产党人价值观,同时还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最终体现为政党自信。要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政治站位、政治能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增强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做到党中央有号召、有部署,我们就有坚决的行动、坚决的落实。要提升为工作、为事业、为人民敢于决策、敢于负责、敢于承担风险的胆略和气魄。要深刻认识履职尽责中应有的担当作为,将担当作为共产党员的传统薪火相传,带头牢记使命、履职尽责、奋发有为,以实践实干实效彰显“政治上绝对可靠、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本色。

  在“善于担当”中提升科学谋划的工作方法。从高屋建瓴的改革战略,到精细入微的民生举措,中间必须有扎实、踏实、硬实的行动。善于担当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新常态下的生动诠释,更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力抓手。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发展辩证法”“八个本领”。谋划要超前,切实增强组织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施策要精准,制定政策措施必须从基层实际出发,体现可行性,强化实效性;落实要有效,开展每项工作都要按阶段、领域、环节等分解细化。要牢固树立战略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善于在纷繁问题与复杂局面中把握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要突出问题导向,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扭住“牛鼻子”,找准工作切入点、着力点、突破口,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要学会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着力提高操作能力和执行力,让各项工作任务确保细致、坚持精致、追求极致。

  在“创新作为”中体现质优效好的担当成果。创新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党的事业取得胜利、取得成功,不断开拓和创造新的辉煌的源泉和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能身子进入了新时代,头脑还停留在过去时。”以创新把握机遇、以创新驱动发展,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先机,才能在艰巨的发展任务面前不辱使命,才能在新的征程上率先发展、走在前列。创新作为其实是斗争精神、斗争本领的集中体现。不破不立,“创新作为”是一种思考、探索、总结和提炼的过程,斗争并不是喊空口号,也不是一味地蛮干,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讲究方法的行动,既要有愚公移山的苦干精神,也要有善抓善成的巧劲。组织工作的创新作为就是确保细致、坚持精致、追求极致,主要是做到“四看”:看有没有争先创优意识、看会不会抢抓机遇、看能不能破解难题、看能否出色地完成目标任务,在推进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上创新求突破,以改革创新的理念拓展组织工作思维,推动组织工作出精品、出亮点、出成效。

  扬鞭奋进鼓点急,担当尽责正当时。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我们要用好“敢于担当”和“善于担当”的辩证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奋斗。

培根铸魂育新人演讲稿3

  时间过得好快,踏上讲台身为人师已经有十三年了,一路走来,有泪水,也有欢笑;有迷茫,也有收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

     师德师风的建设对于一个学校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师德师风良好的环境学生才能健康茁壮成长;老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师德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同时也是一定社会及其阶层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不同时代对师德有不同的要求,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师德赋予了新的内涵。

  通过学习县教育局组织的师德师风建设的动员大会和学校组织的“立德树人师德师风”的动员大会,深有体会。我知道当一个好教师,应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样才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在学生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的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然后应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恢复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才会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有了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乐教勤教,才能善待学生。否则就会对学生敷衍塞责。关爱每一个学生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

  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总之,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

  二、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如果不常常处于学习状态,我们的知识结构不是社会的要求,因为在当今社会下,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因此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技术的发展步伐。

  三、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师不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是同样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是照亮别人,充实自己。正是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献身。

  四、培养师德,应加强修养

  按照教师的思想品行,道德规范和职业操行的有关要求,规范、自律自己的言行、为人处事的方式。教师应自觉地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做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要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把它作为向国家和社会的奉献,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平台。其次要加强自律,这是培养良好师德的最好办法。同时,要有一颗进取的心,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昨天可能是一位好老师,今天可能是一位普通教师,明天可能被教师队伍淘汰。好教师的标准应该是动态的,是不断提高的。教师要有一颗进取心,不断学习,放眼世界,弥补不足,提高素养。教师应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们的思想、情感、个性需要,切实地关心和爱护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通过学习,时时处处为之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工作,积极进取。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以饱满的热情和和蔼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时刻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安全工作。

培根铸魂育新人演讲稿4

  我是师范学校毕业的,今年是我从教第三十年,在倍受鼓舞的同时,对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对“四有”好老师有了更深切的理解、体悟。见贤思齐,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继续向着好老师努力显得尤为重要。

  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在中国不仅悠久,而且一直是主流。教师重要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思想和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教学过程是由师生互动共同完成。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也就成为每一个教师必须面对、思索与回答的基本命题。回顾十几年做学生和三十年教学的经历,师德至上,学术为本,用爱点燃爱、师生共同成长是我工作中感悟和体会最深的。

  “师德至上”。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教师的光荣职责。教会学生学习是重点,教会学生做人是关键,教会学生如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核心。孟子曾经说:教者必以正。教师素养的厚度,决定了学生发展的高度。教师工作具有“示范”性,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观、学生观、课堂观会通过一言一行传达给学生,对成长中的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历史系毕业的学生比较念旧,十分珍惜大学的情缘,每每聚会都会邀请老师参加。

  这几年参加毕业学生的聚会比较多,他们跟我聊到大学时代对他们记忆深刻的、或者影响到他们考研、择偶的话题,大多是我带他们史迹考查活动中的一些细节,课下交谈的一句话、课堂讨论时一个肯定或赞许的眼神。每每至此,你会感到身为教师的欣喜、压力和责任。这时你会发现,我们熟悉的以德立身,以德立教,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整洁的仪表影响学生、以和蔼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等等话语,对塑造一个好老师是多么重要。我的感受是只有秉持和践行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学术为本”。

  学高为师,备好课、上好课、育好人是作为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操守。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在谈到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时曾提出:“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获得者j·迈克尔·毕晓普在他的自传《如何获得诺贝尔奖》中写到:“教学,这是大学教师生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是非履行不可的职责,可以是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可以是荣誉的,令人欣慰的一部分。

  教学的愿望是发自肺腑,不需要辩护,不需要解释,它是一种文化义务,是一种使命。只搞学术研究而不尽教学使命,是枯燥无味的。现代的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学者,其最崇高的使命,就是要把科研发现和教学两方面的杰出本领结合在同一人身上。”从事教学和科研管理的工作实践和我自身的教学科研经历,让我深深地意识到教学与科研如同鸟的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教学激发科研的灵感,研究成果反哺教学,我自己研究的课题有些就是来自备课、上课、与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讨论过程中。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需求成为推动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之一,教师只有很好地把握所教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研究热点,把握最新的知识体系和创新技能,才能适应和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可以说,教学过程既是对科研精神和科研成果的传播和验证,也是教师科研动力激发的过程,教学实践有助于教师将科学知识系统化,并为科研工作带来启发;科研有助于革新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品位。只有教师是创造性人才,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这几年参与我课题研究的学生,所做的毕业论文和考研方向的选择也多受此影响。

  “用爱点燃爱”。

  爱是做一名好老师的前提,用爱点燃爱,建立“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师生的共同成长至关重要。历史学是基础学科,历史学专业的生源和就业都面临着现实的挑战,许多学生一开始有着“所学非所爱”的迷茫,想打退堂鼓,或者想转专业。如何通过入学教育、毕业生的成长经历、教师的现身说法来确立和巩固学生专业思想,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几年下来,历史教师的感觉是树立学生意识,站在学生的角度,付出真爱,用爱点燃爱,主动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培育积极向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文化,多途径为学生考研、就业服务,就会让学生明白专业没好坏,关键在于你能否学好。

  逐年好起来的生源质量,不断提升的考研率和就业率就是教师付出真爱,最终赢得了学生的真爱的说明。在培育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老师们也享受到过程本身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生命价值实现的欢乐。爱是彼此成全,用爱点燃爱,师生共同成长已成为师生的共识。

  教师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会变着更加美好的职业。好老师是学出来的,好老师是做出来的,好教师是通过好学生成就的,好老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为做党和人民的好老师而努力。

培根铸魂育新人演讲稿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文艺、社科工作非常重视。20xx年10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还先后出席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等会议。

  在3月4日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提出,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为此他提出了“四个坚持”。

  第一个坚持是,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毫无疑问,这个时代就是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此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结合这些背景来看,总书记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他在督促文学家、艺术家和理论家在新时代奋发有为。

  第二个坚持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中,明确列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十九大报告中更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人民”二字出现极为频繁,仅在十九大报告中,就203次提到“人民”,足见这两个字在总书记心中力重千钧。

  第三个坚持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探讨文艺作品中的精品时,习近平曾有一段精妙的阐释——“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在3月4日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的精品是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总书记提的要求,其问题意识明确指向当下中国,他所强调的是要为这个时代出精品。

  第四个坚持是,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习近平曾专门解释过,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而韩愈的文章所凭借的就是“道”,就是文以载道。这与《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志存高远的文艺工作者,必须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应该通过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鼓舞人民前进;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必须培根铸魂。正是在如此深邃的思考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向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不断发出强有力的动员令,带领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积极参与到培根铸魂的伟大事业中来。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yanjianggao/218283.html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