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柯作家]对话红柯:杰作都是人生最悲惨最黑暗的时候写出来的阅读附答案

更新时间:2020-12-18    来源:毕业生自我鉴定    手机版     字体:

[红柯作家]对话红柯:杰作都是人生最悲惨最黑暗的时候写出来的阅读附答案

对话红柯:

杰作都是人生最悲惨最黑暗的时候写出来的

舒晋瑜:你哪年到的西安?当时心情如何?对西安是怎样的印象?

红柯:2004年底迁居西安,发现自己每居一地大约也就10年,完全成了游牧人逐水草而居。我对西安印象非常好,毕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2005年我去思源学院讲课才发现陈忠实老师小说中的白鹿原不是虚构的文学地名而是真实的存在,我专门写了《山河形胜白鹿原》一文。西安古长安的大街小巷以及周边的村寨寺庙包括终南山,全都是周秦汉唐古典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碑林里的《大秦景教碑》和化觉寺巷大学习巷广仁寺,让人想到盛唐时基督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情形,大雁塔与玄奘就更不用说了。迁居西安,再次激活了我西域10年的生活积累。

舒晋衡:你是从什么时候重新进入创作的?到西安时写的第一部(篇)作品是什么?

红柯:我从1983年发表作品至今,创作只中断过一次,就是1986年初到新疆断了好几年,以后再没有中断过,这与我的性格与读写习惯有关。大学时我很少在图书馆看书,都在野外看书,晚上在教室看书到天亮。越是干扰最多,压力最大,写作欲望越强烈,我不相信有天时地利人和,杰作都是人生最悲惨最黑暗的时候写出来的,都是带血带泪的,都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百强相遇勇者胜。2004年底我来到西安,2005年就写了中篇《军酒》,发表在《上海文学》2005年第11期。

舒晋瑜:从风格和内容上请你充分谈谈,回西安的创作和在新疆时比,发生了哪些变化或进步?

红柯:从1983年发表处去作到1996年9月《人民文学》发表《奔马》引起文坛注意,经过如此漫长的过程,说明我是个很笨的人,13年发表七八部中篇、五六个短篇,几十首诗、几十篇散文,没有任何动静没有任何反应,生长期如此漫长。大漠戈壁的植物都是这么生长的,红柯本是植物,来自大漠。水土太好是否对一个作家有利真不好说,反正我感谢大漠戈壁。 我在新疆写陕西,在陕西写新疆,相比之下更适合写新疆。祖父作为抗战老兵在蒙古草原8年,父亲作为二野老兵在康巴藏区6年,我西上天山10年。据说周人来自塔里木盆地,作为周人之后我西上天山应该是寻根之旅。到了大漠才知道大漠孤烟直不是烟是旋风,才知道高适岑参们不是浪漫主义是现实写真。

舒晋瑜:在新疆生活这么久,一旦决心离开,定有很多不舍。那么,你如何评价自己的这次迁徙?创作环境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到创作?

红柯:1998年,我的第一本小说集《美丽奴羊》出版,崔道怡老师作序言《飞奔的黑马》, 这匹黑马从1998年到2000年发表30多部中篇近百个短篇几百篇散文,从2001年开始以长篇为主,《西去的骑手》《百鸟朝凤》以及最近马上出版的《太阳深处的火焰》等12部长篇。 迁徙对别人怎样我不知道,对我是极大的长进,是一种生命不断体验变化的过程。生命最忌讳封闭呆滞。周秦汉唐,穆天子西游天山,汉张骞通西域,唐玄奘西天取经,文人们壮游天下,宋以后就自我封闭了。小说本是动态,本是城市生活,本是对陌生地域的冒险,小说就不是熟人封闭的农业社会。中国四大五大名著很少是写农村的,西方更是如此。犹太人迁徙更甚,才有卡夫卡,居布拉克又不是捷克人,说德语又不是日耳曼人,多元交汇心灵极度动荡。

舒晋场:能否总结一下自己的创作经历都分哪些阶段?

红柯:大学时我发表诗歌、小说、散文,满足文学青年的虚荣心。新疆10年发表八十多万字中短篇小说,属于学艺,各种文学实验,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回陕西后1996年9月 在《人民文学》发表《奔马》标志着红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1998年李敬泽写了一篇评论《飞翔的红柯》,称红柯的速度感有别于慢速爬行的先锋文学。2001年我在《收获》发表长篇《西去的骑手》,李敬泽在《南方周末》撰文评论,总结这一年莫言的《檀香刑》、红柯的《西去的骑手》标志着中国作家从模仿欧美文学到本土化的完成,这是一个标志性文化事件。2010年我创作长篇《生命树》沟通了天山与关中。

舒晋瑜:你认为在西北作家中,自己的作品有何独特价值?

红村:白烨老师1999年就评论陕西作家多写实,而红柯抒情,西部作家多是现实主义,而红柯是浪漫主义。我写过一个创作谈《在现实与想象间飞翔》。吴义勤、于京一在《神性照 耀乌尔禾》(《小说评论》2008年第3期)中说:“红柯在《乌尔禾》中完成的是对先锋文学和世俗文学的双重颠夜与超越,它以质朴的形式,从先锋派乐不思蜀的玄奥空洞中返归清明蓬勃的诗性,实现了让文学从不堪重负的‘伪哲理化’向文学感性品质的回归,完成了从低俗卑琐 的商业化写作向丰盈想象和诗意情感的升华,

备注:舒晋输,作家,《中华读书报》记者。

(选编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居到丝路起点西安,大街小巷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让红柯居住在西域十年的生活积累又一次被激活了,创作的热情不断被激发。

B.红柯认为杰作都是人生最悲惨最黑暗的时候写出来的,因而即便再忙碌,他的创作也极少中断,迁居西安不到一年就有中篇问世。

C.红柯说他自己就像沙漠里的植物,生长期是比较漫长的,同时他也认为条件的优渥反而不利于作家的创作,所以他始终感谢大漠。

D.创作环境的变化对于红柯而言是一次次极大的长进,因为小说创作是动态的,所以迁居促使红柯长篇小说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

8.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家红柯从开始发表作品到形成自己的风格,历经十余年。2001年红柯发表的长 篇小说《西去的骑手》被文学界视为中国作家本土化的标志。

B.在西北作家群中,红柯的浪漫主义写作倾向与其他作家很不相同,他的小说《马尔禾》兼具文学感性品质与丰盈想象,是诗意情感的升华。

C.红柯认为小说不是熟人封闭的农业社会,而是动态的城市生活,是对陌生地域的冒 险,因而古今中外著名小说中很少是写农村的。

D.红柯感念新疆十年的生活,大漠戈壁的环境让他对髙适等人的边塞诗也有了更具体的理解,因而在写作与新疆有关的内容时,更加从容。

E.红柯是一位非常勤奋且“髙产”的作家,1983年发表处女作《奔马》时,就已令文坛侧目,2001年开始以长篇小说为主,作品有十余部之多。

9.访谈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通常取决于提问的质量。你认为本访谈的提问有哪些特点? 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7.C

(“同时他也认为条件的优渥反而不利于作家的创作”属于曲解文意,原文中红柯说“水土太好是否对一个作家有利真不好说,反正我感谢大漠戈壁。”可见红柯对于创作环境好是否会让作家受益是保 留态度的,但并未直接否定。从他自身来说,他认为大漠的恶劣环境是值得他感谢的。)

8.C D

(A项,原文中说“李敬泽在《南方周末》撰文评论,总结这一年莫言的《檀香刑》、红柯的 《西去的骑手》标志着中国作家从模仿欧美文学到本土化的完成,这是一个标志性文化事件。”可见这是李敬泽的评价,并非文学界的共识。因而此项曲解了文意。B项,“红柯的浪漫主义写作倾向与其他作家很不相同”这句话扩大了原文的表意范围,原文是说“西部作家多是现实主义,而红柯是浪漫主义。”E项,原文中说“从1983年发表处女作到1996年9月《人民文学》发表《奔马》引起文坛注意”由此可见,红柯的处女作并 不是《奔马》)

9.紧扣主题,不枝不蔓。记者的提问紧扣“作家及其创作”这一中心。几乎每一个问题都与其创作有关,中心明确;善于引导,环环相扣。当红柯说“迁居西安,再次激活了我西域10年的生活积累” 时,记者马上问道“到西安时写的第一部作品是什么?”引导转换非常得体,自然;适时应和,便于沟通。当红柯说到自己与新疆的渊源时,记者适时应和“在新疆生活这么久,一旦决心离开,定有很多不舍。”并追问“创作环境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到创作”,这种方式能够拉近与被访者的感情距离,自然延伸话题。

(答对1点,得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ziwojianding/168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