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全国两会关键词解读2015全国两会热点关键词解读

更新时间:2020-10-25    来源:工作自我鉴定    手机版     字体:

【2019全国两会关键词解读】2015全国两会热点关键词解读

“反腐”成两会首个热点军队、政协反腐加力

反腐,还是反腐。今年全国两会甫一开始,反腐之声便蹿升为舆论热点。

“本届政协已经撤销了令计划、苏荣等14人全国政协委员资格,这警示我们要切实加强委员队伍建设,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3日下午,俞正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开幕会上如是表示。

全国政协主席在两会召开之初便提及政协系统反腐工作,3年来还属首次。

前一日,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回答记者提问时,同样直面这一问题。他说,政协不是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虽然他们的问题大多不是在政协履职过程中发生的,但对我们政协组织的声誉损害很大。政协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

他还说,党和政府,和我们人民群众,在反腐这个问题上态度是一致的。“我套用一个网络热词,就叫‘大家都很任性’。”从“你懂的”到“任性”,连续两年,吕新华用网络语言为媒体次日的报道“下标”,并提前锁定新闻头条位置。

2日,还有一则新闻为吕新华的反腐表态继续“烧火”。

是日傍晚,中国军网发布重磅消息,军队权威部门对外公布了近期查处军级以上干部重大案件情况信息,共有14名高级军官名单被披露。这是继1月15日16名军级以上干部重大贪腐案件情况对外公开后的第二批军队“老虎”名单。

其中,在名单中位列倒数第二的浙江省军区副政委郭正钢颇为引人瞩目。

“郭正钢今天火了,比郭德纲还火。许多媒体在转载军网新闻时,或在标题上突出,或在文中标黑郭正钢,其中的深意,呵呵,‘你懂的’。如果真的不懂,您就检索一下。”2日稍晚时候,人民日报微信公众账号“学习大国”发表评论称。

记者顺手“百度”下郭正钢,确实能发现不少“料”。如,他是为数不多的“70后”少将之一,今年1月14日还出现在浙江省军区党委十一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上。

更多的“料”,可能还要等后续报道。

今年以来,军队“刮骨疗毒”快马加鞭,特别着重制度建设。2月10日,军队发布全军财务工作大清查方案;25日,出台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管理五项制度规定;26日印发新形势下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决定。

“查处腐败分子表明对违法违纪必查必究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也说明军队反腐没有禁区。”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张军社对《环球时报》表示,虽然军队是一个执行特殊任务的武装集团,但是在反腐败问题上绝不会搞特殊化。

“学习大国”也称赞,军队反腐大提速,简直就是从“绿皮车速度”飙升到“高铁速度”。军队反腐,好戏还在后头。

“反腐”也成为首日一些民主党派的提案主题。

农工党中央一份提案剑指国企反腐。提案说,造成国企腐败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主体责任缺失和监督责任不到位,必须深刻剖析产生腐败的原因和症结,对症下药,借助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两手发力”,“扎紧制度的笼子”,切实加强国有企业反腐工作。

九三学社中央一份可能出台的提案则建议更新人民币版本,震慑腐败官员巨额藏现。据澎湃新闻报道,尚不能判断更新人民币版本指的是发行第六套新版人民币,还是在2005年版第五套人民币基础上的局部更新。但有专家指出,因为“治标不治本”,这份提案出台的可行性不大。

其实,反腐议题在两会开幕之初即成为热点也是意料之中。近年来反腐重拳频出,多只“大老虎”应声落马,带给公众极大震撼,也收获民意的普遍支持。人民网两会调查显示,“重拳反腐”位居关注度排行次席,“打虎拍蝇”成为去年最受网友认可的反腐工作。人们有理由期待,2015年的反腐大戏会继续上演。

两会才开始“四个全面”已经“火”了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明日将正式召开。跟往年相比,今年大会有啥新要求?4日上午,大会发言人傅莹给出了答案。

“本次大会将遵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的总体要求,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努力将大会开成一个民主、团结、求实的大会。”傅莹在答问前如是表示。

在昨天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开幕会上,俞正声主席也指出,人民政协在2015年要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履行职能。

从这两天的人大、政协会议就能看出,两会虽然才刚刚启程,但“四个全面”已经“火了”,“火”就“火”在已经被正式纳入两会的官方语境中,并首次成为对代表、委员履职工作的总要求。

早在两会开始前,新华社记者就预测,“四个全面”将让今年这个非换届年的平年两会变得不平常。昨天,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也发文称,2015年两会一定会带火“四个全面”这个词,“虽然‘全面’二字很普通,但四个‘全面’凑在一起就不一般了”。

趁着两会刚刚开始,我们再温习下“四个全面”到底有啥“不一般”。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首次将“四个全面”并提;今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明确肯定“四个全面”是“战略布局”,并对它们的逻辑关系做出阐释:“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从2月25日起,《人民日报》连续5天发表评论员文章,首度为“四个全面”做出权威定义,并表明其“不一般”的意义。

“这‘四个全面’,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首篇题为《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的评论员文章指出。

可以这样说,“四个全面”是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新思路,从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看,事关你我每个国人的现在和未来。从这个角度说,确实“不一般”。

进入两会时间以来,不少代表委员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展开热议。

全国人大代表李大进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呼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对于每一个“全面”,我们都能从国家发展、人民生活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等层面感受到很多鲜活的事例。

全国政协委员罗富和说,我们履行职责更多的是在大政方针实施上协商议政、形成共识,在工作过程中反映不同意见。这要求我们加强学习,带头维护、学习宪法,围绕“四个全面”提出有法律依据、经得起检验的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何香久的观点更为实际。长期关注农民工问题的他希望在“四个全面”大背景之下,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解决农民工心理上的障碍,使得“农民真正成为市民”。

在会场外,讨论之声也没停歇。两会召开前后,《党建》《人民论坛》《光明日报》等重量级理论报刊发表多篇专家学者理论文章。如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陶文昭给出自己的理解:“全面”是一种系统思维,也是一种执政思维。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当政者要维系长治久安,就是要注意全面性,防止出现重大的缺口和短板。

一些国际媒体也洞察到了这一新提法。美联社指出,“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网站文章称,“四个全面”所包含的思想将习近平执政期间强调的宏大目标概括地联系起来,即经济和法制改革、严肃党纪以及民族复兴“中国梦”。

虽然“四个全面”已经成为两会场内外的共议话题,但围绕它的讨论其实才刚刚开始。代表委员们如何进一步提炼其战略内涵,值得进一步关注。

李克强谈“权”时不只说了“任性”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亲自为政府工作报告加入的这句表述,在现场引来掌声一片。

“大道至简”,是说真正的大道理都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明白;而“有权不可任性”,是指政府对手中的权力不能肆意而为,当然也不可懒政不为。

这句话是出现在“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这一部分中的,因此其首要意义是指在推进简政放权过程中,部门和地方政府该如何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

自担任国务院总理以来,简政放权就在李克强的日常工作中占据重要位置。按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有媒体统计,自2013年3月以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及“简政放权”的有33次。

改革推进的速度“有点快”。担任总理之初,李克强定下的目标是:最迟在2017年年初,需要总计减少560项国务院各部委的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但本届政府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已完成了这个指标。改革激发了中国市场的潜在活力,一个有代表性的数字显示,商事制度改革后,2014年中国每天新增登记注册企业达到了1万家。

然而,在积极效应显现的同时,简政放权当下也面临诸多难点。这在今年的报告中有所说明,主要体现在对地方政府的要求上:一是对应当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力,要彻底放、不截留,对上级下放的审批事项,要接得住、管得好;二是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据《经济参考报》日前报道,在简政放权过程中,地方部门的权力很难拿下,没用的下放得多,没权的下放得多,下放了以后又增加的问题多,实际上等于下放权力太少。

“各级政府确实取消很多审批事项,但企业感觉没有松绑,”全国人大代表宗庆后或许说出了部分企业家的心声,“建议下一步先针对企业的审批事项进行清理,哪些需要审批的公布出来,不在审批清单的即属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事项,企业可以放手大胆地干。”

此外,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管得少”固然重要,但也得“管得好”。

“不少部门和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会批不会管’的情况,有的甚至对‘审批很迷恋,对监管很迷茫’。”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认为,有效的监管机制、监管方式方法还没有完全建立,缺乏有效的监管,成为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软肋。

纵观整份政府工作报告,除在简政放权部分谈到“放权”外,李克强在谈及政府自身建设时指出了政府该如何“限权”、避免懒政。这当是“有权不可任性”的另一所指。

首先是依宪施政、依法行政。李克强说,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任何政府部门都不得法外设权。一切违法违规的行为都要追究,一切执法不严不公的现象都必须纠正。

“攻坚‘权大于法’的重头戏在依法行政。”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行政法专家马怀德表示,政府如果规范执法,就不会发生暴力执法、选择性执法、牟利型执法和不作为等乱象,公众的权益和公共利益也会得到保障。

其次是依法用权、倡俭治奢。李克强指出,腐败现象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权力寻租,要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紧紧扎住制度围栏,坚决打掉寻租空间,努力铲除腐败土壤。

“触目惊心的腐败无疑是权力任性的极致。”有评论指出,在今后的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对于反腐的纵深推进,特别是从治标向治本的升级仍会快马加鞭,同时也说明反腐并不会止于是一阵风,而是将长期不懈。

第三是主动作为、狠抓落实。李克强表示,要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对实绩突出的,要大力褒奖;对工作不力的,要约谈诫勉;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

任性,是不顾后果的恣意而为,总有一朝会失控。一个人任性或许只会自食恶果,掌握权力的政府一旦任性起来,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可承受的风险。总理此次强调“有权不可任性”,是在为尚不愿放权、不愿依法用权的政府官员敲响警钟,也提高了人们对于政府职能转变最终成果的期待。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ziwojianding/158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