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兄弟|《筷子漫淡》阅读答案

更新时间:2020-08-23    来源:毕业生自我鉴定    手机版     字体:

筷子兄弟|《筷子漫淡》阅读答案

《筷子漫淡》阅读答案

概览大千世界,综观天下苍生,其进餐工具大体可分为三类。欧美人惯用刀、叉、匙,一餐而三器并用,考究而繁琐;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居民,至今仍以手抓食,古朴而粗犷;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则使用筷子,简易而便捷。对自己祖先所发明并沿用至今的筷子,国人情有独钟。

中华大地是筷子的故乡,先人用筷子进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外观上看,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十分简陋,但经国人巧手掌控,则夹、挑、拨、扒、戳等无所不能。锋之所指,美味尽收;取舍自如,纵横桌上。堪称使用方便,价廉物美。

可以想像,远古时期洪荒满目,文明未启。人们采摘渔猎,以生食过活。我们的祖先肯定也经历过用手抓、捧而食的阶段。但懂得用火后,开始享用熟食,吃热烫的食物时,再直接用手取之,则不美也。于是自然就会想到用木棍儿夹之,以为佐助。天长日久,人们便练就了用木棍儿取食的本领,这就是人们使用筷子的由来。

制作筷子的材料,最主流者为木材和竹子。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正因如此,细棍儿、修竹等,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已呼之欲出。从当今筷子的形体考察,仍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诚“大朴胜华”之典型也。

筷子古名曰“箸”。《韩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之语。由此可见,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纣时期。

箸之易名为筷,亦有成说。明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有云:民间讳俗,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以“幡布”为“抹布”。船家希望行船时安顺平稳,到码头捷足先登,亦在情理之中。“快”又大多以竹制成,就在“快”字头上添个“竹”字头,“筷”字乃成;而近代汉语中,单音节名词有向双音节名词发展的趋势,方法便是在字后加“子”,于是“筷子”乃应运而生。

筷子的种类甚多,制材五花八门。春秋时期便已有牙箸、玉箸,秦汉时期有铜箸、铁箸,盛唐时有漆箸、金箸、银箸、象牙箸等,发展至今,筷子的种类造型更是层出不穷,色彩、图案亦是五彩纷呈。可以说,筷子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审美享受。

我国是礼仪之邦,行为举止讲求合情入理,日常生活中对筷子的使用也很有讲究。用筷子的正确方法是一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上端,另外三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且筷子的两端要对齐。用餐前,筷子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用餐后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正中。要做到彬彬有礼,雍容大方,使用筷子就应有所讲究,不能随心所欲。

14.文中说筷子“大朴胜华”,是因为筷子具有□□□□□,□□□□,□□□□的特点。

答案取材方便形态简单使用简便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箸”易名为“筷子”的原因。(不超过50字)

答案民间讳俗,以“箸”为“快儿”;大多竹制,故添上“竹”字头;单音节名词向双音节名词发展,又加“子”。

16.作家郭永秀有诗云“五指微拢/轻轻夹起五千年的芬芳”,在这里,筷子已不只是一种器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筷子承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答案①表现了祈求平安的民族心理;②体现了民族语言的发展;③反映出中华民族讲究礼仪的美德;④反

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追求。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筷子比考究而繁琐的刀、叉、匙使用起来简易、便捷,比以手抓食礼貌、文明。

B.筷子虽外观粗朴简陋,但国人对其情有独钟,原因之一是它使用起来方便灵巧。

C.筷子古名为“箸”,其历史可追溯到商纣时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

D.筷子虽然只是吃饭的工具,但日常生活中正确地使用筷子也是举止文明的表现。

答案A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ziwojianding/145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