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精神_中华民族经济联系与互补阅读答案

更新时间:2020-10-14    来源:范文大全    手机版     字体:

中华民族精神_中华民族经济联系与互补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经济联系与互补

在古代,民族的分布状况是:汉族主要居内地,即黄河、长江流域;少数民族主要屈边隅,即东北、正北、西北、西南等地区;民族之间交错杂居,大分散,小聚居。由于各民族所居住地区的经济地理条件不同,形成了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的特点。这种区域绍济的自然分工以及地理上的互相联结和交错杂居,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提供了自然地理条件。中原地区的汉族以农业经济为主,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各民族的经济结构不同,发展不平衡,出于生计和本民族经济的发展的考虑,需要不断扩大相互的经济往,促使各民族之间进行物资交换,发生互通有无的各种联系。

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之间最初的接触和交往就是由物质生产与物质利益而引起的。我国北方包括东北、西北地区以高原、丘陵、大漠、森林为自然地理特征的广阔地带,高寒亢旱,植被稀疏,生活在这一地域内的人们,因地理环境的束缚,只能借游牧、狩猎的生产方式生存,并逐步形成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素质,融合为习俗和生产方式相近的游牧民族。单一的经济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使他们具有较强的掠夺性。当经济需要进一步扩大或遇到天灾时,他们往往采取军事行动互相侵夺牧场,进而把这种争夺波及与之南邻的农业民族。为了获取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农副产品,如谷物、布帛等,他们在经济上不得不依存于中原的农业民族。这种经济上的依存和互补,因民族、地域、语言、文化等的隔阂,特别是因为私有制社会性质的制约,常常不能平等地互换物质。贸易方式达不到目的,他们就诉诸武力,以掠夺的方式满足经济上的要求。这种因追求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抄掠行为,构成了中原农业民族王朝的“边患”。中原农业民族一方面也需要畜牧经济的支持,进行与游牧民族的交换往,但另一方面,中原农业民族的封建王朝又以正统自居,对周边民族采取压迫的政策,用“抚”和“剿”两手进行征服。周武王用武力把南下的戎夷迫至泾、洛之北,让他们每年纳贡,但又赏赐他们谷物和布帛。

农业区与游牧区交易的发展,不仅大大丰富和改善了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并促进了各自经济的发展。大量牲畜的输入,大大改善了中原地区各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劳动条件,提高了生产力,便利了商业运输,亦有利于军事机动力量的加强。中原农业区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大量进入游牧区,满足了游牧民族吃饭、穿衣的需要,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传入游牧区促进了游牧区生产力的发展。公元前64年,汉宣帝派大将辛武贤率大军在敦煌白龙堆之间穿卑鞭侯井、开渠屯田,这种卑鞭侯井就是后新疆的坎儿井。考古发现,新疆有许多汉代灌溉工程的遗址,在沙雅发现的二百里长的汉代古渠,至今被当地人称作汉人渠。

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民族之间的联系、影响和交往,以及在两千余年封建时代的战与和、分裂与统一、同化与融合等,几乎都与有无相通的经济联系和经济互补有关。这种民族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在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这种民族间的经济联系,正是把各个民族紧密联系起的纽带,由此而使得政治、军事、文化等诸方面的联系愈愈密切,经济的发展和交流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作者罗予昆,节选自《当代中国凝聚力大典》,红旗出版社,略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民族经济联系与互补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各民族的经济结构不同,发展不平衡,各自需要不断扩大相互的经济往,促进物资交换,发生互通有无的各种联系。

B.游牧民族为了获取谷物、布帛等,经济上有时依存于中原的农业民族,而农业民族因牲畜的输入,也改善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劳动条件。

C.游牧区因与农业区交易的发展,不仅大大丰富和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满足了游牧民族吃饭、穿衣的需要,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民族之间的联系、影响和交往和两千余年封建时代的同化与融合等,几乎都与有无相通的经济联系、互补有关。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民族的分布状况是:汉族主要居黄河、长江流域,少数民族主要居东北、正北、西北、西南等地区,民族之间大分散、小聚居。

B.我国北方因高原、丘陵、大漠、森林等地理环境的束缚,只能借游牧、狩猎的生产方式生存,逐步融合为生产方式、习俗相近的游牧民族。

C.因为中原不愿满足北方游牧民族经济上的要求,贸易方式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因此他们诉诸武力的掠夺构成中原农业民族王朝的“边患”。

D.游牧民族的许多牲畜输入到中原地带,提高了中原地区各民族农民的生产力,便利了商业运输,军事机动力量也加强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民族所居住地区的经济地理条件不同,形成了区域经济自然分工,加之地理上的互相联结和交错杂居,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提供了客观上的条件。

B.周武王用武力把南下的戎夷迫至泾、洛之北,让他们每年纳贡,但又赏赐他们谷物和布帛的事例说明了中原农业民族是如何对待周边民族的。

C.在敦煌白龙堆之间穿卑鞭侯井、开渠屯田,沙雅发现二百里长的汉代古渠,这些说明了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

D.中国各民族间的经济联系,使得政治、军事、文化等诸方面的联系越越密切,作者认为经济方面的发展和交流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B项中所表述的民族经济联系与互补的内容与原文不符,原文说“他们在经济上不得不依存于中原的农业民族”,“不得不”是“只得、必须”的意思,题干中说成“有时”便将概念的内涵弄错了。

2.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因为中原不愿满足北方游牧民族经济上的要求”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原文只是说“这种因追求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抄掠行为,构成了中原农业民族王朝的‘边患”’,并未涉及“中原不愿满足北方游牧民族经济上的要求”,这只是游牧民族单边追求经济利益扩大化的结果。

3.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这些说明了纷繁复杂的矛盾纷争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不符合作者的观点,前面的事例,是说明了“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传入游牧区促进了游牧区生产力的发展”的观点。这是犯了任意嫁接的错误,它将最后一段内容中的观点随意嫁接到前面论证的内容之中。

阅读答案:

老屋阅读答案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六》文言文阅读答案石雄,徐州人,系寒,不知其先所来浩瀚无垠的海洋似乎是永远也不会千涸的阅读答案今生今世的证据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苏轼传文言文阅读答案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子产为政文言文阅读答案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文言文阅读答案她那么看过我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文言文阅读答案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两汉“《书》教”首在治政论述类阅读答案藏书断想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金石录后序文言文阅读答案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乱世出奇才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宋画之魂现代文阅读答案走进马勒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保护人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选自《旧唐书?杜甫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阅读之惑:人文何用?现代文阅读答案季羡林的缺憾人生阅读答案杏花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阅读答案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现代文阅读答案零用钱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选自《隋书·列传第三十一》文言文阅读答案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人也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现代文阅读答案海边的白蝴蝶现代文阅读答案张良传阅读答案墨池记阅读答案天火阅读答案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也阅读答案唐代的文化实边策略阅读答案一卷《红楼》触百思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洗手间里的晚餐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选自《梁书·刘之遴列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刘之遴,字思贞,南阳涅阳人也网络文学的新贡献阅读答案零陵三亭记古代诗文阅读答案北魏孝文化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百年前的李鸿章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忆琴台(节选)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书沈通明事文言文阅读答案通俗史学家蔡东藩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怪人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选自《旧唐书?刘德威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刘德威,徐州彭城人也摘编自《指尖的文化:算盘的历史》现代文阅读答案只取千灯一盏灯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选自《晋书·羊祜传》文言文阅读答案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杜甫在夔州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news/155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