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为什么叫重阳节]为什么叫重阳节

更新时间:2012-10-28    来源:重阳节    手机版     字体:

[重阳节为什么叫重阳节]为什么叫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这是个庆贺的吉利的日子。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新的含义。1989年国务院正式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取九月九日“久久”长寿之义,使尊老、爱老成为全社会的义务。2006年国务院又将“重阳节”确定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弘扬重阳文化、关爱老人的各种活动。

“重阳节”始于远古,形成于战国,普及于西汉。屈原在《远游》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汉代时重阳节已固定的节日,以后一直流传至今。重阳节在我国民间,甚至东亚、南亚等受中华文明启蒙的国家和世界各地华人聚居区影响很大,是深受华人推崇和喜爱的民间节俗活动。

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点、饮菊花酒、喊山比赛、下棋对诗等等。

据联合国统计和预测,从1950年到1990年,世界老人数量增长176%,中国老人数量增长217%;在本世纪未的25年,世界老人将增加90%,中国老人将增加111%。若以65岁作为进入老龄的标准,2005年中国老人总数将超过1亿人。如按60岁为标准,2007年底我国老人已达1.44亿,占总人口的11%,标志着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赡养老年群体已成为国人面前的突出的社会问题。

人到老年以后身体素质呈下降状态,加上终身劳累,难免有各种疾病,想健康长寿单靠自身已力不从心,越来越需要晚辈的孝敬。这就需要发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

考古发现“孝”字最早见于殷卜辞。在商代的青铜器上刻有“孝”的象形图形,因人老了、弯腰弓背、手柱拐仗、上老下子作服侍状,因此“孝”由老和子两个字合并而成。“孝”形于初周,成于春秋、战国,为儒家所倡导。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敬长辈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百德孝为本,百行孝为先”。孝敬老人是做人的准则,是中华文化的本源,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世界性的课题。

一个人步入老年以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延年益寿、健康长寿。寿文化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二千年前的《诗经》中就有“万寿无疆”的祝词。每逢老人“生日”,子孙儿女都要“拜寿”、“贺寿”,成为很庄严的大礼节。寿还有许多雅称:年满六十岁称本命年为“有寿”;七十七岁雅称“喜寿”(形似七十七);八十八岁雅称“米寿”(米字拆开,上下各八,中间为十),九十九岁雅称“白寿”(百字去上面一是白字);一百零八岁雅称“茶寿”(茶字上头为艹,下半部似八十八,相加得一百零八)。每逢整十,如60、70、80、90、100岁时,则要过大寿、寿联、寿诗、寿烛、寿桃、寿面、寿酒一应俱全,寿礼、寿俗,丰富多彩,热烈庄重。“寿比南山,福如东海”,长寿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需要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这就需要一个载体、一种形式、一种活动,使传统美德具体化,老龄化需要老人节,“老人节”因此应运而生。而中国斩传统节日里,唯有“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是万物成熟的金秋季节,标志着老人的“老成”;“重阳节”的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喊山对诗活动最利于老人的健康和长寿,也为子女提供了孝敬长辈的载体和机会,国务院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既顺呼民意,也寓意深远。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随着重阳节——老人节的延续,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孝敬长辈的光荣传统必然会代代相传,并进一步发扬光大。

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使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全国各地机关、团体、街道,往往在此时组织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登山健体,或临水玩乐,让身心都淋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一家人一起过“节”,其乐融融。有的地方在重阳节向老人介绍养生长寿之道,表彰孝子孝媳等。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jieriqingdian/43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