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的手抄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1-05-22    来源:手抄报    手机版     字体:

【关于平语近人的手抄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10篇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1

近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系列短片,短片一播出,反响巨大,好评如潮!第八集里着重谈了知识的积累和沉淀,“学习是人生成长之梯”,“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即是知识的沉淀,也是内心执着的追求,活到老学到老,不忘初心,学习沉淀,砥砺前行。

读书学习是习近平总书记这么多年来一以贯之的习惯,他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说,学习既是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把钥匙,也是解读总书记个人魅力的最好观测角度。

含英咀华,集思广益,品味经典,为塑造精彩人生增实力。“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博物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辨”。一要学习各类经典理论著作,如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理论著作,增强把握方向、坚定理想、遵循规律的本领。二是要学习工作所需要的各类知识书籍,不断锤炼“金刚钻”,提升工作能力。三是要学习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书籍,特别是中国经典古籍,领悟语言魅力,守护“传家宝”。作为青年的我们,身处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保鲜期”越来越短,“折旧率”越来越快。唯有不断学习,吸收精华,增长智慧,提升能力,才能降低自身“报废率”,才能为我们接下时代的重担,塑造精彩的人生增添实力。

今天我们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也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期。我们的青年要上进,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民族要上进,那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我们要扎扎实实的学习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铺就一条扎扎实实的前进之路。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2

央视近期播出的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典故名言为切入点,用典故传达深意,以多种形式生动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与情怀,洋溢着我们的“中国智慧”,展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同时折射出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哲学底蕴和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展现出深厚的哲学底蕴和为民情怀,正如他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不会说话是表象,本质还是严重疏离群众,或是目中无人,对群众缺乏感情;或是身无才干,缺乏底蕴;或是手脚不干净,形象不好缺乏正气。”

习近平总书记曾鲜明指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根本原因,对于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至关重要。”对于共产党人,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我们党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增进民生福祉是党带领人民谋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坚持“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干事心态;只有以“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的忧民之心,设身处地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才能始终做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只有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改善民生的不变追求,才能厚植我们党的力量之源。《淮南子·泰族训》中讲:“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在我们党的历史中,人民利益是最高的利益,各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立场、为民情怀,要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用情用心用力的真学、真思、真干,真正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从而在新时代干出一番让群众满意的事业。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3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在新时代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本人率先垂范,在他 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当中,无论是谈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还是在国际场合阐明中国的原则、观点、立场,抑或是在基层和干部群众倾心地交谈,习近平总书记经常会引用一些中国经史典籍当中的华章佳句,不仅对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精准的阐释,而且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闪烁着新时代的思想光芒。这些华章佳句,又和习近平总书记朴素的大众化的语言鲜活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了让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

典故是故事、古语,是古代的东西。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曾明确提倡“不用典”(《文学改良刍议》),倡导文学革命,推行白话文。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并使用典故呢?

首先说明一点,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倡导“不用典”,并非彻底排斥用典,而是反对拙劣的用典,其言语之激进,意在构建一个以口语为基础的白话文系统。实践证明,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彻底隔断旧文化,经过改造的旧文化,反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资源。再者,典故尽管生成于古代,但并非一成不变地作为一种特殊的词汇群体而存在,随着汉语的发展,也有不少典故进入汉语一般词汇系统,成为现代汉语的常用词,被人们广泛理解和接受。从最简单的层面而言,典故的存在,不但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而且在文本写作、语言交际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言简义丰。即用很少的词汇,表达丰富的意义。这是由典故的生成层面决定的。一般而言,无论事典,抑或语典,其生成均需经过一个凝练的过程:从本末翔实细节丰富的故事、言说细密逻辑谨严的长篇大论,或者一首诗歌、一篇散文,最终浓缩为字数极少的关键词。语言表述用词减少了,但其表达的意义并未缩减,其承载的不仅有原初意义,还有最新的话语空间及新意。习近平在2018年春年团拜会上讲话时曾用“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来论述家国之间的关系,这是引用《孟子》的话,不用长篇累牍,11个字就把天下、国、家的关系说得清晰明白,并强调“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的道理。在中华民族最重要节日春节的语境中,引用此典,以简驭繁,以少胜多,既表达了天下国家的关系,也包涵了对家庭和谐幸福、国家兴旺发达的祝愿。

第二,增强表现力。艺术作品中用典,作品更加生动形象;说理文章中用典,既是论据,又增加了理论的深度。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和各界青年座谈时勉励青年加强道德修养,用了一个典故: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个典故出自《国语》,是先秦流行的谚语。善与恶,是修养的两极;登与崩,一难一易,一慢一快,用一“如”字将其勾连,不仅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有强烈的视觉冲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第三,委婉含蓄。文艺作品,尤其是诗歌中的用典,能使其表意丰厚,韵味悠久,含蓄蕴藉。中国文化中自古就有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的言说传统。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不能直白讲明的思想、意图、倾向,有时借助典故可以得到妥善的解决。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外交场合曾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国虽大,好战必亡”“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等来阐述中国的外交立场。

典故不仅仅是文学创作、论事说理的修辞手段,也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技巧、对话策略,同时它还是历史的一个个缩影,是复述和记忆一个民族过往经历、所思所想的关键词。从一定意义上讲,典故承载着传承历史、延续文化记忆的功能。因此,学习典故、使用典故也是在重温历史,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4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日《平“语”近人一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引起热烈反响。在看完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之后,感触颇多,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新的了解,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节目全篇围绕“为民”这个主题,从什么是为民、为什么要为民、怎么样为民,三个层面深刻阐释恶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思想,让我受益匪浅。怎样为民,如何为民,不能仅仅是挂在口头,要放在心头,更要做在手头。从“理论”走向“实践”,我们要坚持不懈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树立以民为本的意识,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重要讲话和论述中引用这句诗。不仅表达了总书记深沉的爱民情怀,也通过焦裕禄、廖俊波这一个个案例,告诉我们,为官者,以民为本,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始终谨记,民之一字,虽然只有五笔,背后代表的却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尤其在基层工作,对老百姓的问题,更是不能轻忽,不能懈怠,要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真正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行动落到实处,工作取得实效。

二是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加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政权之兴废在于民心,应始终保持对人民的敬畏。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只有顺应民心民意,才能得到人民真心的拥护支持。作为基层干部,要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认真倾听群众的声音,了解群众的需求冷暖。不能自以为是,置群众的利益需求不顾,给群众摆脸色摆架子,拉大与群众的距离。认清自身“服务者”的定位,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做好群众的沟通工作,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另外,也要注意提升自我格局,学会从大处看待问题,吃透村情民意,抓住关键,把好方向,知群众冷暖,解百姓烦忧。

三是注意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积淀了数之不清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这片土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的灵魂根脉,更是我们的精神上的“源头活水”。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日愈复杂的社会形势,对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修身处事的智慧和经验,从继承中创新,从创新中发展。积极应对工作上的困难的问题,挖掘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进一步提高自我。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5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习总书记引经据典向当下的国人解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而有了今天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一枝一叶总关情》、《治国有常民为本》、《国无德不兴》、《国之本在家》、《报得三春晖》、《只留清气满乾坤》、《绝知此事要躬行》、《腹有诗书气自华》、《恶竹应须斩万竿》、《天下之治在人才》、《咬定青山不放松》、《天下为公行大道》。

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寥寥十二句话,侃侃七十八个字。却将中国的上下五千年文化解析的非常透彻。然而这与我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不谋而合。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的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关联。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在新时代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本人率先垂范,在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当中,无论是谈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还是在国际场合阐明中国的原则、观点、立场,抑或是在基层和干部群众倾心地交谈,习近平总书记经常会引用一些中国经史典籍当中的华章佳句,不仅对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精准的阐释,而且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闪烁着新时代的思想光芒。这些华章佳句,又和习近平总书记朴素的大众化的语言鲜活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了让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深动了起来。栏目经典释义,通过追溯典故的生成意义、传播意义,并以历史中践行典故精神的具体人物为例,从理论到实践,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进行细致阐释,对中华民族亿万万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中华民族的子民,我们应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随时随地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联系实际,马上出发,跟党和国家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状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6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以娓娓道来的方式,用短小的故事和精辟的语言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五集――报得三春晖,习近平总书记孝敬父母,推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念,并且在十九大报告中大力倡导,激励人们要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一个“孝”字写尽了天下儿女对父母孝养、孝敬的真挚感情,写出了对社会上所有老人的关爱与帮助,一个“爱”字道出了千万父母对儿女的真挚感情,也道尽了千万儿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真心回报。

从孝道的角度,展示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用实际行动,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道理念,以及在执政中把养老、孝老、敬老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使“孝道”提升到“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治理层面,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这就使“孝”体现为大孝、大爱、大义,为孝道美德注入了丰富内容和新的活力,开辟了新时代孝道观念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的孝道论述体现在他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当中,体现在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大孝、大爱、大义当中,更体现在他持续推进老龄事业发展的治国理政的务实举措当中。这使尊老、敬老强大的道德力量构筑起和谐社会,这将为我们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深厚的基础。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7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们领悟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深沉情怀。以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为例,从“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再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总书记使用这些传统名句,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展现了大国领导人全心为民的风范,让人备受感染。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们还增强了澎湃而持久的文化自信。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有其深厚根基,是可以真正践行的。因为,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献身精神……传统文化滋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指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我们改革开放、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水远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谱写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8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通过解读总书记的这些用典,来深刻地领会他的人才观,文章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用文学的话语解读经典,别开生面的形式、丰富详实的知识、全面深刻的政策解读,将国家的大政方针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解读,让大道理也能“飞入寻常百姓家”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动阐释和广泛传播.学习历史典故重要的是领会其中的精神很是受用,对现实工作有指导意义并指导现实的工作,总书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稔和热爱,也激发了普通观众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强化了大家心中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作为一名基层社区工作人员修身是一种自我提升的自觉,学是为了用,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这就是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就是要向学、善学、会学,就是要学会学习、聚焦学习、享受学习,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更是一种能够明晰自己角色的行为,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民服务,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努力推动社区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也是我们社区基层工作者这一思想的过程,更是我们锤炼自身、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思想的过程。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9

近期,我观看了央视播出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之后,我收获颇丰,特别是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以“学习”为主题,学习是我们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的“金钥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倡导并身体力行的重要习惯。记忆犹深的是这句“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这句话让我有了前行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5月4日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的时候,曾引用“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八个字,着重谈青年为什么要重视学习,为什么要勤奋学习。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天才,“箭镞”没有那么锋利,但是我们可以努力让“弓弩”变得更有力量,这样箭射出去也会非常地有力。节目中通过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的故事,当年他的行李虽小但里面满满的都是书。他白天上山干活,晚上吃完饭后用煤油灯在土窑洞里看书,并且他还在村里办了一个扫盲班,让村里面的文化程度也相对提高了,之后他仍坚持看书考上了清华大学,学习成为了他人生成长之梯。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我们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我们要向学、善学、会学,我们要学会学习、聚焦学习、享受学习,我们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自我充电,不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10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播出。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生动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总书记用典可以增强文化自信,做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者、传承者。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习总书记对人民的情怀在诗句的字里行间中深情流露。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党员干部要以人民为中心,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倾听群众的心声,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更是情感情意的交流和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分享。习总书记平实的语言蕴含大智慧,他善于用典,精于用典,用典离不开历史,而读史可以明鉴,通过追根溯源,借古喻今,正是如此,总书记用寥寥数语便把中国几千年的民心得失、朝代更替的兴衰历史说得明白,讲得透彻,读得详尽,用他世界眼光和民生情怀,感染和鼓舞着众人。说话是门艺术,说话更见人格、学识与境界。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信手拈来,引用清代著名的经学家万斯大《周官辨非·天官》中的这两句话,再次诠释了为民思想。群众利益无小事,哪怕是举手之劳,我们都要认真去做,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勿以恶小而为之。”危害老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去除、纠正、制止。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来自人民,只有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为人民谋幸福,多做利民之事,才能获得无穷无尽的力量,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平“语”近人》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心得体会5篇《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心得体会5篇《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观后感5篇《平“语”近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感5篇 《平“语”近人》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5篇教育工作者观看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jieriqingdian/170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