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古诗词鉴赏关键词5

更新时间:2019-06-17    来源:教师工作总结    手机版     字体:

【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古诗词鉴赏关键词(5)

古诗词鉴赏关键词(5)文章来自:爱师网

古诗词鉴赏是同学们在初、高中阶段要掌握的能力,也是比较难的一个能力要求。有许多同学在这方面感到无从下手,为此,本刊特邀上海市光明中学高级教师李新从古诗词鉴赏的若干个关键词入手,为同学们介绍一些鉴赏的方法,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1知人论世

【知识导航】

鉴赏古诗词,要做到知人论世,指要了解诗词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艺术风格等;了解写作背景,包括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及同时代其他作者的同类作品等。会知人论世,才有可能读懂读透具体作品。比如,读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了解了杜甫其人及写作此诗的背景,就有助于读懂读透它。杜甫,具有治国的理想。其诗,往往与反映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有“诗史”之美誉,诗风沉郁顿挫。《春望》作于“安史之乱”这一特殊时期。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了解了诗人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感时伤别,连本无情感的花也会“溅泪”,鸟也会“惊心”;为何“家书”如此珍贵,“抵万金”;为何诗人年仅四十余岁就已成“白头”,而且“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一切都是“安史之乱”所致。感时伤别,与诗人其他同题材的作品如“三吏”、“三别”等相近,所体现的诗风也是沉郁顿挫。

知人论世,要求鉴赏者除了多读诗人的作品之外,还要尽可能多读一些史书、笔记、诗话、词话等。唯其如此,才能由“知人论世”而读懂读透作品。

在具体鉴赏时,对于我们所熟悉的作者,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李商隐、杜牧、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要尽可能调动我们平时的积累,因为他们的作品有不少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老师在教学时会对他们的身世、思想及创作风格有所介绍;对于我们不熟悉的作者,命题人往往会提供一些注释,有时作品前面会有一段小序,帮助我们对作者有进一步的了解,这些都是我们解题时特别要关注的。

【题型示例】

摸鱼儿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问题: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思路拨引】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词人。他的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暮春,辛时年40岁,正值壮年。辛弃疾23岁起兵反金,后率义军投奔南宋。南归那年,宋孝宗曾任用主战派张浚北伐,可两年后就又和金签订了屈辱的“隆兴和议”,辛弃疾独抒己见,先后写成《美芹十论》《九议》,上奏朝廷,可朝廷毫不理睬。而今,主和派当道,辛抗金报国、收复中原之志难酬,反从湖北漕运副使任上被调到湖南做漕运副使,离中原更远了。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明白他“愁”的内容了:那是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而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因此答案是:“愁”指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

文章来自:爱师网

古诗词鉴赏是同学们在初、高中阶段要掌握的能力,也是比较难的一个能力要求。有许多同学在这方面感到无从下手,为此,本刊特邀上海市光明中学高级教师李新从古诗词鉴赏的若干个关键词入手,为同学们介绍一些鉴赏的方法,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1知人论世

【知识导航】

鉴赏古诗词,要做到知人论世,指要了解诗词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艺术风格等;了解写作背景,包括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及同时代其他作者的同类作品等。会知人论世,才有可能读懂读透具体作品。比如,读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了解了杜甫其人及写作此诗的背景,就有助于读懂读透它。杜甫,具有治国的理想。其诗,往往与反映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有“诗史”之美誉,诗风沉郁顿挫。《春望》作于“安史之乱”这一特殊时期。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了解了诗人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感时伤别,连本无情感的花也会“溅泪”,鸟也会“惊心”;为何“家书”如此珍贵,“抵万金”;为何诗人年仅四十余岁就已成“白头”,而且“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一切都是“安史之乱”所致。感时伤别,与诗人其他同题材的作品如“三吏”、“三别”等相近,所体现的诗风也是沉郁顿挫。

知人论世,要求鉴赏者除了多读诗人的作品之外,还要尽可能多读一些史书、笔记、诗话、词话等。唯其如此,才能由“知人论世”而读懂读透作品。

在具体鉴赏时,对于我们所熟悉的作者,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李商隐、杜牧、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要尽可能调动我们平时的积累,因为他们的作品有不少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老师在教学时会对他们的身世、思想及创作风格有所介绍;对于我们不熟悉的作者,命题人往往会提供一些注释,有时作品前面会有一段小序,帮助我们对作者有进一步的了解,这些都是我们解题时特别要关注的。

【题型示例】

摸鱼儿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问题: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思路拨引】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词人。他的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暮春,辛时年40岁,正值壮年。辛弃疾23岁起兵反金,后率义军投奔南宋。南归那年,宋孝宗曾任用主战派张浚北伐,可两年后就又和金签订了屈辱的“隆兴和议”,辛弃疾独抒己见,先后写成《美芹十论》《九议》,上奏朝廷,可朝廷毫不理睬。而今,主和派当道,辛抗金报国、收复中原之志难酬,反从湖北漕运副使任上被调到湖南做漕运副使,离中原更远了。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明白他“愁”的内容了:那是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而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因此答案是:“愁”指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

,文章来自:爱师网

古诗词鉴赏是同学们在初、高中阶段要掌握的能力,也是比较难的一个能力要求。有许多同学在这方面感到无从下手,为此,本刊特邀上海市光明中学高级教师李新从古诗词鉴赏的若干个关键词入手,为同学们介绍一些鉴赏的方法,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1知人论世

【知识导航】

鉴赏古诗词,要做到知人论世,指要了解诗词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艺术风格等;了解写作背景,包括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及同时代其他作者的同类作品等。会知人论世,才有可能读懂读透具体作品。比如,读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了解了杜甫其人及写作此诗的背景,就有助于读懂读透它。杜甫,具有治国的理想。其诗,往往与反映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有“诗史”之美誉,诗风沉郁顿挫。《春望》作于“安史之乱”这一特殊时期。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了解了诗人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感时伤别,连本无情感的花也会“溅泪”,鸟也会“惊心”;为何“家书”如此珍贵,“抵万金”;为何诗人年仅四十余岁就已成“白头”,而且“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一切都是“安史之乱”所致。感时伤别,与诗人其他同题材的作品如“三吏”、“三别”等相近,所体现的诗风也是沉郁顿挫。

知人论世,要求鉴赏者除了多读诗人的作品之外,还要尽可能多读一些史书、笔记、诗话、词话等。唯其如此,才能由“知人论世”而读懂读透作品。

在具体鉴赏时,对于我们所熟悉的作者,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李商隐、杜牧、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要尽可能调动我们平时的积累,因为他们的作品有不少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老师在教学时会对他们的身世、思想及创作风格有所介绍;对于我们不熟悉的作者,命题人往往会提供一些注释,有时作品前面会有一段小序,帮助我们对作者有进一步的了解,这些都是我们解题时特别要关注的。

【题型示例】

摸鱼儿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问题: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思路拨引】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词人。他的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暮春,辛时年40岁,正值壮年。辛弃疾23岁起兵反金,后率义军投奔南宋。南归那年,宋孝宗曾任用主战派张浚北伐,可两年后就又和金签订了屈辱的“隆兴和议”,辛弃疾独抒己见,先后写成《美芹十论》《九议》,上奏朝廷,可朝廷毫不理睬。而今,主和派当道,辛抗金报国、收复中原之志难酬,反从湖北漕运副使任上被调到湖南做漕运副使,离中原更远了。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明白他“愁”的内容了:那是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而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因此答案是:“愁”指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

文章来自:爱师网

关键词2比兴

【知识导航】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来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又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把自己比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来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也有单句并没有用比兴手法,而整个形象都是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整首诗借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团聚的民间故事来比喻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的相思之情,含蓄蕴藉而又哀婉动人。

总之,比兴手法的运用,加强了古代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古代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之永远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题型示例】

高高山头树北朝民歌

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

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企喻歌北朝民歌

男儿欲作健①,结伴不须多。

鹞子②经天飞,群雀两向波③。

注:①作健:成为健儿。②鹞子:又名雀鹰,似鹰而小,勇猛敏捷,善于搏击,主要以鸟为食。③波:逃散。

问题:1.民歌诞生于战争频繁的北朝,《高高山头树》一二句运用了“比兴”手法。对于比兴句在诗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以下判断,不当的一项是()

A.民歌中以山巅树木比喻主人公的魁梧健壮。

B.民歌中以秋风横扫比喻战争的无情摧残。

C.民歌中以树叶飘飞比喻主人公的离乡流亡。

D.民歌中以萧瑟秋景渲染浓重的悲凉气氛。

2.《企喻歌》三四句运用了“比”的手法,请回答下面问题:

(1)民歌中运用“比”的手法所展现的真实情景是();

(2)民歌中运用“比”的手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是()。

文章来自:爱师网

【思路拨引】

1.以山巅树木比喻主人公的魁梧健壮不对,而是以毫无遮挡、最易招风的高山顶上的树木比喻处境艰险的民众。民歌以“高高山头树”起兴,但兴中含比。

2.(1)民歌以雀鹰比健儿,以群雀比敌人,因此,体味雀鹰搏击群雀的的情景,就会联想到民歌展现的真实情景。

(2)“比”即比喻。我们只要从比喻的角度即可得出其产生的表达效果。其实“比兴”在《诗经》中主要为诗歌开头的“兴”,“兴”中含比,而在后来的民歌和文人创作的诗歌中,主要体现的是“比”的效果。

因此答案是:1.A。2.(1)健儿只身一人,冲锋陷阵,以寡敌众,所向披靡。(2)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健儿英武勇猛的雄姿和一往无前的气魄。

关键词3虚实

【知识导航】

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所谓“不尽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

下面以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为例: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中描写诗人去游一座花园,但园中无人,久扣柴扉而不开,十分扫兴。这样好的园子,门前的台阶上都长满了青苔,说明一向游人甚少,更添了一层遗憾和惋惜。可是诗人却能突然于失望与遗憾中翻出—层新意:写一枝怒放的红杏不甘寂寞,伸出墙外。它那盎然的生机已足以引起诗人对满园春色的联想。园虽未入,可园内的一切均可想而知了。诗人由扫兴变为高兴。此诗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就是实境。而诗人不得进门的遗憾,由一枝红杏引起的怦然心动的愉悦,以及由此引起的对满园春色、百花争妍的推测与联想,则是由实境开拓的第一层审美想象的空间;由红杏的探头墙外,紧闭的园门与联想中的满园春色,又构成了耐人寻味的矛盾关系,从而把人引入哲理意味的思考,得出美好的东西总是关锁不住的结论,这是由实境开拓的第二层审美想象空间。这两层审美想象的空间,便是虚境。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因此才有灵境、神境的别名。

【题型示例】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采石,即采石矶,在安徽省当涂县境,为古时大江南北重要津渡、兵家必争之地。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

问题: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请就这一特色赏析“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

文章来自:爱师网

【思路拨引】

“暮潮风正急”是眼前景,是实景,“酒阑闻塞笛”,作者人在江南,“塞笛”是肯定听不到的,是想象之情景,所以是虚景,这样虚实结合,虚由实生,表达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

因此答案是:①实写天近傍晚,江潮汹涌,狂风劲吹的景象,虚写朦胧之际,仿佛听到了边防军苍凉悲壮的笛声。②这种写法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对故土的思念之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4情景关系

【知识导航】

对以写景抒情为主的古典诗歌意境的鉴赏,主要扣住情与景的关系。大致说来,古诗词中情与景的交融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触景生情

也称情随景生。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孤身远客在这明月如霜的秋夜,产生了思乡之情,可以说这愁思是因窗外的月色而引起,并与月下景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意境,这正是情随景生,触景生情。

二、缘情写景

也称移情入景。指的是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景物,并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如杜甫《春望》中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首诗中的花、鸟就带着诗人鲜明的主观情感。

三、融情于景

有些诗,全篇不露丝毫情意,作者的思想感情完全附着于景。乍看起来句句写景,而实际上“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但从那烟花三月,黄鹤楼头的美好景色中,已透露出对友人的祝福;诗中也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都在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

四、情中见景

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而景物却历历如现。请看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中虽不见写景,但当你了解了陈子昂写诗时的险恶处境和痛苦心情之后,你的眼前便会出现一幅闪耀着血泪之光的图画:一幅浩渺无际的天宇,一座兀然耸立的高台,一位独立苍茫的诗人,一曲忠烈凄怆的悲歌。在诗人的悲怆中,你仿佛会看到昔日燕昭王在此招贤纳士的历史画面;会想到唐王朝武氏专权的可怕世态;会体味到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天才末路的痛苦。而这些历史的和现实的、宇宙的和人生的思索,都会随诗人情感的喷发变成感人的色彩和旋律,弥漫在整个空间。这也就是诗人为你开创的那个审美想象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一切都成了有形的图画,这就叫作“情中见景”。

文章来自:爱师网

五、情景并茂

在一首诗中,情与景的界线有时分得很清楚,先情后景或先景后情。表面上看来情与景的结合似乎不够缜密融洽。实际上,情与景互相衬托,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形似分开实则一致,如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词上阕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爽人耳目,沁人心脾。置身于这样的环境,诗人灵感顿发,于是下阕中迸发出诗人感奋的议论: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在这里,“情”“景”相为表里,融为一体。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情景交融,在宋词中是较常见的。唐诗中也有很多,像王维《山居秋暝》即属此例。

鉴赏古诗词的意境,首先要看作品中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情与景之间是属于上述哪种关系,两者间是怎样结合的,这样才能对诗歌所创造的意境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题型示例】

王孙①游谢脁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

无论②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注:①王孙:泛指公子,男士。《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②无论:不要说,不必说。

问题:以下对诗歌所作赏析,不当的一项应是()

A.诗歌描绘了草绿花红的绚烂春景。

B.全诗融情于景,情景和谐,含蓄蕴藉。

C.全诗绘乐景抒哀情,哀怨缠绵。

D.诗歌流露了对美好春光无限热爱之情。

【思路拨引】

所谓融情于景,是通篇写景,作者不动声色,但其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本诗显然不是。本诗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是议论和抒情。一二句写的美好春光是乐景,三四句抒发王孙客游有家难归的哀情,是以乐景写哀情。故B项对诗歌情景关系的判断是错误的。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gongzuozongjie/107620.html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