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当好一名团员如何当好一名新时期的班主任

更新时间:2014-04-26    来源:心得体会    手机版     字体:

【如何当好一名团员】如何当好一名新时期的班主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经常用这句诗来形容老师的一生,让人十分感慨。似乎每一位老师的一辈子,就只能是默默无闻地做着奉献,把自己的精力一点点耗尽。诚然,在我的理想中,老师须不停地为学生奉献着自己宝贵的年华和精力,但却不应是默然而坚忍的,而要多一份与时俱进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激情。用全新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去摈弃几十年固化在人们脑海中那种半夜掌灯逐页批改作业,眼镜堪比啤酒瓶底厚的老生形象。也让老师能逐步蜕化掉表面风光,内心彷徨;容颜未老,心已沧桑的消极心态。担任小学班主任五年来,我积极向学校的优秀老教师讨教,也向班级的同学们学习,力求在班主任这个特殊的教学岗位上,有所创新,常保激情。可以说,老师和同学们给了我很多的工作灵感,也让我对如何当好一名新时期的班主任,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当好一名新时期的班主任,首先要学会反思,摆脱固有的管理思维。班主任的工作,其实是一门特殊的管理学。既有别于机关的行政管理,也区分于企业的生产管理,但三者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共同点。比如,都要求管理者要懂得思考和反思,经常性地对自身管理工作上存在的不足加以剖析。并通过实践,不管改良,以促进整个团队的良性发展。两年前的一次工作经验,让我对班主任管理上的反思,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为了不断提升学生的协调能力,促进班级工作上新的台阶,我决定在班级推行“小老师”管理制度,让一部分学生尝试履行班主任的部分职能,协助老师管理好班级的日常工作。“小老师”管理制度推行之初,按照惯性思维,我推荐班上学习成绩较好的一部分班委来轮流担任“小老师”。制度推行一段时间后,我发现班级的管理工作并没有预期想象的好,学生之间的协调也是似乎出现了一些问题。经过我私下与一些同学交流,才发现不是管理制度不好,而是我在管理人员甄选上出现了问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管理和协调能力不一定强。相反的,一些看起来很“皮”的学生,反倒是“深得人心”,得到大部分学生的“拥戴”,说话有分量,做事有条理。诚如我们经常在深思为什么最聪明的诸葛亮不能成为领导者,做事无一样最出众的刘备反而能管理好偌大的一个蜀国。于是,我把“小老师”的选任权利交给了全班同学,让同学们通过无记名票选的方式选举出15名“小老师”,轮流协助班主任管理好班级的日常事务。经过我的反思和模式改良,一个多月后,班级的管理工作和学生之间的协调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提升。

当好一名新时期的班主任,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并寻求与学生的平等交流。记得几年前,有一些媒体在批评我国少儿文艺作品创作上的乏力,提到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事例:爷爷上学学到了一首儿歌,爸爸上学也学到那首儿歌,自己上学还学到那首儿歌。我们教育创新的停滞不前,可见一斑。我曾试着将现在的小学教育现状,和自己作为学生时期的小学教育情境,做一个粗略的对比。猛地发现,太多的方面,简直不存在可比性。而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除了传统的统计学生各门功课成绩、联系协调家校关系、负责学生品德操行评定等等外,还有很多由社会进步和时境变迁而产生的新内容。比如,通过全新的载体开展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以往班主任工作所未曾涉及的方面。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动态,创设一个与他们平等交流的平台。我尝试通过网络这个新兴的媒体,创建了班级的QQ群,把QQ群当成同学们在网上的一个“新班级”。课余时间,特别是上网的时候,学生们的精神最放松,撇开功课等等繁重的话题,他们畅所欲言,偶尔也开开玩笑。当班主任没有站在高一个台阶的讲台上,而是同样进入虚拟的网络世界和他们面对面时,学生们便无所顾虑,把对班级的“爱与恨”尽情地表达无遗。班主任虽然是群主,但“拍砖”的依然大有人在。平等的网络世界里,让班主任和学生有了一份特殊的“平等”,也让作为班主任的我,切身地了解到学生很多从未在教室里表达出来的意愿和想法,为以后的班级管理工作,找到更好的落脚点。这种平等交流的模式,就如同我们广泛认同那个事例:想要得到孩子的心,最好的办法不是俯视着与他们讲话,而是蹲下来,让自己的眼光与他们的眼光保持水平。

当好一名新时期的班主任,还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对学生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对管理对象一定程度的变化有所察觉,是每一位管理者应该具有的特质。在班主任的工作中,我一直尝试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去感受他们的各种心境。也通过这种心境的延伸,及时有效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上学期,发生在几位学生身上的一件事,就很好地印证了洞察力在班主任工作上的重要性。我们班上有三位学生,平时都玩在一起,她们之间的同学情谊很深,学习上相互帮助,成绩都处于全班前列。可是,有这么几天,在课堂上,我发现她们三个的精神都没有以前那么集中,作业完成的质量也有所下降。一开始,我从“身体不舒服”、“暂时性厌学”等等方面去假设。当还没有明确的结论时,我暂时保留了与家长交流这种传统上较为简单化的班主任管理模式,而是更为深入地进行观察。很快地,就有一个现象让我抛弃了原有的想法:她们三个人之间,没有了以往的密切交流,连话都不说了,看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经过我深入细致的进行思想工作,发现原来是由于其他某位同学一些不实的言论,让他们三人之间产生了误会。失去了友情的孩子,连上课都无精打采。在我的协调下,三位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了一次坦诚的交流,消除了误会,找回了失去的友谊,也找回了失去的学习成绩。

管理是一门大学问,管理好一群和我们有着传统意义上“施与受”,而现实中却需要平等对待的孩子们,更是一门亟待与时俱进、时刻加以改良的大学问。三点工作中的感受,权当是抛砖引玉,期望得到更多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收笔掩卷之际,想以特级教师窦桂梅的一句话和大家共勉:“教师这个人,左脚抬起了激情,右脚垫起了思想,行走起来便构成了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gongzuobaogao/56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