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家河》心得体会|《梁家河》学习心得体会

更新时间:2021-05-28    来源:心得体会    手机版     字体: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梁家河》学习心得体会

《梁家河》学习心得体会1

“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说。一本160余页左右的书,2112亩的土地,随着滚滚历史的车辙驶向我们,它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正如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样的家国情怀,只有历经磨难才能谱写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动人华章。

梁家河是初心的起点。1968年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总书记怀揣着对革命圣地的憧憬来到了延安,然而当现实展现在眼前,美好的想象被现实击碎,在当了一次“逃兵”后,他决定扎根于此。在梁家河的七年时间,总书记谨记父亲的教诲,摸索出自己与村民相处的法宝---“团结观”。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急村民之所忧,想村民之所盼,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也从群众中找到了奋斗的方向和价值。这七年,在经历了身体上的磨练和心理上的历练,也是总书记在梁家河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人民的起点,正是这七年的艰苦磨炼,形成了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不变初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毅力,“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团结思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大情怀。

梁家河是成长的驿站。总书记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带领村民打坝淤地、发展沼气、修筑梯田、植树造林,在村里建立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在这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岁月里,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的知识青年,到乡亲们眼里能吃苦、爱读书的好后生,再到为群众办好事、干实事的大队支书,总书记在这里得到了受益终生的东西。在总书记的心中,做干部就要务实真干,要为群众做实事。时任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领其他知青与梁家河村村民打淤地坝,修筑梯田,打坝大部分都在冬季农闲时节,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他都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在他的带领下梁家河村建成了14座淤地坝,这么多年一直是梁家河村旱涝保收的聚宝盆。小康不小康,关键靠老乡,我们基层政府要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立下愚公之志,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像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一样,办好群众的每一件事,争取让贫困村顺利脱贫摘帽,也让村里的“家人”们,早日过上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

梁家河是动力的源泉。由贫穷落后的陕北小山村到如今样貌大变的“最美乡村”,梁家河的变化中贯穿着一种重要的精神――梁家河精神。梁家河精神是矢志不渝的信念、真挚为民的情怀、务实担当的品格、带头实干的作风。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知青们创造的时代精神,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精神。这些精神应成为我们基层政府党员干部奋发向上的行动指南,也是服务人民的动力源泉。七年的艰苦岁月,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从来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学习梁家河精神,就是学习梁家河蕴含的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崇高精神,深学、细照、笃行,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加快推进“强富美高”新程桥注入不竭的动力。

《梁家河》学习心得体会2

最近,我静下心来翻开新出版发行的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整整一周,捧着这本沉甸甸的 “宝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不知不觉已将165页的书读完。第一感觉就是《梁家河》这本书写得真实,让人备受感动,同时,也给予我更多激励,好几处,读着读着禁不住流下眼泪……《梁家河》一书扉页上习近平总书记那句话让我顿悟,――“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是呀,梁家河这个曾经荒凉偏僻的小山沟走出了一代伟人,孕育了一个思想,见证了一个时代。

从梁家河走出的习近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黄土地的儿子”,感受到了他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炽热的爱民、为民情怀;更激励我们每一个人重新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在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再出发!

梁家河是习总书记挥洒了七年青春的第二故乡,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的起承点。年轻时的习总书记不管是白天黑夜,不管是天阴雨湿,不管身处何等逆境都没有磨灭自己的求知欲望,没有停止读书学习。一直追求真理的信念让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生存毁灭之间寻找到了实现理想抱负、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金钥匙”。习总书记插队时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他热爱读书,手边离不开书。谈论具体问题时引用典故和案例,可以做到信手拈来。这使我认识到,读书、知识不能只是在嘴上,要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学以致用。

《梁家河》学习心得体会3

《梁家河》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插队时的工作生活,再现了总书记由一名知青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艰苦历程,真实记录了几十年来梁家河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该书不但受到各级党员干部的热捧,也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读了《梁家河》感触颇深,我最大的感受可以用习近平总书记所写《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的一句来表达:“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习近平同志和社员们一道打井、打坝、修公路,开挖沼气池、办铁业社、开代销店等。从15岁来到黄土地时的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黄土地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一步一步都镌刻着要为人民做实事历史印记。作为第一书记,我们要传承习近平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优良传统,把村子建设得更富裕更美丽。不辜负总书记对我们的期望。

 

习近平同志带领干部群众,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和第一家代销店,体现了那种“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智慧和勇气。当前扶贫进入决战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更要向总书记学习,大力弘扬梁家河精神,凡是对老百姓有利的事情,就要勇于创新、敢闯敢干,勇于担当,不断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

习近平同志从实际出发,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带领大家打井抗旱、打坝淤地、建沼气池、修筑公路,以敢于啃硬骨头的作风和担当,推动梁家河村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生动诠释了习近平同志锐意进取的责任担当。作为一名第一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就要把当前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件老百姓的关心事做好做实做到心坎上,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把困难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切实用干部的幸福付出换来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

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思路,选好产业,扩大渠道,用好用足国家各项好政策,带头实干、立说立行,切实将梁家河蕴含的精神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带领村民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改变我们世世代代落后的农村面貌。

《梁家河》学习心得体会4

从少年到成人的蜕变,习近平是在梁家河经历的。在这里,他踏出了从政的第一步。在这里,他立下了一生的志向:为老百姓做点好事。这里的水土哺育了他,这里的乡亲包容了他,这里的艰辛磨砺了他。一代伟人的故事从梁家河起步。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采访了大量当时的亲历者,有同批下乡的知青,有提供住宿的房东、村支书,村民,通过他们的口述,逐渐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人物影像。

他是一个干活不怕累的后生。出身官家子弟,却没有半点娇贵之气。农村生活简陋卫生条件差,刚去的时候被跳蚤爬得满身是脓包,农活繁重且需要技巧,光是挑水这一项就把肩膀磨破渗血好几回直至结茧。刚开始的工分比妇女还少,到后来比当地农民干得还多,却从不叫苦喊累。

他是一个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沟通者。生产队长原本是做开拖拉机的轻松活,队长却是个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因此工作上有所懈怠。习近平苦口婆心劝他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队长还是摇摆不定,于是要求队长每天早上来汇报思想情况,看看他有没有坚定信念。经过反复沟通,生产队长才终于踏实下来,安心组织村里的生产。打淤地坝的计划遭遇了村里许多老人的不支持,习近平反复做工作,邀请大家都信任的人一起做思想工作,才终于说服大多数人,最后集全村之力在3个月内就做好了淤地坝,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两个一见面就开骂的婆姨经过他几十次反复沟通,尽释前嫌,还成为了好朋友。农村的思想工作是最不好做的,若非有久久为功的坚持和为民办事的公道心,农民是断然不会认可并支持工作的。

他是一个爱读书善思考的青年。下乡的行李中,满满两箱子塞的都是书籍。农活休息时,夜深人静时,就是他读书之时,读到实在困得不行了才放下休息。繁重的农活本就已经累得他们筋疲力尽了,习近平却在别人喘口气的时间里阅读了大量军政文史书籍。习近平的读书有他独有的特点。一是对比着读。同类型的书同时对比着读,从不同作者的视角全面掌握事实。不同译本的《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他都细心研读过。二是推演着读。尤其是军事类书籍,结合当时的背景、地形、形势进行“兵棋推演”复盘,力求弄懂学通作战决策的依据。三是结合实际读。学从书本中来,干到百姓中去。正如习近平自己所说的,“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

他是一个做实事的好干部。在赵家河搞路线教育,迈出了他“为百姓做点好事”的第一步。在这里,他劝说随娃重回生产队长岗位,翻修旧厕所,造坝地,短短八个月时间,就赢得了当地人的交口称赞。回到梁家河,办沼气、打水井、办铁业社、缝纫社、代销店、种烤烟,干一件成一件,最难最苦的事他总是挺在最前头,断不会因为一点困难半途而废。

他是一个会讲故事的演讲家。不仅见多识广,而且乐于向从未走出过大山的村民,讲述他所知道的一切。他讲的话,村民们爱听,其他干部讲的“官话”,村民们听得打瞌睡。

他是一个不吝钱财的热心人。将所有财物甚至身上御寒的大衣毫不犹豫地都送给自称是父亲老卫兵的乞丐,将辛勤劳动所得的工分、粮票送给有需要的人。走出梁家河之后,对需要帮助的村民依然竭尽所能。

习总书记身上的这些品质,来自革命家庭的熏陶,来自陕北人民与生俱来的包容与质朴,来自他自身不息的奋斗与进取。梁家河,是他从政的第一站,人生的第一粒纽扣系好了,往后的路也就找准了方向。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gongzuobaogao/171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