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_《平“语”近人》第三集 国无德不兴观后心得

更新时间:2021-05-18    来源:心得体会    手机版     字体:

平语近人_《平“语”近人》第三集 国无德不兴观后心得2篇

《平“语”近人》第三集 国无德不兴观后心得1

“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播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从崇德、明德、修德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什么是德?怎样立德?作为新时代的开拓者和见证者,特别是我们的党员干部,更应该以德才兼备的姿态和品行去引领新时代正确的奋斗方向和航行目标。习总书记讲,立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去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

常修“崇德”功,做个道德高尚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身边有很多一生平凡,却默默奉献的人,他们身上优良的品质都是值得我们去崇尚和学习的,我们亦以焦裕禄、雷锋、黄旭华等楷模为榜样,时时以他们的力量激励着自己努力去做个好人,做个让人尊敬的人……崇德,就是心中有杆道德的枰,常以榜样的优良品质为镜子,时自省,正衣冠,明事理。人无德不立,崇德,才会尚德扬德,才会助人为乐,才会成为一名品德高尚的人。

常明“明德”功,做人民群众的风向标。“明明德”,就是传播美德。“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作为党员干部,我们不仅要当美德的拥护者、拥有者,更要做美德的传播者。在人民群众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旗帜,是标杆,是风向标。我们要时刻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以人民的呼声为行动号角,以人民的需求为行动目标。既要清正廉洁,甘守清贫,常怀律已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又要克己奉公、勇于创新,常怀赤城之心,常思奉献意义。我们不仅要有脚踏一块热土的豪情,更要有头顶一片青天的责任。习近平同志曾将自己的知青时期比喻成一棵树,扎根于人民,奉献于人民,我们亦从人民中汲取充足的养份,才能更加茁壮成长,才能以最美的姿态奔跑在新长征的道路上。

常炼“修德”功,做个一身正气的人。学习榜样的优良品质,做个道德高尚的人,并将这些美好的优良品质传播出去。做个道德高尚的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也不是一下子就要求我们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它是一点一滴积累的结果,要求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在家孝顺父母,爱亲妻儿,在单位团结同事、工作兢兢业业,出游倡导文明、彬彬有礼。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忠诚老实,襟怀坦白,干净做人,老实干事。扬清风之气,树廉洁之实,干为民之事,夯实信仰之基,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像莲花一样,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做个一身正气的人。

“士有百行,以德为先”。我党在选人用人上也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只有将“崇德、明德、修德”修炼得炉火纯真,才能拥有爱人、爱家、爱国的大德,才能为我党着力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在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下,在大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更应该以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为底气,修炼一身正气和锐气,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以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有关平语近人的文章:

平语近人观后感—心得13篇平语近人第五集报得三春晖解说词平语近人第四集治国之本在家解说词平语近人第三集治国无德不兴解说词平语近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解说词平语近人第一集 一枝一叶总关情解说词

 

《平“语”近人》第三集 国无德不兴观后心得2

《平“语”近人》第三集,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为核心要旨,阐明了崇德、明德、修德的重要性。上至盘古开天地,下至今时今日形,纵向看来,关于“德”字的追求贯穿了历史记忆;工农商学兵,三百六十行,横向看来,关于“德”字的认同成为了时代遵循。修身乃是立德的第一步,“勤学”“明辨”“笃道”“慎思”是修身的具体方法。

勤学是基础。学习知识文化,学习处世道理,学习“君子”准则,学习道德模范。学就是为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真正弄懂“德”的含义,并且全心全意认可它,甚至是信仰它,才能确保无悔付出与坚守。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尚德”与“学德”亦是并行的,所以不仅仅要勤学更要常学,因为内化于心的东西只能慢慢地与之契合,不能妄图一朝一夕就灌输完毕。我们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结合时代背景,对“德”进行了现代演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时代精神和价值标准,就是必须学习的“大德”,弄清它、学懂它就是打下“尚德”的基础。

明辨是提升。明辨,说到底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外表的是非曲直、善恶美丑,内在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能有独立、客观、公正的判断。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坚定地作出正确的选择,这就是有明辨能力的体现,也是勤学基础上的实质提升。之所以是提升,是因为明辨实实在在地关乎“德”,明辨既要对“德”进行认识和运用,也要对事物或现象进行归纳、分析与评价,而评价的标准就是学来的“德”,也正是自己将要用到的准则。如果过程有失偏颇,作出错误的选择,那便极有可能产生负面后果甚至误入歧途。如此,立德也就成了损德、亏德了。

笃道是实践。“德”的本质还是内在的涵养与品质,是抽象的,也就注定了“德”需要通过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即“德行”。一个人的“德行”又体现在很多地方,大到人生抉择,小到言谈举止。不一定非得到生死存亡才能看出一人之德,从他向来的为人处世、品行操守、志向爱好等等,都可以看出一个人之德。所谓“奉道易,守道难”,认可“德”的人有很多,但真正意义上做到的却不多,古时称做到的人为“君子”,今时称“模范”。“德不可空谈,道不可坐论”,必须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表现出来,这样才能进行判定。如果只是夸夸其谈,表里不一,不仅不能算有德,更是德行有亏的表现。

慎思是升华。慎思在《中庸》里的意思是周密地思索,是遴选消化的过程。放在最后一个环节是因为对于笃道必须还要进行消化、思考和提升。思考哪里做得好,哪里有待改进,思考对“德”的理解可否更进一步、更深一层,思考是事物或者现象的问题还是自身的问题,思考这类事件能否举一反三等等。总之,慎思自己或者别人的所言所行,既是加深对德的认识,更是对行的反思。“知行合一”本就是一种“德”的境界,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也是在这种过程中逐步完善和优化的。一个人的“德行”同样是在不断地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升华的。

有德行稳致远,无德寸步难行。这不仅仅是对个人而言,对于国家和民族更是如此。若无“尚德”,民心必将涣散,家国难以前行。只有以“德行”和正能量助推,才能达到“德立家国兴,道行天下平”的境界。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gongzuobaogao/169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