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贤秉高鉴]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

更新时间:2021-05-18    来源:优美诗句    手机版     字体:

[大贤秉高鉴]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

――2018年3月1日《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原文:

周恩来同志身后没有留下任何个人财产,连自己的骨灰也不让保留,撒进祖国的江海大地。“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周恩来同志一生心底无私、天下为公的高尚人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德的集中写照,永远为后世景仰。

出处:(唐)孟郊《上达奚舍人》

原典:

北山少日月,草木苦风霜。

贫士在重坎,食梅有酸肠。

万俗皆走圆,一身犹学方。

 

常恐众毁至,春叶成秋黄。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

暗室晓未及,幽行涕空行。

释义:

《上达奚舍人》是唐代诗人孟郊用五言古体写的一首干谒诗。达奚,为复姓;舍人,为官职。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在的自荐信。孟郊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坎坷,故希望通过向达奚舍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以求引荐。

“北山少日月,草木苦风霜”,首二句点出诗人所在的洛阳北邙山的自然环境,侧面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愁苦。“贫士在重坎,食梅有酸肠”,坎,险也。《易经》坎卦为二坎相重,“重坎”喻险上加险,险阻重重。此二句写出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万俗皆走圆,一身犹学方”,走圆,指趋尚圆滑。世人都纷纷处世圆滑,而自己仍一身方正,不随俗流。“常恐众毁至,春叶成秋黄。”诗人抱道不移,然而出离世俗,难免要陷入仕途失意、遭谗被弃的窘境。“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大贤,指达奚舍人。大贤正大光明如明镜高悬,公烛普照大地并无私偏。最后两句“暗室晓未及,幽行涕空行”与前文呼应,再次写出自己的窘困处境。

关于“公烛无私光”,据南宋诗人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北宋时,有位李姓博州太守为官极其廉洁,公私分明。一天晚上,突然收到京城一位上司的来信,他连忙吩咐公差点亮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又让公差赶紧吹灭官家的蜡烛,把自家的蜡烛点上。原来,那封信的后半部谈的是其京城家属的近况,故而“公烛之下,不展家书”。

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周恩来同志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并用“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高度赞扬周恩来同志心底无私、天下为公的高尚人格。他号召全党同志要向周恩来同志学习,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自觉接受监督,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拒腐蚀、永不沾,决不搞特权,决不以权谋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共产党人。(杨立新)

 

杨立新,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新闻学、书法学双博士。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分别师从于方汉奇先生、欧阳中石和刘守安先生。现为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一读室主任,高级编辑;北京语言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文字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华美学会会员、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会员、中国编辑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人民日报》”诗歌评论“专栏作者、《人民日报海外版》“汉字故事”专栏作者、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用典释义”专栏作者。出版有《习近平用典》(典故释义)、《习近平用典2》(典故释义)、《错字的尖叫》、《“左”倾错误时期的〈人民日报〉》、《杨守敬书法思想研究》等专著,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四百余篇。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wenmi/169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