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国家综合性活动]综合性学习教案:清明节4

更新时间:2019-06-18    来源:清明节    手机版     字体:

[天下国家综合性活动]综合性学习教案:清明节(4)

综合性学习教案:清明节(4)文章来自:爱师网

享受节日文化传承节日文化

天地清明

汶上一中郭玉亮

【教学目标】: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及习俗。

2、分析领悟清明节的内涵和意义。

3、感悟传统文化魅力,以文化沐浴心灵。

【重点难点】:

分析领悟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感悟传统文化魅力,以文化沐浴心灵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交流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李玉刚的《清明上河图》,创设范围。

一、新课导入:

滴滴清明雨,纯净而明亮,透露出清静而明洁的自然意味;缕缕清明风,和煦而清新,显露出萌发成长的生命意义。当我们迎来一望无际鲜亮的绿色,当我们迎来漫山遍野如云的杏花,当我们迎来如丝如缕的纷纷细雨,今年的清明又翩翩到来了。

二、清明节名字: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三、清明节的来历:

1、传说故事: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2、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

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文章来自:爱师网

享受节日文化传承节日文化

天地清明

汶上一中郭玉亮

【教学目标】: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及习俗。

2、分析领悟清明节的内涵和意义。

3、感悟传统文化魅力,以文化沐浴心灵。

【重点难点】:

分析领悟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感悟传统文化魅力,以文化沐浴心灵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交流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李玉刚的《清明上河图》,创设范围。

一、新课导入:

滴滴清明雨,纯净而明亮,透露出清静而明洁的自然意味;缕缕清明风,和煦而清新,显露出萌发成长的生命意义。当我们迎来一望无际鲜亮的绿色,当我们迎来漫山遍野如云的杏花,当我们迎来如丝如缕的纷纷细雨,今年的清明又翩翩到来了。

二、清明节名字: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三、清明节的来历:

1、传说故事: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2、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

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文章来自:爱师网

享受节日文化传承节日文化

天地清明

汶上一中郭玉亮

【教学目标】: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及习俗。

2、分析领悟清明节的内涵和意义。

3、感悟传统文化魅力,以文化沐浴心灵。

【重点难点】:

分析领悟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感悟传统文化魅力,以文化沐浴心灵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交流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李玉刚的《清明上河图》,创设范围。

一、新课导入:

滴滴清明雨,纯净而明亮,透露出清静而明洁的自然意味;缕缕清明风,和煦而清新,显露出萌发成长的生命意义。当我们迎来一望无际鲜亮的绿色,当我们迎来漫山遍野如云的杏花,当我们迎来如丝如缕的纷纷细雨,今年的清明又翩翩到来了。

二、清明节名字: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三、清明节的来历:

1、传说故事: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2、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

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文章来自:爱师网

三、清明节的习俗与特色:

清明节是由“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重大节日,其习俗活动丰富多彩,有祭奠与嬉游两类。

1、禁火、扫墓

现在人们解释寒食节禁火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源于人们对著名忠臣义士介子推的纪念和祭奠。另一种说法用古人生活中的取火惯制来解释,认为寒食禁火源于古人钻木取火和换取新火的制度。上古时期,人们钻木取火,季节不同,所用木材也不同,换季时就要改火。而每次改火都要换取新火。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周礼·秋官·司煊氏》中说:“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对此,唐代诗人韩的《寒食》诗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的习俗。

2、丰富多彩的食俗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日食品。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近似今日点心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冻鱼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在山东,吃鸡蛋和凉馒头,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3、体育活动

清明节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4、清明节特色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清明节的特色有三个:一是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二是以户外活动(扫墓、踏青等)为主,三是兼有肃穆(或悲伤)(在扫墓祭奠活动中)与欢乐(在踏青等游玩活动中)两种情感氛围。这种特色的形成与其来历密切相关。

四、缅怀英烈:

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是先烈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长城,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着拼搏。先烈们倒下了,但成千上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站起来了,他们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去继承先烈们未完成的事业,是他们抛去了家庭和个人的一切,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宝贵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遍祖国大地。

狼牙山五壮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追思缅怀先烈,是为了铭记革命历史。今天,革命战争的炮火硝烟已经散去,“一穷二白”的困苦也逐渐被小康生活取代。和平与幸福的生活,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也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新中国成立时,仅有名可查的党员烈士就有370万人,还有成千上万的无名烈士。追思革命先烈的牺牲奉献,牢记革命先辈的创业不易,同样也是推进中国社会不断前进的一种力量。

追思缅怀先烈,是为了让红色精神融入血脉。一个民族是需要有一种精神来支撑的,革命先烈留下的红色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是我们血液里的铁和钙。学习先烈们的崇高品质,弘扬伟大的英烈精神,能使我们做到不变质、不迷航、不懈怠。

五、清明诗词: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文章来自:爱师网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六、清明印象:

朗朗乾坤,生命清明,清明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是最富于生命意识的中华传统节日,在这样一个节日里,我们也更加珍重生命的意义。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春不仅仅是万物复苏的春天,也是生命焕发的青春,也让我们在扑面的青春气息中,在跳动的青春力量中,歌颂着青春。清明节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节日,这个时候寒冬渐行渐远,暖春越来越近,人们迫不及待地脱下鼓鼓囊囊的棉衣,换上色彩鲜艳的春装,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中,在沾衣不湿的杏花雨里尽情享受着春意的盎然涌动。而我们也在这春意里感受着青春和生命的力量。文章来自:爱师网

在这个春回大地、春意盎然的美好时节,我们迎来了清明节。她意味着万物复苏,你能感受到生命的起始轮回。在这个节日里,我们缅怀先祖和英贤,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重要感情纽带;同时也远足踏青,亲近自然,感受春天。一路走来,无论是这个节日对生命的珍重,对祖先的敬畏,对先烈的怀念,对英雄的敬仰,还是对未来的期盼,都构成了新时代的清明图景。她是多元的,又是纯粹的,因为节日传承的千古不变的精神和力量,留在了我们的记忆和血脉之中,激发我们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清明节是一个关于青春与生命的节日,是缅怀与感恩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寻根祭祖、生生不息凝聚发展的节日。清明节是一个警示,她使人明白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又要到哪儿去;清明节是一个哲理,她是我们的先辈留给后代的关于生与死、人与人、人与天的思考课题。感悟清明有利于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我们民族文化的认同,有利于我们民族身份的确认。

清明节我们再次回顾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瞻仰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度,古代人过清明有插柳的习惯,发展到今天呢,这一习俗就慢慢演化成了植树活动,一棵棵幼苗长长参天大树,大地在绿化,人们的心灵也在净化,清明节是一个播种的季节,东南西北农民种下了一年的希望,清明节也是一个春游的好季节,草木吐绿,春光明媚,踏青,放风筝,荡秋千,人们一同感受着生命与自然的律动!

七、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是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是一个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因此,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1、生命清明、政治清明和生态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个时节天气清洁宁静,所以称为清明。但李汉秋认为,清明的意义绝不仅是自然状态的,其与寒食节相融合,包含了更多文化内涵。第一重就是生命清明。清明节的情感本体和它最原本的意思是纪念已逝的先人,当我们站在已故先人的墓前,他们的一生就浮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不由思考生命的意义。生命从哪里来的,到哪里去,这是一个永恒的疑问。那么清明节的文化意义就在于提升生命的品质和价值。

寒食节是为纪念功不言禄的介子推而设立,后与清明节融合。相传,介子推抱母葬身火海前曾留诗曰:“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介子推对政治清明的期盼也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百姓的期盼。

清明时节正是万物生长之时,自古以来就有插柳的习俗,后发展为植树造林。民间也有谚语说,“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2、清明节具有六大功能

农时功能:中国历史上的各种节日大都出自农耕文化传统,一年的四时八节主要是和农事、农时和农耕生活有关,传统清明节便是其中之一。

娱乐功能:古时人们在清明这天或效仿周公曲水流觞,或踏青迎春。此外,清明节还流行荡秋千、蹴鞠等娱乐习俗。

保健功能:“洁齐清明”的本身就有卫生保健的含义。如今的清明节,是古时“清明”之前的上巳节和寒食节的合一,上巳节就有在水边修整、沐浴的习俗。

纪念功能:构成清明节的另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正是为纪念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子推。

悼亡功能:如今的清明节已经由祭祀祖先、祭奠过世亲友,扩展到缅怀民族和国家英烈。

绿化功能:古时清明节有“插柳”等祭祀活动,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植树也成为节日中的重要习俗之一。

3、敦亲睦族、慎终追远

踏青、探春是清明文化的重要内容。从古至今,在清明的时候,中国人就要去踏青、去扫墓、去游春,感悟生命和自然,体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繁衍不止。清明节也是思考今天和明天,思考逝者和今人的一个节日。中国人的人生有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人生在世,横向要讲究敦亲睦族,纵向要讲究慎终追远。敦亲睦族、慎终追远构成了清明文化的核心内容。祭祀自己的祖先,推演出对我们的民族始祖、历代圣贤、对为今天生活所艰苦奋斗、流血流汗、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贤先烈们要举行公祭、追思,让我们感悟人生,让我们激励生活,让我们找到明确的方向。

清明,一个美丽的名字,一出春天的时间仪式,一段承平盛世的历史记忆。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清明,一个纯粹春天的节日,正是阳气日渐升腾的日子。尽情地享受这大好春光,才是最高的天人和谐。可是,弱国无清明。面对春天,国人却只能跪在祖宗墓前哭泣,不由得我们不感叹清明之和谐、昌盛与否,实乃折射着国道之盛衰……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日渐崛起,民族危机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民众需要休养生息。当我们慎终追远的时候,我们更应催护新生。欣逢盛世,我们更有理由张开双臂享受这春天的清明。

八、结束语:

清明,是一个与历史和未来做精神交流的日子,也是一个体会爱与被爱的日子;这是一个感悟自然大化和谐流转的日子,更是一个让心灵享受文化沐浴的日子。然而,要让所有人都能体会清明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这一节日文化构建的参与者和传承者,仍任重而道远。

九、作业:

清明节,这个发轫于悠远历史深处,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的特殊节日,在历经了千年积淀、升华后,已成为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你有怎样的心灵省思,请写文字表达出来。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jieriqingdian/107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