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曲鉴赏高考元曲鉴赏试题解析与备考建议3

更新时间:2019-01-04    来源:建议书    手机版     字体:

【唐诗宋词元曲鉴赏】高考元曲鉴赏试题解析与备考建议(3)

高考元曲鉴赏试题解析与备考建议(3)文章来自:爱师网

高考元曲鉴赏试题解析与备考建议

[原题回放]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2005湖北)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内容简介]

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写的是汉元帝时昭君出塞的故事。汉元帝在全国选宫女,农家女王昭君,生得“光彩照人,十分艳丽”,被选入宫,因拒贿使臣毛延寿,被点破画像,打入冷宫,后因偶然机会,被元帝宠幸,封为明妃。毛延寿因惧而逃亡匈奴、呈上昭君画像,并怂恿匈奴王呼韩耶出兵强索昭君。呼韩耶听信毛延寿,派兵逼迫和亲。汉元帝被迫应允,昭君也“情愿和番,以息刀兵”。灞桥送别时,王昭君对故国十分依恋,当行至汉番交界时,她从容南望,酹酒于地,投江而死。呼韩耶非常感伤,葬昭君于江右,名为“青冢”;拿住毛延寿,送回汉斩首,依旧同汉和好。剧本以汉元帝和王昭君的爱情为线索,揭露了帝王的昏庸、朝政的腐败,抨击了朝中文武官吏的怯懦无能及挑拨民族关系的“奸邪逆贼”,成功地塑造了王昭君忠贞为国的典型形象。全折的曲词,清雅典丽,感情浓郁。

[曲词解析]

这支[梅花酒]曲子写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时那种感伤和痛苦的心理,展示了辽阔、深远、幽眇、苍凉而又粗犷的塞北风光,在画面中渗透了怀念和忧伤之情。塞北的辽阔、粗犷情境与忧伤、缠绵、柔弱的情境有机融合,形成刚柔相济,充满感情张力的意境。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昭君的车队已经渐行渐远,汉元帝思绪翻腾,情不自禁地想到昭君在塞外旅途中的艰辛。空旷的深秋原野是如此悲凉,草儿一片枯黄,兔儿早早迎接寒霜,那褪了毛的猎狗,那扛着缨枪的猎户,那慢腾腾负载着行装和糇粮的车马,那围起的猎场,一切都是那么旷远,一切都是那么荒凉。这一去穷荒之地,昭君该有多少艰难?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此是过渡,把想象的画面拉回别后的王宫景象。当汉元帝回眸自视时,他面对的将是更加孤独寂寞的情景。这里用幻觉的形式作间接抒情。在分别的刹那间,元帝心中翻腾的是离恨未已、相思又继的思绪,将要面临的是人去楼空的凄凉景象。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汉元帝又想到了分别之后的孤寂,宫墙之内是那么高深,回廊是那么曲折,椒房早已经是空无一人,月色是那么昏黄,夜色是那么清凉,寒蝉在哭泣,纱窗还是那么绿!这一切都是凄清、阴冷的,在深层次上写出汉元帝与王昭君诀别之际的相思之痛。这些是意识中的世界图象,作者通过对这一系列物象的描绘,使人与物,心与境互相交融,抒写了昭君去后,汉元帝迷离凄凉的心情,使人读后能强烈地感受到汉元帝巨大的悲伤。

[梅花酒]的艺术特色非常鲜明,首先是对仗手法的出色运用。如“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这四个五言句,每句都是三个音步,每个音步都是对应的。这对仗工整的四句,以短短二十字描绘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其次是顶真反复的手法。如“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首尾相接的叠句造成回环往复的情感回旋,而叠句大段三字的结构则使音节短促,构成心哀气短,近乎于无语哽噎的效果。

[试题评说]

以前古诗鉴赏选材以唐宋诗词为主,间或选取元曲中的小令,选取杂剧还是第一次。[梅花酒]更是写景中的名篇,王国维赞赏其是“写景之工者”,清代梁廷《藤花亭曲话》评说:“写景写情,当行出色,元曲中第一义也”。命题人以这个评论为落脚点,考了意境,分解为“景”和“情”两个方面,还考了对仗、顶真的艺术效果,这两点恰恰是本曲的特色。第一问如果能读懂曲子,应该不难;第二问如果能联系平时读过的对仗、顶真的诗歌,迁移一下还是可以的。

文章来自:爱师网

高考元曲鉴赏试题解析与备考建议

[原题回放]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2005湖北)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内容简介]

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写的是汉元帝时昭君出塞的故事。汉元帝在全国选宫女,农家女王昭君,生得“光彩照人,十分艳丽”,被选入宫,因拒贿使臣毛延寿,被点破画像,打入冷宫,后因偶然机会,被元帝宠幸,封为明妃。毛延寿因惧而逃亡匈奴、呈上昭君画像,并怂恿匈奴王呼韩耶出兵强索昭君。呼韩耶听信毛延寿,派兵逼迫和亲。汉元帝被迫应允,昭君也“情愿和番,以息刀兵”。灞桥送别时,王昭君对故国十分依恋,当行至汉番交界时,她从容南望,酹酒于地,投江而死。呼韩耶非常感伤,葬昭君于江右,名为“青冢”;拿住毛延寿,送回汉斩首,依旧同汉和好。剧本以汉元帝和王昭君的爱情为线索,揭露了帝王的昏庸、朝政的腐败,抨击了朝中文武官吏的怯懦无能及挑拨民族关系的“奸邪逆贼”,成功地塑造了王昭君忠贞为国的典型形象。全折的曲词,清雅典丽,感情浓郁。

[曲词解析]

这支[梅花酒]曲子写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时那种感伤和痛苦的心理,展示了辽阔、深远、幽眇、苍凉而又粗犷的塞北风光,在画面中渗透了怀念和忧伤之情。塞北的辽阔、粗犷情境与忧伤、缠绵、柔弱的情境有机融合,形成刚柔相济,充满感情张力的意境。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昭君的车队已经渐行渐远,汉元帝思绪翻腾,情不自禁地想到昭君在塞外旅途中的艰辛。空旷的深秋原野是如此悲凉,草儿一片枯黄,兔儿早早迎接寒霜,那褪了毛的猎狗,那扛着缨枪的猎户,那慢腾腾负载着行装和糇粮的车马,那围起的猎场,一切都是那么旷远,一切都是那么荒凉。这一去穷荒之地,昭君该有多少艰难?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此是过渡,把想象的画面拉回别后的王宫景象。当汉元帝回眸自视时,他面对的将是更加孤独寂寞的情景。这里用幻觉的形式作间接抒情。在分别的刹那间,元帝心中翻腾的是离恨未已、相思又继的思绪,将要面临的是人去楼空的凄凉景象。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汉元帝又想到了分别之后的孤寂,宫墙之内是那么高深,回廊是那么曲折,椒房早已经是空无一人,月色是那么昏黄,夜色是那么清凉,寒蝉在哭泣,纱窗还是那么绿!这一切都是凄清、阴冷的,在深层次上写出汉元帝与王昭君诀别之际的相思之痛。这些是意识中的世界图象,作者通过对这一系列物象的描绘,使人与物,心与境互相交融,抒写了昭君去后,汉元帝迷离凄凉的心情,使人读后能强烈地感受到汉元帝巨大的悲伤。

[梅花酒]的艺术特色非常鲜明,首先是对仗手法的出色运用。如“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这四个五言句,每句都是三个音步,每个音步都是对应的。这对仗工整的四句,以短短二十字描绘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其次是顶真反复的手法。如“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首尾相接的叠句造成回环往复的情感回旋,而叠句大段三字的结构则使音节短促,构成心哀气短,近乎于无语哽噎的效果。

[试题评说]

以前古诗鉴赏选材以唐宋诗词为主,间或选取元曲中的小令,选取杂剧还是第一次。[梅花酒]更是写景中的名篇,王国维赞赏其是“写景之工者”,清代梁廷《藤花亭曲话》评说:“写景写情,当行出色,元曲中第一义也”。命题人以这个评论为落脚点,考了意境,分解为“景”和“情”两个方面,还考了对仗、顶真的艺术效果,这两点恰恰是本曲的特色。第一问如果能读懂曲子,应该不难;第二问如果能联系平时读过的对仗、顶真的诗歌,迁移一下还是可以的。

,文章来自:爱师网

高考元曲鉴赏试题解析与备考建议

[原题回放]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2005湖北)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内容简介]

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写的是汉元帝时昭君出塞的故事。汉元帝在全国选宫女,农家女王昭君,生得“光彩照人,十分艳丽”,被选入宫,因拒贿使臣毛延寿,被点破画像,打入冷宫,后因偶然机会,被元帝宠幸,封为明妃。毛延寿因惧而逃亡匈奴、呈上昭君画像,并怂恿匈奴王呼韩耶出兵强索昭君。呼韩耶听信毛延寿,派兵逼迫和亲。汉元帝被迫应允,昭君也“情愿和番,以息刀兵”。灞桥送别时,王昭君对故国十分依恋,当行至汉番交界时,她从容南望,酹酒于地,投江而死。呼韩耶非常感伤,葬昭君于江右,名为“青冢”;拿住毛延寿,送回汉斩首,依旧同汉和好。剧本以汉元帝和王昭君的爱情为线索,揭露了帝王的昏庸、朝政的腐败,抨击了朝中文武官吏的怯懦无能及挑拨民族关系的“奸邪逆贼”,成功地塑造了王昭君忠贞为国的典型形象。全折的曲词,清雅典丽,感情浓郁。

[曲词解析]

这支[梅花酒]曲子写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时那种感伤和痛苦的心理,展示了辽阔、深远、幽眇、苍凉而又粗犷的塞北风光,在画面中渗透了怀念和忧伤之情。塞北的辽阔、粗犷情境与忧伤、缠绵、柔弱的情境有机融合,形成刚柔相济,充满感情张力的意境。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昭君的车队已经渐行渐远,汉元帝思绪翻腾,情不自禁地想到昭君在塞外旅途中的艰辛。空旷的深秋原野是如此悲凉,草儿一片枯黄,兔儿早早迎接寒霜,那褪了毛的猎狗,那扛着缨枪的猎户,那慢腾腾负载着行装和糇粮的车马,那围起的猎场,一切都是那么旷远,一切都是那么荒凉。这一去穷荒之地,昭君该有多少艰难?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此是过渡,把想象的画面拉回别后的王宫景象。当汉元帝回眸自视时,他面对的将是更加孤独寂寞的情景。这里用幻觉的形式作间接抒情。在分别的刹那间,元帝心中翻腾的是离恨未已、相思又继的思绪,将要面临的是人去楼空的凄凉景象。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汉元帝又想到了分别之后的孤寂,宫墙之内是那么高深,回廊是那么曲折,椒房早已经是空无一人,月色是那么昏黄,夜色是那么清凉,寒蝉在哭泣,纱窗还是那么绿!这一切都是凄清、阴冷的,在深层次上写出汉元帝与王昭君诀别之际的相思之痛。这些是意识中的世界图象,作者通过对这一系列物象的描绘,使人与物,心与境互相交融,抒写了昭君去后,汉元帝迷离凄凉的心情,使人读后能强烈地感受到汉元帝巨大的悲伤。

[梅花酒]的艺术特色非常鲜明,首先是对仗手法的出色运用。如“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这四个五言句,每句都是三个音步,每个音步都是对应的。这对仗工整的四句,以短短二十字描绘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其次是顶真反复的手法。如“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首尾相接的叠句造成回环往复的情感回旋,而叠句大段三字的结构则使音节短促,构成心哀气短,近乎于无语哽噎的效果。

[试题评说]

以前古诗鉴赏选材以唐宋诗词为主,间或选取元曲中的小令,选取杂剧还是第一次。[梅花酒]更是写景中的名篇,王国维赞赏其是“写景之工者”,清代梁廷《藤花亭曲话》评说:“写景写情,当行出色,元曲中第一义也”。命题人以这个评论为落脚点,考了意境,分解为“景”和“情”两个方面,还考了对仗、顶真的艺术效果,这两点恰恰是本曲的特色。第一问如果能读懂曲子,应该不难;第二问如果能联系平时读过的对仗、顶真的诗歌,迁移一下还是可以的。

文章来自:爱师网

[思路点拨]

一、要读懂曲词的内容

题干上面有提示:“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汉元帝所见、所想的两种情景”。曲词依据语言风格有所写内容,明显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半段的景物全是苍凉而又粗犷的塞北风光,在一望无际的深秋旷野的背景上,衰草连天,兔犬奔突,车马慢行,仿佛在草原行进的节奏。后半段节奏明显加快,一句一转,想象即将出现的令人惊惧的景象:咸阳的宫墙、回廊、椒房以及黄色的月、凉夜、寒蜇、纱窗、美人图、孤灯……巨大的孤独感蕴涵在其中。

二、要领悟有意味的形式

《汉宫秋》的意境美是和唱词的旋律美结合在一起的。它的音乐感一在对仗,对意境的创造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马”对“车”,“负”对“运”,“行装”对“糇粮”,两两相对。二是运用短句顶真重复,把后一个分句的第一个短句重复前一分句的第二短句,荡气回肠,又有鲜明的节奏感。动词“返”“过”“绕”“近”的使用,表现了人物行动和心理的细致区别和不同建筑的特点。这种灵活、跳荡的句式与美丽的意境是一致的。

[参考答案]

⑴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⑵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9年高考四川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2)(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第(1)问考查考生读诗的能力和概括能力,要鉴赏诗歌,读懂诗歌是最基本的,也是目前考生鉴赏诗歌的瓶颈。前四句写景,抒发时光飞逝的情感;后四句写事,抒发悠闲的田园生活。第(2)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一直是诗歌鉴赏的重点,答题格式一般为:指出表达技巧,在诗歌中找到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再说表达技巧的效果。

这首元散曲着重在慨叹人生苦短,流光易逝,鼓吹急流勇退,及早归隐,摆脱名利羁绊,求得闲适自在。这就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消极避世的色彩。但末句却透露出作者其实并未忘情世事。

前四句是[雁儿落],后八句是[得胜令],因两调音律可以衔接,而作者填完前调意犹未尽,故兼而连带填后调,是谓“带过”。内容亦可分两层。

[雁儿落]写向往归隐的缘由。开头两句是说,春暖花开不久,杜鹃鸟就来送春了。秋月正好时,飞燕却要回去了。这一联形容大好时光之短促。动词“闻”“看”,反映作者的触景伤情。第三、四句写人情世态变化之快,令人不可捉摸。前四句,概括地写了岁月流逝,人生无常,人情冷暖,世事沧桑,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苦闷,也隐约地反映了作者对元代不合理社会的不满情绪。同时,也为后面的正面鼓吹归隐提供了依据,作了有力的铺垫。

[得胜令]写田园隐居生活。歌颂村居生活,极力渲染归隐的乐趣。不再付出买花的钱,赶紧走入种着桑树的田园。住的是茅草盖项的三间大屋,吃的是数百亩肥沃田里长出来的粮食。床边放着书,悠闲地躺在床上读……其中表达了作者作者对陶渊明、杜甫的仰慕之情,流露出作者处于异族统治下未能积极用世,不得已退居田园的痛苦心理。

此曲运用白描手法,平易浅近,流畅自然。无一典故,无一华艳文词,纯用白话口语,读之纯乎天籁,自有其天然淳真之美。其表现手法赋中有比,一、二句借物起兴,直陈其事,看似写景,实则在于暗喻。三、四句用的是明喻,以自然之物作比,形象鲜明。另外,这支曲子全部是对偶句,却衔接紧密,转换自然,并不显得生硬。除此之外,应该注意其中还运用了夸张,如把将“风景”比为“箭”。

文章来自:爱师网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2009?重庆卷】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萧?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附赏析:

【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破纸迎风,坏槛当潮”两句,以声音衬寂寥。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接着,作者将人物和节日情况作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秦淮河无人无乐无节日佳庆的空寂。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箫”、“灯船”、“酒旗”,写尽了昔日秦淮河畔繁华竟逐的景象。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端阳”、“重九”代麦了南方的重大节日,“不闹”、“无聊”突出了一片冷落凄清。“不闹”从环境气氛说,虽是佳节,却无热烈欢悦的氛围。“无聊”从情绪说,写出人们没有兴致,无心无绪的委顿精神状态。节日尚且如此,平日就更可想而知了。作者把人民的亡国哀痛心理,挖掘得多么深,表达得多么活啊!秦淮河舞歇歌罢,亦大有与南明王朝笙歌旖旎、舞榭歌台相对照的意味,在对比中,加深人们的兴亡感触。今昔对比后,“白鸟飘飘”四句的自然景象描写,进一步开拓意境。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这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的表达。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答案:借代,反问

【试题解析】

“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何处笙箫?”自然是反问。“粉黛”在课文中有注释“借指歌伎”,即使没看课文注释也应该知道属借代,因为在所学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类似的情况还不在少数,与“粉黛”类似的有《柳毅传》“娥眉不舒”中的“娥眉”,课文也有注释,代指漂亮女子,其它有“红颜、倾国”等都是代美女。与“笙箫”类似的有“丝竹、胡琴、羌笛”大诗句中常代音乐。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解题指导】《折桂令?问秦淮》出自孔尚任的《哀江南》,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教材所选的七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而试题材料选自第四支曲子【折桂令】,写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的所见所感,突出南京荒凉残败的景象,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第一问:“黄花”指菊花,“红叶”是树叶经秋霜染成,再看有“嫩、新”的暗示,所以应该是写的初秋景象。

第二问:“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写出了江山依旧,人事不存,黄花、红叶无人赏的冷清寂寞。既然是重访,对比以前灯红酒绿、游人如织的秦淮河,歌唱者自然会心生昔盛今衰的感慨。

【备考意见】

诗歌鉴赏材料像今年这样直接出自高中语文教材的情况,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虽然如此,但得分不一定就让人满意,特别是第二个小题。反过来看,今年诗歌鉴赏所设的问题,与第三册诗歌单元教学内容关联度极大,这说明重视文本教学的重要性,比如“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一句,问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想一想,这与学过的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多么相似。这正验证了“考题出于课外,知识来源课内”。

★★★(2008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案:(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wenmi/97311.html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