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2

更新时间:2019-06-17    来源:面试问题    手机版     字体:

[中考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2)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2)文章来自:爱师网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二】涉题类型分析及对策

(一)品味题目文眼

品味题目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二)划分层次、线索

(1)层次划分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2)概括段意、层意(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3)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a核心人物b核心事物c核心事件d时间

e地点f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三)语言分析

1、分析语言特色

A、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文章来自:爱师网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二】涉题类型分析及对策

(一)品味题目文眼

品味题目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二)划分层次、线索

(1)层次划分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2)概括段意、层意(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3)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a核心人物b核心事物c核心事件d时间

e地点f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三)语言分析

1、分析语言特色

A、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文章来自:爱师网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二】涉题类型分析及对策

(一)品味题目文眼

品味题目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二)划分层次、线索

(1)层次划分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2)概括段意、层意(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3)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a核心人物b核心事物c核心事件d时间

e地点f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三)语言分析

1、分析语言特色

A、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文章来自:爱师网

B、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见修辞方法及作用.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

(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3、文段中关键词语、句子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X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注意两点:①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②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A、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B、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A、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B、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A、分析语段中一句话:

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B、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wenmi/107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