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白话文|《明史·余子俊传》阅读答案翻译

更新时间:2020-09-03    来源:范文大全    手机版     字体:

明史白话文|《明史·余子俊传》阅读答案翻译

《明史·余子俊传》阅读答案翻译

余子俊,字士英,青神人。举景秦二年进士。出为西安知府。岁饥,发廪十万石振贷。区画以偿,官不损而民济。成化初,所司上治行当旌者,知府十人,而子俊为首。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子俊上疏言:“三边惟延庆地平易,利驰突。宜于沿边筑墙置堡。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绵引相接,以成边墙【注】,于计为便。”尚书白圭以陕民方困,奏缓役。是时,寇据河套,岁发大军征讨,卒无功。八年秋.子俊复上言,圭犹持前议阻之。帝是子俊言,命速举。东起清水营,西抵花马池,延袤千七百七十里。凿崖筑墙,掘堑其下,连比不绝,不三月而成。墙内之地悉分屯垦,岁得粮六万石有奇。子俊增卫益兵,拓城置戍,攻守器毕具,寇抄渐稀,军民得安耕牧焉。十二年移抚陕西。以居民患水泉咸苦,凿渠引城西河入灌,民利之。久而水溢无所泄。至是,乃于城西北开渠泄水,使经汉故城达渭。公私益便,号“余公渠”。十三年召为兵部尚书。奏申明条例十事,又列上军功赏格,由是中外有所遵守。子俊之筑边墙也,或疑沙土易倾,寇至未可恃。至十八年,寇入犯,许宁等逐之。寇扼于墙堑,散漫不得出,遂大衄,边人益思子俊功。未几,复出行边。初,子俊巡历宣、大,请以延绥边墙法行之两镇,因岁歉而止。比复出,锐欲行之。然是时,岁比不登,公私耗敝,骤兴大役,上下难之。谤议由是起。中官韦敬谗子俊假修边多侵耗,又劾子俊私恩怨,易将帅。兵部侍郎阮勤等为白。工部侍郎杜谦等往勘,平情按之。还奏易置将帅如勤等言,所费无私。然为银百五十万,米菽二百三十万,耗财烦民,不得无罪。遂落太子太保,致仕去。明年正月,复召任之。弘治二年,疾亟,犹手削奏稿,陈救荒弭盗之策,甫得请而卒,年六十一。子俊沉毅寡言,有伟略。凡奏疏公移,必自属草,每夜分方寝。尝日:“大臣谋国,当身任利害,岂得远怨市恩为自全计。”故自复出行边,怨丛起,子俊持之益坚,竞以成功,为数世利。

(选自《明史·余子俊传》,有删改)

【注】边墙:即长城。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司上治行当旌者旌:表彰。

B.帝是子俊言是:赞同。

C.寇扼于墙堑扼:扼守。

D.工部侍郎杜谦等往勘勘:调查。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余子俊巧于谋划的一组是(3分)

①区画以偿,官不损而民济②三边惟延庆地平易,利驰突

③凿崖筑墙,掘堑其下,连比不绝,不三月而成④墙内之地悉分屯垦,岁得粮六万石有奇

⑤凿渠引城西河人灌⑥请以延绥边墙法行之两镇

A.②⑤⑥B.①③④C.②④⑥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子俊施政为民。在任西安知府期间,他为解饥荒,开粮仓拨十万石粮赈济借贷。在边疆修筑长城后,他在当地强化了军事存在,百姓得以安心耕作、放牧。

B.余子俊富有远见。在巡抚延绥期间,他上疏陈述了修筑长城之利,虽有尚书白圭屡次阻挠,但最终得以实施,后来的事实证明,此举功在千秋。

C.余子俊为官清廉。太监韦敬进谗言告发他假借修整边防多侵吞耗费,且有私怀恩怨、调换将帅之举。后经工部侍郎杜谦等予以澄清,结果并无此事。

D.余子俊做事勤勉。凡遇奏疏及公府移文,他必定亲自起草,每天都要到半夜才就寝。病逝前,还亲手修改奏稿,陈述救荒灭盗的对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然是时,岁比不登,公私耗敝,骤兴大役,上下难之。

(2)大臣谋国,当身任利害,岂得远怨市恩为自全计。

《明史·余子俊传》阅读答案翻译

4.C5.B6.B

7.(1)但这个时候,年成连着不见丰收,公私都受消耗而凋敝,忽然开办大规模的劳役,上下都感到为难。(关键词“比”“登”“骤”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大臣为国家出谋划策,应当亲身担当利害,怎么能远避仇怨、邀买人情为保全自己做打算。(关键词“任”“远”“市”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明史·余子俊传》阅读答案翻译

余子俊,字士英,青神人。子俊考取景泰二年进士。外任西安知府。逢年岁饥荒,开粮仓拨十万石粮赈济借贷。制定了计划来抵偿,官府不受损失而百姓又得到救助。成化初年,有关官员上报政绩应当旌表的人,知府有十人,而子俊为第一名。拜官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子俊上疏说:“边疆各地只有延庆地势平坦,有利于奔驰突入。应该赶快在沿边疆地带筑墙设堡。依顺山形,随着地势,有的铲削,有的垒筑,有的挖沟,绵延着互相连接起来,筑成边墙,在设计方面也方便。”尚书白圭因为陕西百姓正生活艰难,上奏暂缓征发民役。这个时候,敌寇占据河套,朝廷每年发大军征讨,最终还是没有成效。八年秋季,子俊再次上言,白圭还是坚持先前的主张阻挠这项工程。皇上赞同子俊的建议,命令迅速行动。东起清水营,西达花马池,绵延广袤一千七百七十里。开凿山崖建筑边墙,在墙下面挖掘壕沟,相连并列没有尽头,不到三个月便竣工了。边墙以内的地方都分区屯垦,每年收获到粮食六万石还多。余子俊(在当地)增加了卫所,加强了兵力,开拓城堡设置戍卫,进攻与防守的兵器一应俱全,敌寇打劫的情况逐渐减少,军民得以安心耕作、放牧了。十二年改任陕西巡抚。因为居民受水泉咸苦的困扰,便开凿水渠引来城西的河水进城灌溉,百姓大为受益。时间久了,水过于满而没有地方可以流出。到这时,便又在城西北面开凿水渠泄水,让这泄出的水流经过汉代旧城而流到渭水。公私都更加便利,号称“余公渠”。十三年召入任兵部尚书。上奏强调明确条例的十件事,又依次序上报军功应该奖赏的规格,由此朝廷内外有了可以遵守的格式。子俊所修筑的边墙,有人怀疑墙体为沙土容易倾倒,敌寇到来时不能成为依靠。到十八年,敌寇入境侵犯,许宁等驱逐他们。敌寇被边墙壕沟围困,散漫不能出来,便大败,边疆的人们由此更加怀念子俊的功绩。不久,子俊又外出巡视边疆。起初,子俊巡视宣、大两地,请求用延绥建边墙的办法在两镇实行,因为年岁歉收而中止计划。等到他再次出巡,锐意想要实行前计。但这个时候,年成连着不见丰收,公私都受消耗而凋敝,忽然开办大规模的劳役,上下都感到为难。指责非议由此生起。太监韦敬进谗言说子俊假借修整边防多有侵吞耗费,又弹劾子俊私怀恩怨,调换将帅。兵部侍郎阮勤等替子俊辩解。工部侍郎杜谦等前往调查,公平合理地处理了此事。(杜谦等)还朝上奏说调换将帅的事就像阮勤等说的一样,所花费的没有中饱私囊。但用银一百五十万,米菽二百三十万,耗费财物扰烦百姓,不能算无罪。于是余子俊被削去太子太保之职,辞职离去。第二年正月,皇帝又召他回朝任职。弘治二年,余子俊病情危重,还亲手修改奏稿,陈述救荒灭盗的对策,刚向朝廷提出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一岁。子俊沉着坚毅,寡言少语,有非凡的才略。凡遇奏疏及公府移文,他必定亲自起草,每天都要到半夜才就寝。他曾说:“大臣为国家出谋划策,应当亲身担当利害,怎么能远避仇怨、邀买人情为保全自己做打算。”所以从再次巡视边疆开始,怨言诋毁到处生起,子俊坚持自己的主张更为坚决,最终得以成功,替几世人谋得了利益。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news/147699.html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