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手抄报|《平语近人》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1-05-18    来源:手抄报    手机版     字体:

《平语近人》手抄报|《平语近人》观后感17篇

《平语近人》观后感1篇

近日,学习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系列短片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其中总书记提到了郑板桥老先生在河南范县任职期间“重视农桑、赈济灾民、案无留牍、室无贿赂、清正廉洁”深得百姓拥戴的优秀事迹,其更是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树立自己的志向,抒发自己的爱民情怀。这样的先进事迹值得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深思,我们生活在科技高度发达、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各方面条件远远优于郑板桥老先生生活的时代,但在郑板桥老先生用实际行动践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的面前,我们做的远远不够。因此,我们要深刻反省自己在工作过程中的不足,更要学习郑板桥老先生的宝贵精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了解人民群众的困难、需求,设身处地的为人民群众解决困难,让人民群众携着问题来,带着满意归。

同时,我们也要深刻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要做让人民群众有利的事,不可做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我们党工作的初衷就是为人民服务,我们党员工作目的更要以人民权益为先,让人民群众满意是我们工作的最终追求。因此我们要扎根人民,和人民群众肩并肩、心连心。

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我们的权力也要服务好人民,做到上不亏党,下部愧民,维护好党的光辉形象,传承和发扬好老一辈共产党员的宝贵精神。

其它网友正在看: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2篇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20篇观“平语”近人有感15篇平“语”近人观后感12篇平“语”近人观后心得体会10篇平语近人观后感10篇

 

 

《平语近人》观后感2篇

2018年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在央视首播。该集以立德为主题,主要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以及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立德、修身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观看视频,我对“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对党员干部为政要以讲政德、立政德为先有了如下的深刻体会: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既是我国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导向,也是我国非常重视立德、修身的传统文化。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应当深刻了解和始终坚持新时代的好干部标准,做到为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把良好的道德修养看作是人生最可贵的资本,是事业的奠基石,是成功的必备根基,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处事公道正派、做人老实本分、干事勇于担当、为官清正廉洁。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期,面对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切实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贯穿始终,保证党的事业顺利发展。

《平语近人》观后感3篇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诗人郑板桥用这样的诗句表述了自己的爱民之意。《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系列节目中,更是在第一集用总书记的故事讲述“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切切真意,解开了“人民论”的层层面纱,让党员干部写好“人民”二字更具力量,更有方向,也有诗和远方。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此谓之“爱民论”,利民、忧民、护民,把人民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才是爱民的关键之义。何为爱民?爱民是周恩来同志在战争时期亲自抬担架抢时间救助伤员的具体行动;爱民是孔繁森、焦裕禄等典范同志在平凡岗位上的默默付出;爱民更是在春节时分,习近平总书记那句: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这些英雄典范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刻阐述何为爱民,也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指明了行动方向。为留守儿童撑起一把关爱伞,让孩子有爱有阳光,小行动中有暖意;为残疾人联系一份工作,开展专项技能培训,让他们自食其力,生活中有方向有温暖,小行动中有真情;危难关头,发挥“看我的,跟我上,让我来”的精神,舍小家顾大家,行动里有大爱······如此种种,这都说明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都是“爱民论”的具体内涵。因此,党员干部更需牢牢把握工作宗旨,时刻警醒自我行动,工作中时常“照照镜,发发热,动动身”,莫让自己偏离爱民轨道,走实走好爱民之路,让自己为官有为,莫负时光。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此乃“为民论”,得民心、顺民意、为民干才是我们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方法秘钥。雷锋同志曾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时间奉献到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中去。如此精神,可歌可泣,令人敬佩,更需要当代党员干部传承。精准扶贫道路上,不让一个人落队,更要让每一个人跑得动、跟得上;教育发展道路上,不让一个孩子受到歧视,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缩小区域差异,加大对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等地域扶持力度,让每一个孩子上得起学,念得起书,不输在起跑线;经济发展道路上,坚持“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结构,促转型,让经济发展更好更快地进步;“三农”发展道路上,在中央一号文件上每年必提,始终把中国人民“最大的群体”放在心里,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美丽乡村,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党员干部要持续做好“为民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富民论”的动力源泉,也是所有党员干部的满满初心。国强、民富、幸福,这是不懈的追求。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我国前期的努力有了大成效,但是富民之路永无止境,需要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再接再厉,再创辉煌。要想富民,就要有渠道、有办法、有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曾讲,打铁还需自身硬。因此,当代党员干部就要做到有想法,强自身,想干、敢干、能干,扛起肩上责,管好责任田,摸清家底产,做到心中明。把实地走访、考察问计当做“必修课”,经常性向富民能手、创业能手等优秀人才取取经,同时走进群众房,听听群众话,干干群众活,聊聊群众心,把两者有效结合,切实解决群众富民问题,把富民路子走活,安得广厦,普惠大众。

一枝一叶总关情,要想写好“人民论”的幸福篇章,更需牢记“人民心”,走好“人民路”,让“人”字变“众”字,万众一心,携手谱写“爱民、为民、富民”的精彩画卷。

《平语近人》观后感4篇

近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在央视热播,今天的主题是“绝知此事要躬行”,观看之后,感触良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躬行”指的就是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引经据典,强调实践对于个人、对于集体、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

一是要崇尚实践,实践是理论之基。“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基层工作的重心就是实践,不走家串户就无法了解群众真正需要的;不亲自踏入基层,就不能切实感受基层干部的职责和工作方式;不融入群众就不能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具体方法来加以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贫困地区的路上提出了“精准扶贫”,与广大贫困人口的交流才让他一针见血地找到了脱贫工作步履维艰的症结所在。然而一些地区没有把握“精准二字”,单纯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致富方式,却不结合本地实际,最后不但没有脱贫,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扶贫资源。

二是要善与实践,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上作的报告,高度重视年轻干部选拔培养,重点强调了基层实践的重要性。基层一线工作量大、条件艰苦、形式复杂,这就需要年轻干部肩挑责任,勇敢担当,主动深入扎根基层一线,这就需要要埋头苦干,勇于拼搏、敢于攻坚。基层实践是培养历练年轻干部的“练兵场”,也是锻造洗礼年轻干部的“磨刀石”,丰富的基层经历让年轻干部能更好的知国情,察民意,扎实的实践操作让年轻干部能不断的积经验,增才干。

三是要身体力行,做新时代的奋斗者。“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基层工作者不要做温室里的花朵,要积极投身实践,认真履行职责,对待本职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多挑战少宽容,且注意多学习他人,善于思考,使自己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提高素质,增长才干,得到锻炼,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独当一面组织开展工作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使自己有所担当、有所作为。年轻干部要用“干”字担当,不断地充沛精神、丰富自我,让青年精神在基层一线这片沃土之中落地生根而后茁壮成长。

《平语近人》观后感5篇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五集以孝道为主题,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古典诗词,从孝道的角度,展示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用实际行动,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道理念,以及在执政中把养老、孝老、敬老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使“孝道”提升到“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治理层面,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这就使“孝”体现为大孝、大爱、大义,为孝道美德注入了丰富内容和新的活力,开辟了新时代孝道观念的新境界。

中国人讲孝,既重赡养,也重视心里关怀和内心愉悦。在有些人看来,父母到了老年,不能自食其力了,做子女的从经济物质上养活他们,使他们吃穿不愁,也就算报答生育之恩了。孔子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强调“敬”,认为仅仅“能养”是不够的。所以,孝敬父母应在既养又敬上下工夫。在家不仅应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减轻父母家务负担,而且应从思想上,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经常把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告诉父母。外出和到家,向父母打招呼。在外地读书或工作,经常写信或电话汇报情况,或经常回家看看,免去父母挂心。

《平语近人》观后感6篇

近日,中央电视台推出《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用典》,全面生动地为亿万观众解读和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系列经典平“语”。 “以人民为中心”,“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经典平“语”,更感受到这种解读和阐释,既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既近人,更亲民。在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进程中,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党的重大任务之一。服务为民,以人民为中心,是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应有之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中,要以近人亲民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为民服务的亲近度、精准度、满意度。

精准了解民之服务所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服务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供给,如果是符合人民的需求,才能成为服务,如果不符合人民的需求就成为扰民。在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更加注重强化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到基层一线,深入到群众中去,面对面地走访了解,征求意见,精准了解人民的服务需求。在此基础上,基层党组织对照人民群众的需求大力推进服务体系建设,并以此作为引领基层治理的一个有力抓手来突破,作着力打造一流的服务平台、创造一流的服务效率、营造一流的服务环境。把群众需求作为服务的创新基石。

科学确定为民服务评价标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不能只挂在嘴边上、写在文件中,而要落实在实践行为中。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为人民做事:做党和人民需要的事,做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事,做利长远、打基础的事。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如何克服主观臆断,自觉以人民需求,作为自觉服务的价值取向?习近平同志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这是对人民利益这一最高标准的具体化,进一步强化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民,接地气、通下情,解群众之忧,给人民以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科学确定为民服务的评价标准,坚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为判断标准,对服务跟踪问效。

正确处理对上级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统一关系。从根本上来讲,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除了人民的利益,各级党组织都没有其他任何私利,这就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利益等于人民的利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是辩证统一,目标同向的。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让人民群众高兴,上级组织才能满意,坚决反对“只做给上级看”的表面文章。坚持抓大不放小,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提高服务水平,又要注重细节,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提高事务性服务质量。同时,要处理好执行力和创造力的关系。坚持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抓好重大决策的落实,提高执行力,又要结合基层实际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创造性地服务群众。

《平语近人》观后感7篇

近日,央视一套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开播,趁着新鲜热乎也追了一集。40分钟不长不短,一集电视剧的容量,但为民二字却容纳了13亿百姓。不得不说我们现在的综艺类和语言类的电视节目越来越精良,也越来越有中国特色,这才是中国文娱的正确打开方式。无论是制作宏大的记录片,还是展现传统文化的综艺类节目都蕴含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囊括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社观,时间的纵深,地域的横向让我们越来越接近梦想的彼岸,此次百家讲坛特别节目也包含其中。

第一集的主题“一枝一叶总关情”,直指人民,开篇即是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充分体现了人民和官吏的关系。说到县吏让人不禁想到了三年前中共中央组织部曾授予102名同志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这些县委书记今天已经有部分晋升副部,还有很多进入了地方班子,说这些官职绝不仅仅让大家的目光聚焦于此,而是再次印证了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始终如一为民爱民,实实在在将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努力办实事,做细民生工作,オ获得党和国家的倍任担负更大的重任。

古有“一钱太守”刘宠殚精竭感,为百姓造福,呕心沥血,堵住了恶吏搜刮民财。今有“政和速度”廖俊波雷厉风行、令行禁止,他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把他装进心里。梁家河老乡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习大大的般切希望,他关心着百姓的收入,关心着百姓的民生。当知道十亩果园是收入的来源时,他一句“你发了呀”,让老乡暖在心窝。再糙的饭都能咽下,再穷的老百姓他都看得起,因为那饭曾经养育过我,那百姓是我们抵达梦想的希望。

我们今天的很多基层干部并不能够真的称为干部,他们吃住在基层,工作生活在田间,那里就是他们的根,人民群众是水,党的政策是光,他们是一粒粒饱满的种子,带领着老乡们长成一片片硕果累累的庄稼,收获满满谷仓的粮食。如果非要给他们一个称谓,他们就是拉犁在前的孺子牛,遍寻草地的领头羊,开山劈石的穿山甲,更是造福百姓的贴心人。

《平语近人》观后感8篇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春节团拜会讲话中的内容,也是《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四集所要解说主题“国之本在家”。通过重视家庭、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家风这三个维度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

中国有句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自懂事起,身边的长辈就常对我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的规矩、方圆,指的就是一个家的家教、家风。小到家庭,大到国家,都有属于自已的风气,我们都要重视家庭,重视家风,重视家教育庭。

有父母就有家,只有家庭和睦和谐,人生才会幸福美满,家和万事兴。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做事不能只盯着小家,还要关注大家,小家连着大家。苏洵《家乐铭》曰:“家齐而后国治,正已始可修身。”我们都应自觉把爱家与爱国联系起来,只家庭的风气正了,国家才会繁荣昌盛。

古有“孟母三迁”、岳飞的“精忠报国”、“画荻教子”等,这些都是严格家教的典范,《三字经》说:“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爱子,就要从小教育他,教他为人处世的道理,慈母严父,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如果表达爱的方式不正确,成了溺爱,反而害了孩子,贻害社会。家庭教育涉及到很多方面,最为重要的是品德教育。良好的品德,就是做个诚实的人,不撒谎,勇于表达自已的观点,做老实人,不攀附权贵。诚实做人,与人为善,良好的家风培育人,是一个家庭的不动产,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责任。

家庭是我们的避风港,是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谐美满,良好的家风是我们永远的财富。我们的老一辈命家,都非常重视家风,我们应该向老一辈革命先烈、英雄楷模学习,将良好的家风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平语近人》观后感9篇

《平语近人》第三集以“立德”为主题,节目中引用了“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习近平总书记常用典故,主要从崇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明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修德――勤学、明辨、笃实三个维度阐释习总书记立德思想,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德治国”的是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子产少年时代就勤奋好学,博学多闻,青年时期显露出政治上的远见。公元前533年,任郑国相。子产提出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首先是“作封洫”,丈量土地,编制田亩,对私有土地实行征税。实行“作丘赋”改革,按田亩征税、服兵役,充实国库,强化中央集权。实施“铸刑书”,把郑国的制度以法律条文形式刻录下来,公布于众。

在当代,习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我们只有崇德、明德、守德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政治站位,才能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行为表率,为百姓谋福祉,而不是为自己饱私囊。“立德兴邦”,对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梦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平语近人》观后感10篇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于10月8日至19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10月12日播出第四集《国之本在家》,集中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和家风有关的思想,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常用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典故来切入主题。全集从重视家庭、重视家教,讲到重视家风,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建设的重视,阐释了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注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成为子女的表率;家风好坏,关乎家庭的兴衰荣辱,家风连着党风政风等内容,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吸收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那么重视家庭建设,重视家风的培养,就是因为家庭建设好了,我们可以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建设起廉洁的党风和清朗的政风。

《平语近人》观后感11篇

近日,观看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领悟经典,感受平“语”近人,获得以人民为中心、国无德不兴、良好家风、孝道美德、共产党员修身等习近平“心声”。

听“心声”懂治国齐家之道。为人需要品德,从政需要官德,治国需要每一个人都有内化于心、外现于行的核心价值观,所以要懂得“立德”。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当然,要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绝不是一句空话,要体现在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实际的民生问题上;体现在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的落地、落实上。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所以要以人民为中心。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和万事兴。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所以要注重千万个小家的幸福,只有人民幸福了,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学“心声”立为民服务之本领。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显著特征。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指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我们改革开放、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所以要学好服务人民群众的本领,要想成就大的事业,一定要立大的志向,一定要勤奋。要笃行、要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去奋斗的这个历史任务,光荣而艰巨,是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懈地为之共同努力,所以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就是要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建设好我们的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我们要把我们国家建设好,要把我们民族发展好,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样一个历史目标奋勇前进。

读“心声”修干事创业之志。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重视修身的民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也特别重视和强调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摆在首位的。修身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社会发展中,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总书记引用这两句诗是以诗言志,彰显的是一个大党、一个大国自信的气质,传递的是苦干、实干的务实精神,同时也对新时期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严以修身提出了一个高的标准。做人先修身,我们要把修身作为我们人生的第一要义、人生的第一步。修身是做人的前提,立德是树人的前提,也就是我们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干部素质的首要条件,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必要条件。

《平语近人》观后感12篇

自习近平主席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以来,无论国际国内大事小事,沉稳睿智、从容淡定、星辰大海的行政风格和语言魅力,无不令世人钦佩和热爱,国人亲切的称呼他为“习大大”。一个简单的昵称,其实包含了国人对习主席的一份深深的拥护和喜爱。今天,再次通过观看央视一套《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重温了习主席那些点点滴滴的温暖的话语,再次看得热血沸腾,心潮彭拜。 “初心”是我们每个共产党人的誓言,我们必须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充分展示了习主席“平语近人,情系民生”的情怀,更彰显了党和国家为民着想,践行初心的理念。同时这档节目,也充分体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一些精美的古诗词的应用,恰到好处,特别是一些古诗词虽穿越千年,但其内在蕴含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内涵依旧弥久陈新。将其引入电视节目的制作中,不但使得节目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也使得节目的主旨一目了然,浅显易懂。《百家讲坛》这次推出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特别节目就是很好的一次电视与文化的完美结合和展现。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电视剧特别节目,开创了纪实政治宣传节目的新颖形式,在体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党的领导人语言平实,心系人民,平易近人的优良作风。朴实无华的语言,简单明了,在百姓耳里却听出了格外的真切动人,听出了习主席一片殷切希望、无线关怀的赤诚之心。习主席这些接地气的语言,同时也充满了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这种人格魅力来自对国家人民的深深关切,这种精神力量来自于对国家人民的无限挚爱。这种“不忘初心,情系民生”的精神,必将照亮了共产党人的前行之路。必将引领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定不移地践行共产党人的使命和宗旨。

回望我们党的历程,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为人民服务” “无私奉献”等精神都深深的熔铸在我们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兢兢业业、排除万难、艰苦奋斗,主动担负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重责,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各级政府官员也践行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治国理念。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一份责任,勇担在肩,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一份责任,牢记在心。这些责任的担当和践行,都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们脚踏实地的态度,少不了无私奉献的精神,也缺不得顽强拼搏的作风,更离不开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勇于进取的时代精神。这些时代精神也是对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老一辈革命家国家总理周恩来、兰考县县委书记焦裕禄、西藏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河南公安局长任长霞等,以及“绿了荒山,白了头发”的保山退休地委书记杨善州等等,这些一代一代的党员干部无不把人民和责任扛在肩上,刻在心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以身殉职,践行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责任。

这些共产党人,与人民齐呼吸,共命运。早已忘记了自身的困难疾苦,将个人疾苦置之度外,与人民打成一片,下基层,走村串户,十年如一日地默默无闻地为群众做实事。这种坚持不懈坚定的工作作风和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源于对人民的责任,源于对人民的“不忘初心,心系民生”的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全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在努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天和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任重道远,我们党和共产党人在前行的路上,无论多么艰难,必须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情系民生,继续前行、与时俱进、砥砺奋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平语近人》观后感13篇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从10月8日开播以来,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反响热烈。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常用打比方、讲故事的方式阐述深刻的道理,用大白话、大实话等俗文俚语来释疑解惑,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元素来提纲挈领、纵横捭阖,平实中蕴含着大智慧,更有一种透彻、直指人心的力量。在第一集中《一枝一叶总关情》让人领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心为民的伟大情怀。

为民必先近民。谈及习近平总书记的名字,最直观的联想就是这个“平易近人”这个词。“平易近人”比喻态度温和,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词出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 :平易近民,民必归之。人如名字,习近平总书记虽作为新时代中国的掌舵者,但他对人民是那么和蔼可亲,没有任何架子,无论是他的言语,还是他的实际行动,处处彰显着他一心为民的伟大情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203次提到了“人民”这个概念。2014年的5月9号,他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县委常委班子的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时候引用到郑板桥的诗句“一枝一叶总关情”,向基层干部传递着浓浓的爱民心声。他来到边远的贵州省遵义革命老区考察时,一句“政策好不好,要看老百姓是哭还是笑”,朴实的话语透漏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关爱。

不忘初心,人民至上。“全心全心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为民就要把老百姓的冷暖时刻挂在心头,以人民为中心。无论是总书记在梁家河当党支部书记的知青岁月,还是作为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习近平总是率先垂范,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以实际践行党员宗旨。在2018年新春佳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最惦记的是贫困地区的各族人民群众,他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来到四川最为贫困的地区凉山彝族自治州,这也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他特意把凉山之行安排在党的十九大之后,春节前夕,既作为考察脱贫攻坚的第一站,又作为春节慰问的重要活动。走到最贫困的地方,倾听最贫困各族人民群众的心声,传递党中央的坚定强音,总书记用脚步践行走遍全国所有深度贫困地区的承诺,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形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在调研中指出,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常怀忧民、爱民、惠民之心,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民生问题,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平语近人》观后感14篇

晚饭过后,抓上一碟瓜子守在电脑面前,等待《百家讲坛》最新一期的特别节目。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播出。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生动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县委常委班子的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时候,引用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告诉我们什么是为民情怀?郑板桥在衙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他想到自己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他的感情。郑板桥写这首诗的时候,潍县正在闹大灾。为了解决灾民的生活问题,他搞基建、搞土建,让老百姓参加土建。通过给老百姓工钱的方式,解决灾民没有粮食吃的问题,表达了他深切的爱民之情。作为公职人员,要像郑板桥一样,把老百姓的冷暖时刻挂在心头,以人民为中心。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所引用的。这句话出自《管子》,告诉我们为什么要以人民为中心?政权的兴废在于民心,而民心的去向在于官员的作为。《荀子》有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初魏征多次与唐太宗李世民阐述这个观点,唐太宗对荀子和魏征的这一观点十分欣赏,在与君臣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多次引用和发挥了这一观点。荀子、魏征和唐太宗,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十分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们的这一光辉思想,为历代君主所接受。对历代君主尊重民情民意,执政为民,起到了积极参与的促进作用。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这句话出自清代万斯大写的《周官辨非》,告诉我们怎么样为民?“一钱太守”刘宠,他做官的时候,非常爱民。所有利民的事都去办,所有害民的事,他都要把它废掉,所以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平凡的世界》的田福军说:“要把老百姓碗里的黑面馍馍,变成黄面馍馍,最后再变成白面馍馍。” 他身为县革委会成员,时刻关心着老百姓碗里的馍馍,想通过自己努力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并不惜付出一切努力,“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平语近人》观后感15篇

在观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的第一集以后,我深刻地学习和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前途离不开人民,我们党和国家永远都要为民,以人民为中心,要坚持贯彻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通过观看节目,我对“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可见,我们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民,我们奋斗的目标也离不开人民。那,什么是为民?为什么为民?又怎样为民呢?

什么是为民?为民就是要把老百姓的冷暖时刻挂在心头,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要做到“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尤其是作为党员干部的我们,更要以身作则,不仅要做好做实自己的本职工作,更要时时刻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

为什么为民?习近平总书记说,因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心连心。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这就是新时代我们共产党人的政绩观、人民观和价值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最高标准。所以,我们不仅要为民,而且还要做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确保要让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怎样为民?就是要为人民谋幸福,多做利民之事。当前,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很多重要的论述,“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以史为鉴,历史是一面镜子,所以我们广大群众,尤其是党员干部,应该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了解我们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给社会给国家做出更好的、更多的、更大的贡献。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指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我们的工作中、生活中以及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永远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谱写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平语近人》观后感16篇

日观看了专题片《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典故启示了群众是党的力量所在,是的党的根基所在,我们必须把群众工作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特别是当下脱贫攻坚工作中更要把群众摆在首位。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各级党委、政府也下足了功夫,但我们还是会听见一些要求农户自筹资金新建或翻新院墙,搞形象工程让贫困户不堪重负的不良典型案例。面对最难啃的骨头,需要的是绣花般精细精准,要扶到根上、点上,扶到百姓的心里。脱贫攻坚抓得好不好,要看数据统计、社会评价和实际效果,但最根本的一条,是老百姓是否满意。

以百姓为本,坚持老百姓主体地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脱贫攻坚是各级政府的责任,更是贫困群众自身的迫切要求,如果说上级政策是牵引力,外部帮扶是推动力,那么,贫困群众自身的脱贫志向,正是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脱贫攻坚要从始至终强调群众参与,贫困群众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力源泉,也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体。脱贫攻坚要先“扶志”,补齐精神短板,坚定他们勤劳致富信心,激发内生动力,依靠自身努力改变贫困面貌。

想百姓之想,尊重老百姓的意愿。“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真脱贫,就要分析群众真正致穷的原因,把“穷根”挖出来,做顺民意、得民心的决策和实事。要充分听取贫困群众的意见,尊重贫困群众的意愿,不能大水漫灌,要因地制宜,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让群众有更多的信任感。

听百姓之声,重视老百姓对扶贫工作的认可程度。“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要用群众的观点来认真地分析、客观地把握,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支持不支持作为扶贫工作的准则,要顶在全面,干在难处,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来抓脱贫,倾注自己的心血、精力和情感,把脱贫攻坚战进行到底。

解百姓之忧,解决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差什么、建什么”的原则,从群众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求真务实,通过政策倾斜、驻村帮扶等多种渠道,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问题,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

“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以民为草芥。”只要把百姓疾苦放在心里,以“但愿苍生俱饱暖”的情怀踏踏实实为民造福,以愚公移山之志苦干实干,切实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我们就决不会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就能够交上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做到“真脱贫”。

《平语近人》观后感17篇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正在央视热播,这档节目通俗易懂,趣味横生。从节目的解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总书记深沉的为民情怀。

节目首先以《一枝一叶总关情》开篇,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谈到为民,总书记引用了郑板桥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诗句的意思是,郑板桥在衙门书斋躺着休息时,听见风吹过竹叶发出的萧萧声,总感觉是民间百姓呼饥号苦的喊声。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民间百姓每一件小事如同绘画时的每一条枝叶总牵动着自己的感情。由风吹竹叶声联想到百姓疾苦声,这种联想,是把人民放在心上的生动体现。总书记引用这首诗,其中饱含着为民之道。

一是:群众利益无小事。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只要涉及群众利益的事便不是小事情。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愁着人民的忧愁。习近平总书记说“‘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思想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群众利益无小事”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是科学发展观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总书记的话阐述了广大领导干部应当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意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难,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的实际问题入手。

二是:在其位谋其政。“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官职虽小,责任重大。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村干部,同样肩负着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责任。基层干部在基层一线,与老百姓直接打交道的,百姓中如何看待党,基层干部身上有重要的责任。为民要务实,出于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要深入调查研究,增强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学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参悟为民之道,才能固本强基,凝聚民心,为人民谋取更多的幸福。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平语近人第五集报得三春晖解说词平语近人第四集治国之本在家解说词平语近人第三集治国无德不兴解说词平语近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解说词平语近人第一集 一枝一叶总关情解说词平语近人第六集解说词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jieriqingdian/169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