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的手抄报]平语近人观后心得

更新时间:2021-05-18    来源:手抄报    手机版     字体:

[关于平语近人的手抄报]平语近人观后心得10篇

平语近人观后心得1

观看了播出的平语近人,个人感触、感想颇深,国以民为本,纵观历史长河,新中国的建立,离不开人民群众,对于一个国家的兴旺盛衰关键在人民群众的支持,所以我们要长兴为民之风,常抒爱民之情,常办利民之事,不但要办好事,更要办实事。

习总书记曾说过“群众利益无小事”,围绕在百姓身边每一件都是关系民生的事情,我们必须重视细节,时常换位思考,如果不是急事,百姓不会来找你,如果不是难事,百姓不会提出诉求。不能看似琐碎的事情,当做无关紧要而搁置一边,如果这些事情得不到妥善的解决,不但会产生一定不良的社会反响,甚至激化思想情绪,严重的也将影响百姓的日常生活。我们必须避免问题的日积月累,遇到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们群众过上美好生活,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党员干部勤政爱民、服务群众,这都是中国梦的践行和体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观平语近人后感17篇平语近人心得体会观后感15篇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2篇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20篇观“平语”近人有感15篇平“语”近人观后感12篇

平语近人观后心得2

近日,由中宣部、中央广电总台联合创作的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既有“原声微视频”,又有“思想解读”,既有“经典释义”,又有“现场访谈”,既有“互动问答”,也有“经典诵读”,各个环节丝丝入扣,将总书记用典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不仅是一套理论,一套通俗易懂又不乏趣味的言论,更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应该刻进骨子里的信仰和坚守。习总书记用简单的语言,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变得了通俗易懂、简单易行,为领导干部确立了思想遵循、行动指南。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充分意识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学习的道路上不喊累不撤退,努力深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经验和智慧,借鉴中华历史文化的精华,并紧密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理论联系实际,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平语近人观后感—心得13篇平语近人第五集报得三春晖解说词平语近人第四集治国之本在家解说词平语近人第三集治国无德不兴解说词平语近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解说词平语近人第一集 一枝一叶总关情解说词

平语近人观后心得3

近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系列节目开始播出。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典故切入,通过专业人士讲解典故背后故事,让观众更加通俗易懂地学习体悟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新理念。其中,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深刻的爱民情怀。观平“语”近人,当学总书记爱民情怀。

一是爱民为民最显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对“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多次引用,恰是其爱民情怀的体现。无论是梁家河插队时与群众同吃住,当县委书记时与群众面对面“唠嗑”,还是为焦裕禄同志的先进事迹点赞作诗,都体现了总书记心系群众、为民服务的不变初心。这种情怀,每个党员干部都应用心培养。

二、常怀为民之情怀。 怀“衣宽不悔”的公仆之心,解民生之忧。 怀“俯首为牛”的务实之心,谋民生之利。 怀“舍我其谁”的担当之心,行民心所指。连续数年春节,他都走最崎岖的山路到最贫困的地方,他始终把困难群众放在心头。“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党员干部当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当好人民公仆,全力解决好人民所忧所急。

三、用真心聆听人民心声。连续六年,从曾经“瘠苦甲于天下”的甘肃定西,到千里冰封的内蒙古大草原,从雪沃纵横的张北草原,到山路崎岖的大凉山腹地……在最重要传统节日――春节来临之际走进困难群众中,拉家常、问冷暖,听民声、解民意……点点滴滴、一言一行都彰显出习近平总书记不变的初心。

平语近人观后心得4

近期,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热播。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党的十九大的一个重大历史贡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有利于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识和智慧力量,也是是筑牢新时代理论基石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面,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与经验。这在平“语”近人中有着深刻体会。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面,有许多关于“为民”的精彩论述,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很熟悉也经常引用,而最为重要的是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经强调,在新时代要推动中华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本人率先垂范。我想大家都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就是在他一系列重要讲话,还有文章当中,无论是谈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还是在国际场合阐明中国的原则、观点、立场,抑或是在基层和干部群众倾心地交谈,总书记经常会引用一些中国经史典籍当中的华章佳句。不仅对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精准的阐释,而且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闪烁着新时代的思想光芒。而这些华章佳句,又和习近平总书记朴素的大众化的语言,鲜活地融合在了一起,真正实现了让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

平语近人观后心得5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将于8日至19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10月7日新华社)

《平语近人》第二集的主题是治国有常民为本,在中国儒家文化当中,一直强调“仁”这个字,仁就是爱人,由此推导出为政者对于百姓的关切,进而再推导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这样一种关切,所以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当中的这种仁的思想、仁政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中的优秀基因。

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这是党从历史和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正是基于这样的清醒认知,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执政理念,把“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作为群众路线。也正因为发自内心地敬畏人民,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一遍又一遍地高呼“人民万岁”。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试金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考卷”答得好不好,人民最有发言权。在当下,正视问题是态度、是方法,更是党性、是担当,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切实履行责任,将民生实事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中,做到重心下沉、深入一线、亲自过问。

平语近人观后心得6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寥寥几句点出了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视和提倡,不仅关乎小家和顺,更在于国之安定。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和万事兴。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习近平总书记还没有说的一句话是:家之本在身。就是说一个家庭是否美满和顺关系到每一个人,和每一个人的态度和言行有关,做好自己,是在一个家庭中的基本要求。习总书记为什么没说这一句呢?因为个人是在与之最亲近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归根结底还是家庭教育、家庭涵养的问题。

“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这两句话,一句出自《左转》,一句出自《资治通鉴》,强调的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家长对子女的影响以及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往往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汇叫“原生家庭”,就是指一个人还没组成新的家庭之前,与父母或其他长辈生活的家庭。这一词汇流行的原因,是因为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心理上的、精神上的种种问题,都与原生家庭密不可分的。“家庭式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做父母的应该把好的道德品质传递给孩子,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就形成了良好的家风。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句话是出自《周易·文言》,字面意思就是说,那些常常做好事的人家一定会福泽深厚,那些常常做坏事的人家一定会遭到祸殃。积善与积不善,重点在一个“积”字,就是量变引起质变。正所谓,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家风差,南面殃及子孙、遗害社会。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所,也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家风是一个人的行为准则,也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良好的家风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从古至今,拥有良好家风的大家、政治家、革命家不在少数。习总书记号召共产党员学习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的家风,不仅仅是要建设好家庭,重要的是通过建设好了自己的小家,来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进而建设起廉洁的党风和清朗的政风。

平语近人观后心得7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从10月8日开播以来,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反响热烈。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常用打比方、讲故事的方式阐述深刻的道理,用大白话、大实话等俗文俚语来释疑解惑,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元素来提纲挈领、纵横捭阖,平实中蕴含着大智慧,更有一种透彻、直指人心的力量。在第一集中《一枝一叶总关情》让人领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心为民的伟大情怀。

为民必先近民。谈及习近平总书记的名字,最直观的联想就是这个“平易近人”这个词。“平易近人”比喻态度温和,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词出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 :平易近民,民必归之。人如名字,习近平总书记虽作为新时代中国的掌舵者,但他对人民是那么和蔼可亲,没有任何架子,无论是他的言语,还是他的实际行动,处处彰显着他一心为民的伟大情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203次提到了“人民”这个概念。2014年的5月9号,他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县委常委班子的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时候引用到郑板桥的诗句“一枝一叶总关情”,向基层干部传递着浓浓的爱民心声。他来到边远的贵州省遵义革命老区考察时,一句“政策好不好,要看老百姓是哭还是笑”,朴实的话语透漏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关爱。

不忘初心,人民至上。“全心全心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为民就要把老百姓的冷暖时刻挂在心头,以人民为中心。无论是总书记在梁家河当党支部书记的知青岁月,还是作为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习近平总是率先垂范,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以实际践行党员宗旨。在2018年新春佳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最惦记的是贫困地区的各族人民群众,他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来到四川最为贫困的地区凉山彝族自治州,这也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他特意把凉山之行安排在党的十九大之后,春节前夕,既作为考察脱贫攻坚的第一站,又作为春节慰问的重要活动。走到最贫困的地方,倾听最贫困各族人民群众的心声,传递党中央的坚定强音,总书记用脚步践行走遍全国所有深度贫困地区的承诺,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形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在调研中指出,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常怀忧民、爱民、惠民之心,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民生问题,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平语近人观后心得8

晚上八点,央视一套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开播,看了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40分钟不长不短,一集电视剧的容量,本集是以重民生为主题,古往今来,历代伟大领袖都关心着民意,民心,民生。民心所向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基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正所谓以民为本,为人民的幸福而服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记挂人民生活所需。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不是纸上写写、嘴上说说、墙上挂挂的空洞理论,走“群众路线”的方向正不正、步伐稳不稳、路子宽不宽,关系着民心向背,左右着党群脉动。

一枝一叶总关情,枝叶虽小,却关系到一棵树木的繁衍生息;人民虽小,却关系到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从古至今,官员都被称为父母官,就是因为父母总能想到孩子的生活所需。而官员想要做到这点,就要了解民心。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只有顺应人民朴实美好的生活愿望,国家才能持续发展。民心,说简单就是老百姓最简单的生活愿望,渴望生活平稳安宁。而这些最简单的愿望,国以民为本,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国家才能长盛不衰。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要落地,的确需要我们付出很多的努力。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老百姓看。具体的要落地,那么这一点,我想在我们今天来说应该是更为重要的。只有这样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那么老百姓才能拥护你、支持你。

平语近人观后心得9

习近平总书记用接地气的语言诠释优秀经典文化,从这个节目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情怀。众所周知,总书记一向高度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视其为治国理政的思想文化资源。比如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无论是发表重要演讲还是在一些座谈会中,或者与老百姓的亲切交流中,总能娴熟使用经典用语,达到信手拈来的地步。不难看出,总书记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不是浮在表面上,而是融入血液中,这让我们每个人都有启发,热爱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向总书记学习,真正把优秀传统文化当成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融入到我们的精神世界中。

通过“平‘语’近人”这一节目,让人领悟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深沉情怀。以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为例,从“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再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总书记使用这些传统名句,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展现了大国领导人全心为民的风范,让人备受感染。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愿景?归根结底,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到实处。相对应的案例是,精准扶贫正在全方位推进,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演绎得淋漓尽致。

通过“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们还增强了澎湃而持久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万变不离其宗,不能忘却优秀传统文化。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传统文化滋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只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能更深入地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以讲政治的觉悟,以悟经典的态度,深入学习是当前一项重大任务。边学习边思考,在密切联系群众伟大实践中,与群众一块苦、一起干,是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打开方式。

平语近人观后心得10

有很多人将“家”比作港湾,认为家是在外经历风雨的我们赖以停靠歇息的落脚点。其实,家又何尝不是一个重新起航的起点,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之舟的航向,又何尝不是受着家风的点滴影响。

2016年的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的时候他说到一句古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大族,他们清白做人、自信自强、拼搏进取等方面的家风、家训,像接力棒一样,一代一代地传了下去。

司马光因为一枚小小的青核桃,懂得了孩子要从小就不说谎,诚实做人的道理,这一信条,司马光践行诚实践行了一辈子,同时他把这个美好的种子又传递给了自己的学生后辈。这份坚守来自于他的父亲在他犯错是的大声一喝。“爱子,教之以义方”,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楷模、表率,是孩子呱呱落地以后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引导着自己的孩子去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迈好人生的第一步台阶,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又有多少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无尽溺爱,总觉得孩子还小不用讲那么多的道理,长大了就自然懂得了,要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殊不知,每一个好的习惯、好的行为,都是在孩子成长的点滴中慢慢养成的,是父母殷殷教诲的结果。不要说平民百姓,即便是帝王之家依然如此,卫庄公正因为无原则的溺爱而一手酿成兄杀弟,父杀子,人伦惨剧,用血的事实印证了“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因此,身为生长在新时代的父母,我们有责任肩负起坚守良好家风,教导子女诚实守信、自立自强、宽厚博爱、拼搏进取,明明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一个对我们的社会,对我们的国家有用的人。

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相信积每一个家庭的优良家风,一定可以汇聚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建设起廉洁的党风和清朗的政风;积亿万个家庭的共同奋进,中华民族一定会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目标的巨大跨越!

其它网友正在看:

《平“语”近人》第三集 国无德不兴观后心得2篇平“语”近人第二集 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心得平“语”近人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心得3篇平“语”近人—习总书记用典观后感7篇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五集解说词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四集解说词《平“语”近人》第三集 国无德不兴观后心得2篇平“语”近人第二集 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心得平“语”近人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心得3篇平语近人观后感8篇平“语”近人—习总书记用典观后感7篇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五集解说词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jieriqingdian/169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