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概括|清明节文化内涵的再认识阅读答案

更新时间:2020-10-13    来源:清明节    手机版     字体: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概括|清明节文化内涵的再认识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清明节文化内涵的再认识阅读答案

仲富兰

清明节成为法定假日,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重新认识。清明节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第一,它是一个与传统农时节律“二十四节气”相吻合的节日;其次,在近世社会生活中,清明节融合了历史上的寒食节、上巳节等节日内容,又是一个与农事节令紧密结合的节日;第三,清明节的特殊内涵在于,它既是一个追忆和祭奠先人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踏青游玩、享受春天无穷乐趣的节日,其规模之宏大,差不多仅次于春节。逝者与生者,哀伤与欢乐,一对人世间的悖论,在清明节得到了充分的协调和安排。

概括清明节所蕴涵的文化意义,莫过于“追思先人,勿忘生者”这八个字。各种祭奠扫墓、追思先贤、敬重祖先都属于前者;而伴随清明节日的所有大众性娱乐活动,包括斗鸡、拔河、放风筝和蹴鞠等,则属于后者,两者的结合,所形成的林林总总的节俗形式,大抵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

“追思先人,勿忘生者”,反映了中国人豁达的生死观。孔子的“子不曰怪力乱神”,庄子的“齐生死”,把生与死等量齐观,把生命看成是一种呈“抛物线”型的自然过程,对生存和死亡都抱有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以前,就已经存在。即使面对死亡,也是认为走向另一个世界,对待死亡依然是一种淡然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生命韧性特别顽强的民族。由此而派生出对于生命的两种状态,一是对生命抱有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知足常乐”的生存观;二是“砍头不过风吹帽”、“廿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视死如归”的死亡观。

自古以来,“入土为安”习俗的顽强传承,土葬就会有坟墓,坟堆历经一年四季的风霜雨雪,难免会堆土蒙尘,难免会草木凋零。就像故去的亲人,越走越远,因此,在来年春暖花开、万物萌发、清新明洁之时,就有“扫墓”之举。扫墓其实也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中国人重视亲情、慎终追远、孝敬老人、敬重祖先。这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年年轮回,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清明节不可忽视的价值在于,通过节日、聚会,风俗习惯的传承,凝聚民族精神。扫墓、祭奠昭示着血脉的继承,使祖先与后代之间有了联系,清明节传承了中华文明“礼仪”的祭祀文化,抒发了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这确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

在中国民俗文化的历史传承中,清明节还代表着最基本的社会公平与正义力量的展现。即便在古代社会,历朝历代的官府都会在这一天组织洒扫孤死、无主的坟墓,作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抚慰,为现代社会价值取向注入一种普适性与人文关怀。

“勿忘生者”的节日内涵,在历史上也曾经展现得淋漓尽致。杜甫《清明》诗云:“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形容的正是清明时节的人潮汹涌。所有的传统节日,至唐代都发生变化,清明节也是这样,它的世俗性的成分在提高,宋明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清明节越来越兴盛,不仅展现出“追思先人”的高潮,在“勿忘生者”方面也出现更多的节俗形式,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民众娱乐活动。

传统的清明节主要依凭着民间乡土社会世代相传。而当代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现代媒介开始大规模地侵蚀传统节日文化,首先是改变着传统节日背景下的人与人的关系。在现代传播媒介日益兴盛的环境下,在市场消费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最要紧的是加强对传统清明节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视与保护。从自然生态与人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方面,去关注那些与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清明节相关的游艺、祭祀、饮食等习俗相互依存着的民间艺术。

6清明节具有多重文化内涵,以下不属于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A它与传统农时节律相吻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B融合了历史上的寒食节、上巳节等节日内容,与农事节令紧密相关。

C既是一个追忆和祭奠先人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踏青春游的节日。

D它充分地协调和安排了人世间的悖论,从而化解了一些矛盾。

7从中国人豁达的生死角度看,以下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A生命只是一个自然过程,生亦不喜,死也不惧。

B“子曰不怪力乱神”,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C死只是进入另一个世界,生死总会轮回。

D生与死是生命的两个极其矛盾的重要环节。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追忆先人,勿忘生者”这八个字既体现中国人对死者的敬畏,也表现了对生者的安慰,从而化解了这一对本来不可调和的矛盾。

B扫墓、祭奠这些行为昭示着中国人对亲情、对先人的重视,表达了承前启后、生生不息的血脉的延伸与接续。

C清明节的越来越兴盛,缘于它的世俗性成分的不断提高,“勿忘生者”的娱乐活动成了清明节的重要的内容。

D在市场消费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如何借助现代媒介进一步弘扬清明节的传统,成了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

答案

6.D(以偏概全,原文中是“逝者与生者,哀伤与欢乐,一对人世间的悖论,在清明节得到了充分的协调和安排”)

7.A(B“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错;C“生死总会轮回”错;D“极其矛盾的重要环节”错)

8.B(A“体现中国人对死者的敬畏,又表现了对生者的安慰,从而化解了这一对本来不可调和的矛盾”错;二者无因果关系;C“清明节的越来越兴盛,缘于它的世俗性成分的不断提高”错;D“如何借助现代媒介进一步弘扬清明节的传统”错)

阅读答案:

政治主观题阅读答案梅格与人格阅读答案张福勋《梅花诗话》奥林匹克精神的背离阅读答案文学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机智灵动或犀利明快或繁复华丽的语言--阅读答案文学中的那座祠堂阅读答案形神兼备方能“以文化人”阅读答案丝绸之路与丝路学研究阅读答案谈写字沈从文阅读答案礼仪本身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阅读答案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的家长用于训诫、教育子弟后代的文字--阅读答案中国瓷器艺术阅读答案王府井新华书店位于北京中央商务区.与之相邻的多是时尚餐厅--阅读答案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阅读答案道教不仅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发现者,而且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培育者--阅读答案从形而上的层面上讲,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阅读答案诗歌批评庸俗化阅读答案外行人的古董鉴定法阅读答案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鱼纹和人面鱼纹,一直到今天民间各种剪纸里的鱼--阅读答案中国文化中的“饥民特征”阅读答案心不厌细:《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这样红阅读答案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阅读答案让法律成为一种人民信念阅读答案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阅读答案大学应以培养人才为荣而非高考掐尖阅读答案约翰斯敦诸水坝被人称为“定时炸弹”阅读答案中西戏剧悲喜差异及其成因阅读答案在我国历史上,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开始大创造的时代--阅读答案《民族习性与民族精神》阅读答案《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阅读答案网络文学的新贡献阅读答案雨下阅读答案阿兰《新诗鉴赏辞典》序言阅读答案(节选)能力“与“竞争力”阅读答案蛋白质的“十九般兵器”阅读答案未来在摩天大楼里种粮食阅读答案反腐,是古今中外都备受关注的话题阅读答案中国缺乏产生杰出人才的文化环境阅读答案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阅读答案唐宋转型中的思想突破阅读答案文学的功能阅读答案鲁枢元从孔子开始便十分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对气候变暖的治理应当是为二氧化碳找出路--阅读答案精进的程序阅读答案朱光潜墨西哥发现提及2012预言的玛雅文字新记录阅读答案乡土本色阅读答案费孝通慎防基因造成的污染阅读答案中国新诗为何处境“尴尬”阅读答案敬爱母语阅读答案游民文化阅读答案自主保洁沦为闹剧背后的共识困境阅读答案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jieriqingdian/155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