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全集_百家讲坛 平语近人 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1-05-18    来源:经典广告词    手机版     字体:

百家讲坛全集_百家讲坛 平语近人 观后感 13篇

百家讲坛 平语近人 观后感1

近日观看了百家讲坛系列节目《平语近人》(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使我深有体会。“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经史典籍当中,像这样的讲人才的经典句子有很多很多,时过境迁,传统社会孕育出来的治国理政的观念可以作为今人的重要参照。

作为“干部之家”的组织部门,要坚持把选人、用人、育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为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储备、培育贤才。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古人将德比喻为“水之源,树之根”,把才比喻为“水之波,树之叶”,非常形象和生动说明了德和才的关系。用人标准与用人导向紧密相连,是干部工作的首要问题。组织部门应借鉴古人之智慧,坚持标准,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选人用人坚持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着眼大局、公道正派。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组织部门应充分利用组织培养的优越性,注重探索推行“一线培养”法,要让基层成为干部成长的“主渠道”。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时,对具有基层工作经验且在基层做出了实绩的干部有所倾斜,做到“优先提拔、优先使用、优先照顾”。让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沉下心、稳住气,踏踏实实的到基层一线接受锻炼。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一定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不能简单把职位作为奖励干部的手段。组织培养,要注重前瞻规划设计,既要从宏观上着眼本地区发展需要进行干部人才储备性培养,又要从微观上加强干部人才个体成长路径设计。要建立健全干部人才识别选拔、教育培训、管理监督、跟踪等机制,大力营造科学规范、公平有序、系统完备的环境土壤。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观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强烈的人才意识,给各级组织部门在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了更明确的引领方向,各级组工干部要时刻将人才观铭记于心,选好、用好、培养好国家需要、民族需要、时代需要的人才。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篇10篇《平语近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心得体会5篇《平语近人》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心得体会5篇《平语近人》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心得体会6篇平语近人观后感500字10篇篇平语近人观后感800字5篇平“语”近人观后心得体会10篇平“语”近人之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心得4篇平“语”近人之腹有诗书气自华观后感《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心得体会观《平“语”近人》第六集“只留清气满乾坤”心得体会5篇平“语”近人—习总书记用典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解说词

百家讲坛 平语近人 观后感2

金秋十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走进了大众视野,成为文化节目中的一股清流。习总书记以古代名言为切入点,以生动形象地故事和恰到好处的铺垫重新诠释了这些经典名言的含义。结合这些重要讲话、文章的时事背景,通过专业文化学者的解读,令观众印象深刻,耳目一新。“平”语近人,是因为这些话语既接地气,又有底气。归根到底,源自人民。

接地气,方能平易近人。习总书记在重要场合发表的一些讲话及谈话,并非高大上的形式,他是以全新的姿态重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并非普通大众高不可攀,他是自然而然引用得恰到好处,平易近人。例如引用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诠释“以人民为中心”的主题。

有底气,方得百姓拥护。习总书记引经据典全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为源于人民,所以底气十足。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维来源。

作为基层青年干部,应该牢记习总书记对青年人的谆谆教诲。既要多读有字之书,又要多读无字之书。很多人在离开学校参加工作以后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读书,这是很不明智的。学不可以已,知识大爆炸时代更需要我们多读有字之书,博览群书,才能不被社会发展的巨浪吞噬。而无字之书指的是,我们青年干部,应该多接触人民群众,积累工作经验。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接地气,才能有底气,做起工作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要把自己当成群众中的一员,虚心和他们交流,学习,总结经验教训,练出真本领,才有可能在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

文化自信是我们加强“四个自信”的途径之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我们更应该勇敢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和创造者的角色,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接地气,有底气,融入人民群众,树立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百家讲坛 平语近人 观后感3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节《一枝一叶总关情》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想流露,同时它也充分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石。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中国共产党员坚持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这个责任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事事处处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要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就必须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党员领导干部始终坚持群众观点,代表群众利益,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方法,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那种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的安危麻木不仁的态度和作风,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是格格不入的,必须坚决加以纠正。

要坚持勤政为民,就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切身利益。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满腔的热忱投入到扶贫工作中,要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帮助困难群众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选准发展路子。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不能为了私利与民争利,与民抢利,致使群干关系演绎成“萍水关系”。

要真正做到勤政为民,就要深怀爱民之情,做到爱民而不扰民。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只有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才能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始终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通过贯彻落实好上级的政策,切实关心群众的疾苦,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好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问题,把工作做细、做好、做实,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作为人民公仆,要深入学习习总书记以心系群众的情怀温暖民心、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凝聚民心、以清正廉洁的形象赢得民心的为民之道,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这样才能真真正正成为老百姓的知心人。

百家讲坛 平语近人 观后感4

平“语”近人第五集“报得三春晖”,以“孝道”为主题,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古典诗词,从孝道的角度,展示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用实际行动,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道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孝老爱亲、尊老敬老,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念,并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

俗语讲“百善孝为先”,尊老敬老是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的精华。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说过,“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这些古词都随着时间流逝慢慢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成为我们当前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个“孝”字写尽了天下儿女对父母孝养、孝敬的真挚感情,写出了对社会上所有老人的关爱与帮助,一个“爱”字道出了千万父母对儿女的真挚感情,也道尽了千万儿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真心回报。

中国人讲孝,既重赡养,也重视心里关怀和内心愉悦,因此,我们在家不仅应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减轻父母家务负担,还应从思想上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经常把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告诉父母,经常打电话问候,经常回家看看,免去父母挂心。

百家讲坛 平语近人 观后感5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为切入点,平“语”经典、论述精辟、含义深刻,是我们“做合格党员”的经典教材。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古今中外对德行的重视概莫能外。康德有一句名言,“世上最奇妙的是我头上灿烂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中国古语有言,“罪莫大于无道,怨莫深于无德”。习总书记也尤其重视道德,他曾一再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是一个不断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在新时代,我们所提倡的道德则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浓缩在习总书记一次次关于道德的论断之中。因此,广大党员要想真正做到道德过关就应该从平易近人、寓意深远的“平语”中汲取力量,在立德修身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跟着“平语”立德修身做合格党员,首先就要做到表里如一、不做“两面人”。习总书记曾经指出,“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谨慎是一种责任心,用权时要如临如履,小心翼翼;是一种作风,要多做少说,敏于事而慎于言;是一种能力,要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也是一种品格,要慎权慎独,自警自励。”我国自古就有慎独一说。国学经典《大学》中曾经提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虽然现在组织生活会、党员民主评议、党员到所居住社区党组织报到等均起到了一定的对党员的监督作用,但党员在“八小时外”的道德行为主要还是依靠自律。像那种党员夫妻在自己母亲身上“练武术”、不守诚信当“老赖”、腐化堕落的新闻近些年虽然少了但是依然值得警惕。因此,党员要真正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小事当慎,小节当拘”,做一名表里如一的合格党员。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如果把40年改革开放浓缩成一首壮丽诗篇,民生必然是意蕴丰富的“题眼”;如果将40年风雨历程谱一曲时代华章,民生必然是最撼人心魄的“强音”;如果给中国梦绘一幅通景画卷,民生也依然是生动传神的“点睛之笔”。什么是利民之事?民生。“合格党员”就应该把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暖心工程。如何做到?一方面,不要把民生工程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民生工程就一定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基础,用人民群众的感情去浇筑,建广场是为了群众娱乐休闲,所以一定要离居民区近一点,建垃圾处理厂是为了美化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所以一定要离居民区远一点;另一方面,不要把民生工程搞成烂尾工程、半拉子工程。对于大型民生工程,一定要有科学规划,不搞拍脑袋决策,还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不“翻烧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就是“合格党员”。

百家讲坛 平语近人 观后感6

10月11日晚,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四集《国之本在家》,这一期节目的主题是“关注家风”。

这期节目,集中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家风的思想。“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他说:“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是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众多家庭构成了我们的国家。家风好,国家兴;家风坏,国家危。

家是浓缩的国,国是千千万万个家。家风是五千年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政风是政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外部环境,国风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家、国是须臾不可分离的,家风关系政风,政风影响国风。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的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家风为政风提供亲情动力,好的家风以亲情的愿望和力量推动或感召从政者树立良好的政风。

经典释义人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如此解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她说良好的家风培育人,它培育美好的种子,人从家里边把这颗种子又带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影响到更多的人,从而营造出来一个更和谐、更美好的社会风气。如果每个家庭都是和谐美满,每个父母传递给孩子的都是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生活状态,每个孩子都可以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自然家和万事兴,家和国家兴。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加强价值观建设至关重要。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庭文明建设,锤炼个人品德、书写家庭美德、遵守职业道德、弘扬社会公德。领导干部更应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廉洁修身、清正齐家,做家风建设的表率。

百家讲坛 平语近人 观后感7

10月8日,由中宣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围绕“以人民为中心”主题展开,以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郑板桥的千古名句“一枝一叶总关情”为切入点,阐释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实践,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我村组织党员群众认真观看了节目。大家纷纷表示,该节目以翔实、深刻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画面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让人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领悟经典中获得教益、提升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中国经史典籍当中的华章佳句和朴实无华的大众化语言完美结合,既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更折射了总书记深沉的家国情怀、为民情怀。”我村党支部书记姚长亮表示,广大党员要始终向总书记看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争做一名优秀的党员。

在收看节目后,无不为习近平总书记炽热的为民情怀所鼓舞。大家一致表示,都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心中装着百姓,坚持“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就能赢得百姓的拥戴,实现“政之所兴”。今后坚持把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建设更加和谐美丽的二条街村作出贡献。

百家讲坛 平语近人 观后感8

近日,《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播出,将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深入浅出又生动地呈现在荧幕上,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平”语贴近人心,更加发人深省。

节目开播以来,围绕“为民”“仁政”“立德”主题,深刻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民本情怀和治国理念,通过回顾经典古诗词,让观众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重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节目用整体明了的逻辑、知晓明白的道理,使理论思想宣传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有力量,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观看过程中接受新思想的洗礼。

“一枝一叶总关情”提醒我们要牢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清代郑板桥的诗来体现他为民、爱民的拳拳之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想流露。他身体力行,带领全党全体干部切实为百姓做实事。在梁家河时修建了当时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解决了百姓照明做饭问题,奠定了和当地百姓的血肉联系。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我们要像总书记那样,想群众之所想,及群众之所及,解群众之所困,这就是党员干部所追求的政绩观、人民观、价值观。

“治国有常民为本”提醒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真正行利民之事。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今天,我们只有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才能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当前,脱贫攻坚战在全国“打”的火热,就是不让一个贫困百姓掉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道理千百年来警醒着我们,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相信广大人民群众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好日子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国无德不兴”提醒我们严格自律、慎独慎微,做有家国情怀的谦谦君子。艾四林教授解读说,中国古人有“三不朽”,分别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居于首位。这说明,德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所以,每一个人都要从修德开始,当下大力弘扬传递良好家风,恰恰是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应当抓住的一个根本落脚点,从小处入手,从日常生活入手,让我们的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党员领导干部更要以身作则,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独做青莲而自赏。

一言以蔽之,从平“语”近人中,我们既要读懂总书记的深沉情怀,更要见贤思齐,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奠定坚实根基。

百家讲坛 平语近人 观后感9

10月11日晚间,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四集《国之本在家》,这一期节目的主题是“关注家风”。在这一集中有“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爱子,教之以义方”,也有“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其中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更是发人深思。

家国家国,在中国人的价值排序中,家和国是相依相存的。家国情怀,则是爱家和爱国的统一体。国家欲长治久安,必先从涵养社会风气开始,家庭是社会的原子单位,清朗社会风气,必先从改善提振家风开始。习近平总书记正是从治国理政、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对家庭教化功能的要求。

古往今来,往往能成才者,特别是能成大才者,父母是人生第一导师。孟母三迁,说的正是父母的身教大于言传;司马光父亲的一声“小孩子不能说谎”深深地烙在司马光心里,并将“诚”作为自己的人生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幼年时期,母亲给他买岳飞的小人书,给他讲“精忠报国 岳母刺字”的故事,小小年龄即立下“精忠报国”的人生宏愿。

良好的家风培育人,它培育美好的种子,人从家里边把这颗种子又带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影响到更多的人,从而营造出来一个更和谐、更美好的社会风气。这就是“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对家国关系最直接、最形象、最准确的定义。家寄于国中,国由家组成,因此,家国本一体、家国本情深。只有小家美满幸福,大家才会安定和谐;只有小家相亲相爱,大家才会团结和睦。好家风影响的不仅是你我之小家,更是国之大家。

百家讲坛 平语近人 观后感10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习总书记在很多重要讲话中引经据典,生动传神,寓意深邃。在他倡导的“中国梦”、以民为本、依法治国、新型国家利益观等重要的治国理念中,都能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厚重的历史影响。他的治国理念,大量地借鉴了中华历史文化的精华,并紧密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赋予其新的意义,既使中国的社会发展实践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获取正能量,又反过来使中国的历史文化精华在新的实践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目前,节目播出共四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充分表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时它也充分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为民”这个大的主题之下,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切实为百姓做实事。《治国有常民为本》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主题,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阐释总书记的思想。《国无德不兴》以立德为主题阐述了为人需要品德,从政需要官德,治国需要每一个人都有内化于心、外现于行的核心价值观。《国之本在家》集中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和家风有关的思想,重视家庭、重视家教,重视家风,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建设的重视,阐释了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总书记的平“语”近人,让我深刻体会到“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的重要性。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比不上老百姓的夸奖。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说群众话、走泥土路、干实在事,以奋力拼搏展现风采,以务实作为赢得民心,以沾满泥土的脚步砥砺前行。

习总书记讲,立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去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作为新时代的开拓者和见证者,特别是我们的党员干部,更应该以德才兼备的姿态和品行去引领新时代正确的奋斗方向和航行目标。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都说国是最大的家,家是最小的国,国与家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儒家学说,仁字当头,和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有异曲同工之妙,国是大家,大家的家,君主是大家长,国亦家,家亦国,

没有国就没有家,反之亦然,没有家也就没有国。只有重视家庭建设,重视家风,才能培养一个个良好家风的小家,千千万万汇聚成我们的大家,那么共同支撑起来的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精神大厦。

平“语”近人,尤需“入心”。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是我们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深入我省指导工作,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带来了党中央对贵州发展的关心关怀。习总书记关心贵州交通枢纽,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等全方位视察指导,为基层踏踏实实干事的人鼓足了更多的干劲,让更多的年轻人有了更多的希望和期望。为此,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的关怀和嘱托,感恩奋进,为家乡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百家讲坛 平语近人 观后感11

看了近期百家讲坛开播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

作为一个从教十五年的教师,习总书记提出的“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也是我长久以来在思考的问题。但百思不得其解,这次有幸学习了习总书记的讲话,我豁然开朗,知道了“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

总书记提出了“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听了蒙曼教授和主持人的解说知道了:学问像弓,才华像箭头。有了弓,有了箭,再加上见识做引领,这样才能够一举中的,射中目标。而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天才,“箭镞”没有那么锋利,但是我们可以努力让“弓弩”变得更有力量,这样箭射出去也会非常地有力。回顾我们自身,作为一名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更是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增强自身的知识才干才能引领学生更好地学习。而我们往往在工作之余选择了休息而忽视了给自身充电。总觉得干了一天的工作,晚上就是休息、聊天的时间,总找不出时间去学习、去充电。通过这次学习,看到了习总书记忙完一天的工作后每晚都在煤油灯下看书学习,顿感惭愧,总书记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都能坚持学习,而我们在灯火通明的时代却选择了以电子产品为伴。以总书记时的环境相比,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不去充电。

对于学习,总书记还提出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蒙曼教授解读说,独学就是一个人学习,没有朋友跟你一起切磋琢磨,那就会有两个后果:一个是孤陋,第二个是寡闻。一个人既学识浅薄又见识不广,就很容易成为井底之蛙,就会固步自封,就会夜郎自大,就很难再进步了。不禁让我想到了每周在我们的教研活动,本来大家在一起可以集思广益,相互学习。但实际操作下来,大家对于问题的讨论只处于表面状态,实际性的东西少之又少,都不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生怕别人学会了,自己就亏了。听了总书记的见解,突然觉得自己是井底之蛙了。

对于学什么,总书记提出了“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二是做好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书籍;三是古今中外,特别是我们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徐川老师把这三个方向总结为三句话:把牢定盘星;锤炼金刚钻;守护传家宝。更好地栓释了总书记学习理念。回顾我们自身,往往为了养家糊口好像都能被动地学习一些工作必备的知识,而其他两项好像与我们无关。听了徐川老师的解说,才知道自己把定盘星和传家宝给丢了。

对于怎样学,总书记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蒙曼教授解说,博学,就是广泛地学习;审问,就是仔细地询问;慎思,就是努力地思考、谨慎地思考;明辨,就是清楚地分辨;笃行,就是忠诚地践行。作为一名家长和一名教师,听到这我突然觉得,这些年,我总要求学生、孩子在学习上该怎样做,却忽视了自己该怎样做。每当给孩子书架上添书时往往会忘记给自己书架添上一本,要求孩子多思多想的时候自己总在旁边发呆,在要求孩子认真踏实的时候,自己总在一些事上犯糊涂。与孩子相比,突然觉得自己不如孩子了。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人如果不学习那生命就会像荒凉的戈壁,没有希望,我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自己都不刻苦学习,跟上时代脚步;就无法教育学生、无法立足于教育战线了。我们应该为学习感到快乐,这样我们才会尝到成功的滋味,得到丰满的收获。

百家讲坛 平语近人 观后感12

最近观看了央视播出的《平语近人》,个人感触感想颇深, 总书记用“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提醒我们党员干部要时刻想着人民,鞭策我们不栽盆景、不搭风景,要为民做好事,办实事。

作为扎根社区六年工作的我,本着服务于民的宗旨,开展社区各项工作。我从社区前辈们那里学到了不少知识,也从中悟出了如何做好社区工作,要做好社区工作,必须要用心、用情、用爱。

用心:居民的诉求就是我们工作的内容,为居民办事,不仅仅只是把一件事做完,更要用心办好,我们要将心比心,站在居民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居民着想,静下心来踏踏实实为居民办事。

用情:为居民办事,重内容轻形式,真正对居民投入关怀和真情。例如认真为失业居民办理失业登记,帮他们树立正生活信心,帮助安排就业,解决实际困难。认真做好育龄妇女随访,关心她们孕产后的情况,并定期做好慰问。

用爱:爱社区、爱社区工作、爱居民。我作为本社区的工作人员,要把社区当做自己的家一样爱护,关心同事,团结同事。也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工作投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爱居民,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一员, 要热情接待前来办事的居民群众,耐心服务,把居民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办。为

其次,我要多下小区,深入群众,关心他们的方方面面,随时了解社区居民的动态,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要多和居民交流,正确地引导他们的思想,关心他们的点点滴滴。

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剖析自己,在实际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不足,透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提高自己的工作潜力。我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伴随着社区共同成长,更好地为民服务。

百家讲坛 平语近人 观后感1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践有很多重要的论述,这些论述引用了很多经典名言。这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七集的主题是笃行。笃行,就是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去实践,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实干精神。

古人云:“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党员干部只有始终保持“政如农功、日夜思之”的责任意识,始终满怀“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创业激情,始终发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实干精神,才能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员干部必须坚定信心向前看、加油鼓劲努力干,弘扬好实干精神,认真念好“真”、“实”诀。

念好“真”字诀。党员干部要在工作上坚持“真”字,做到吃透上情,了解外情,掌握下情,把心思集中在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做到抓而紧,抓而实。对于有利于群众的事情,要以誓不罢休的劲头,层层抓落实,实现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念好“实”字诀。党员干部要坚持实事求是,重实际,知实情,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既要勇于探索、敢于攻坚、善于创新,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克服不会抓、抓不具体,不愿抓、抓不到位,不敢抓、抓不到底的问题。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贯彻上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解决最能影响全局、可以带动整体、处于最关键的重点工作,努力推动建设协调推进,务求工作取得进展。

总之,党员干部要在实干中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目标。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篇10篇《平语近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心得体会5篇《平语近人》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心得体会5篇《平语近人》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心得体会6篇平语近人观后感500字10篇篇平语近人观后感800字5篇平“语”近人观后心得体会10篇平“语”近人之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心得4篇平“语”近人之腹有诗书气自华观后感《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心得体会观《平“语”近人》第六集“只留清气满乾坤”心得体会5篇平“语”近人—习总书记用典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解说词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guanggaoci/169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