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经过我身边_我身边的共产党员;用爱心筑就纺城梦的“小巷总理”肖湘玲

更新时间:2018-10-18    来源:社区工作总结    手机版     字体:

他经过我身边_我身边的共产党员;用爱心筑就纺城梦的“小巷总理”肖湘玲

我身边的共产党员;用爱心筑就纺城梦的“小巷总理”肖湘玲

她是一名社区书记,却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贴心的“小巷总理”。她是一名普通党员,却把300多名曾经的“三不党员”拧成了一股绳。她是一名下岗女工,却用柔弱的肩膀为数十名特困户、残疾人、独居老人撑起了一个大“家”。10多个年头,3000多个日夜坚守,28个日记本,600多篇民情记录,她用点滴的奉献和赤诚的热情,让曾经凋谢的纺城逐渐恢复往日的活力,让曾经失落的纺城人找到了家的归属。她就是湖南省桃源县漳江镇纺城路社区党总支书记肖湘玲。

三千多个日夜心系千家万户

2003年原国营企业桃源纺织印染厂改制组建成纺城路社区后,老厂区变成新社区,昔日的辉煌变成过去式,留下的只是数千名下岗职工的无奈和一穷二白的社区。当很多人选择离开厂区另谋生路时,在桃纺工作20多年的肖湘玲却坚定地选择了留下来,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来抚平社区转型之痛,帮助社区群众安居乐业。2003年5月21日,在纺城路社区居委会成立大会上,肖湘玲当选社区总支部书记,挑起了社区发展的重任。

然而,当真正去面对的时候,困难却超出了她的想像。在特殊困难环境下诞生的的纺城路社区,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个难当的“家”。“当时厂区不像厂区,社区不像社区,职工有什么生活困难,都来找社区解决,但社区既无实力,又无势力”,谈到当时的窘境,肖湘玲无奈地说。除了体制上的不顺之外,更多的是社区本身的问题,当时桃源纺织印染厂破产已经两年,是有名的下岗职工多、退休职工多、残疾人多、重病人员多的“四多社区”,没有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有数百名,360多名党员两年多不交党费、不过组织生活、不参加党的各项活动,党的组织基本瘫痪。

面对这样一个“乱摊子”,肖湘玲深知她能做的只有坚持,能做一点算一点,能帮一点是一点,一点一点改变、一天一天坚持,总会有收获的那一天。因此从担任总支书的第一天起,虽然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她却把其当成“天大的事”:东家的屋里漏水,西家的邻居喂鸡,路边的下水道堵塞,院子栽的树长虫,无论在何时,无论身在哪,只要接到电话,她总是亲力亲为,以百分之百的热心帮他们解决。社区里不论何人,只要找到她,她总是满面笑容,耐心细致倾听群众的诉求,有时候碰到一些无理取闹的上访人员,她甚至反复上门,耐心细致地劝说。

十年来的3000多个日日夜夜,每天她都在重复着简单而平凡的工作。翻开肖湘玲的工作日历,满满的工作安排,除了少数时间在社区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外,更多的是外出处理琐碎的小事。

2012年的夏天,一声撕心裂肺的嘶吼打破了小区原本的宁静,原来,社区20多岁的居民胡某在外打工时不慎染上艾滋,导致精神失常被遣送回家,胡某的母亲由于一直独身带着胡某,根本无力治疗,只好将其关在家中。从这以后,每当社区居民经过的时候,都能看到一个赤身裸体的年轻人,鬼哭狼嚎般站在阳台上惨叫,一时间社区居民人心惶惶,生怕胡某跑出来伤人。碰到这样的家庭,一般人都唯恐避之不及,但肖湘玲却三番五次上门,安慰他的母亲:“哪怕全世界都看不起你的儿子,你也要满怀希望的拯救他”,“社区一定会尽全力帮助你们母子,当务之急是把他送到医院”。8月24日凌晨2点,肖湘玲和社区工作人员瞅准时机,展开送治行动,考虑到胡某是一位患艾滋的精神病人,肖湘玲没有惊动太多的人,而是悄悄地叫上了自己的老公和几名社区工作人员,冒着被感染和伤害的危险,巧妙地将胡某送至精神病院治疗。第二天,她又开始四处求助,帮助胡某申请医疗救助。

这里撷取的仅仅是肖湘玲工作中的1个小小片断。而像这样的事,对肖湘玲来说是已是家常便饭。

十年来,肖湘玲带领社区工作人员,逐户上门、逐户排查、逐人登记,为社区居民申请低保救助129户,为1000多居民办理了医保。

十年来,她与社区工作人员一道积极引进就业项目、帮助牵线搭桥,跑遍了桃源需要用工的大大小小超市、工厂,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00多人次。

十年来,她不分日夜,不分作休,为社区群众处理矛盾纠纷1000余起,引导组织危房翻修改造20多栋。

十年来,她不断变着法子、创新方法让党员动起来,使过去360多名不交党费、不过组织生活、不完成党内任务的社区“三不”党员成为社区群众的“主心骨”,成为服务群众的“主力军”。

六百多篇日记记录百姓心声

有人曾经问肖湘玲,现在都知道社区工作难,破产企业改制社区更是难上加难,你究竟有什么“法宝”把一个萧条的老社区建设得这么好,对此,肖湘玲总是笑而不语。但纺城路社区居民几乎都知道,肖湘玲的“法宝”就是她手中的那个民情笔记本。每当他们有困难找到肖湘玲的时候,她总会边听边在笔记本上记录,大家都亲切地称她的笔记本为“老百姓的日记本”。说起“日记本”的来由,肖湘玲回忆说,由于社区情况复杂特殊,有困难的居民很多,找她的人也很多。“最初是怕事情多了记不住,把社区居民反映的问题逐一记在本子上,回去后好一件一件去落实,慢慢地这变成了我的一种习惯。每天上班后,总会习惯性地看看笔记本上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解决了的我就会打一个“√”,没有解决的,就定期梳理一遍,该落实的落实,该解释的解释,不至于遗漏。”

“胡小均,女,社区公益性岗位保洁员,家庭困难,丈夫去世,本人因意外将脚弄伤,需要支付医院住院费、医疗费,无力承担,要求居委会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和协调解决医疗费。”这是肖湘玲笔记本的第658篇民情日记。2012年11月20日,记下这个事情后,她立马开始找开发商,找律师,找相关部门协商解决问题。两天后,她陪着胡小均来人民医院进行复查,直到胡小均脚伤痊愈,她才在这条记录后画上一个“√”。

“李咏,女,45岁,双职工下岗家庭,儿子在读大学,本人因病开刀,家庭生活困难,要求帮助解决在制花厂就业和帮忙办病退。”在肖湘玲的笔记本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寻找工作的社区下岗职工。记下李咏的信息后,肖湘玲当场便给制花厂打电话:“喂,你好,是于厂长吧,我是纺城路居委会的肖湘玲呢,听说你们那里缺技术人手,我这里跟你介绍个技术顾问,就是我们社区里的李咏,她一天可以扎九十只花,手脚非常快,又是桃纺的,双职工下岗的,蛮不错的……”在肖湘玲的积极联系和协调解决下,李咏顺利地解决了就业问题。现在她每个月的工资少则一千多,多则两千多。谈到现在的工作,李咏感激地说:“搭帮肖书记呢,我现在在家里做制花,时间相对比较自由,可以方便在家照顾老人小孩,又能有稳定的收入。”

靠着小小的笔记本,肖湘玲与社区居民从陌生到熟悉、从相识到相知,如今,在肖湘玲“民情日记”上记录的600多条内容,绝大部分旁边都画了个“√”,民情日记本也已经换了一本又一本,现在用的已经是第28本了。

三十多位“亲人”见证大爱无疆

特殊困难群体是社会民生的底线,也是纺城路社区迈不过去的最难一道“坎”。这些年来,肖湘玲把社区的特困户、残疾人、独居老人都当成她的“亲人”,尽自己的所能帮助了一个又一个特困家庭,用自己柔弱的肩膀为他们撑起一把遮风挡雨的伞,用自己微弱的光亮照亮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郭姨是社区的一位老党员,今年已经70岁了,丈夫已经去世,家里只有一个残疾弱智女儿和一个小外孙女。看到年过七旬的老人不能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还要天天强撑着孱弱的身体照顾着这个残缺的家,肖湘玲心里很不好受,于是想方设法找到相关部门帮她办理了低保,又帮助解决了廉租房的问题。如今,郭姨一家虽早已搬进了新房,但肖湘玲却依然像过去一样记挂着她们一家子,每每有空,都会去老人家里看一看、问一问,陪老人说说话,唠唠家常。

社区里有个聪明可爱的女孩叫廖淑琴,在桃源一中读书,非常喜爱舞蹈,多次获得省市甚至国家级舞蹈表演大奖,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优秀的女孩,却因为聋哑问题,让舞蹈深造之路随时面临终结。迫于无奈,小淑琴的爸爸廖师傅找到肖湘玲,说孩子考上一中了,想买个人工耳蜗方便学习,但最便宜的也要几万块钱,说到这里,廖师傅低下了头,显然作为当保安的他来说根本无力承担这笔“巨款”,肖湘玲暗暗记在了心里。每每经过她家时,肖湘玲总会进门坐一坐,有时候为她带上一本书,有时候为会她带上一条围巾,有时候也会尝试着用纸和笔与她交流,鼓励她坚强自立,树立生活信心。一次,当小淑琴在纸上用娟秀的笔迹写下“肖伯伯,我想像同学们一样跳舞、学习”时,肖湘玲鼻子一酸,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廖淑琴完成这个心愿,让她和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肖湘玲多次利用工作汇报之余将小淑琴的情况向上反映后,引起了热心人士包括一名县领导的高度关注,在这些爱心人士的共同资助下,小淑琴终于用上了人工耳蜗,可以跟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了。

六年心血筑就纺城幸福家园梦

住上宽敞明亮、环境优美的新房曾是纺城社区居民最大的“家园梦”。以前的桃纺社区房屋密集,大多还是60、70年代企业效益红火时修建的宿舍,屋檐倒塌、摇摇欲坠的危房随处可见,下水道严重堵塞、路面溃乱积水的情况随时发生,危房周边不规范电线及通信线路构成一张张“蜘蛛网”,既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又隐藏着严重的安全隐患,破烂拥挤的居住环境也成了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频发的导火索。一时间,纺城社区几乎成了县城“脏、乱、差”的代言词。

如何解决这个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住房问题,一下子成了最困扰肖湘玲的难题。桃源有句俗话:“你想一天不安静就赈酒,想一年不安静就建房”。众所周知建房过程比较艰难,更何况这是动辄几百人的住房改造工程,一动工就会牵涉出一系列诸如拆迁补偿、建筑安全、矛盾纠纷等方面的复杂问题,几年都莫想安静。朋友劝过她,领导也私下找过她,叫她不要趟这趟“浑水”,可肖湘玲回答道“都说把群众当家人,可群众一有困难,你总不能绕道走吧?”2008年当棚户区改造还只在部分城市试点时,纺城居委会就已经把危房改造列为社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

开弓没有回头箭。危房改造工程以来让本已纷繁复杂的社区工作更加阻力重重。找领导批项目、找部门办手续、找包头谈条件对于肖湘玲都还不算难事,可一涉及到拆迁、补偿的事,各种矛盾问题就都出来了。有漫天要价当“钉子户”的,有恋旧不肯离开住惯了老房子的,还有不相信包头硬要和居委会签合同的……尽管困难重重,但她没有气馁,居支两委班子也都理解支持,虽然加重了工作负担,但却从无怨言。为了居民能够早日住上新房,居支两委班子开过上百个协调会,上过群众家门次数上千,化解处理的矛盾更是无以数计。

幸运的是,在各级领导和各个部门的重视支持下,肖湘玲6年的心血终究没有白费。社区已于2010年1月建成“万美和谐新村”,131户390多人如愿以偿住进了渴望的新房;2012年由老“妈妈室”改造修建成“圆梦新村”,156户搬进新居;东区二期改造工程“金丝花园”目前也正在建设,很快又将有230户居民从危旧房中解放出来搬进新家。

如今在纺城路社区,提到肖湘玲,人们谈到最多的是“好人”二字,谈到纺城路,人们感受最深的是“幸福”二字。十年寒暑,冬去春来。社区的环境在变,居民的生活在变,唯一不变的,是肖湘玲忙碌的身影和永不停歇的脚步,是她对社区工作的无限热爱和对社区居民的浓浓深情。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gongzuozongjie/95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