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教师一句话承诺语]党员教师观看平语近人有感

更新时间:2021-05-19    来源:教师工作总结    手机版     字体:

[党员教师一句话承诺语]党员教师观看平语近人有感12篇

党员教师观看平语近人有感1篇

最近,央视《百家讲坛》推出的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成了我们家里最喜爱看的节目。该节目共分为十二期,由六位专家学者亲临现场,解读思想、释义经典。平“语”近人是新时代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平“语”近人代表的不只是习总书记一个人的人民情怀、爱国思想,也包含了古往今来爱国者和仁人志士的思想。看了第三集《国无德不兴》,我对“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明白了一名教师只有做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更好的担当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本集《国无德不兴》以立德为主题,主要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围绕着“立德”这个主题,深入地解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当中的用典,让我们来深入地学习和领会他的关于新时代立德、修身的讲话。“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什么德?总书记讲过,“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该怎样立德呢?总书记讲过,“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高尚的师德是教师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示范教育。要树人,先立德。”可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教师的光荣职责。教会学生学习是重点,教会学生做人是关键,教会学生如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核心。孟子曾经说“教者必以正”。教师素养的厚度,决定了学生发展的高度。教师工作具有“示范”性,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观、学生观、课堂观会通过一言一行传达给学生,对成长中的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充满活力、希望的、 茁壮成长的孩子们。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在工作中,我要认真践行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的个性品质加以正确引导。要做到热爱学生尊重人格、平等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忌以分数取人。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目标细心体现。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名人事迹的熏陶与指引,使学生树正德、立志向。

教者必以正。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学富五车的知识,更要有敬业的精神,博爱的思想,创新的意识,诲人不倦的品格。我要牢记总书记的教导,从勤学、明辨、笃实做起,从自身、从小事做起,树立笃学精神、加强修身养性的人生修炼之径,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党员教师观看平语近人有感2篇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已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引起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热烈反响。近日,收看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通过观看视频、聆听清华大学艾四林教授、中南大学杨雨教授的解读,我对“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明白了一名教师只有做到了“强师德、守师道、立师表、铸师魂”, 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才能更好的担当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本集《国无德不兴》以立德为主题,主要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选取了总书记常用的“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典故,从崇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明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修德――勤学、明辨、笃实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高尚的师德是教师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示范教育。要树人,先立德。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这是教书育人的前提条件,体现了道德育人的导向。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教师,他的学生也会是道德楷模。反之,老师道德滑坡,学生的思想自然正不了。因此,要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让教师有尊严,有职业荣誉感,确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党员教师观看平语近人有感3篇

观看《评“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之后感触颇深;习近平指出人才是立业之本、兴业之源、弘业之道,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诗经》有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康有为说:“国势之强弱,系乎人才。”古往今来,对人才的希冀与渴求,都是各国当政者的首要关切。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即将走上事业发展的高峰;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潜力大、可塑性强,担负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任。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代代青年人的不懈奋斗。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青年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和条件,应成为广大建设军团中的中坚力量和骨干力量。广大青年大学生要树立鸿鹄志,脚踏实地、奋勇争先,用行动践行人生价值。党和国家为青年大学生发展寄予厚望,为他们的成长积极创造条件。

身为青年大学生人民教师的我们,国家交予我们三尺讲台。教育部部长提过;“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天下之治在于人才”国家把这么神圣的使命交予了我们。我们定要敢于担当、勇于负责,担当起人民教师的责任用我们的爱把良好的学习意识,生活意识交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都成为祖国的栋梁。

党员教师观看平语近人有感4篇

近日,在主校的精心组织下,我认真观看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受益良多,我深刻领悟到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必须做到严于律己,率先垂范,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下面从三个方面浅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俗话说:“绣花要得手绵巧,打铁还需自身硬。”绣花绣得好看,刺绣者必须要心灵手巧。而看似简单的打铁,不仅需要力气,还需要费心血构思设计,才能打出精巧实用的铁器。这就要求铁匠身强体壮,素质过硬,打铁的技艺高超。党的十八大以来,“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俗语已然成为中共党员加强自身修养的准则。个人认为,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其含义就是要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作为一名基层中共党员,在精准扶贫进入攻坚期,在扫黑除恶进入全面部署期,我们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刻按照党章的规定履行党员义务,以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鞭策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力求率先垂范,发挥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用自身的言行捍卫“党员”这一光荣称号。

二、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教师,必须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教育无止境,教师生涯是一个不断创新且充满新奇的旅途。我们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要善于反思,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把课堂视为生命活动的一个场所,进行全身心的投入,为学生定制“合身”的教材,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敬业爱岗。

此外,教育是爱的事业,我们应关爱每一位孩子,把爱岗敬业与关爱学生相结合。师爱是师德之魂,这种爱出自教师的职责,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情感,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换言之,师德之体现无疑就是爱之体现。

三、严谨治学,开拓创新

作为党员教师,我们应牢记党的宗旨,立足本职工作,坚持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严谨治学,教书育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①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②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③博采众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④积极参加校本及校外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⑤认真做好“教、学、辅、批、考”的工作,致力提高教学质量。

现今,我们正逢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教育只有改革创新才能适应历史的变革。党员教师只有不拘泥教条,勇于开拓创新,善于根据具体的教育情景机制灵活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才能为祖国培养出既优秀,又富有个性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总而言之,作为中共党员的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增强进取意识和责任意识,以饱满的热情将习得精神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次教研活动和每一个主题教育活动中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党员教师观看平语近人有感5篇

近日,观看《百家讲坛》播出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一系列节目之后,令我如沐春风,如饮甘醇。

节目围绕“为民”“仁政”“立德”主题,深刻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民本情怀和治国理念,通过回顾经典古诗词,让我们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节目用整体明白的逻辑、浅显易懂的道理,使理论思想宣传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有力量,让我们在轻松愉悦的观看过程中接受新思想的洗礼。

“一枝一叶总关情”,直指人民,开篇即是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引用过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总书记始终把百姓放在心中的深刻情怀。党员干部就要学习总书记的爱民情怀,向焦裕禄、孔繁森这些典范学习,始终把百姓疾苦放心头、系心间,把老百姓过得好不好放在内心的重要位置。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插队时,帮群众建了数十个沼气池,解决了群众烧饭、取暖等难题,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党员教师的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也要不忘“责任”二字,应脚踏实的干好自己的本质工作,时刻心系学生,因为每位老师的责任心直接关系到每位孩子的成长,孩子毕竟是祖国的未来。可见,我们教师的肩上也承担着重任,所以,我们要站好自己的岗位,坚守自己的职责,为祖国的发展尽一份力。

“国无德不兴”提醒我们严格自律、慎独慎微,做有家、国情怀的谦谦君子。艾四林教授解读说,中国古人有“三不朽”,分别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居于首位。这说明,德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从修德开始,从小处入手,从日常生活入手,修身养性,始终心存敬畏,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独做青莲而自赏,多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做到“身正为范,学高为师”。

总之,从平“语”近人中,我们既要读懂总书记的深沉情怀,更要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为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奠定坚实的基础。

党员教师观看平语近人有感6篇

近日,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以古籍诗词回放、学者专业解读、百姓现身说法的形式,将习总书记用典的故事搬上的电视荧幕,通过更加生动的形式,更加易懂的表达,为“高大上”的精神赋予接地气的载体,让人民群众直观的了解习总书记的用典故事,并从中读懂习总书记爱民的拳拳之心,感受到习总书记对党员干部的具体要求,也领悟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我看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本集以立德为主题,主要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选取了总书记常用的“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典故,从崇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明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修德――勤学、明辨、笃实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围绕着“立德”这个主题,通过深入地解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当中的用典,来深入地学习和领会他的关于新时代立德、修身的讲话。

关于“德”,2004年,习近平同志就对这个问题就有了十分深刻的论述。他说:“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曲建武同志放弃了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那么高级别的一个职位,选择重新回到学校去当老师,他说:“我想,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一个辅导员,仅仅讲道理也是不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以理服人也要以情感人。这就是你要以自身的一些践行来引领孩子们,你教育孩子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一定要成为这样的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立师德、铸师魂。是的,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修正的作用。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人。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如果一位教师在讲台是教育学生应当诚实,但某天为应付检查,为了听领导的话,居然教唆学生如何去说谎,在学生心灵中留下难以磨灭扔阴影,那又如何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呢?。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教师内在素养的外在体现,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而学生也正是通过这一点来了解教师的思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注重修养,注意言行,处处给学生做出表率,言教辅以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学生受到影响,其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受到约束,得到修正。

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条件是学识渊博,道德高尚。而道德品质道德修养的作用地位更大更高。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接班人的关键。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道德的引领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的塑造者。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育别人自己要先受教育。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良好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我们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小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党员教师观看平语近人有感7篇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以立德为主题,从“为什么立德”,“立什么德”,“怎样立德”三方面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深入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当中的用典,让全体党员深刻地学习和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立德、修身的讲话。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具有着基础性,前提性的作用,同时也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讲:“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中国先人对当时价值观的认识是“国有四维,礼义廉耻”,而今天我们所倡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同的价值观。我们就是要建设这样的国家,建设这样的社会,培育这样的公民。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我们的行为去感染学生,将良好的品德传递给学生。

古今中外,教育教学的思想流派颇多,虽然理论观点各异,但是教学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有需要的人这一点是共通的。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就是要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需要的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需要我们从小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屈原将自己的学生比作香花、香草,自己则是辛勤的园丁,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一枝叶之峻茂兮,原俟时乎吾将刈。”我们的教育愿望也是如此,希望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这种价值观的教育应该从小抓起。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以勤学、明辨、笃实来立德,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此大德。教师被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立师德、铸师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予学生最生动直接的教育。同时在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严于律己,向学生传递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党员教师观看平语近人有感8篇

近日,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通过观看视频,聆听清华大学艾四林教授、中南大学杨雨教授的解读后,对于“德”,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人需要品德,从政需要官德,从教需要师德,每个岗位需要每一个人都有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核心价值观。

我们古人讲有“三不朽”,这三不朽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之所以居于首位,是因为万事从做人开始,无论什么时候,做人都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建功立业的基础。

然“人无德不立。”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高铁占座男”事件?该男子在高铁上霸占别人的座位,耍赖不起,谎称自己重病缠身,恶语相向,不服乘警管理,让买到票的姑娘站了几个小时。事件在网络传开之后,该男子是某大学的博士身份也被扒出。顿时,舆论哗然:为什么一个高学历的人,他的素质如此低下?我们在做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究竟先“德”再求“才”、还是先“才”再求“德”?

其实,早在2004年,习近平同志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对这个问题就有了十分深刻的论述。他说:“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中国上下五干余年的历史,有才之人比比皆是,然而是否具有贤德的品性才是真正考验一个人是否真正是人才的标准。

常言说,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昭示了教育公民、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选拔人才的鲜明导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立德树人”,并把它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诗书非药能医俗,道德无根可树人”。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

立德树人,不仅关系到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和长远发展。作为一名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党员教师更应当不忘初心,以德立身,以德立教。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审视自己,以自己的思想感染学生,以自己的人格匡正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良好的日常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成长,将教书育人作为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

党员教师观看平语近人有感9篇

近日,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第一期的主题是“一枝一叶总关情”,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开讲,分为“什么是为民”、“为什么为民”、“怎样为民”三个段落,让观众深切体会到总书记的民本情怀,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常装哪些“为民”之心呢?

要肩担责任,对事业忠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清楚,我们肩上的担子,一头是担着义务,一头担着责任,只有坚定教育理想,忠诚教育事业,秉承“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才能做到为民而教,为民而育。

要深入民情,让家长放心。孩子是家长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何让家长放心的把“最重要的人”交到自己手上?除了作为教师必须要具备的专业素养外,还应该与时俱进,更多地了解家长的需求。新时代的家长更关心学校的师德和学风情况,更关心学校有哪些适合自己家孩子特长的特色项目,更关心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对此,我们只有深入家长群体,和家长无距离沟通,全方位了解,才能更好的做到教育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让家长放心把孩子交与我们。

要广听民意,给学生爱心。当今的教师再也不是手拿戒尺,高高在上的教书先生模样。新时代的教学正在被重新定义,师生关系也随之慢慢重塑。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更有利于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视为与学生一起在求知道路上探索前进的朋友,广泛听取学生的心声民意,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最大程度的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才是对学生真爱的体现。

要为民服务,请社会安心。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教师更要将“为民服务”常记于心,把为师生服务作为教育工作的基本准则和不懈追求和检验标准。自觉遵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规范,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把自己的工作与党的形象和威信紧密联系起来,以过人的本事、出色的业绩赢得学生、家长的认可,赢得社会的尊重。

毛泽东说:“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可以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一事无成。”相信,党员教师常装“为民”之心,常做“为民”之事,定能培养出更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员教师观看平语近人有感10篇

自从央视播出《平“语”近人》以来,我校党支部要求全体教师都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

通过学习,《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分为“一枝一叶总关情”、“治国有常民为本”、“国无德不兴”、“国之本在家”、“报得三春晖”、“只留清气满乾坤”、“绝知此事要躬行”、“腹有诗书气自华”、“恶竹应须斩万竿”、“天下之治在人才”、“咬定青山不放松”、“天下为公行大道”共12集。

在“一枝一叶总关情”中,始终以“以人民为中心”进行论述:第一个论点--什么是为民。王立群教授解释说,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清代郑板桥诗人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风竹图》“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最后一句表达作者对竹子的感情,“无论哪一枝哪一叶,都关乎着我的感情”,试想古代的官员都能做到如此为民,而今天我们共产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能做到“执政为民”。郭建宁解读说,为民就是要把老百姓的冷暖时刻挂在心头,以人民为中心。他还举例说,“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陕西延川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他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那时候我离开了梁家河,人虽然走了,但是我的心留在那里。“,第二个论点--为什么要为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因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王立群教授解释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出自《管子牧民》,关键讲这个政权的兴废,最终的决定因素都是民心。王教授还说《后汉书·童恢传》中有个官员叫童恢,他担任不其县县令时,在《童恢传》写道”一境清静,牢狱连年无囚。“,这说明当时的社会治安环境多好啊!古代文人,特别是一些基层的官员尚且都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我们更应懂得为什么要为民。第三个论点--怎么样为民,总书记引用的“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为切入点,通过讲述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故事,阐释如何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如何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王立群教授解释说:“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出自清代著名的经学家万斯大的《周官辨非》其中《周官辨非·天官》讲到了这两句话。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就是说一个要兴,一个要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当前重要的事情、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到2020年几千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这一目标,这就是关乎民生问题的重大举措,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须以习总书记为榜样,才能为民造福。

我们作为人民教师,也要为人民作想,也要学习“一枝一叶总关情”,关注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江泽民同志说过:孩子是国家未来,是国家发展的前提,欲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培养好中国的孩子,作为教师(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即:一切为了孩子――就是我们现在所做的所有工作(教育工作),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就是涉及到有益儿童的所有事项,我们都要努力去做;为了一切孩子――就是孩子不分三六九,所有的孩子,无论聪明的,智障的,健全的,残疾的,优异的,曾犯过错的(触犯法律过的),都是我们工作的内容,都是关怀的对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我们作为人民教师干的是教育事业,抓的是教育质量,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求质量,必须定标准,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所以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得提高标准,我们就得必须按高标准做事,作为基层教师,我认为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硬件、软件都得提升,教育必须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全体教师必须同甘共苦,共同努力,真抓实干,才能达到目标。习主席说: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有一点“辣味”,让每个党员干部都能红红脸、出出汗。

所以我们要认真领会习主席的讲话精神,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做到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党的原则,时时想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教师在思想方面要认真理解、领悟新课标的要求;其次是教师的行为方式方面,即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要注重教学艺术,让学生在乐中学,让学生做到“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只有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才能做好“教书育人”这项工作,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作为领导干部要切实关心贫困群众,带领群众艰苦奋斗,脱贫致富。作为教师要懂得教育是为发展经济服务,同时,发展经济可推动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道德修养,不断为祖国培养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的才人,为发展经济,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日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党员教师观看平语近人有感11篇

观看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本期节目围绕着“立德”这个主题,通过深入解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当中的用典,来深入学习和领会他关于新时代立德、修身的讲话。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立德修身。对于选人、用人,提倡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对于个人、家庭、国家来说,“德不孤,必有邻。”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立德的问题,关于为什么立德,他曾经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那么如何能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呢?

本期思想解读人――清华大学艾四林教授解读说,大德讲的是国家之德。明大德对每一个人来讲就是要立志报效祖国。

对共产党人来讲,守公德就是要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党员干部来讲,私德不是私事,它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私德也不是小事,它事关个人的荣誉和他的发展进步。

道德是做人之要,对于党员来说,道德更是立身之本。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所以作为党员教师,我们更应该立德修身,强化道德修炼,把高尚道德外化于“行”。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师的成长是一个综合修炼的过程。在教师的岗位上,只有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不断提升人格品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向同行,才能更好地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教师我们要立德修身,立德树人,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员教师观看平语近人有感12篇

近日,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通过观看视频、聆听清华大学艾四林教授、中南大学杨雨教授的解读,我对“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明白了一名教师只有做到了“强师德、守师道、立师表、铸师魂”,才能更好的担当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本集《国无德不兴》以立德为主题,主要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选取了总书记常用的“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典故,从崇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明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修德――勤学、明辨、笃实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国无德不兴”讲的是,道德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习近平说过,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

“人无德不立”讲的是,公民道德的好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衰。一个人的言行,往往表现出个人的素质的高低,进而影响整个集体的总体素质状况。

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崇德向善成为主流,并持之以恒熏陶、传播和教化,才能产生强大的向心力。程门立雪的尊师,孔融让梨的尊长,三顾茅庐的恭敬,苏武牧羊的坚守……这些事例无一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高尚的师德是教师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示范教育。要树人,先立德。”“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在平常的工作中应做到:

一、 要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好品德;

二、 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 要通过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的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四、 要引导学生为树立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做出积极贡献;

五、 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做个有德之人;

六、 要把学生培养成爱国爱党、乐于奉献、敢于吃苦、勇于担当的接班人。

最后,我借用王德强校长的一段话来结尾:教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道德之师。身为教师,应成为学生的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田。只有这样,我们才无愧于自己、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教师这一神圣而又光荣的称号。

其它网友正在看:

党员教师学习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2篇教师观看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平语近人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13篇平语近人学习讨论发言稿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集体学习心得体会10篇平语近人第三集集体学习心得体会8篇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gongzuozongjie/169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