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十二集内容|平语近人1--12集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1-05-18    来源:单位工作总结    手机版     字体:

平语近人十二集内容|平语近人1--12集观后感12篇

平语近人第一集观后感

10月19日,单位组织我们集中观看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40分钟的节目让我们再一次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的讲话和论述当中“以人民为中心”的那些用典。

在十九大报告中,“人民”这个概念出现了203次。困难群众是他始终的牵挂,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他执着的坚守。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为民”的论述,集中起来就是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个思想的内容特别丰富,它的要点大概包括“什么是为民?”、“为什么为民?”“怎么样为民?”三个方面。

通过再一次观看,使我切实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情怀。众所周知,总书记一向高度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视其为治国理政的思想文化资源。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通过再一次观看,使我领悟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深沉情怀。从“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再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总书记使用这些传统名句,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展现了大国领导人全心为民的风范,让人备受感染。

通过再一次观看,使我增强了澎湃而持久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万变不离其宗,不能忘却优秀传统文化。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传统文化滋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只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能更深入地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小编推荐相关文章:

平语近人咬定青山不放松观后感10篇平语近人全集观后感10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观后感4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四集国之本在家观后感10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观后感8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感10篇

平语近人第二集观后感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二集节目的主题是“治国有常民为本”,不但表明了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的还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而且也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做人修身之道。节目中提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处用典,“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其实就是教我们做人修身的道理,让我们怎么样才能做一个更好的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可见做人修身的重要性。

修身之道,需有永葆上进之心。鲁迅先生曾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我们要想不断地进步,就需要拥有这只“向上的车轮”,即我们所说的进取之心。如果一个人没有进取之心,只会把时间用在闲聊和发牢骚上,不会落实于行动中,反而去羡慕他人的成功,而自己根本没有想跳出这误区,最终只能在失落中不断徘徊。因此,我们要抱着一颗永远向上、永不满足的心,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修身之道,需有吾日三省之心。基层工作繁杂多变,我们在工作时总会有不足之处,如果我们置之不理,不及时地检查改正自己的行为,长此以往,我们就会不进则退。自我反省应是修身的习惯,正如唐太宗李世民,他能够以史为镜,反省自身,找到漏洞,而后修复,从而开创了万古流芳的“贞观之治”。我们每个人都要苦练内省的功夫,才能在这瞬息万变的工作中游刃有余。

修身之道,需有见贤思齐之心。古语有云“见贤思齐”,向优秀的人才看齐,从思想上、行动上都要向他们看齐,以榜样为“镜”,找出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不足,给自己报以“黑脸”,主动与突出问题“叫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需常怀见贤思齐之心,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饱含哲理、意境深远,是警醒来者、启迪后人的一面镜子。观“平语近人”,悟修身之道,真正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小编推荐相关文章:

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心得体会10篇平语近人第四集观后心得体会10篇平语近人第五集观后心得体会5篇平语近人第六集观后心得体会5篇平语近人第七集观后心得体会篇平语近人第八集观后心得体会7篇

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

2018年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在央视首播。该集以立德为主题,主要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以及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立德、修身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观看视频,我对“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对党员干部为政要以讲政德、立政德为先有了如下的深刻体会: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既是我国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导向,也是我国非常重视立德、修身的传统文化。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应当深刻了解和始终坚持新时代的好干部标准,做到为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把良好的道德修养看作是人生最可贵的资本,是事业的奠基石,是成功的必备根基,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处事公道正派、做人老实本分、干事勇于担当、为官清正廉洁。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期,面对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切实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贯穿始终,保证党的事业顺利发展。

有关解说词的文章:

平语近人第十二集:天下为公行大道解说词《平语近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第十一集)解说词平“语”近人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解说词平“语”近人—习总书记用典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解说词平语近人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解说词平语近人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解说词

平语近人第四集观后感

在这一话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孟子》中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左传》里的“爱子,教之以义方”,《周易·文言》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典故来阐释“家国天下”,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指点了“家国”迷津。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家是浓缩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家风是五千年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政风是政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外部环境,国风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家、国是须臾不可分离的,家风关系政风,政风影响国风。重视家庭建设,重视家风的培养,将家庭建设好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廉洁的党风和清朗的政风自然就能够形成,家风正,自然政风清,国风扬。

在《平“语”近人》第四集中,杨善洲同志的女儿杨惠兰和杨慧琴谈到了杨家的家风,对待权力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对待事业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对待家庭廉洁持家、甘于清贫。在这样的家风下,家庭一定兴旺发达。“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但看杨善洲、焦裕禄、谷文昌等同志,他们的家风泽被后代,真是“积善人家庆有余”。“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也不是危言耸听,近年落马的诸多官员往往都是因不正的家风而毁了前程,那“余殃”肯定是躲不过的。良好的家风可促成清廉的党风、政风,“治国”也就顺畅,天下也就太平。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我们常说“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强调的自然是公民当以爱国为前提。但这句话是可逆的,如果“没有家”,哪有国呢?没有兴旺的“小家”,哪来的国富民强?“国之本在家”,理论从典故中来,还得运用到党员干部以及群众中去。修好身,建好家,治好国,天下太平,同奔小康;家庭梦,民族梦,复兴梦,伟业可建,梦想可成也!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心得体会10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心得体会6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心得体会5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心得体会10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六集只留清气满乾坤心得体会4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四集国之本在家观后感10篇

平语近人第五集观后感

第五集《报得三春晖》,展现了总书记用实际行动,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道理念,在新时代,为孝道美德注入了丰富内容和新的活力,开辟了新时代孝道观念的新境界。

百善孝为先,践行和弘扬孝道观念首先要学会感恩。争做一个感恩的人,内心阳光、生活幸福、乐观向上,积极向身边的亲人、同事、朋友传递正能量,树立好形象。

一要感恩父母。父母是我们人生的启蒙老师,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的生命就倾注了父母无尽的爱和心血。是父母从小将我们拉扯长大,是父母给予我们的生命,父母之恩,重于泰山。作为有思想的人,有信仰的党员,更应该有感恩的心态。二要感恩组织。组织是党员干部的归宿和精神寄托。虽然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个人勤奋和努力,但更重要的还是靠组织培养。对个人而言,能够从一个普通干事成长为一个科级干部,始终离不开组织的培养。三要感恩社会。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能够衣食无忧,我们应该感谢社会。感谢社会中同事、朋友和亲人,是同事、前辈在我们初入职场时,耐心指导,悉心帮助,宽宏忍让,让我们从一只菜鸟茁壮成长。

学会感恩,凡事感恩,是为了更好地健康成长。感恩父母、感恩组织、感恩社会、感恩自己,让自己在生活里经历磨砺、在工作中经受考验。

有关平“语”近人的文章:

平“语”近人观后心得体会10篇平“语”近人之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心得4篇平“语”近人之腹有诗书气自华观后感《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心得体会观《平“语”近人》第六集“只留清气满乾坤”心得体会5篇平“语”近人—习总书记用典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解说词

平语近人第六集观后感

最近一直在观看《百家讲坛》的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看完真是感悟颇多,就如同接受了精神的洗礼。只留清气满乾坤是《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的第六集,这集的主题为“修身”。它向我们详细讲述了什么是修身、为什么要修身以及怎么样去修身。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摆在首位的,并且在十八大之后,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严以修身也是摆在首位的,这里我们足以看出修身的重要性。做人就要先修身,修身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靠日积月累形成的,修身的本质是一个长期与自己的恶习和薄弱意志作斗争的过程,时时检束自己的身心言行,用诚心、仁爱、谦卑的情操来祛除掉思想中的杂质,对治那些令我们轻浮、骄傲、自大、邪僻的外因、内因。而修身最切实的办法就是择善而交,通过善友相互勉励来增长德行,培养志趣,用最朴实无华的态度切磋关于仁爱的学问。

对于中国共产党员来说,修身就是修的党性。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时刻用党章、用共产党员标准来要求自己,时刻自省、自警、自励。本着自身岗位实干、苦干,不是为了去获取他人赞美,而是为了一份自身的责任,无私奉献。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时时处处见贤思齐,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

这便是修身。他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我们需用一生的时间去诠释“严于律己,宽己待人”。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心得体会10篇平语近人第四集观后心得体会10篇平语近人第五集观后心得体会5篇平语近人第六集观后心得体会5篇平语近人第七集观后心得体会篇平语近人第八集观后心得体会7篇

平语近人第七集观后感

在《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中,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常用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典故,从尚行――言胜于行、敏行――明辨善行、力行――身体力行三个维度,深入浅出地讲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笃行的论述。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是行的发端,一念之动,正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必须通过行来实现。然而,一些干部混淆了知和行的概念,把知当做行,行混同于知,认为自己通过不断向书本学、向同事学,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便相当于已经实践过了。但是往往在实际工作中,这类干部遇到新的问题就会裹足不前、一筹莫展,遭遇大的困难就会意志消沉、打退堂鼓,甚至于崩溃,这样的“知”顶多只能算是纸上谈兵。

有人曾经说过“两个质量的物体同时下落,质量大的先落地”。这在当时是绝对的真理没有人可以改变,但是大胆的伽利略他挑战了权威,并且推翻了这个真理。实践出真知,真知须从实践中来。知必须从行中取得,并由行来检验,才算获得真知;否则,知也不称为真知,只能是“悬空谈说”“揣摸影响”而已。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无数的实干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党员干部以焦裕禄、杨善洲、廖俊波等实干家为榜样,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不能始终在温室中学习,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到艰苦的岗位、复杂的环境中去锻炼、去成长、去实践,不断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把“知”付诸于“行”,让“行”反哺于“知”,做到知行合一,达到“真知”。只有践行“真知”,付出实实际际的行动,才能创造出属于奋斗者的新时代。

平语近人第八集观后感

10月15日晚播出了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是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的“金钥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倡导并身体力行的重要习惯。

本集《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三个层面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劝学”的思想:第一部分,从“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这一典故切入,以“学习是人生成长之梯”为重点,阐发“为何学”的问题;第二部分,基于“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一典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各种知识书籍和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等方面,阐发“学什么”的问题;第三部分,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一典故讲起,以“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为重点,阐发“怎么学”的问题。

作为检察干警,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

二要突出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十九大报告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被明确作为十四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观点新论述,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检察机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指明了方向,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检察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好、落实好。

三要突出检察业务知识的学习。要按照精通法律、了解实务的基本要求,坚持以执法办案一线检察人员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监督基本理论、法律专业素质、相关司法政策和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和专业知识素养。要进一步认真学习修改后的宪法、刑诉法和民诉法,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严格公正规范文明执法,着力提高司法公信力。

四要突出检察职业道德的学习。要切实解决执法思想、执法行为、执法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检察职业道德建设长效机制,确保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树立检察机关良好社会形象。

平语近人第九集观后感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10月8日起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收看,普遍认为这是一部思想性很强,文化味很浓的节目,看完很有收获,深受教育。

据了解,《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截至10月17日,已经播出《一枝一叶总关情》《治国有常民为本》《国无德不兴》《国之本在家》等共9集。

我从节目中看到,全集阐述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思想;作为一名乡镇分管项目的领导干部,我一定作为一名乡镇领导干部,要主动学习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马克思“五观”、“两论”作为自己心灵清洗剂,牢固树立正确的“五关”、“两论”,绝不利用手中权力徇私贪占便宜,从思想深处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为其他同事树立标杆,努力为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的生动景象贡献自己绵薄之力。

平语近人第十集观后感

近日观看了百家讲坛系列节目《平语近人》(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使我深有体会。“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经史典籍当中,像这样的讲人才的经典句子有很多很多,时过境迁,传统社会孕育出来的治国理政的观念可以作为今人的重要参照。

作为“干部之家”的组织部门,要坚持把选人、用人、育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为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储备、培育贤才。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古人将德比喻为“水之源,树之根”,把才比喻为“水之波,树之叶”,非常形象和生动说明了德和才的关系。用人标准与用人导向紧密相连,是干部工作的首要问题。组织部门应借鉴古人之智慧,坚持标准,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选人用人坚持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着眼大局、公道正派。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组织部门应充分利用组织培养的优越性,注重探索推行“一线培养”法,要让基层成为干部成长的“主渠道”。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时,对具有基层工作经验且在基层做出了实绩的干部有所倾斜,做到“优先提拔、优先使用、优先照顾”。让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沉下心、稳住气,踏踏实实的到基层一线接受锻炼。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一定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不能简单把职位作为奖励干部的手段。组织培养,要注重前瞻规划设计,既要从宏观上着眼本地区发展需要进行干部人才储备性培养,又要从微观上加强干部人才个体成长路径设计。要建立健全干部人才识别选拔、教育培训、管理监督、跟踪等机制,大力营造科学规范、公平有序、系统完备的环境土壤。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观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强烈的人才意识,给各级组织部门在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了更明确的引领方向,各级组工干部要时刻将人才观铭记于心,选好、用好、培养好国家需要、民族需要、时代需要的人才。

平语近人第十一集观后感

近日,观看了《平“语”近人》第十一集,“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一集的主题“咬定青山不放松”出自清朝诗人郑板桥的诗《竹石》中的名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原诗的意思是说: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这首诗表现了竹子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诗人借竹子展现自己刚正不阿、铁骨铮铮、坚定信仰的气节。

坚定信仰,拥有理想信念,是我们共产党员始终要重视的工作,也是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正是因为拥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在革命年代才有董存瑞炸碉堡、黄继光用身体堵敌人枪子、刘胡兰笑对敌人铡刀......坚定地理想信念,让无数英烈在革命年代前赴后继、义无反顾;正是因为拥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有铁人王进喜、人民的书记焦裕禄、全国劳模马永顺的先进人物的涌现,才能够在建设年代、艰苦奋斗、激情燃烧;正是因为拥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有杨利伟乘坐“神五”上太空、心忧天下的聂松林、事业兴邦的潘刚,才能够在改革开放年代,敢为人先、勇立潮头。正因为有了理想信念,我们才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才能够得到亿万人民的支持。

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我也要与时代同行,做一个坚定信仰的共产党员。一是要坚强自己的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追求理想信念的过程就是升华人生的过程。没有信仰,就如同树木没有根,活不长久。我们要主动从先哲的理论成果中汲取营养,强健自身。要坚定的跟随先哲的脚步,勇敢的前行。二是要积极实践自己的信仰。追求信仰的过程不是纸上谈兵,是实事求是去实践的过程。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实践高尚信仰就是在工作中努力工作,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工作成果,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实践共产党员的高尚信仰。

平语近人第十二集观后感

近期,中央电视电台《百家讲坛》栏目推出了一档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其中第十二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行百姓满意之事,多解百姓之忧,真正为百姓做实事,真出力,多干活,不务虚名,只做实功。人民公仆就应该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多想想百姓的忧愁和疾苦,多解解百姓的困难和忧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人民幸福是我们的坐标。人民幸福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是我们始终向往的奋斗目标,要将人民幸福作为我们的奋斗坐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向着人民幸福的目标不断前进,将人民的事始终当成我们自己的事,将人民的想法始终挂在心头,始终不负人民,不忘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人民获得是我们的追求。人民的获得感要提升,就要坚持一切从改善人民生活出发,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要坚持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综合施策,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

人民安全是我们的方向。人民安不安全是我们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将扫黑除恶斗争进行到底,深挖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高人民的安全感,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安全,更加幸福。将人民安全作为我们始终不渝的奋斗方向,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小事出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安全感。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平“语”近人—习总书记用典观后感7篇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五集解说词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四集解说词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解说词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二集解说词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解说词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gongzuozongjie/169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