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平语近人第一集央视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1-05-18    来源:个人工作总结    手机版     字体:

【百家讲坛平语近人第一集】央视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

央视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1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德行的成长是要从小培养的,而家庭是最基础的土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德行的成长,家庭也是最基本的细胞。《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四集集中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和家风有关的思想,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常用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典故来切入主题。

家庭之于国,就是血液之于生命。如果人体是一棵大树,血液就是滋润这棵大树的生命之水,没有血液就不会有生命的延续。而没有家庭,就不会有国家的延续。作为生命的避难所,家庭是坚固也是脆弱的。像爱生命那样去爱家,像爱家那样去爱国,才能凝聚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因此,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家风建设的重要性,要常修家风之“课”,常修为政之德,争当传承、培育和弘扬优良家风的表率,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平语近人之国无德不兴观后感10篇平语近人之国无德不兴心得体会5篇平语近人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解说词平语近人第五集报得三春晖观后感8篇平语近人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解说词平语近人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观后感

在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力推动下,家风隳坏,祸及党和人民的警示比比皆是。笔者认为:家风家教建设不仅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良好的家风家廉是促政廉的重要保证。“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涵养好的时代家风,让千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社会风气才会有好的基础;涵养好的时代家风,让政风清明、民风清美,全社会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社会文明进步才有不竭动力。中国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诲,诗云:“清白家风不染尘,冰霜气骨玉精神”。因此,对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家风不是小事,不是家庭私事,而是党员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体现,是弘扬党风的一个重要窗口。廉政应廉家、廉家在家风当成为领导干部的一种生活追求和生活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各种考验,为人民执好权、用好权。

良好家风是抵御腐败的一道重要防线。有的领导干部在单位和本职工作岗位上都能做到廉政。可是,面对家庭生活、人情关系和个人利益的时候,却不能廉家。不少领导腐败堕落,正是从“没有管住自己身边的人”开始的。对自己的子女、配偶、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疏于管教,对他们要么不是过于关爱、过于信任,就是对他们的所作所为听之任之,甚至娇纵放任,任其越“雷池”。结果被一些心术不正之人通过走“夫人路线”、“公子外交”,最终把全家人“拉下水”,家庭成了引发腐败的重要因素。家风失范,家教不严,不仅会带坏干部队伍,也败坏社会风气,更损坏政治生态。

“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家风连着政风,家风系着国运”。家风是抵御腐败的一道重要防线。因此,领导干部讲廉政,家庭清廉是绝不能忽视的。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以身作则,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家范。领导干部只有带头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才能让腐败无空隙可钻,无存身之地,也才能把家庭、单位的好风气树起来。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用、利为民谋。

良好的家风是一面镜子。古有司马光有“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的家教;近有周恩来为家人立下“十条家规”。他们没有留给后人家财万贯,却为后人留下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风。那么作为新时期的党员领导干部则应自觉修养情操心魂,树立正气之节操。自觉对标“三严三实”,做到“忠诚、干净、担当”,为树立清廉家风政风奠定基础。绝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

当官担当为民之责,就是要勤政廉政家风好。就是要自觉强化修养,把握好思想政治的底线、道德品质的底线和法律纪律的底线,练就防腐拒变的“内功”,注重家教家风,规范家教家风,不断纯正、弘扬良好家风,让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总之,只要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部门都做到了知行合一,让良好家风家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能以良好家风家教助推党风廉政建设,就能以用良好的家风家教,带动政风和社会新风,增强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拥戴。

央视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2

近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推出《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栏目。细品“习语”,平实的语言蕴含着大智慧。

从《平“语”近人》品习近平“知行合一”思想。“平实”是“习语”一大鲜明特征,他常用一些接地气的“大白话”来表达思想,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幸福不会从天降”“撸起袖子加油干”“打铁还需自身硬”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等耳熟能详的话语深入人心,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平“语”近人之腹有诗书气自华观后感《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心得体会观《平“语”近人》第六集“只留清气满乾坤”心得体会5篇平“语”近人—习总书记用典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解说词平“语”近人观后感6篇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20篇

在《平“语”近人》第七期中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实践观,其关键词是“笃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笃行”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关于“笃行”习近平总书记本人身体力行,从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到后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无不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中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知行合一”重在身体力行。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三严三实”,不做表面文章,不绕弯子,不玩花架子,真正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从《平“语”近人》悟习近平“人民观”。近期,我单位党支部组织党员集中收看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深有感悟。

本集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题展开,第一:什么是为民?第二:为什么为民?第三:怎么样为民?通过这三个主题阐释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实践、如何做到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及如何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如何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一条主线。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还是文章当中,无论是谈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还是在国际场合阐明中国的原则、观点、立场,抑或是在基层和干部群众倾心地交谈,习总书记都多次提及这个理念,并形成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十三亿人民。”等 治国理政“金句”凸显以人民为中心。

仅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中,从一方面体现了他的执政理念,他就是平民、亲民、近民、想民并受民拥戴的国家领导人,每一句话都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浅出、春风化雨的语言风格,无论用典还是讲道理,都善于用百姓听得懂的百姓话、家常话,言语朴实,贴近民心,让人感觉亲切,深刻的道理浅显易懂,让群众易于接受。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为人民谋幸福,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将更美好,中国人民幸福感将日渐增长!作为国人一份子一名党员为能有他这样的领导人感到骄傲和幸福,祝愿我们的国家更强大、中国梦早日实现!!!

央视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3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已播出九集,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善于引经据典,古代典籍、经典诗词信手拈来,以旁征博引给人启迪启发。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爱说百姓话、大白话、家常话,深入浅出,朴实生动,亲切自然,善于用最浅显的语言说明最深刻的道理,高屋建瓴而不居高临下,道理深刻但不晦涩难懂,如同拉家常一般平易近人,娓娓道来。

“一枝一叶总关情”,习总书记用典故事很好地诠释了执政为民、以民为本、以民为怀的理念,将古诗词中精神践行到实际的工作之中,为人民群众做的实事好事给各级党员干部树立了一个鲜活的、具体的、值得学习的榜样。脚下踩有多少泥土,心中便饱含多少真情,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之所以能够“平语”近人,正是因为他经常深入人民群众中间,常和人民群众坐一条板凳,吃一锅饭,善于听取人民群众的语言,所以懂得如何说人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这值得全党同志去用心学习,用心体会。

只有心中时刻怀揣百姓,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心中饱含真情,真正将为人民服务几个字刻进心里,那么党群关系自然更加天然亲近,只有真正到人民群众中去,多同人民群众一起,那时你才会明白什么是“平语”近人。

央视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4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非常重视立德修身。您看,我们说到选人、用人,一定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那我们说到个人也好、家庭也好、国家也好,一定是“德不孤,必有邻”。为人需要品德,从政需要官德,治国需要每一个人都有内化于心、外现于行的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立德的问题,《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就是以立德为主题,主要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选取了总书记常用的“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典故,从崇德、明德、修德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打好“崇德”的根基。道德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同样的,道德对每一个个人的发展、进步也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古人讲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有“三不朽”,这三不朽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是居于首位的,它强调的就是德对于做事、做学问的基础性的前提性的作用。今天习近平同志说:“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分别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提出了核心价值观。

筑好“明德”的基础。2018年5月2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和师生座谈时候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教学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需要的人。这不仅是古代君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今天,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风气依然呼唤着这样一种具有良好品德修养的君子,将这种光明、美好的德行推及到民众身上去,革除蒙昧,开发民智,然后共同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止于至善”,真正的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铺好“修德”的道路。千百年来,中国的文化当中一直强调“德”这个字,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于一个个人来说有多么多么地重要,这种影响一直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大德讲的是国家之德。明大德对每一个个人来讲就是要立志报效祖国。守公德。公德,顾名思义,就是公共领域的道德。对共产党人来讲,守公德就是要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严私德。私德简单来讲,就是私人领域的道德,就是私人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风尚、品质和习惯。对于党员干部来讲,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严把“私”字。要做到克己奉公,清正廉洁。在私德问题上,党员干部丝毫不能懈怠,要始终有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这种警醒意识,要自觉地去净化自己的朋友圈、微信圈、生活圈、交友圈、娱乐圈,要做到慎独、慎微。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干部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除了工作需要之外,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道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日积月累的结果。道德的养成贵在坚持,要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就要始终牢记道德的养成永远在路上,要始终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做一个有德行的共产党员。

央视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5

近日,在《百家论坛》播出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起热议。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典故切入,通过专业人士讲解典故背后故事,让观众更加通俗易懂地学习体悟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新理念。习近平同志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系列重要讲话,采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手法,对古诗文的引用恰到好处,用形象朴质的古诗文,真诚袒露习总书记对人民的无限忠于和深切情怀。党员领导干部最高的道德标准是挚爱人民,为人民服务,为民务实必将获得民心,腐败怠政必将被人民唾弃。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人民的老爷。知之深才能爱之切,爱之切才能做之实,只有心怀对百姓的真切感情,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做百姓之所盼,才能与群众成为亲人,用自己的真心得到民心。常怀为民之心,常思为民之策,常修为民之德,厚植“苟利国家以生死,岂因福祸避趋之”的家国情怀,传承“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担当情怀,展现“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奋斗情怀。平“语”近人,感人的不只是“语”,更是言语背后的深刻情怀。

央视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6

近日,《百家讲坛》播出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系列节目引起热议,节目的每一集用古人的一句诗词作为主题,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之道,深入浅出,看过之后顿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习近平总书记的唯民情怀。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期谈到的“人民”让我受益匪浅,这不仅仅是长了知识,更是添了觉悟。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这首诗为切入点,用“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形象的阐释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实践。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观众讲解了郑板桥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带观众领略其文化精髓。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节目用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的故事阐释了这句话,群众之事无小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小康,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想流露。他身体力行,带领全党全体干部切实为百姓做实事。“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我们要像总书记那样,想群众之所想,及群众之所及,解群众之所困,这就是党员干部所追求的政绩观、人民观、价值观。

《平语近人》节目每一集虽然时间不长,但容量巨大,我们不仅要听懂平“语”,更要能够领悟到语后所要表达的丰富内涵。

央视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7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们领悟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深沉情怀。以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为例,从“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再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总书记使用这些传统名句,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展现了大国领导人全心为民的风范,让人备受感染。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们还增强了澎湃而持久的文化自信。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有其深厚根基,是可以真正践行的。因为,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传统文化滋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指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我们改革开放、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永远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谱写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央视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8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节目从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笔者认为,《平“语”近人》特别节目收纳习总书记在许多重要讲话中的引经据典并作释义解读,对广大党员干部具有正确引导和深刻教育的实际意义,细细品读,“三味”余香常留于心。

常温优秀传统的“经典味”,感召干部铸对党忠诚之魂。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正如习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治国理政到大国外交,从系列讲话到方针政策,从基层民生到组织党建,不难看出习总书记总能娴熟地使用古典名句,且用得恰到好处,深入浅出,意味深长。足以见得总书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功底之深、之远,是真正将优秀文化沉淀流进了血液里。我们党员干部应该向习总书记学习,常温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经典味”,在工作中不忘初心,对党忠诚,不崇洋媚外,多继承传统。

 

 

 

善思治国为民的“家常味”,感染干部强担当使命之心。不管是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还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往今来,治国理政都要以民为本,全心为民。在平“语”近人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中,讲到习总书记引用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等等古典名句彰显了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深沉情怀,且这种情怀不止于言,更重于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当前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紧要关头,干部更应学习总书记一生“治国有常民为本”的情怀,常入寻常百姓家,善思谋事为民策,做到真感情、真措施、真成效的“家常味”帮扶。

勇塑文化自信的“高品味”,感应干部正干事创业之行。理论指导实践,品味影响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新思想新理论新战略正确指引下,国家软实力和硬实力日益提升,得到国际赞誉,人民有了实实在在获得感和满足感。这一切归之于我们党在推进文化建设方面勇于以深邃的历史眼光、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各项工作的发展,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战略,都需要干部有高标准、高质量、高实效的行动措施,做到“清、慎、勤”,群众才得到高指数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勇塑文化自信的“高品味”,凝聚共识,弘扬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干事创业之行。

平“语”近人“三味”香,党员干部要从节目中有所思、有所行,多学习、多积累,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工作各方面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央视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9

近日,《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一经播出,迅速成为了收视“爆款”,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追捧。

节目组别具匠心,以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为切入点,深刻剖析古典名句背后蕴含的执政智慧,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帮助观众将宏达的主题进行拆解细分,碎片化解读。观众在看完节目之后,不仅学习了传统文化知识,而且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智慧,会有更为清晰地理解和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念,大量地借鉴了中华历史文化的精华,并紧密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赋予其新的意义。平“语”在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吸取古人治国理政的智慧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道路,让国人骄傲,世人瞩目。这种语言来自于人民,照亮了共产党人的前行之路。这种语言把党和人民紧紧的连在了一起,党的兴衰成败和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更加的紧密。这种语言给广大党员干部以决心和动力,让其干事创业的步伐坚定有力。

从当前播出的节目中,我们深刻体味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质朴的平民情怀和深沉的为民情怀,真正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博大精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全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这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想流露,它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石。

平“语”近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习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意才是平“语”为何近人的根本。

央视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10

第一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愿景?归根结底,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到实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演绎得淋漓尽致。――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

从“平‘语’近人”,我们还增强了澎湃而持久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万变不离其宗,不能忘却优秀传统文化。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传统文化滋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只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能更深入地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带给我们的思考还有很多,一言以蔽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从“平‘语’近人”中,我们既要读懂总书记的深沉情怀,更要见贤思齐,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从平“语”近人中我了解到“再糙的饭他都咽得下,再穷的老百姓他都看的得起”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习大大(习近平)。――真正的习近易人。

第二集旨在阐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使用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典故,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阐释总书记的思想,解读了“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教民以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等重要论述,展现了总书记对古代仁政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特别是儒家文化当中,一直强调“仁”这个字。仁就是爱人,由此推导出为政者对于百姓的关切,进而再推导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一种关切。所以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当中的这种仁的思想、仁政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优秀基因。

一直到今天,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当中,对于传统的仁政思想,有很多创造性转化性和创新性发展。所以就围绕着“仁政”这两个字展开。

我们这一代是强国一代,必须负起强国一代的责任,我们这一代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代,必须展翅翱翔。

央视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11

《平“语”近人》第一集讲的是《一山一叶总关情》。这句话出自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一诗,“衙阁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的意思是告诉我们作为百姓的父母官应该把百姓的一点一滴的小事放在心上,关心民间疾苦,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我国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国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为官者应当廉洁自身,为百姓谋福祉,为百姓谋利益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搜刮百姓,中饱私囊。自习近平总书记上台后反腐倡廉这一举措深入民心。习总书记在许多重要的会议上都发表过深入人心的反腐讲话,他常常引经据典强调反腐倡廉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讲话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自觉弘扬优良作风的表率。“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作风如何,对党政党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走向具有重要的影响。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表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重要原因。前段时间国家又打了“一只虎”努尔.白克力。这一“打虎”消息一经发布,立即赢得了广大干部人民群众的拍手叫好,自九月以来有4名中管干部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的信息。这些都表明了党中央从严治党的决心

央视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12

10月10日晚8:00,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从崇德、明德、修德三个角度,深入讲述了习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让人获益颇丰。青年的我们怀揣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要实现远大理想,首先从修德的开始。

一、勤学。顾名思义就是学习,学习身边的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习查找自己的不足,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查找出自己的不足,才能明确自己该如何做,如何打理培训自己的品德,对于我们年轻党员,更要通过学历史、学典籍、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学习革命前辈及党员模范的事迹,进一步的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真正做到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勇于担当起党的事业。

二、明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做到“遵纪守法、不碰底线”“心存敬畏,手握戒尺”,青年更应当要善于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时刻以《条例》、《准则》约束自己,不踩“红线”、不越“雷池”、不闯“禁区”。

三、笃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道德不仅是需要学习来培养,更应当通过实践来提高。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有行才有德,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203次提到“人民”一词,强调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基层工作的我们正是面临的平常百姓,如何对待群众、如何帮群众解决困难、如何替群众建言献策等等工作都成为对我们的一场修炼。

修德是共产党员修身的前提和基础,是我们青年人实现家国情怀的基础。我们必须常怀敬畏之心,敬畏历史,敬畏百姓,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努力成为一名干净的党员领导干部。

央视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13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在大众文化讲坛上,严肃的治国理政思想和传统的中华文化精髓同频共振,领袖人物的人文情怀和普罗大众的价值追求同声相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这个舞台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重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就从“人民”这个有温度的中心词切入,第二集《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围绕着“仁政”这两个字展开,抓住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关键词和出发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职责担当和深厚的人民情怀。“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有的人民观。影片借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郑板桥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旨在教导干部一定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重的位置,切身体察人民的疾苦,凡事以民生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所谓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正是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体现。

重德,“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中国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什么是德?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德代表的是社会正面的价值取向。《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以立德为主题,从崇徳、明德、修德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良好家风、孝老爱亲、清正廉洁也都离不开德行的树立。

重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成功缘于实干,祸患始于空谈。实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注重落实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履新之初就向全党郑重宣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形式主义”列为“四风”之首,矢志根除虚浮作风;到全面深化改革强调“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致力实现改革蓝图,强调实干、注重落实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鲜明品格。“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志与勤,志是方向,勤是路径。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当今中国,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命题,任务更加繁重,挑战更加巨大。越是这样,越需要依靠劳动这个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最新一章《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尚行、敏行、力行三个层面,深入浅出地讲明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实践观,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语言多是心灵的镜像,承载思想、彰显文化、抒发情怀。《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将高大上的主题“宣传”嵌入充满灵气的节目中,见人见物见故事,见心见意见真情。这些华章佳句与朴素的大众语言一道,彰显了一个卓越领导人的执政智慧与才思情怀。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既要读懂总书记的深沉情怀,更要见贤思齐,读懂总书记引据用典背后的思想与文化。

央视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14

近日,《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我观看了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也有自己的一些感受。

今年各类文化节目如雨后春笋,其中不乏有大量优秀的节目如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都曾风靡一时,推动了中华优秀文化发展,构筑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给广大观众提供精神指引。《平“语”近人》节目一方面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另一方面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源远流长,深厚的中华文化是习总书记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同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现实情况,赋予了其新的意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中华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总书记率先垂范,不管是系列重要讲话,还是文章中,总书记常引用中国经史典籍,用朴素的大众语言,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历史文化融入大众生活,让古籍、古人的思想、古人的经验活起来。

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习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想流露。

什么是为民?习总书记引用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切入点,讲述了为民就是要把老百姓的冷暖时刻挂在心头,以人民为中心。以“为民”为中心加上总书记引用的诗词配以朴素的解释,抓住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关键词和出发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职责担当和深厚的人民情怀。

为什么为民?习总书记引用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为切入点,讲述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最高标准。习总书记还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后汉书也有云“一夫得情,千室鸣弦”,政权的兴废在于民心,而民心的去向在于官员的作为,所以也有了接下来的第三个发问。

怎么样为民?习总书记引用了“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为切入点,对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机关工作者等提出了要求,那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多做利民之事。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也解释了我们今天所坚持的道路和事业。

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需要弘扬传统文化,更需要向习总书记学习娴熟使用经典用语,能理解更要能用自己的语言阐释,这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继承。我们也要学习习总书记心系民众,体察民心,为群众干实事,一切以提高人民幸福感为奋斗目标。

央视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15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相继播出。第一集的主题“一枝一叶总关情”,直至人民。人民是根,人民是本,脱离了人民,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是最危险的事。为民之道,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时时为人民着想,处处为人民谋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开篇即是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充分体现了人民和官吏的紧密关系。总书记把“用典”与“乡话”相结合,深深地体现了他一心为民,以民为本的情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总书记的“乡话”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就是解决农民的问题,而要解决农民的问题,就需要我们的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善于俯下身子与“老乡”交心,用于放下面子与百姓交情。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会觉得你是可以依靠的“官”,才会把新交给你;只有这样,才能走进百姓的心里,知道百姓所思所想,了解百姓真正所需;只有这样,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为百姓办好事、服好务。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人民放在内心的最深处,夙夜为公,执政为民,勇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千钧重担,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史无前例的光辉业绩。我们唯有服务人民,关心民生,凝聚民心,参悟为民之道,才能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才能助力我们伟大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平语近人之国无德不兴观后感10篇平语近人之国无德不兴心得体会5篇平语近人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解说词平语近人第五集报得三春晖观后感8篇平语近人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解说词平语近人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观后感平“语”近人之腹有诗书气自华观后感《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心得体会观《平“语”近人》第六集“只留清气满乾坤”心得体会5篇平“语”近人—习总书记用典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解说词平“语”近人观后感6篇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20篇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gongzuozongjie/169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