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30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征文

更新时间:2020-12-14    来源:教师工作总结    手机版     字体: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30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征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征文:1

为了孩子们的明天,做好新时代的教师

时间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在这个奔腾的时代,我们的祖国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下,已经迈上了繁荣昌盛的强国大道。一直以来,我由衷地渴望我们的党能以毫不褪减的鲜艳横穿火光横溢、尘土纷溅的世纪早晨,驭太阳的风轮奔驰在七月那洒满阳光的坦途。

尤其是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了孩子们的明天,为了祖国母亲的将来,为了更看到更美更好的时代,我们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更加要做好新时代的教育。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们身上的责任更加艰巨。

成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做一名好老师的“四个必要条件”,即一要有理想信念、二要有道德情操、三要有扎实学识、四要有仁爱之心。事实上,总书记的“三个牢固树立”的殷切希望和做好一名教师的“四个必要条件”正体现了新的历史时期做好一名合格人民教师的新要求。因此我们更要把总书记的这些讲话要求贯穿于我们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渗透到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去,切切实实地做到用高尚的师德引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成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还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事业和教师工作的重要论述,在总书记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教育部提出的突出“美”、强调“实”、做到“广”的工作要求,团结一心的在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中,我们更要为人师表积极凝聚正能量,努力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的关键时刻,作为我们党员教师来说更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成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其次要有工匠精神。白色的粉笔末,一阵阵的飘落。它染白了我们教师的黑发,但是却将我们青春的绿色映衬得更加浓郁。

作为一名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其中的辛苦,努力只有自己知道。但是所有辛苦在看到学生纯真的笑脸,亲切的招呼后,便化解的无影无踪,我只感觉到幸福。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我愿意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因为我认为能尽情享受的,只是施与的快乐。

成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有一颗诚挚的爱心。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每一位学生,我希望让每一个孩子都沐浴在师爱的阳光下,健康地成长。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

“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记得有一次班会,有同学向我质疑,老师要求我们不准在校内骑车,为什么老师就可以呢?这位同学的质疑让我想起了孔子的那句话:“其身正,不令而从。”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高尚的师德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区区三尺,学问非凡。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让他们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他就会把教师当成知心朋友,愿意向你畅开心扉,愿意接受你如何学习和如何做人的指导。

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党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用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在良好的师德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争做新时代合格教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征文:2

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好小学教育

一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和未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这一重大判断,不仅为新时代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而且为实施新时代“两步走”战略提供了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撑。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判断,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意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谈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可以说责无旁贷,甚至是首当其冲。只要回顾一下习近平总书记的几次讲话,便可以清楚地知道教育之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意义所在,并进而可以知道教育对于学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013年4月22日《人民日报》转发《致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仪式的贺信(2013年4月)》,信中习近平强调: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人民日报》2013年9月27日刊发习近平《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的视频贺词(2013年9月25日)》,讲话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

2017年,本人有幸作为张店区校干培训班成员赴北京考察学习。在海淀区民族小学参观学习期间,了解到习近平曾经于2014年来此视察,校长对于习近平的讲话达到熟能成诵。习近平说: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这就是《少年中国说》中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未来总是由今天的少年儿童开创的。去年“六一”时我说过,每个人都是从孩子长大的。实现我们的梦想,靠我们这一代,更靠下一代。

因此,做好教育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举措。

二 奋力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学习是重要的,用淄博老百姓的话说:不学习,你就不知道,两眼一摸黑。学习了,也只是完成了使命的第一步,最最重要的是学习之后,满怀静气、塌下心来,认真落实。具体到教育行业,尤其是基础教育,就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接续奋进,大胆实践,着力推进基础教育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以每一所学校的实际行动向党和祖国、向人民交上一份更加满意的答卷。

结合淄博市张店区凯瑞小学的具体做法,就基础教育应该特别关注的两个方面,谈谈如何落实。

第一、高度重视课程,认真落实好课程。

(一)虚心聆听。看看近几年报刊传媒上、街头巷尾的各种讨论,包括家长、专家、教师的观点和意见:1.课程目标应更切合一线教学的实际。2.课程如何面对某些社会性难题,诸如小升初对教学的制约问题?3.课程如何才能更有可操作性?4.究竟哪些课程是重要的?5.外国的课程也是这么多、这么难吗?6.我们有必要学那么多课程吗?7.哪些属于课程的核心素养?8.小学课程需要不需要社会参与?需要不需要到学校之外进行?9.我们为什么不能学学某某国家让孩子们做木工、做什么什么呢?等等。这些声音,或许纷乱,但是,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基础教育的关注,对于课程的关注。背后呢?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渴望,对于孩子成才的美好向往。

(二)把握核心。一所学校最重要、最核心的是什么?获得过多少荣誉吗?重视安全没有重大事故吗?环境优雅吗?文化装饰新潮吗?都不是。这些固然重要,但都不是核心,不是关键。作为真正理解、真正关心基础教育的人们来讲,必须明白:一所学校最最核心的东西是课程。打个比方,课程就是一座饭店的菜肴,如果做不出好菜,您就别指望打造声望极佳的百年老店。人民群众向往的美好教育、优质教育,必然呼唤优秀教师,优秀课程,而教师就是课程的实施者、整合者和校本课程的设计者。

(三)坚定前行。各种讨论和担忧都会到来,可是作为教师,尤其作为学校管理层必须有定力:伴随着国家前进,伴随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增强,伴随着社会对于学生的素养要求的变化,现有课程在人们观念中必然会有摇摆、冲击,因为大家希望突破、完善。声音不一致是肯定的,但是,作为学校必须明白:像“以人为本”、重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注重学生身心健全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基本能力培养等等,这些观念从理论提倡到实践验证,得到了普遍的社会认同。只要课程设计、课程整合、校本课程设计符合这些理念和规律,符合社会对教育的美好期待,就值得肯定,就可以坚持推进。

第二、做好德育教育,为孩子一生奠基。

(一)中国历来重视德育。古代教育中的德育目标是培养有道德的人。强调有道德的人具有理想人格,具有很高的修养和才能,不仅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而且对他人和社会能尽义务,懂得人之为人之道,是自我完善的典范。被誉为“20世纪中国教育的一面镜子”的叶圣陶先生,教育就是学做人的思想,一直受到重视。当代教育家孙云晓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年,他在南京拜访著名小学教育家斯霞。她写下三句话赠给孙先生:“德育不好出危险品,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

2017年9月30日《中国教育报》发表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的文章《学习习近平教育思想体会》,文中写道:总书记多次讲,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完成好、履行好立德树人的职责,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德育做什么?总书记对立德树人和教育培养目标的论述,着眼全局、把握关键、立意深远,鲜明揭示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进一步回答了新形势下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这一光辉论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价值取向,实现了“成人”与“成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立德”与“树人”是辩证统一体,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目的与归宿,立什么样的“德”决定了树什么样的“人”,树什么样的“人”体现了立什么样的“德”。立德与树人,核心是重视“立德”,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参观学习过程中发现,不少学校通过校训、校风等等文化设计,把学校的“个性”与教育理念展示出来,但是,在体现党的教育政策、党的德育核心精神方面需要完善。这个完善指的是,除了把核心价值观用宣传栏等方式展示外,要把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教育的思想融入到学校文化设计、课程设计当中去,形成一个学校的整体文化设计、整体课程设计,而不是把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单独的主题来设计展示,这样更能体现学校作为基层课程实施者的有机整合功能。

(三)我们的做法。凯瑞小学建校11年来,以党的政策和中共中央精神为指引,秉承“享受阳光教育,共创和谐生态的”的办学理念,以“乐学、善思、尚美、能群的阳光教师和阳光少年”为培养目标。德育理念的核心理念定为:尊重、负责。以此为核心,统领整个德育体系。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凯瑞师生不忘自己的使命,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让校园时时沐浴尊重与信任的阳光。

我们毕竟是小学,要做的就是“小事”, 和中学、大学不同,我们选择了生活德育,我们的德育必须是“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式的。因此,凯瑞师生就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学校德育注重尊重学生的个人交往和日常生活范式;注重借用日常生活形式来实施教育;通过优化学校生活空间,要使学校应成为道德净土;通过时间伦理引领,给予学生自由支配时间以展现自我、发掘潜能、丰富个性,并发挥休闲的道德作用;使凯瑞学子乐学善思,尚美能群,能以高尚的道德情感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进而影响家庭、社区和社会。目前,我们学校的德育教育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和评价系统,对于孩子们在党的阳光里健康成长将产生基础性、根本性的影响。

学习和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好小学教育,是一个常学常新、攻之弥深的课题,我们将满怀对人民的崇敬之心、感恩之心,本着对党负责、对学生负责的精神,认真做好小学教育,尤其是做好课程实施和德育教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征文:3

深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五大发展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深刻学习并剖析这五大发展理念,对提高认识、落实行动意义深远。

创新篇

“日新之谓盛德。”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习书记的讲话中经常引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一中华历史名言。习近平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就提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他指出:“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认识,巩固强项,弥补弱项,继续保持和发扬奋发向上、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敢于实践、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迎难而上、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进一步增强加强合作、互惠互利的共赢意识,居安思危、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开放意识。”

遵循规律,善于创新。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但是创新不是拍脑袋乱想,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尊重规律、遵循规律;解放思想,还要实事求是。

善于创新,要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培养创新意识;要尊重实际和客观规律;更要干在实处。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创新不能脱离历史,不能远离昨天。习近平指出:“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要认识到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必须始终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协调篇

习近平指出:“党必须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是新形势下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重要原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形成工作合力的体制保证。”

“十三五”期间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做好协调发展这篇大文章意义重大。习近平强调:“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统筹兼顾好各个领域的发展,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硬实力和软实力协调发展、用好“两种资源”促进“两个市场”的协调发展、促进投资与消费的协调发展、处理好市场与政府这两只手的关系、推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完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体制机制。

绿色篇

他说“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 他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他说“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他就是我们的习大大。

秉承绿色发展新理念。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环境,发展绿色政治生态;发展绿色文化;发展绿色社会。

探索绿色发展新道路。他担任十八报告起草组组长,在报告指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实施绿色发展新举措。“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走文明发展新路。十八大以来,中国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迈开大步向前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都在走向绿色化。五中全会再次吹响绿色发展的号角,中国将迎来一个绿色化的“十三五”!

绿色是大自然的特征颜色,是生机活力和生命健康的体现,是稳定安宁和平的心理象征,是社会文明的现代标志

开放篇

习近平同志把开放发展作为引领我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向世界表明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经济增长重要引擎,肩负更多的国际责任和期待。同我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的新角色相比,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不够高的矛盾非常突出。只有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才能更好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潮流。

习近平同志指出:“各国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只有打开国门搞建设,把一国发展置于广阔的国际空间来谋划,才能获得推动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资源、市场、人才乃至机遇和理念,才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开放发展理念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抓住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的关键,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今日之世界已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秉持主动开放,双向开放,公平开放,全面开放,共赢开放的开放理念,同世界各国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使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紧紧相连、息息相通。

共享篇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心理,也是炎黄子孙对共享的初级理解。今天,习近平提出共享发展理念,并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要让人人共享发展成果。让全体人民共享小康生活;要让人民共享公平优质的教育;要人民共享平等就业创业的权利;要让人民共享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机制;要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保障。

为了美好未来,我们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我们要共同奋斗,同心筑梦;我们要紧密团结,万众一心;我们要营造氛围,迸发活力;发展为了你我,发展成果由你我共享,发展需要你我同心协力,砥砺前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征文:4

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从时间看,“四个全面”是在不同高层会议场合逐步提出的。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他谈到,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中国自近代以来,先是经过百余年的奋斗,创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随后,又经过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先后实现从贫困到温饱、又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清晰地表达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共同夙愿,使之成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仍然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使发展达到一个新水平。发展是硬道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破解前进道路上的难题,根本还是要靠发展。一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到了最关键一程。越是接近奋斗目标,越要防范应对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必须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把各类风险隐患化解于小、消弭于早。二是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常讲,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脱贫是全面小康的根本标志和底线任务,也是最难啃的骨头。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夫、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三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热切期盼蓝天绿水、清新空气、优美环境。必须以最坚决的态度铁腕治污,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效益,增强对发展的认同感。

全面深化改革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为了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能够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层面上得到制度性和体制性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就开始推进现代文明主要要素的建设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往往都是从易到难。我们的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敢于涉深水区、啃硬骨头。我们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就意味着,推动整体形态发展的改革任务要比要素生成阶段的改革任务来得重得多,难得多。

“事实证明,全面深化改革的路走对了,而且我们要继续大步地走下去。”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个重要判断,也将是我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带领全国人民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的新的长征胜利的重要法宝。

全面依法治国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是国家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不可动摇的至高地位。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次修改宪法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以及监察体制改革成果等上升为宪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继续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将进一步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制化。

全面从严治党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在当今中国,党是领导一切的核心力量。我们党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全面从严治党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认真学习贯彻习主席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必须持之以恒、毫不动摇,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紧紧盯住全面从严治党不力这个症结,严厉整治“四风”,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发挥巡视利剑作用,反腐败斗争形成压倒性态势,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取得全面从严治党的卓著成效。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引领伟大斗争、伟大事业、最终实现伟大梦想的根本保证。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不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征文:5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新时代合格公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不断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的、合理的、符合我国历史国情的重要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高度凝练与概括,通过不断完善、不断修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我们完成新的历史使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南。做新时代合格公民,要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工作实践,通过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并通过学以致用,确保精神入脑入心。

一、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核心是领会精神实质把握精准要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明确了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等基本内容,进一步明晰了我国新时期发展方向。

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质,就要真正将精神学深学透,弄懂弄透。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学习领会两会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及时观看党政理论专题宣传片、历史文献纪录片,增强对党组织、国家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重点是准确理解基本内涵加深基本认识

在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更要深刻理解精神的基本内涵,加深对精神的基本认识,通过系列学习活动,学习先进典型,传承榜样力量,从榜样身上领会精神,通过学习学出觉悟、学出使命,学出担当。

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识,可以从榜样身上学习他们立场坚定、锐意进取的精神品质,汲取他们砥砺前行的奋斗力量。从一心为民“当家人”陕西省黄陵县索洛湾村党支部书记、基层干部柯小海身上学习振兴乡村建设的奉献精神,从复旦大学教授钟杨身上学习为党的革命事业奋斗终身、埋头一线的敬业精神;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身上学习不畏艰苦,投身火药实验,治学态度严谨,求是创新的为国精神。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有利于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内涵,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识,要通过深入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使命担当。坚定理想信念,坚定责任使命,以榜样力量引领自身发展,以精神实质引领工作发展,踏实工作,坚定理想信念,做新时代合格公民。

三、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关键是积极实践强化落实

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需要学以致用,积极实践,与工作、学习相结合,加强理论武装头脑,加强思想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领会思想,在学习中强化工作落实。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进思想、进心灵。

积极参加学习实践活动。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积极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图书内容、领会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研读党的十九大报告内容,并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具体行动,强化学习效果,提高自身政治素养。

积极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学习专题研究,将思想弄通弄透,自觉查摆不足,全面把握内涵,通过谈认识、谈体会,集中讨论学习,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科学认识,如在十九大召开期间撰写十九大精神学习交流材料,将学习十九大心得体会及时上报;在两会召开期间进行集中学习,进行专题研究,交流学习经验,增强学习实效。

积极参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训活动。对单位、社区开展的思想培训活动、专家学者讲座报告等内容认真聆听,及时记录,加强学习,领会内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公德等内容的培训,对单位开展学习的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选择及时献言献策,确保活动开展既新颖又具吸引力。

多渠道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习、领会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在群众中采取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法开展宣传活动;在社区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社区、进基层,形成人人了解、人人学习的浓厚舆论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我们要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让承载着13亿多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中华巨轮继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胜利驶向充满希望的明天。对于新时代公民来说,更应以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与时代的发展同步伐,坚定信心,奋发有为,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祖国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迎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春天的到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征文:6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桃李之路新征程

研习读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意义重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是与时代发展同进步的,是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是可以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是一名教师党员,应该更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坚定理想信念,更提升能力本领,站好三尺讲台,有桃李满天下的决心,不辜负这个时代。

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教师身为走在教育前沿的第一责任人,走在教育热土的路上。

更应该研习理论,走好每一步,用理论武装自己跟进每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不断研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身为一线党员教师,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对习总书记的报告进行再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管理素质。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更应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教学管理工作中去,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勤奋刻苦工作的作风。饱满的热情可以激发工作的创作灵感,谦虚勤奋工作做法则是让人获取事业上成功的关键。作为一名基层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时刻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像陈宝生部长要求的那样:“立足本职、争创一流,为民服务、多作贡献”。立足本职,为了自己事业上的目标,勤奋工作,发现工作中可以进步的空间,在勤奋中找到合适的方法寻求进步,不断保持一股强大的活力和不竭的动力,更好地为全校师生服务,力争做到:

大开思路、转变管理

一个学校,如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这要提高管理效率,走向长远的重要手段。学校目前到了发展的特殊时期,如何寻找更好的出路,需要我们每一名任课教师切实转变思维方式,加强管理,凝聚团队力量。要养成研究工作的习惯,在完成事务性工作的基础上,要多学习揣摩如何搞好班级管理,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等问题。

淡泊名利,寻找幸福

诸葛亮在《戒子书》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我一直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淡泊是人生的一种坦然,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得失;淡泊是人生的一种豁然,豁然对待人生中的进退; 只有淡泊名利,才能坚守平凡的工作岗位。才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得失,不争名、不揽功、不图利。

幸福是什么?也许我们记住了许多快乐的场面,可幸福却是一种自己灵魂的问答。

当然,你完全可以选择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获得幸福。但当你身为一名教师,就有了一份以爱为主题的职业,那就去爱你身边的孩子吧,像宽容你亲人的小脾气,和原谅你的孩子的恶作剧一样,去接纳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关爱别人,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日子久了,它就会萦绕成一团幸福,紧紧裹住你的心灵。

多少次,当你辛勤的工作日见成效,当你发现孩子们一个小小的进步时,无不欢欣雀跃,这样巨大的幸福感难道还不够吗?

几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不是吗?母爱容易出现溺爱,友爱需要回报,情爱是专一、自私的爱。而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工作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虽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累,很烦,但这时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是老师,我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这强烈的意识不断激励我以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与孩子朝夕相处,我始终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使我对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家长把天真烂漫、聪明伶俐的孩子交给我们培养,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我又怎么能不全身心地去爱他们呢?我坚信,我们也一定能以一片至真至诚的爱心感动我面对的全体学生。

恪守职业道德,关爱学生

记得一位伟人说过:“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教师若不是路标,纵然你的理论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

我从小就喜欢教师这一职业。现在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从教至今已经有几个年头,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物质生活相对清贫,但精神生活却无比充实。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的目光,一张张专注的面容,不由得让人身心激动,似乎融入到无比圣洁的情境,生命也因此赢得了壮丽的升华。我们的奉献虽然不见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课堂内外淳淳的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是的,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琐碎的,教师的生活清贫而艰辛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老师们脸上却永远挂着晨曦般的笑容,正是因为老师们都愿自己像一片绿叶,默默地去成就果实的辉煌,才有今天的桃李满天…有一个曾做过教师的人说:教师这工作是少有的净土,如果能在光荣感之余再多点幸福感,是值得一直干下去的。

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而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们的言行举止对师资队伍的风气具有明显的示范引导作用。在工作中我们要坚持两条原则:一是表率性原则,要求普通教师做到的,我们首先要做到。二是公正性原则,对每一位学生都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绝不分亲疏和感情用事。要站在学校、师生立场谋划工作,多为学校、师生办好事、解难事。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好班级队伍,呵护好每一个孩子,在全体教师中形成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良好风气。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gongzuozongjie/167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