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的例子|读书是否无用作文

更新时间:2019-09-11    来源:学生工作总结    手机版     字体:

读书无用的例子|读书是否无用作文

9月1日,是许多大学开学的日子。在新生忙着迎接大学生活时,家住槐树店路的玲玲,却在为上大学的事和父亲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谈判。虽然拿到了成都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但玲玲的父亲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他宁愿出钱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

19岁的玲玲出生在川北农村,父母和所有的亲戚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5年前,只读完小学的父母觉得成都是大城市,好赚钱,便带着玲玲和弟弟举家搬到了成都,在槐树店路附近全款买了套房,还买了个小铺面,做着小生意。“我们家经济条件不错,不缺上大学的钱。”玲玲说,父亲反对主要是认为上大学没什么用。去年,玲玲考上了三本,她觉得不理想,决定复读,与父亲进行了长达一周的“谈判”之后,得到了父亲的同意。

复读一年,她终于考上自己中意的成都某高校本科。然而,父亲再次反对她读大学。他认为大学四年学费加生活费要8万,如果高中一毕业就打工,四年至少可赚8万,一来一回就是16万。这16万拿去做首付买房子,或者开个店做生意都比上大学合算。而读大学,毕业后也许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一个工作每个月就两三千元,得四五年才能赚回这16万。玲玲却不这么想,她认为只有读大学,才能让自己更有修养、更有层次,大学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我不想成为只会做小生意的人,不想过父亲那样的生活——“思想封闭、眼界和层次低,没有任何精神追求”。

(摘自2013年9月1日《成都商报》,有删改)

观点

一、知识就是力量

读书是否无用,不在于是否能够通过所学的知识赚到更多的钱,重要的是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我们也常说“知识改变命运”,而知识是通过读书和学习获得的。现在,由于社会经济大潮的冲击,一些目光短浅的人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其实读书可以提升我们自身的素质,可以提高我们各方面的能力。要想在社会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认真读书、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

二、应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选择

作为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选择。

由于年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两代人之间存在代沟是难免的。家长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逐渐长大,学会了独立思考,对问题的看法和认识也日渐成熟,所以,无论他们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只要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和进步,家长都应该大力支持,不能横加阻拦,要学会尊重他们,理解他们。

三、读书的价值是提升自身素质,完善自我

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将来有好的前程,也不仅仅是为了升官发财。读书,是为了提升自身素质,完善自我。

俗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功利意识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脑海中,一切东西都去用金钱衡量,即使提升自身素质的读书也要看划不划算。有些人把读书当成了改变命运的途径,这就使读书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其实,读书是为了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完善自我。

时文链接

不读大学等同于“读书无用”吗

杨耕身

离9月7日开学的时间越来越近了,玲玲(化名)依然无法改变父亲的决定。据《成都商报》报道,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父亲虽然有钱,但认为“上大学无用”而拒绝提供学费和生活费。玲玲父亲反对女儿读大学,一是认为这是“肯定会失败的投资”——如果高中一毕业就打工,4年至少赚8万,加上支付的上大学费用就是16万,这16万可以首付买房子或开店做生意;二是不想让女儿受伤——如果女儿大学毕业后没找到工作,她肯定会觉得很痛苦,他不想让女儿“绕了一大圈后又回到原点”。

同样作为即将报到的大学新生的父亲,我希望玲玲能够如愿进入她心仪已久的大学校园。我的理由很简单:其一,对孩子而言,这是她愿意做的事情;其二,我固执地认为,大学仍旧是目前看来最适宜于学习的场所,换言之,尽管学习是伴随终身的事情,但大学期间的学习无疑是不可替代的训练、经验或记忆;其三,尽管我从来不迷信所谓“知识改变命运”,但是如果没有知识,或许我们将蒙昧得连命运是什么都无从得知。尽管如此,但我并不试图以此来说服玲玲的父亲放弃他的“道理”。

实用或现实主义作为读书的一种定位或目标,实在谈不上大错,而这是玲玲父亲全部的道理所在。在玲玲与其父亲的僵持过程中,或许最终仍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我仍旧希望玲玲能够如愿。她应当有选择的权利,而且国家应当有相应的机制,以保障玲玲们的入学权利。如果能够这样,那么此事无疑能有一个最好的结果。无论结果如何,我们仍必须直面一个问题:不读大学等同于“读书无用”吗?在玲玲事件中,这是一个让人吃惊的数据:1万多名网友在参与大成网专题调查投票时,“71网友赞成不读”。

一方面,不读大学显然不能等同于“读书无用”,毕竟玲玲已完成高中学业,这是需要舆论厘清的。而另一方面,我之所以一直对所谓的网络民调保持本能的警惕,正是因为一些调查本身的似是而非,结论的模棱两可。在玲玲上大学这件事上,真的有逾七成网民站在玲玲的父亲一边吗?当我点开大成网的调查,发现该调查仅提供了三种选择:一,赞同,上大学不是唯一出路;二,不赞同,多读书受益无穷;三,在哪里都可以学习,看自己。但我想知道的是,其中“上大学不是唯一出路”是对上大学的反对吗?而“在哪里都可以学习”可作为对在大学学习的不同意见吗?然而相关报道径自将此两条目的投票,视为对玲玲不读大学的支持。这无疑是充满误导以及让人遗憾的结果。

我们今天的大学不论是体制还是教育本身,的确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总觉得,可怕的不是玲玲父亲对“读书无用论”执拗的认识,而是某种舆情不明所以的推波助澜。在谈到“读书无用”的问题时,有人同样引用另一个来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6月上万人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有用的东西。但这可以拿来作为“读书无用论”的证据吗?事实上,论者往往主动地忽略那些不利于自己的证据,比如在中青报的调查中,尽管34.7的人后悔上大学,但是当问到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时,其中60.1的人表示仍然会选择上大学。

玲玲们或许不一定非得上大学,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无用”。如果说承认现行大学教育存在许多有待改良的地方,仍不失为对大学教育的一种期待,那么警惕“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则是因为它根本是一种反智主义的动向。无疑,这种反智情绪,不应当得到散播。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gongzuozongjie/122117.html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