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_寄校书七兄李冶阅读答案鉴赏

更新时间:2020-05-17    来源:工作计划书    手机版     字体:

技校_寄校书七兄李冶阅读答案鉴赏

寄校书七兄李冶阅读答案鉴赏

李冶

无事乌程②县,蹉跎岁月余。

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

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

因过大雷③岸,莫忘几行书。

【注】①本诗是女诗人李冶写给自乌程前往芸阁(藏书处,即秘书省)赴任的“七兄”的。校书:“校书郎”(官名)的省称。②乌程:今浙江吴兴,李冶家乡。③大雷:在今安徽望江。南朝诗人鲍照途经此地时曾写下《登大雷岸与妹书》。

⑴一、二两联反映了七兄怎样的生活状态?(3分)

⑵颈联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⑶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寄校书七兄李冶阅读答案鉴赏

⑴(3分)身在故里无所事事,宦游京城孤独寂寞。

⑵(4分)借代、拟人。出句,以“仙棹”代指七兄所乘之舟;对句,用一“伴”字,赋予寒星以人的情感。

评分建议:辞格指认,一种1分;简析,一点1分。

⑶(3分)骨肉关切之情。(意思对即可)

寄校书七兄李冶阅读答案鉴赏

这首诗是写寄给一位作校书郎(官名,职务是在中央政府做整理图书工作)的“七兄”的,从其内容可知此人其时当在自乌程赴任所、沿江而上的途中。在五言律体中,此诗算是写得很别致的。

律诗起句尤难,“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杨载《诗法家数。律诗要法》)但作者却只从眼前心境说起,淡到几乎漫不经意:“无事乌程县,蹉跎岁月余。”既非兴比,又非引事,甚至未点题,更谈不上“突兀高远”,发唱惊挺了。但“无事”加之“蹉跎”,自能写出百无聊赖的心境,“岁月余”三字除写时令(岁晚),还兼带些迟暮之感。两句直逼出“寂寞”二字,对开启后文相思之意,也算得是很好的导入。

颔联点出“寂寞”,却又不是在说自家了。“芸阁”系政府藏书馆,“芸阁吏”即校书郎。“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不道自家寂寞清苦,反从七兄方面作想,为他的寂寞而耽忧,是何等体贴,何等多情呢。其实,自己的寂寞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这里写法又是推己及人,情味隽永。对于前一联,承接自然,同时仍是漫不经意,连对仗都不讲求,可谓不事雕琢,“不求深远”。诗写至此,很象一篇五古的开头,其徐缓的节奏,固然有助于渲染寂寞无聊的气氛,以传相思深情。但对律诗来说,毕竟篇幅及半,进一步发展诗情的余地不多,诗人将如何措手呢?

颈联一出,上述担心似乎是完全不必要的。高仲武赞云:“如‘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盖五言之佳境也。”这两句想象七兄行程,上句写水程,水“远”舟“浮”,亦即“孤帆远影碧空尽”也,当是作者回忆或想象中目送七兄征帆的情景。汉代曾以“蓬莱”(神山,传说仙府秘籍多藏于此)譬“芸阁”,故此称七兄所乘舟为“仙棹”,这样写来,景中又含一层向往之情。下句写陆程,写“星”曰“寒”,则兼有披星戴月、旅途苦辛等意:“使车”惟“寒星”相伴,更形其寂寞,惹人思念。旅途风光以“寒星”、“远水”概之,写景简淡而意象高远。由于前四句皆情语,不免有空疏之感,此联则入景,恰好补救。其对仗天然工致,既能与前文协调,又能以格律相约制,使全篇给人散而不散的感觉。故二句之妙,又不止境佳而已。

补充资料

对于这首诗,施蛰存在他的《唐诗百话》中作了详细的注解,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题目中所说的“校书七兄”,是作者的兄长,排行第七,官为校书郎。李季兰在家乡乌程县(今浙江湖州),已一年多了,遥念她的七兄,因而寄一封信去问候。而这位七兄,大约也在外地,因此李季兰叮嘱他,在行旅之时,不要忘记给她来一封信。

唐代诗人作送别怀人的诗,大多是一开头就用一句说自己,一句说对方。或者用一联说自己,一联说对方。这首诗第一联是作者自述:住在乌程县里,虽然没有什么事,却已差不多有一年多了。“差池”就是“参差”,往往作“几乎”或“差不多”解。后代人不了解唐代人用词语的习惯,多把这句改为“蹉跎岁月馀”。从《唐诗品汇》到《唐诗别裁》都已改作“蹉跎”。

第二联“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这是问询校书七兄的话。古人藏书之处,多种芸草,书页中也往往夹着晒干的芸草,因为芸草能辟蠹鱼。校书郎是在宫中藏书处工作的,故称之为芸阁吏。这三个字,就代替了一个“你”字。这一联的意义,只是说“不知道你近来寂寞到怎样”?

第三联深得好评的佳句。一句说船,一句说车。这船又是使者的船,车也是使者的车。“远水浮仙棹”暗用了汉代博望侯张骞奉使乘槎探索河源的故事。“使车”这个词语早见于《左传》。

“寒星”二字,又暗用了一个关于使者的典故。根据古人的传说,天上有一种使星,地上皇帝派使者到什么地方去,天上的使星就向那个地方移动。《后汉书·方术列传·李郃传》记了这样的故事:“和帝继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使者二人当到益部,投合候舍。时夏夕露坐,郃因仰观,问曰:‘二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邪?’二人默然,惊相视曰:‘不闻也。’问何以知之,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

据说汉和帝分别派遣许多使者到各州县去微服察访。汉中小吏李郃懂得天文,他望见有二座使星在向益州移动,因而他就预知朝廷派使者来了。由于这个典故,后世的文学修词,就把使者称为“星使”。

这一联二句,从文字表面看,都是写景。描写校书七兄出使在外,乘船坐车的旅途情况。这样灵活地运用典故,更显出李季兰诗才之高。唐人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称赞说:“如‘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盖五言之佳境也。”周敬《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云“五、六用事入化”。明朝的胡应麟《在《诗薮·杂编·闰余上》也夸:“李季兰‘远水浮仙棹’二语,幽闲和适,孟浩然莫能过”。连孟浩然都比不上,可见后人对此诗的评价之高,也说明了李季兰的“形气既雄”绝非浪得虚名。

最后一句同样用了典故。刘宋时诗人鲍昭,旅行过大雷口(在今安徽省望江县),把沿途所见山水风景写了一封信给他的妹妹鲍令晖。这是一篇著名的散文,收在《文选》中,题作《登大雷岸与妹书》。

李季兰运用这个故事,写了这首诗的结句。文字表面是说:你如果经过大雷岸,不要忘了写几行信给我。但是,她的校书七兄,并不真的会经过大雷岸。这两句诗,实在只有下句的作用,即希望他有信来。大雷岸与诗意毫无关系,但如果不用这个典故,则诗题中的一个兄字就没有着落。上句的作用,只是用以表明她和校书七兄的关系是兄妹。

李季兰这首诗之所以能获得极高的评价,因为它是一首完整无瑕的标准唐律。论文字,明白易解,雅俗共赏;论音韵,声调格律,毫无缺点;论结构,第一联说自己,第二联说七兄,第三联又说七兄,第四联归结到自己。凡是赠别怀人的诗,唐代诗人通用这种结构,而李季兰这一首可以作为合格的代表。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gongzuojihua/144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