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的主体是|“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高的有效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更新时间:2012-08-04    来源:研究报告    手机版     字体: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高的有效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我校承担的“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高的有效策略研究”系成都市教育局“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成教科规办<2007>第4号文件)。本课题自选题、立项,特别是进入探索研究阶段以来,在市区各级教研部门的悉心指导下,课题组以及所有的参研人员进行三年多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高的方法策略。

摘要:几年来,课题组坚持一种以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性来审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的高低的价值取向,以三个有效性(评价语的有效性、设疑提问的有效性、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为突破口,以“五环节”校本教研模式和竞赛评优为抓手,组织指导各教研组开展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为主题的课题研究,将各教研组沉浸在提高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系列校本教研活动中,砺炼并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关键词 校本教研 教学技能 有效策略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开展“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高的有效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是基于两个需要、一个契机。两个需要是指:学校发展的需要和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一个契机是指学校被评为成都市校本教研基地校这个契机。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高水平发展后教学质量不能稀释的迫切需要。学校被评为市九义示范校后,实施了高水平高速度的扩张策略,相继成立了两所分校:东大街二小实验分校、东大街二小外国语实验分校。近几年一大批教师被调入学校,学校2006年秋季在职教师166人,但是35岁以下的教师有96人占教师总数的57%,(25岁以下有21人、26—30岁有29人、30—35岁有46人),其中当年秋季通过各种途径新调入或编入我校的教师有44人,占教师总数的26.5%,刚从大专院校毕业的教师有14人,占教师总数的8.4%,他们在课程理论、学科知识、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急待提高,这部分教师在三五年后将成为东二的栋梁,他们教学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东二的教学质量、关系到东二能否在新的发展平台上再上台阶。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全体教师和育才杯赛课评委与年级组组长对中青年教师的整体印象两次问卷调查发现:中青年教师在设疑和提问技能、运用教学语言技能、了解学生的技能、课堂评价技能以及教学研究技能方面存在缺陷;中老年教师主要在信息检索和运用现代媒体技能及课堂评价技能方面存在一些障碍。一个契机。学校至2005年3月被确定为成都市校本教研基地校。学校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固定集体教研、集体备课制度和名师督导小组引领、课题合作、任务驱动、专题跟进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组织形式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专业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开展“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高的有效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就是要充分整合校本教研资源,创新校本教研形式,将各教研组沉浸在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为主题的校本教研中,达到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提升,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 研究的策略 一、活动沉浸策略——把各教研组沉浸在校本教研活动之中,以活动促发展。教学技能是通过学习和训练来获得的,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在学校能承载有目的地习得并发展提高教学技能的活动必定是有针对性的校本教研活动。有哪些形式校本教研活动能承载课堂教学技能的提高?微格课教学——对于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确实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单项教学技能,但在具体的学校工作中,推进这种模式有较大的难度,它会打乱教师教学的时序,教师暂停教学进度来进行微格教学以训练单项教学技能,不太现实,在专门的师训院校还可以。专项教学技能竞赛—对于以操作活动方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学技能如书写技能、板书技能等,有一套比较科学的操作规程和标准,易于有效开展;而对于有些以心智活动方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课堂教学技能如课堂评价技能、变化技能等,学校将难于组织,因为参照的学生主体在变化,没有可比性。专题讲座——以提高课堂教学技能为内容的学校名师团和区市专家的专题讲座,能对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进行总结、提炼与规范,能将名师或专家内化的教学技能的心智活动方式推荐给教师,供教师悟化;但他山之石能否攻我班之玉,有待于教师在教学之中实践、融合和创新,不能期待几次专题讲座后,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技能就提高了。专题学习——以课堂教学技能为内容的专题学习,能提高教师对教学技能的理论修养,有什么样的观念必定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专题学习对转变教师对教学技能的陈旧的观念,大有裨益;新的观念与陈旧观念天生就是一对矛盾,转变观念有时真犹如与虎谋皮,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有时老师说得头头是道,是新观念,但教学行为所反映出来的仍是老一套;因此,专题学习一定要与实践紧密结合,要在实践中,让新旧观念不断地碰撞、斗争,让新观念不断地战胜旧观念而取代之。师徒式研讨活动——自然情境下的师徒式研讨活动,能有的放矢地真实地手把手地训练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让徒弟经历模仿—学会—自悟—创新的过程,确实是有效地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形式;但师傅的技能的高低、师徒研讨的自觉程度都将影响徒弟教学技能的提高,因此要落实检查徒弟从师行为,要鼓励徒弟多拜名师,鼓励名师多收弟子,教学相长,方能博采众家之长自成风格。磨课、赛课、做课活动——各种形式的各种级别的磨课、赛课、做课活动,能让教师在不同的班级就相同的技能进行反复的训练、揣摩、修正进而不断地提高,能让新旧观念不断斗争,是新观念形成和技能提高的便捷之路。专题研讨活动—以专项教学技能为内容的专题研讨活动,能引领教师对某项技能从操作的时机、程序、要领、原则等各个层面,进行比较全面的、理性的思考与研究,能让教师在更高的层面上把握教学技能,“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能让教师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交流对话活动——各种形式的校本交流对话活动,能让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对课堂教学技能进行相互启迪、借鉴、反思、融会贯通;但此活动的效果与拥有交流权的教师思考的深度、交流的次数和话题是否具有共性即能否激起千层浪有关。通过研究,课题组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就必须整合各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就必须将各学科各年段教师沉浸在课堂教学技能提高的研磨活动之中,以活动促发展。课题组的策略是:首先夯实校本学习和校本培训的根基,努力转变教师观念,提高理论水平与修养,途经有理论学习、课后反思、每月小结、专家引领、师徒捆绑、专项培训、名师讲座、专项竞赛等;其次,创新开展各种校本教研活动,让理论与实践亲密接触,激烈碰撞,绽放出绚丽的思维火花,途经有组内研究课、新教师见面课、师傅示范课、育才杯赛课、名师优质课、同课异构课等;同时,搭建展示交流平台,共力解决研究中的困惑,体验成功的快感,活动有同伴互助定期交流、育才杯赛课、共享育才杯、名师优质课、同课异构课、科研论坛等;最后,专项竞赛、专项评优等评优激励机制不断跟进,持续激发教师热情,将全校教师沉浸在研磨课堂教学技能提高的校本活动中。

 

 

 

课题组的具体做法是:1、聚焦课堂教学技能,提供选题范围,引领教研组选择研究课题。在学校确立的总课题下,课题组为各组教师提供了选题范围;各教研组在总课题下面根据本组根据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相对集中的问题(如设疑提问技能、课堂教学评价技能、组织调控技能等)和课堂教学实际确立好本组教学研究的子课题,课题组与教研组的教师一起研究、修改并敲定课题名称之后,各教研组填写好学校课题申报表向学校申报,课题组对申报表进行审核后出示学校审核结果和指导性建议,这样做既能让各教研组的子课题的确立贴近教师需求,又能让课题研究一开始就具有可操作性、期待性和科学性。从09学年教研组申报的课题名称来看,学校三个校点中有27个教研组直接或间接以教师运用语言技能为研究内容,占学校教研组总数的90%,有6个组对 “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语”进行研究,占学校教研组总数的20%,分别为本部一年级语文组、本部二年级语文组、本部六年级语文组、本部体育组、东校二年级语文组、西校语文组;有8个组对 “设疑提问”进行研究,占学校教研组总数的26.7%,分别为本部四年级语文组、本部三四年级数学组、本部五年级数学组、本部美术组、本部音乐组、东校三四年级数学组、东校五六年级数学组、西校数学组;有4个组对 “导入语”进行研究,占学校教研组总数的13.3%,分别东校三年级语文组、东校四年级语文组、东校五六年级语文组和西校综合组;有5个组对 “组织教学与调控策略”进行研究,占学校教研组总数的16.7%,分别为本部六年级数学组、本部科学组、东校一二年级数学组、东校综合组、东校体育组。

 

2、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共享课题研究成果。(1)以《温江区东大街二小课题研究通讯》指导并规范各组校本教研行为市“十一五”课题立项以来,共编辑二十八期《课题研究通讯》,向各教研组提供了学校课题组的研究方案、调查报告、选题指南、学习资料及学校教科室的通知安排与规范性要求共八万余字,为各组研究的开展提供一些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的要求。(2开展各种校本教研观摩学习活动,夯实学习与实践的根基。新教师见面课、师傅示范课,促课堂教学技能一脉相传;组内研究课促教师们对教学技能取长补短;同课异构课促教师集思广益、对教学技能精益求精;育才杯赛课让教师百炼成金,促教学技能炉火纯青;名师优质课促教师课堂教学技能锦上添花。(3)组织定期交流,促使教师集体反思。课题研究初期,学校每次周前会上安排两个教研组交流课题研究的进程、取得的成效、遇到的困难与困惑,参会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填写《东大街二小校本教研同伴互助交流表》,针对交流组的困难与困惑提出本组的建议,在下一周周前会前将填写好的《东大街二小校本教研同伴互助交流表》交给交流组供他们参考,并对共同性的难点问题进行全校会诊。课题研究中期,结合学校第五届、第六届育才杯青年教师赛课开展共享育才杯——周周优质课点评活动。每一周由一个教研组作观察员,该组成员必须全面全程参与该周所有教师的赛课活动,并在组内就该周所有赛课进行小结,并由组内一位教师在该周周前会上进行点评,让所有教师分享课堂精彩,以定期交流,促进集体反思,促课堂教学技能的提升。每学年末定期开展教育科研论坛引领教师理性思考。为促进学校市“十一五”课题研究的深入,初步梳理物化研究成果,发现研究中的典型事例与存在的问题,明确下一阶段的任务。课题研究以来,学校举行了三届科研论坛。论坛中,有的教研组展示本组课题研究的过程与遇到的问题,有的教研组让大家鉴赏本组教师在育才杯赛课中的精彩片段,有的教研组反思提炼了本组老师们凝练高效的评价语,还有的教研组给大家讲本组青年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成长……开展科研论坛,加大了课题研究的声势,营造起浓浓的科研氛围,促进了各组间的交流、分享和反思,催生研究成果的物化,对各组的课题研究和学校的科研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对学校的科研论坛的成效,区研培中心的周丽蕊主任、王毓舜主任和教研员们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王主任点评道:东大街二小在推进市“十一五”课题研究中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是高,体现在领导重视程度高、教师参与热情高、教研组研究水平高;第二是新,表现在教科室科研的点子新奇,教师解决问题的方法新巧,教研组择取的课堂研究的视角新颖;第三是实,表现为研究过程扎实,研究的动机朴实,研究的效果真实。王主任感慨地说:“教育专家在哪里?专家就在‘东二’这群教师里。”每学年末,学校将有相同或相近研究课题全校教研组分成几个联组,组织各教研组组长开展课题研究总结交流,在认真填写交流记录并进行总结提炼的基础上,各联组选派一位组长代表该联组进行大会发言,这样的联组总结更利于相互的学习与提高,更利于研究视野的开拓,更利于研究成果的提炼与推广。(4)专题培训与赏析点评交替跟进,促教师对课堂教学技能不断琢磨为比较及时地解答教师们在课题研究中的困惑,解决教师们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困难,约请市级专家陆坊校长和周学静老师就教师课堂技能进行专题培训;约请区研培中心理论室王毓舜主任就科研成果的物化与撰写对全校教师进行专题培训;约请学校的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李静霞老师、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张素英、区数学学科带头人刘秀荣和区教学能手周丽以具体的课例就语文、数学课堂教学技能的提高对全校的语文、数学教师作专题培训;约请学校的名优教师就某项教学技能拍摄成碟片,在周前会让全校教师赏析并由名优教师进行点评;每年暑假对青年教师进行组织教学技能和班务管理技能进行专题培训。课题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通过培训与赏评的形式、以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促进教师的不断反思,让教师在模仿与反思中不断地琢磨,在琢磨中不断地提高。(二)重点突破策略——引领教研组以三个有效性研究为突破口,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课堂教学涵盖多种技能,课题组认为重点提升的是教师课堂运用语言的技能,因为课堂是语言的艺术,剔除学生的活动、媒体的展示,剩下的就是师生的言语的交流。组织学生学习,启迪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兴趣,评价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最直接的诱因、动力是教师的语言。通过对教师的调查显示众多的中青年教师认为自己运用语言的技能有待提高。通过分析,课题组认为研究的切入点是如何提升教师课堂设疑提问技能和情境创设技能。因为从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来看,分为导入语、过度语、小结语、评价语、提问语,其中提问语在五语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它可以激发动机、帮助学习、促进参与、启发思维、实施评价、实现反馈;从学生学习的动因来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抽象、枯燥的知识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即使你强迫他注意,也没法保持多久,可有效的教学情境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沉醉其间,主动参与、真切体验。课题组要突破的难点是如何提升教师课堂评价技能。课题组的价值取向:在进行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高的研究过程中,引导各教研组从课堂教学技能的小处着眼,从教师课堂某个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研究为着力点和目标,来彰显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提升。课题组的策略是:以教师课堂设疑提问的有效性研究为中心,以教师课堂评价语的有效性研究和课堂情境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为两翼,“品”字推进,三“箭”齐发,将全校教师融入到课堂教学技能的磨练之中。 (以下是课题组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操作策略图示)1、在课堂设疑提问的有效性方面,课题组研究后认为只要在设疑提问中突现七性:目标性、思考性、难易性、启发性、趣味性、层次性、激励性,就是有效的;教师在课堂中经常都突现了这七性,设疑提问技能必然得到提高。(1)课堂提问要突现目标性。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也是课堂提问成败的先决条件。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问到要害处、重点处;课堂提问的目的应服从于总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提问的内容要具体、准确。提问前,必须对提问的目的、范围、程度、角度,反复设计,加以限定,不要问得太广太深。无论提哪一类问题,都应当立意鲜明,具有一定的明确性。切忌提简单的“是不是”“好吗?”之类的问题。(2)课堂提问要突现思考性。教师设置的提问需问在学生有疑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会有一种 “豁然开朗”之感。学生之疑一般有两种层次:一是自学已有疑,疑而不解。二是自知无疑却有疑。对学生自知有疑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把疑问讲出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把对此问题的多种疑问一一列出,逐步解决。如教师在教学《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这课中的这个环节时,当“探究42–17的计算方法”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先尝试计算,教师巡视,然后反馈学生的各种计算方法,请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板演,并讲解自己的算法,生与生置疑,解答,比较不同的算法,如果还有疑问必须解决,老师可引导学生说出。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心中的疑问得到解决,同伴之间有了心灵的交流。心中无疑的顺畅,快乐洋溢在学生脸上,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3)课堂提问要突现难易性。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既要使学生 “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又要适时“搭梯子”,把更多学生的认识一步步引向深入。例如,在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中,曾听过两位教师就同一内容分别设计了不同的问题: 我们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哪两条线段有关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这个梯形的面积?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还要除以2 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提问方式,却是截然不同的效果。前者设计的问题给学生留下的思考空间较大,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后者的提问不仅问题域过大,而且问题数量过频,同时,过于直白、琐碎,直接抑制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参与回答的热情。(4)课堂提问要突现启发性。启发性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思维。启发性提问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如老师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设计这样的提问:“谁有好办法很快记住口诀介绍给同学?”顿时课堂鸦雀无声,每个同学都在积极思考,过会儿同学们举起地手像小树林般,争着要给同学介绍。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不可低估的,这就要看教师如何去呵护学生的想象,诱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源泉。因此,教师在设置提问时要通过这一问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来,通过这一问,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更通过这一问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之态。这样,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想得深的效果。(5)课堂问题要突现趣味性。问题设置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科学家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情绪对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学习的动力主要来自学习主体本身,或者学习活动本身。也就是说学习是由内在心理因素所引起。例如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等。而且内在动机作用比较持久,并且有主动性,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如果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保持长期稳定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得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满足。如老师在教学“《倍的初步认识》时,同学们已经知道小猴有6只,小鸭有2只,这时问:小猴和小鸭在争吵请你猜猜它们在争吵什么呢?有的说:小猴和小鸭一共多少只?有的说:小猴比小鸭多几只?有的说:小鸭比小猴少几只?有的说:小猴的只数是小鸭对几倍?教师提出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亢奋状态,激发学生寻找正确答案的积极性。又如在教学《十几加几》时,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听清楚老师的两个口令,一先摆13 个方块,二再摆2个方块”,将“步骤”二字改成“口令”,效果大不一样,仔细想想实际上是把成人语言换成儿童语言。(6)课堂提问要突现层次性。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现在它仍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面向全体,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只有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充分肯定其可取之处外,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7)课堂提问要突现激励性。提问中的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要描述一下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通常教师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应以赞赏和鼓励为主。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坐立不安,学生回答得到底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课堂上教师请一平时不爱讲话的同学回答问题,她怎么也不开口,老师没有批评她,只说:“她想俏俏告诉我”,然后老师将自己的耳朵贴近他的小嘴巴,又说:“你讲的真好”,事后这位教师说,实际上那位学生什么都没讲,只是给了她一个台阶下,在以后的课堂中发现她慢慢的能大胆发言了。学生在对问题讨论的过程中,往往闪现出一些火花,教师要能及时抓住学生的独到见解,让学生充满自信去表述自己的见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多少种孩子就会有多少种想法和多少种欢乐。作为教师必须有一双“慧眼”,要善于捕捉孩子们思维的灵光,并小心翼翼地去呵护和扶持课堂上的这些“意外”。教师在教学《圆圆的沙粒》时,刚开课不久就问:“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了这颗沙粒的什么品质?”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一股脑儿地念了三四句,老师没有阻止他,而是耐心地等他念完,笑着对他说:“看起来你的性子比老师还急,可以一句一句地说吗?”这时他才醒悟过来,并且开始重新回答。当一个平时学习比较吃力的孩子回答:“这颗沙粒被不停地折腾……”时,老师当时大吃一惊,并用夸张的语气说:“哇!你太厉害了,‘折腾’这个词你运用得非常贴切!”我再看他时,只见他坐得更直了,听得更认真了。2、在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教学方面,通过研究品德组老师总结出创设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的六大策略: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策略,多种感官参与策略联系生活实际策略、引发情感共鸣策略,注意前后衔接策略、满足儿童“内需”策略,课题组认为引发情感共鸣策略和满足儿童“内需”策略尤为重要,对其他学科教师很有借鉴意义。触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情境更为有效。要实现学生的生命体验,离开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是无法实施的。创设有利于学生情感投入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在情境中激情满怀,进行切身的体验和感悟,以此来实现课堂教学情境的最佳效果。在上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合理购物ABC》一课中,认识什么叫“三无产品”,并且在购物时知道要看商品的名称、厂家、厂址,是否有合格证,特别要看商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教师在根据学生采购的商品让学生认识什么是“三无产品”,怎么去识别“三无产品”之后,立刻播放了课件“安徽阜阳的奶粉事件”,伴着揪心凄惨的音乐,看着无辜的“大头娃娃”画面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孩子们一个个都震惊了,有的痛骂不合格产品带来的危害,有的怒斥厂家的黑心,有的甚至潸然泪下。教师相机再启发学生交流自己在生活中亲身经历的或看到的“三无产品”危害人的实际例子。学生的思绪一下子又回到生活中,有的说:“我前天就是吃了过期的面包拉了肚子。”有的说:“那天我在新闻里看到一位阿姨买了不合格的洗发水洗头,结果让头发掉了很多,太让人生气了。”有的说:“我奶奶在一小摊上买了一个电饭煲,回来一试根本就不能煮饭,准备去退货,可摆小摊的早跑了,再一看商标根本没有厂名、厂址,想退货都找不到人,只有自认倒霉了!”……一桩桩事例,一个个教训打动了学生的心,使他们惊讶、信服,听得入神、入境、入脑、入心,简直掀起了学生情感的高潮,那么抵制假冒伪劣商品,购物时要注意识别“三无产品”的窍门也就像种子一样播撒在了他们幼小的心灵。能满足儿童“内需”的教学情境更为有效。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一定是儿童内在特别需要的,只有从儿童的内心世界出发,从尊重人的意义出发,才能打破其已有的知情意行的平衡,引起矛盾冲突,才能给予学生真正的思辨空间,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学生才有可能体验到深层次的东西。在上品德与社会《合作力量大》一课时,其中一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验合作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能与同学合作,共同做事。教学中,教师把一个经典故事改编成“共享甜蜜”的游戏。经典故事是这样的:同样是一桌美味,同样用长长的筷子去夹,天堂的人们互相把筷子伸向别人嘴里,帮助别人品尝佳肴,结果都吃得很开心;而地狱的人们只知道往自己嘴里送,结果谁也吃不到,因为筷子太长了——比手臂长,而他们又不去合作,所以都没品尝到佳肴。教师把这故事改编成游戏,端出几盘切好的橘子,并出示字幕:“同享甜蜜”游戏规则是吃水果时,只能用伸直的右手拿,手肘不能弯曲。学生看着盘子里那诱人的水果,对课堂上的品尝游戏很感兴趣,一个个伸直右手,拿起水果使劲往嘴里送。可是由于手肘不能弯曲,要想送进自己嘴里实在太难,一个个急得面红耳赤,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了积极的情绪体验,内心产生了迫切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内在需要。这时上台来的一群学生里突然有两个学生创造性地把自己手里的水果送到对面同学嘴里,对面同学立刻反映过来,也把自己手里的水果送到对方嘴里。嘿,成功了!受到他们的启发,别的同学纷纷效仿,才尝到了甜蜜的水果。这时教师马上追问:“你们开始为何吃不到呢?”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我们开始都一个劲地往自己嘴里送,由于游戏规则是手肘不能弯曲,我们就是吃不到。”教师马上采访最先吃到的孩子:“你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学生:“我的手肘不能弯曲的话,只能向对面伸去。刚好,**同学就站在我对面,于是,我就想到了我拿给他吃,他拿给我吃,我们来合作不就好了吗?”教师及时点拨:“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体会?”学生一下子恍然大悟,有的说:“帮助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别人。”有的说:“看来,合作的力量就是大啊!”……瞧,满足了学生的内在需要,就会产生与学生心灵撞击的东西,产生生气与灵魂的东西,就会为学生道德生成搭建积极体验、专心探究、思考表达的平台,实现了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真正有效。3、课题组用课题研究通讯作纽带,集全校之力,共同攻关,突破教师课堂评价语的有效性这个难点。课题组收集教师课堂精彩用语357句,汇编成课题研究通讯11期分发各组,供各组教师学习、参考、采编与选用,并精选了61句教师课题精彩用语编撰在《东二教师工作手册》中,分发给每一位教师研修;同时在此基础上开展学科教师课堂有效评价语的征集与评奖活动,要求各学科教师收集整理三条本学科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评价语言,并对该评价语言适用的环境、要解决的问题、使用后学生的变化以及使用的注意事项等作简单的注释,形成个案,参与征集与评奖活动。本次活动全校共有91位教师或教研组参与活动,共收到课堂有效评价语300余条;课题组对提交的课堂有效评价语的教师姓名隐去即不署名,汇编成课题研究通讯15期分发给各组,组织全校教师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认真评选,共有30位教师提交的43条有效课堂评价语被评为学校一等奖;课题组对这43条获一等奖的评价语的特点进行认真总结,最后将总结的结果和43条获一等奖的有效评价语汇编成课题研究通讯16期和18期分发给老师们,供老师们学习。这43条有效课堂评价语主要涵盖了语文、数学、音乐、科学等学科。这些评价语从评价者评价的直接指向上看,可以分为直接指向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直接指向学生人格两个大类。其中直接指向学生的学习行为有34条,包括指导评价学生朗读的有9条,指导学生倾听的有6条,指导学生交流的有15条,激励学生努力进取的有4条;直接指向学生人格即直接赞赏表扬学生的有8条。从这43条有效课堂评价语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我们现在可以这样说:赏识教育是课堂评价语有效的基调,评价即指导是课堂评价语有效的灵魂,将文本内容与学生个性有机融合是课堂评价语有效的法宝,自然真诚是教师课堂评价语有效的关键。根据大量的教学实践和这次评选活动课题组认为精心设计并在反复锤炼教师评价语言确实是有效地提升教师的课堂评价技能的一条捷径。(三)规范竞优策略——竞赛评优和“五环节”校本教研作抓手,砺炼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实现校本教研常规化。1、精心组织学校的育才杯赛课、优质校本教研展示课和课堂教学技能专项竞赛,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与教研技能的全面提升,促进校本教研的不断深入。学校自2004年起每学年上期开展育才杯赛课活动,现已进行了六届,全校35岁以下青年教师均参与赛课活动。每一届育才杯赛课活动学校都会出详细的比赛方案,都要组织固定的评委全程参与听课和评课,都要对每一位赛课教师进行综合打分,赛课结束后都要召开隆重的育才杯总结表彰会。在每一届育才杯赛课中,全校每位教师平均都要在不同的班进行2-3次试讲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青年教师的师傅都会全程手把手地指导,中老年教师都会为赛课教师出谋划策,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每一学年下期学校都要开展优质校本教研展示活动,该活动是以教研组为单位,围绕本组就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提高的专题,向全校教师全程展示一次校本教研过程,并把这次展示活动的质量的高低作为评定优秀教研组的重要指标之一。每学年暑期举行教学技能基本功大赛。一系列的议课、磨课、赛课、竞赛、评优活动,充分砺炼并提升了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与教研技能,有力地促进了教研与科研的融合。2、用“五步式”校本教研模式整合磨课议课赛课做课活动,梳理提炼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经验,实现校本教研流程程序化。各教研组在各级磨课议课赛课做课等教研课中,按我校“五步式”校本教研模式灵活地进行课题研究。“五步式”校本教研模式为:精察课堂——小组讨论——互助引领——抽象提炼——汇总概括。精察课堂:将课题研究中已取得的成果梳理出几个观点或几点策略供老师们回顾;将本次研究的重点分解出几个观察点或几个观点供老师们选择;观课老师自主重点选持一个观点或一个观察点上对课堂精细化观摩。具体来说就是:组长事前应对这一专题做一些分析工作:对这一专题前期已有哪些主要的观点或研究成果,本次研究还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思考、实践,在研究前告知组员。执教者(研究先行者)先向老师们阐明自己试图在这个专题的哪一个方面进行实践,力争在哪一个层面上有所突破,让议课教师、参研人员听课时,关注的重点更明确。听课教师(参研教师)主要选择一个视角或一个观点,重点关注课堂中的师生活动。这个活动一定要落实并深入。建议每个老师重点关注四个学生:这四个学生的反应、神情、语言、计算的正确率,甚至学生们在课堂中的争执、争吵等,这样,参研教师的议课、评课就有充足的证据,就会更加有理有据。小组讨论:持相同观点或选同一观察点的老师相对集中组成一个小组,围绕该观点就师生课堂行为进行反刍、交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引入激励机制,每位议课教师发表对上课教师贰加壹评价即两个优点与一个缺点,有观点、有证据、不重复。最后形成本小组的观点、意见与建议。互助引领:各同伴小组选一位代表就本组观点、意见与建议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组长、名师、专家及领导进行专业引领。抽象提炼:组长组织所有参研教师就本次教研的收获、感触或观点用一句话进行概括,并写下来进行交流。汇总概括:每位参研教师执笔将自己的观点、感触或收获结合课例用三二百字进行有理有据阐述,并拷贝给同志小组组长,并由同志小组组长汇总“质检”,再将本组教研的“认识成果”拷贝给组长,组长汇总“质检”后形成本次教研的“研究综述”,并提炼出本次教研的认识成果和操作成果,为下一次教研“精察课堂”的观点作储备。 “五步式” 校本教研模式特别适用于人数较多(大于8人)的教研组及教研联组,人数教少的教研组操作时可将模式缩减为四步:精察课堂——互助引领——抽象提炼——汇总概括。第三部分 课题研究的效果与影响。 一、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明显提高,教师队伍快速成长。实施课题研究三年以来,区研培中心教研员普遍反映,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明显提高,教师们课堂评价语言准确丰富,课堂教学效益高。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9年11月止,07—09学年我校教师共计530人次获各级奖励,其中17人次献课或论文获国家级奖,165人次献课或论文获省市级奖,348人次的献课或文章获区级奖;学生共计466人次获奖各级奖励,其中164人次获国家级奖,21人次获省级奖,126人次获市级奖,161人次获区级奖;学校获各种奖项94个,其中市级奖项27个。09年9月同06年1月相比,新增区教坛新秀16人,新增区优秀青年教师34人,新增区教学能手13人,新增区学科带头人2人,新增区名教师1人,新增市学科教学带头人1人,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骨干教师队伍.

学校的教育科研砺炼了教师队伍,造就了一批高级管理人才,自开展市“十一五”课题研究以来,从学校走出了一位教育局副局长、先后有三位干部教师到外校任校长、有一位教师到区研培中心任主任教研员、有一位教师到教育局从事管理工作。二、课题研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学校开展市“十一五”课题研究以来,在区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08—09学年课题组的阶段性报告在区教育学会年会上作大会交流发言,得到区教育局领导和研培中心老师及同行的好评;在09年全区校本教研中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技能提升优质课研究活动展评中,学校的两个教研组(品德与生活组、中段数学组)分获全区一、二等奖;09年3月,成都市千名校长大练兵小学三班五组的校长们,到我校开展实训活动,调研了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校长们对我校的市“十一五”课题研究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09年10月20日,江西省吉安市教育局黄晓园副局长带领吉安市各区县教研室主任一行13人,专程到学校参观,考察了科研与常规工作,对学校的扎实的教科研工作大加赞赏,欣然题词:“踏进贵校:静听,有花开的声音;细看,是坚实的脚印”。比较全面地总结我校校本教研特色的文章《课题研究为抓手,教学科研一体化》在2008年11月11日的《教育导报》上发表交流;课题组的《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促教研科研一体化》收入成都市教育局主编的成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丛书《校本教研从师本走向生本》中;09年7月课题组老师的论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高研究》获成都市一等奖。2007年学校教科室因科研工作显著,被评为成都市先进教科室;2008年,学校因市“十一五”课题研究扎实,被评为成都市校本教研先进基地学校一等奖。2009年,学校市“十一五”课题被市规划办考核为优秀,教科室再次评为成都市先进教科室。三、加深了对校本教研的认识。1、聚校本教研的三大力量,建立体化校本教研思维。自我反思是主力,是进行校本教研的基础力量。夯实了自我反思的根基,就拥有了源源不断的校本教研的源泉。中青年教师在读与课题有关的教学理论书过程中,在定期的每课反思与每月小结过程中,在每周的育才杯观察员听课报告的交流过程中,让自我反思成为工作的一部分,让自我反思成为一种习惯,让教师在学习与反思中不断发掘待研究的专题。同伴互助是双翼,教研组内的同伴互助与全校范围内的跨学科的同伴互助对教师个体来说如同双翼。教师的自我反思绝大多数是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某些环节、某些节点的回顾、反刍与思量,大多停留在“点”上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的斟酌与修正;教研组内的同伴互助与全校范围内的跨学科的同伴互助,能让“自我”与同伴之间在所关注、所研究的的“点”上进行横向的交流,促使教师在有关联的彼“点”与此“点”之间连接成“线”,能让教师在知识点上、教学技能的提升点上进行“线”型的研究,让教师由“点”到“线”地研究教学,由交叉平行的“线”研讨延伸到对教研的“面”进行思考,同伴互助让教师研究的思维广度不断得到拓展,助推教研不断深入。专业引领是航向。在全校范围内区市学科教学带头人等名师的专题讲座、专项培训与课后点评,在教研组内师傅的指引与点拨、学校名师团队与专家的指导,能对教师的研究进行纵向地提升,让教师研究的思维深度不断得到延伸,能让教师对某个专题、课题进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立体的思维,引领教师对要研究的专题、课题从策略层面、方法层面、技术层面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研讨。2、认识到校本教研活动的数量、质量与教师参与的激情制约着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提升通过三年多的研究,课题组认为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高低(y)与校本教研活动(x),也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即y=f(x),要提升教师的某项教学技能就要把教师沉浸在以该项技能为专题的校本教研活动之中。这种函数与二次函数y=ax2+ c比较接近,这里的x是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的数量与质量结合体,当校本教研活动丰富并且质量很高时,教师课堂教学技能(y)就提升得很高;这里的c是教师原有的技能水平,这里的a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情感因素,越是积极主动有激情地参与校本教研,a值就越大,这个函数的图象的开口就越收敛,教师技能提升就越快;越是消极被动应付式地参与校本教研,a值就越小,会小于1甚至趋于0,这个函数的图象的开口就越发散,教师技能提升就比较慢.第四部分 问题与反思学校的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还有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比如:就教师个体来说,教学技能的起点不一样,缺陷不一样,需求不一样,采用什么样的校本教研策略和形式让各类教师都有教大的提高;教学技能作为教师的行为方式,在教学中,有时表现为一种操作活动方式,有时表现为一种心智活动方式,有时二者紧密交叉在一起,以综合的方式出现,如何提高中青年教师的这类心智活动水平,使之在教学中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的长期的研究问题……主要参考资料: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基础教育改革通览系列《新课程校本教研》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基础教育改革通览系列《新课程发展性教师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创新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组编写的《校本教研在行动》成都市教育局主编的成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丛书《校本教研从师本走向生本》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四川省教育委员会师范处和四川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编著的《教学技能》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gongzuobaogao/41059.html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