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护理费标准2018]2018年残疾人脱贫奔小康经验交流材料

更新时间:2021-05-20    来源:经验交流    手机版     字体:

[残疾人护理费标准2018]2018年残疾人脱贫奔小康经验交流材料5篇

残疾人脱贫奔小康经验交流材料1

刘xx,男,汉族,1964年7月生,现年54岁,xx庄村村民,肢体三级残疾,村里人都叫他老刘。

刘xx2岁时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由于当时山区医疗条件差,治疗不及时,造成左腿残疾。1980年,16岁的刘xx初中毕业了,生产队干部为了照顾他,让他在村上当记工员,同时照看生产队的苜蓿地挣点工分。两年后,国家实行包产到户,农业社解体了。包产到户后,胡家庄村群众依靠当地特殊地貌和气候优势,将种植烤烟作为致富路子。刘xx腿有残疾,翻山越岭下地干活会遇到很大困难,他只好扬长避短,向技术人员学习烤烟烘烤技术,凭着一股子韧劲,他很快就掌握了烤烟烘烤的窍门,成为全镇有名的烤烟烘烤专家。

尽管有了一技之长,但烤烟烘烤有很强的季节性。在农闲的时候,刘xx就失去了生活来源。为了维持生活,刘xx不得不开拓新的收入渠道。他向村里的老人请教养蜂技术,在院子里养起了土蜂,又在后院的窑洞里养了几只奶山羊,就这样一直坚持到1985年,终于有了一点积蓄,这一年,刘xx结婚了。虽然妻子也是轻度残疾,但有了帮手,刘xx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希望了。两口子一边种烤烟,一边侍弄家里的土蜂和奶山羊。1999年秋天,刘xx在卖烤烟的路上,三轮车翻车,导致他右腿粉碎性骨折,这对左腿已经残疾的他,真的是雪上加霜,好在有妻子和女儿的照顾,刘xx硬是挺过来了。

常言说,屋漏偏逢连阴雨。2000年的夏天,刚从伤痛的阴影里走出来的刘xx,几乎再一次被命运击倒。这一年,他9岁的儿子在放牛时一不小心掉进家门前的水库里,不幸丧生。孩子意外离去,让悲痛欲绝的刘xx再次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在村干部和亲戚朋友的开导下,他再次打起精神,继续坚强的面对惨淡的人生。2001年,小儿子出生了,刘xx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一年他37岁。尽管生活中总有许多不如意纷至沓来,但刘xx越挫越勇,他不仅战胜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维持了一家人的生计,还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各种创业致富路子。

2002年,刘xx又开始折腾了,不仅继续种植烤烟,还尝试在河畔的地里种辣椒,种西瓜,种红薯,他一门心思钻进地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让妻子儿女和年迈的母亲过上好日子。光阴似箭,十年过去了,刘xx尝试了各种种植养殖,赚过钱,也赔过钱。由于自己和妻子的身体状况不好,经常看病吃药,再加上两个孩子上学的费用,他们一家人一直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2012年开始,老刘放弃了其他各种尝试,专注于奶山羊养殖。通过县残联多次协调,刘xx在县就业局成功申请到3万元的小额贷款,在自家院子建起了奶山羊养殖场,通过4年的经营,收回了成本,还赚了7万多元。可惜,好景不长,母亲接二连三的生病住院,他的积蓄很快就用光了,贫困又一次降临到他的家庭。

2016年,脱贫攻坚全面启动,刘xx一家被村上认定为贫困户。折腾了许多年,到头来,还是个贫困户,但刘xx一点也不气馁。经历了那么多坎坷,他知道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有目标,有梦想,踏实肯干,他相信一定可以再次脱贫。

在县残联的协助下,刘xx承包了70亩荒坡,引进优质花椒种苗,栽植花椒,并成立了“陇县金丰源家庭农场”,大张旗鼓的干起了花椒种植。刘xx说,优质花椒全面挂果后,每亩的毛收入可以达到2万元,哪怕采摘时雇人帮忙,也是稳赚不赔的。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村里20多户家庭也纷纷栽种花椒,其中,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就有17户。与此同时,刘xx积极响应镇上的号召,带头发展中蜂养殖,由于他以前就有养蜂的经验,在技术员的指导下,他很快就掌握了新技术,村里给他的5箱中蜂,两年多的时间,就繁殖到了30箱,每年净收入1万多元。2018年,老刘将告别贫困,迈入小康,让我们拭目以待,期待着他带领更多的残疾人同步小康,共同过上美好生活。

作为一名残疾人,刘xx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不仅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致富路,还带动10多户贫困残疾人发展养蜂和花椒种植,让更多的残疾人找到自己的产业发展之路,在实现残疾人同步小康进程中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残疾虽不幸,但并不可怕,只要去拼搏,同样可创造人间奇迹,同样可成为生活的强者”!

残疾人脱贫奔小康经验交流材料2

张xx,生于1976年,xx村人。初中毕业后在砖厂打工,不幸于1993年因事故导致右臂截肢。

遭遇不幸的他迷茫过,失落过,但他没有从此沉沦。顽强的他重拾信心,建起了蔬菜大棚,起早贪黑的劳作。努力钻研种植技术很快他就成了当地的土专家,大棚蔬菜年收入2万余元。致富了他也没有忘了乡亲,只要大家有技术问题它都不辞辛劳上门指导,帮大家解决不少难题。1996年由于他种植技术好,处事公道大家推选他担任xx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理事,法人代表带领大家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目前该合作社已有会员200余人,大家都依靠大棚蔬菜走上了致富之路。

2009年他被选聘为xx镇残疾人专职委员,走上残疾人工作岗位的他积极入户调查摸底,很快掌握了辖区450多名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在调查过程中他接触了更多残疾人对他们的生活现状有了了解,发现残疾人家庭大都生活困难。这更激发了他服务残疾人兄弟的热情。在平时的工作中他认真细致,每一项工作都确保不漏一人。这些年他为辖区残疾人申报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 人次,申报辅助器具 件,残疾人自主创业、子女就学、养老保险补贴等政策均得到切实落实。2017年实施无障碍设施进家庭工程,他全程参与对50户残疾人家庭进行了硬化地面、改造灶台、卫生间并配发热水器、轮椅、电磁炉、防滑垫等,使残疾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现在的他被大家推选为县肢体残疾人协会主席,走上新岗位的他一定能更好的为大家服务做出新的成绩。

残疾人脱贫奔小康经验交流材料 3

我叫范xx,今年56岁,是xx区xx村一名肢体残疾人,家中共有6口人,两位八旬的父母,两个孩子,目前在市区xx社区广场经营一个开锁、修锁的服务店。

我的肢体残疾源于10岁那年突然得了腿疼病,几天后走不了路,那时家穷没钱医治,只能在卫生所买些止疼药解燃眉之急,后来病情急剧恶化,人事不醒,休克过去,爷爷奶奶、爸妈吓得哭成一片,亲戚和乡亲们东借西凑,他们献出了真诚的爱心,为我在最短时间内筹集了医药费,在人民医院抢救了3小时,挽回了我的生命。当看到自己的右腿,肿的像罐子一样,当时我想这下完了,一辈子站不起来,出不了门,没有一点活下去的勇气,后经医生诊断为骨髓炎,需要截肢,如果不急时,生命会有危险,经过全家商量,不能截肢,在医院的两月中,病情没有一点好转,只能回家听天由命,后来爷爷的一位朋友介绍一名农村有名的骨科医生,用他多年来临床经验研制出的一种药,经过半年治好,终于保住了我的腿,可是这条右腿从此以后就无法弯曲,留下终身的残疾。

 

虽然家庭贫困,虽然身体残疾,但我不认命,更不愿意浑浑噩噩、无所事事的度过自己的一生。我坚持上完了小学、初中和高中,毕业后,为了生存,养活家人,我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就是拜师学艺,跟着农村艺人姜城堡村侯江生师傅走街串巷,为农村丧葬吹拉顾事, 30多年的奔波闯荡虽然勉强能养家糊口,但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这种东奔西走的营生已经让自己有点力不从心,很想另寻一门适合自身条件的手艺。2012年,在我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机缘巧合,我遇上了xx区残疾人事业蓬勃发展的上升期,也与xx区残联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一年,xx区残联为了拓宽残疾人劳动就业空间,千方百计寻找残疾人创业途径,大力宣传残疾人保障法,与社会广泛联系,采取集中就业,分散就业相结合,优惠政策和扶持保护并举,多形式、多渠道为残疾人创造劳动就业的条件和机会,坚持“一村一计、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的工作思路,采取“一人一方,处方就业,因人施策,量身定做”的创业新路子,千方百计创造残疾人就业条件,竭尽全力开发就业岗位,帮助残疾人通过实现稳定就业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家庭生活。正是从那一年开始,我的人生道路和家庭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针对我的实际情况和个人意愿,xx区残联为我制定了帮扶计划,专门为我聘请师傅免费教授我技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成功掌握了修配钥匙、刻章等手艺。同时,区残联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多方协调,得到了工商、税务、执法等部门和社区、物业的支持和扶持,免费在市区xx小区旁边搭建起了1间4平方米的钢化活动房,设置了“xx区残疾人就业示范点”标志牌,当我带着工具箱、满怀喜悦的心情走上这崭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当我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在这份稳定的岗位上通过自己的双手增加了收入、改善了家庭生活条件的时候,当我一点一点像其他正常人那样过上幸福生活的时候,我感慨万千――我想逢人就说:我遇到了一个好社会、好时代,我想逢人就说:是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大爱帮我圆了一生想都不敢想的就业梦想,我想逢人就说:是xx区残联这个残疾人的大家庭、大靠山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生活的希望,我想逢人就说:是全社会许许多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们让我变得更加自尊、自信、自立,也让我懂得了爱人爱己、知恩图报、回馈社会不但是我们的社会公德,更是我从此以后做人做事的基本信条。

从2013年开始,无论是在xx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志愿者队伍里,还是在每年一度的“学雷锋”活动、“全国助残日”以及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中,我都会自告奋勇,带上自己的工具箱为群众免费配钥匙;我还在自己的服务店坚持经常性为群众坐车兑换零钱,免费为年轻人收发快件,免费给自行车打气等服务。从2014年开始在连续四年开展的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工作中,我作为村残疾人专职委员,走家串户,走访调查了38户残疾人家庭,他们生活困难,收入微薄,几乎没有经济来源,特别是精神残疾人,常年需要大量药物控制及住院治疗,我感受到了他们的艰难与困苦,为此,我如实反应残疾人状况,能让他们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及政府帮助,我不辞辛苦,步行走访了11个小组,我村人居分散,信息闭塞,整整用了20多天,圆满完成了区残联交给的调查任务,为此我感到很荣幸与感激。我村有个秦曲自乐班(现已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人也是自乐班的一员,为了能让老祖宗留下的古文化能永远传承下去,我将区残联给我的生活补贴费228元全部捐赠给了自乐班,让秦曲发扬光大。

各位领导和残疾人朋友,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的人生经历,虽然我出生在一个农村贫困的家庭,年少时疾病夺去了我像正常人一样行走的权利,年轻时为了生计四处漂泊,但是我明白:人的一生不可能是平平坦坦、一帆风顺的,生活中的所有磨难只是锻炼了我坚强的意志和品质,绝不会让我退缩和绝望,只有奋斗的人生更有意义。我也始终坚信: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残疾人,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残联组织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关爱和帮助下,在自己锲而不舍、艰苦拼博下,我们的生活不但有保障,而且会越来越好。我们也要深怀一颗感恩的心,以自己一技之长、微薄之力为传承我们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做出应有的贡献,也使我们自己在为他人服务中体会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残疾人脱贫奔小康经验交流材料4

张xx,生于1976年,xx村人。初中毕业后在砖厂打工,不幸于1993年因事故导致右臂截肢。

遭遇不幸的他迷茫过,失落过,但他没有从此沉沦。顽强的他重拾信心,建起了蔬菜大棚,起早贪黑的劳作。努力钻研种植技术很快他就成了当地的土专家,大棚蔬菜年收入2万余元。致富了他也没有忘了乡亲,只要大家有技术问题它都不辞辛劳上门指导,帮大家解决不少难题。1996年由于他种植技术好,处事公道大家推选他担任雪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理事,法人代表带领大家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目前该合作社已有会员cc余人,大家都依靠大棚蔬菜走上了致富之路。

2009年他被选聘为xx镇残疾人专职委员,走上残疾人工作岗位的他积极入户调查摸底,很快掌握了辖区450多名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在调查过程中他接触了更多残疾人对他们的生活现状有了了解,发现残疾人家庭大都生活困难。这更激发了他服务残疾人兄弟的热情。在平时的工作中他认真细致,每一项工作都确保不漏一人。这些年他为辖区残疾人申报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 人次,申报辅助器具 件,残疾人自主创业、子女就学、养老保险补贴等政策均得到切实落实。2017年实施无障碍设施进家庭工程,他全程参与对50户残疾人家庭进行了硬化地面、改造灶台、卫生间并配发热水器、轮椅、电磁炉、防滑垫等,使残疾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现在的他被大家推选为县肢体残疾人协会主席,走上新岗位的他一定能更好的为大家服务做出新的成绩。

残疾人脱贫奔小康经验交流材料5

杨xx,男, 1962年生于钓渭镇大湾沟村二组,高中文化,肢体四级残疾,xx区xx塑料制品厂厂长。2011年xx区人大代表。

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杨xx自幼下肢残疾,但身残志坚。上世纪八十年代,杨xx与出生于xx区xx镇xx村的付xx相识。付xx不顾家人的好心劝说和坚决反对,毅然选择跟他走到一起,成为当地一段幸福佳话。1986年两人结婚后,夫妻二人相濡以沫,互敬互爱,决心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凭借一身过硬的裁剪缝纫技术和永不服输的勇气。在1987杨xx夫妇二人办起了一个裁缝部,杨xx主动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不论严寒酷暑,从裁剪到缝纫,从接活到送货,风里来雨里去,他都不知疲倦,亲力亲为,从不叫苦叫累。一双儿女相继出生后,他更是超负荷运转,像一架永不停歇的机器,一边养育子女,照顾全家人的生活,一边和妻子共同挑起裁缝部的工作。由于他们的服装做工精细,服务周到,在当地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四邻八乡的人慕名前来投师学艺。为了满足家乡人成才的需求,夫妻二人与钓渭镇农技校合作,常年举办服装制作培训班,先后培养出优秀学员近两千人。这些学员都成为珍贵的技术人才,凭借技艺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其中绝大多数成为深圳、广州等南方大型服装企业的技术中坚力量,还有人被选送到了国外就业。杨xx和妻子通过服装加工和培训工作带领家乡村民共同致富,为钓渭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他们自己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005年,他和妻子经过认真考察和论证,贷款办起了一个废旧塑料加工厂,进行废弃塑料资源的回收加工和循环利用。同时通过认真学习和反复摸索,又掌握了塑料制品的全部生产技术。经过两年的市场打拼和资金积累,他们先后购置了六台制塑机,于2007年注册成立了xx区xx塑料制品厂,主要生产汽车塑料配件,拥有固定资产200余万元,年产值400万元,每年上缴国家利税15万元。成为钓渭镇民营企业一道亮丽的风景。

xx塑料制品厂成立后,杨xx任厂长。他和妻子一起,一面刻苦钻研生产技术,一面认真学习管理知识,几年下来,将企业办得红红火火。但夫妻二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创造更多的财富和机会回报社会,帮助家乡需要帮助的人尽快走上小康之路。

他们所在的大湾沟村处于秦岭北麓台塬区,生活条件相对比较艰苦,有很多富余劳动力,尤其妇女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补贴家用。杨xx和妻子多年来一直想帮助她们走出困境,却苦于能力有限。现在自己的企业成立了,他首先安排这些人培训上岗,解决了附近程家崖、张家村、莫家洼、大湾沟、乙家崖、高崖等6个村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虽是劳资关系,但亲情难断。杨xx对所有职工真心相对,工资福利走在当地民营企业前列,受到社会各界一致赞誉。

杨xx和妻子深知,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就没有自己的今天。他们没有说过什么豪言壮语,但内心深处不改善良本性,不忘服从大局。2008年汶川地震时,儿子正在治病,当时企业周转资金遇到困难,正在联系贷款,但他们仍然带头为灾区捐款,虽然只有500元,捧出的却是一颗质朴的心。2009年玉树地震后,他们又自觉捐款1000元,并发动全厂职工集资捐款600元交到灾区,受到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称赞。2010年西宝高铁全线动工,他们的工厂正好处在搬迁地带。虽然当时生产任务很紧,但他们毫不迟疑的选择了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国家利益。停产将近两个月,在尚未接到政府搬迁通知之前,他们就主动联系新厂址,积极配合政府,顺利完成了搬迁工作,受到xx市国土资源局高新分局的表彰奖励。

2011年,厂子因生产需要,急需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新的机器设备。但是极大的资金缺口成为一个难题,就在这个时候,高新区残疾人联合会,伸出援助之手,为杨xx的xx塑料制品厂忙前忙后、多方协调,争得20万元的扶持残疾人的贴息贷款,解决了燃眉之急。

杨xx和妻子艰苦奋斗,一路沥尽风雨走来,终于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创业之路。他本人曾被授予xx区钓渭镇“科技致富能手”荣誉称号。2011年光荣地当选为xx区人大代表。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杨xx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残疾人,他的成绩并不是偶然的,这里凝聚着他的汗水和心血,铭记了他所受的挫折、压力、拼搏、痛苦与欣慰;他是我镇弘扬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模范,是带领广大群众共同致富的标兵,是残疾人自强不息、自主创业的一面旗帜。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gongzuobaogao/169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