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贯彻十九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征文

更新时间:2020-12-14    来源:心得体会    手机版     字体:

宣传贯彻十九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征文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征文:1

有党的领导 心才踏实

那一日,2017年10月4日,我落脚在贵州黎平侗寨的一家民宿客栈中,一边惊叹于梯田的美和民风的朴实,一边听着客栈老板讲述自己的故事。

老板姓陆,从小生长在黎平这个贫困县里,年纪轻轻,却已经是四个娃儿的爹了。他开的客栈位于堂安,是用自己家里的老宅改建的。听他说,前些年,最先靠旅游脱贫的是堂安山脚下的肇兴侗寨。地理位置差别不大,同样远离都市的热闹喧嚣,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四处被彩色的梯田环绕,可以说,“农妇、山泉、有点田”,就是这里最淳朴的写照。

但是,肇兴在山脚、堂安在山上。山路十八弯啊,当山沟沟里的肇兴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并且成效显著的时候,山坡坡上的堂安还是一片村落凌乱、庭院破败的景象。陆老板回忆说,那个时候,他自己在广东打工,妻子就在家照顾孩子,真心过得不容易。

好在,党的政策来了,给村里修公路,给村民讲解“靠山吃山”,怎样在家门口挣钱、怎样用田间美景和侗家民俗吸引外来游客。很快,盘山公路通了,自来水也通了,明亮整洁的木结构新房子也建起来了。堂安变了新模样,他从广东回来了,和妻子一起开了新客栈,每天都把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地迎接客人。

他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如今,自家的草窝也能变金窝银窝了,你说,高不高兴?”对于朴实的侗家人来说,没有谁愿意妻离子散、背井离乡地去外地挣钱养家糊口,他们更希望是,一亩三分地间,就能耕耘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与甜蜜。

听完陆老板的故事,我若有所思,不禁想起一句话:“一个民族,不能总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想起了纪录片《辉煌中国》第三集里的x藏自治区扎西岗村的第一书记洛措。

村民拉卓玛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洛措帮忙申请到的生活补贴从200元提高到了600元――甭管是孩子上学、老人看病,还是住房改善、农业生产,只要是国家173项扶贫政策里面的,洛措比谁都更清楚谁家具体需要哪些帮助。

然而,这样勤勉工作的洛措也有感到特别无助的时候,两年里,她反复奔波,都没能说服贫苦户罗桑家采纳她的易地搬迁建议。

连洛措自己都说,25岁的她没有结婚,却有了当妈妈的感觉,因为他们自己不操心的事情,她要去替他们操心,他们还不理解她的苦心。但是,洛措一想到由于她的努力,他们将来可能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她就觉得很欣慰,将来的某一天他们肯定会懂她当初的心情。

这不仅是一名年青扶贫干部的心声,更是全国奔忙在基层的77.5万名驻村干部的真实写照。

正是“决不放弃任何一个贫困户”的执念,促使洛措一而再、再而三地踏进罗桑家。终于,在帮罗桑的土地找到租户,把罗桑一家带到安置点的新家参观后,罗桑放心了――党给他们考虑的不是一次性“输血”,而是扎扎实实地“再造血”:所有的安置点都有配套产业,像农业产业园、酿酒厂,还有制作手工艺品的工业园区,等等。

我想:正是有了无数个像洛措这样全心全意为村民们考虑并努力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的驻村干部,我们党中央才敢庄严承诺,绝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

再联想到我们现在宏伟的中国桥、宽阔的中国路、优质的中国车、霸气的中国港、高速的中国网,我的内心不由得涌起强烈的自豪感。但是,我一点儿也没有忘记我们每个人体面、便捷的生活后面,有多少人在为大家默默付出。

记得知乎上面,有一个匿名用户在中秋前夕对《辉煌中国》这部纪录片抒发了这么一段情感:

“父亲是铁建员工,我现在也是。父亲干的是铁路,我现在干的是房建。从小时候起,我就只知道父亲在工地上。有一年春节,父亲忙、没回来,看春晚时,母亲躲在房间里悄悄地抹眼泪――后来,我长大了,在外地上中学,开始了我们家长期三地分居的日子。我问过我父亲,‘您干过多少铁路、公路项目?’父亲说了句,‘记不清了。’嗯,记不清了。这部片子里的多少人也记不清自己干过多少工程、做过多少工作、拧过多少螺丝钉、安装过多少结构……以及离开家人多长时间了。快到中秋了,祝没法回家过节的工地上的工友们节日快乐,我们在一起!”

看过后,鼻子一直很酸,每一个字眼都长时间地回荡在心间。有时候,我们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却能在最平实的语言中受到感动。

我明白,中国人民的今天,是我们党带领着人民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地奔出来的。没有党的领导,不行;离开了万千人民,更不行。作为人民的一员、党的一份子,我禁不住要为党和人民的智慧成果点赞,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改革喝彩。

有党的领导,心里踏实。现在,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地的各族人民都满怀着希望,汲取着满满的正能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昂扬奋进、砥砺前行着。广大人民群众切切实实、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伟大祖国的日新月异,触摸到了发自内心的满满获得感。

我们坚信,祖国和人民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让我们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华儿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迈向辉煌未来的道路上携手共进,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征文:2

正确把握习近平教育思想的辩证统一性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辩证思维,要求干部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唯物辩证法强调必须坚持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强调系统各要素间的辩证统一。这种辩证统一性特点,也深刻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习近平教育思想。正确把握习近平教育思想的辩证统一性,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其丰富内涵,正确把握其实现路径。

一是世界水平与中国特色的辩证统一。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期间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在中国特色中追求世界水平,在世界水平中坚持中国特色。没有世界水平的中国教育是缺乏竞争力的,没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水平是不可能办成功的。

 

办世界水平的教育是应对国际竞争的根本。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双一流”建设就是在向世界一流水平看齐,通过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来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提供坚实而有力的智力支撑。

在追求世界水平的同时,我们的教育必须体现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中国特色的教育事业提供了丰厚滋养,是我们教育的根,无论何时都绝不可丢弃。我们要有充分的自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办好中国教育,实现世界水平与中国特色的辨证统一。

二是目标导向与问题意识的科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要牢牢把握正确的目标导向,坚持立德树人、以人民为中心;同时要有深刻的问题意识,在坚持问题导向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强调要围绕“一个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两个标准”,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将“立德树人”的定位置于“全面发展”之上,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丰富和发展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是对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重大发展,是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教育目标的达成需要强烈的问题意识。教育要发展,就要高度重视教育协调发展的问题,特别是中西部教育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目前,教育短板在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革命老区等,尤其要加大扶持力度。少年强则中国强,中西部强则中国强。”目前,我们要自觉把教育融入到精准扶贫的事业中,积极发挥教育扶贫扶志治愚的作用,发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教育的力量。

三是文明传承与文明创造的有机统一。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我们要积极发展教育事业,通过普及教育,启迪心智,传承知识,陶冶情操,使人们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

传承就是不忘本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回顾往昔、立足现在、开创未来这三者从来都是一个统一整体。只有清晰地知道我们从哪而来,才能更好地去往哪里;只有不忘来时的路,我们才能胜利到达理想的彼岸。传承文明是教育的基本功能,教育要重视对中华文化五千年优秀传统的传承,要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

创造就是开辟未来。当今世界日新月异,世界文明每天都在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我们要与时俱进,在文明的传承中推进文明的创造。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应鼓励学生保持强烈的创新欲望和掌握科学的创新方法,教育学生既要做文化命脉的维系者,又要做文化发展的推动者。

四是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的高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国家发展离不开人民,个人成长影响着国家前进的步伐。教育促进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为国家发展培育人才的过程,这实际上体现了教育树人和教育强国的高度统一。

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高度统一特征,要求我们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与此同时,要切实引导和推动教育事业服务大局,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结构、提升质量,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贡献。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征文:3

不忘初心 矢志报国

2017年7月,国家机关工委举办喜迎十九大文艺汇演,我非常有幸地参与其中,出演了一名刚刚入党的青年。为了节目的真实,我翻阅史料,查阅党章。正像台词说的那样,我在追问自己,怎样才能接过先辈手中的红旗。

百年前的中国,历经战火硝烟,一群英勇的青年用鲜血浇灌出花开。28岁的夏明翰,相信共产党人生生不息。36岁的方志敏,坚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而暗堡之下的董存瑞高举炸药包呼喊着,为了新中国,前进!就是这群世上最了不起的英雄,为中国共产党绘就了信仰底色,面对着血与火考验,面对着生与死的抉择,他们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带领着中国人民站起来。

解放后的中国,遭受了帝国主义的全面封锁。那时的祖国一穷二白,又是一群从不认输的共产党员站在百姓前面,带领着中华民族开始了风雨砥砺的拼搏岁月。铁人王进喜,为而顽强拼搏,面对困难,他不顾腿伤,用身体制服井,结束“洋油”时代。兰考书记焦裕禄,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焦裕禄精神”,竖立了亿万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年轻的雷锋用短暂的生命书写了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和忘我的民族精神。正是这样的一群人,用信仰的力量,带领着中国人民富起来。

这些英雄形象,出现在书里,在影视作品中。我们的行业前辈中也有这样的楷模。今天我想写的就是著名水利和岩土工程专家汪闻韶院士。

汪闻韶,1919年出生于江南鱼米之乡――江苏苏州。汪闻韶院士曾回忆他童年时代的理想是当一名工程师。他在自述中写道:“对我生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1938年,汪闻韶如愿考入中央大学工学院水利工程学系(河海大学前身)。在许多人眼里,水利行业是艰苦行业,但汪闻韶说:“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治水专家和前辈。可到了近代,中国在水利事业方面的投入不够,以致出现了许多自然灾害,造成了不少黎民百姓流离失所,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当时希望学习水利,将来为国效力,并未考虑艰苦与否。”

有着报国情怀的汪闻韶,大学毕业后,大西北工作了四年,亲自体察到我国贫困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落后以及生活环境的恶劣,在他的心灵深处有了一种更加坚定的为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而奋斗的责任感。正是受到这份责任感的驱使,新婚刚两年的汪闻韶,在1947年底离开了南京,转道上海赴美留学。乘曼格斯将军号轮船从上海经日本东京到美国西岸旧金山,于1948年1月17曰轮船靠岸。他前往依阿华大学研究生院,进修水利工程,1949年2月获得依阿华大学力学和土力学硕士学位。

1949年南京解放。数月后,汪闻韶收到父亲和母校师长的信。这让当时的汪闻韶激动无比,为了一酬当初报效祖国的梦想,他积极地准备学成归国。然而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国内反华气氛升级,麦卡锡主义横行朝野,旅美留学生归国的途径受到阻碍。1950年11月,芝加哥移民局通知汪闻韶办理签证延期手续,却收走了他的入境许可证,并且明令他禁止离开美国。同年,汪闻韶迁居波士顿,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有一天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到实验室里找到他,对他进行了一通质询,并且许诺他如果需要给中国的家人寄钱,可以以每月一、二十美元的限额向联邦储备银行申请,汪闻韶拒绝了这个建议。尽管当时回国的道路困难重重,而在美国的生活、工作条件充满诱惑,但汪闻韶报效祖国的决心却坚定不移。1955年,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汪闻韶和其他旅美留学生一起,冲破层层阻挠,终于回到了祖国。

留学归来,见到新中国气象一新,汪闻韶感到特别兴奋。先后水利部南京水利实验处(今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及北京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任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水利建设蓬勃发展,在防洪、灌溉,发电.航运等方面修建了一批水利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还是有水库大坝遭受震害。1961年x疆巴楚地震,西克尔水库土坝遭到破坏,这是我国新建土坝中遭受震害的第一个记录;1962年广东河源地震,新丰江水电站大头坝遭受破坏,这是我国新建混凝土坝中遭受震害的第一个记录。

这些现象引起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周恩来总理亲临灾区,对防震抗震工作作了“要总结地震经验和减少地震灾害”的重要指示,大大促进了汪闻韶从事的抗震工作的研究。他亲自参加了1966年邢台地震以及1975年海城地震、1976年林格尔地震和唐山大地震中水利工程震灾的实地调查工作。为了尽快把历次地震后许多同志记录下来的第一手资料作为历史资料保存下来,汪闻韶受水利部水利管理司委托,主编《中国水利工程震害资料汇编1961―1985》,详细记载了其间的水利工程震害情况,涉及到邢台地震等15次大地震,为我国以后酌实验研究、原因分析和抗震工作提供了最原始的资料。当问及当年编书时的感觉时,汪院士说:“嗯,当时工作量是很大,任务也很艰巨,可想到这书对后人有好处,我也就感觉不到苦和累了。”

在上世纪70年代,对中国的知识份子来说,是阴云密布的一段时间。汪闻韶也并没有例外。1969年,他被下放到河南平舆县五七干校劳动。1971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派人到平舆县干校找到汪闻韶,要他去做小浪底工程的土工试验。见面时,来人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位正在喂牛、胡子老长、头发也没理、身上披着麻袋、腰间系着草绳、脚上穿着破胶鞋的老农便是留美博士汪闻韶!

1972年底,汪闻韶被调回北京原单位,越来越感到时间的宝贵。于是他拼命地工作,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汪闻韶不久便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称院士)。

汪闻韶院士为新中国的水利水电事业作出了长达40多年的不懈努力,为祖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科教兴国贡献了毕生精力。除了在学术上的辉煌成就令人景仰,汪先生一生淡泊名利生活俭朴。建国初期,国家不富裕他便将苏州老家一片黄金地段的祖宅(30多间房屋和10亩桑园)全部捐献给了国家。临终前,他平生积蓄50万余万,全部捐献国家,用作发展水利水电事业的基金。

云山泱泱,苍海茫茫,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写到此处,我们便有了答案,什么是信仰?信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脊梁!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选择,有什么样的选择,就有什么样的前途命运。在不远处,在不久前,有过这样的人,他就站在这里,用他的一生温润过中华。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gongzuobaogao/167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