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活动反思|“好朋友”活动教孩子学会交往

更新时间:2020-08-27    来源:经验交流    手机版     字体:

好朋友活动反思|“好朋友”活动教孩子学会交往

“好朋友”活动教孩子学会交往

为了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体验、运用交往的方法,初步养成轮流、谦让、分享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在交往过程中学会解决各种实际问题,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开展了“好朋友”主题活动,以孩子真实的生活为核心,帮助具有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的幼儿提升关于好朋友的新经验,体验与好朋友相处的乐趣。

“我的好朋友”

放假回来以后,孩子们好像又长大了一点,同伴间的话题和交往活动越来越多,教师时常能听到他们有关“朋友”的交流:“××,我们一起玩,我们做朋友吧。”“这个座位是我给××占的,你不要坐。”与此同时,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也多了起来。这些需求成为我们实施“好朋友”主题活动的开端。

“你有好朋友吗?”“你的好朋友是谁呀?为什么你们是好朋友呢?”在“好朋友”主题开展之初,教师首先和孩子们谈起了好朋友的话题,了解孩子对于“好朋友”的初始认识。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讲着自己好朋友的名字。从幼儿对好朋友话题的理解和感受中,教师发现,大多数幼儿有好朋友,而幼儿之间成为好朋友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交流之后,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心目中的好朋友,教师及时将孩子的作品用墙饰、展台等方式展现出来,方便孩子互相欣赏、讨论。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观察同伴,增进彼此间的了解,我们开展了“请你猜猜我是谁”“警察叔叔找朋友”游戏活动。请幼儿描述好朋友的外貌特征、喜好、本领、特点等,请其他小朋友依据典型特点猜猜好朋友的名字;或是请幼儿扮演警察叔叔寻找走失的小朋友,通过描述小朋友的特点引发幼儿观察、猜想。

一天,王子小朋友带来一个魔术玩具“神奇骰子”,透明塑料盒里装着红色大骰子,轻轻一摇,就会变成四个白色小骰子。这个玩具吸引了小朋友,好几个孩子围着王子,想和他一起研究骰子是怎样变化的。于是很多小朋友也表示:“老师,我家里也有有趣的玩具,我也想带来和小朋友一起玩。”

中班幼儿有了合作和分享的意识,在与同伴合作玩玩具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多交往的问题和需要,会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学习契机。于是我们发起了“好朋友玩具分享”活动,在班级中创建了“玩具分享区”。孩子们纷纷带来想和同伴分享的玩具,并为大家介绍玩具的特点和玩法。面对这么多琳琅满目的玩具,孩子们的眼睛都看花了,眼神中透着兴奋和激动,迫不及待地开始玩起来,尽情体验分享玩具的乐趣。

随着分享活动的展开,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有些玩具被弄坏了,有的玩具被玩丢了,同时孩子们对玩具的一些无意识损坏行为伤害了同伴的感情。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幼儿开展了自主讨论,请孩子们说一说发生在玩具身上的事情。

“老师听有的小朋友说自己的玩具被损坏了,这是怎么回事呀?”“是小朋友玩的时候不爱惜,看到玩具东一块西一块没有收好,我心里很难过,我想把玩具带回家,不放在这里玩了。”“小朋友不爱护玩具是不对的,我不想给不爱护玩具的小朋友玩。”孩子们表达着玩具被损坏的不满。“那你们还愿意把玩具和小朋友们分享吗?”有的孩子回应道:“其实和小朋友一起玩挺好的,就是玩的时候小朋友要小心一点。”“玩的时候要用一个拿一个,就像我们平常玩幼儿园的玩具一样。”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着自己的观点。他们开始讨论玩具分享区的游戏规则,并且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有了规则的约束和同伴间的相互提醒,幼儿的玩具分享活动变得井然有序了。

愉快的周末聚会

孩子们彼此之间的朋友关系在交往中逐步地建立起来,随着幼儿之间的朋友情谊逐步加深,他们已不满足于日常在幼儿园中的交往活动,越来越盼望能像童话书中的小猪、小老鼠、小公鸡那样一起出去探险、游玩。

于是下午离园时,有很多孩子相约在幼儿园里继续玩耍,还有的孩子央求父母周末也在一起玩。追随着孩子们的渴望,家庭间的周末聚会活动在孩子们的期盼中开始了。

活动之初,教师首先引导幼儿自主选择同伴形成活动小组,并在讨论过程中协商制定活动计划。接下来,教师和孩子一起讨论外出游玩要做哪些准备。最终确定了计划内容,包括聚会时间、聚会场所、主要活动、准备物品、大家的联系方式等。每组还推举了一个小组长负责记录,并确定了每个组的名称。

因为是在幼儿园外开展交往活动,所以教育者将由教师转为家长,我们邀请家长分组进行了沟通和讨论。利用下午的离园时间向家长分别介绍了组织周末聚会活动的缘由、问题和需要,看到孩子们的计划表,家长很感动,对幼儿园组织的活动特别支持。在活动过程中,我们请家长注意捕捉好朋友之间有意义的交往行为、遇到的问题,拍成照片或者录像带回幼儿园,为之后的分享回顾活动提供资料和支持。

周一早晨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带来了精美的“周末聚会”海报,迫不及待地分享着自己周末聚会的经历。

“我们一早就去了极地海洋世界,一起看了海豚表演。”“我和好朋友一起爬浮山了,我们看到小草发嫩芽了,春天来了。”“我们在书城画沙画了。惠萱还把她最喜欢的一幅送给了我,我把我的也送给她了。”

小家伙们说得兴趣盎然,玩得都非常开心,当老师想听听他们有什么不愉快的经历、不高兴的事情时,孩子们竟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看来,出去游玩的喜悦冲淡了他们间的小矛盾。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教师听到了与孩子们迥异的回答。

乾乾妈妈发现自己的孩子过于霸道,乾乾在海洋贝贝中游玩时,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冲上去,毫不理会前面的小朋友,甚至还和翔翔发生了争执。旭旭妈妈说:“本来准备了很多的小包装点心,说好了给小朋友们一人一个,但是让他分的时候,他不太愿意了,后来得到康康的小点心之后,才又主动地和小伙伴分享。”晟晟妈妈觉得孩子可能是因为平时比较调皮,一起玩的时候,这一组的孩子都不太喜欢和晟晟玩,甚至有小朋友还向她告状:“阿姨,上次户外活动时,晟晟还推我呢,把我都推疼了。”

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教师发现,在幼儿园的情境中,幼儿已逐步开始具有分享、轮流、合作、谦让等意识,但是在更加放松的家庭环境中,他们仍然会出现问题。这说明幼儿良好交往行为的形成需要一个发展、渐进的过程,经过前期活动的开展,幼儿行为虽有所改善,但还没有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交往行为,仍然需要在生活情境中不断强化和学习。

“请到我家来做客”

一天,在“娃娃家”游戏中教师发现,原来只有三三两两的小朋友玩耍,竟然一下子挤进了五六个孩子,他们围在一起摆弄玩具,还把仿真水果拿出来吃吃喝喝,很是热闹。原来,孩子们自发地开始了“娃娃家”中的做客活动。

继周末聚会活动之后,很多孩子仍相邀一起游戏、玩耍,有些孩子还邀请小朋友到自己家做客,这成为孩子很喜欢的一种交到新朋友的办法。于是生活中同伴交往、做客、游戏的情节,在孩子们的区域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表现了出来。

“娃娃家”里,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经常开展邀请好朋友做客的游戏,可是游戏却经常发生问题。

一次,阿福跑过来告状:“老师,宝宝说‘娃娃家’的玩具都是他的,不给我玩那个变形金刚。”宝宝也愤愤地说:“阿福来做客,就是玩玩具,该吃饭了还玩。”原来阿福扮演的是小客人,宝宝扮演的是小主人,小客人光忙着玩玩具,难怪小主人有意见。教师问:“谁是爸爸妈妈呀?爸爸妈妈可以帮忙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吧。”这时旁边的小米和仔仔说:“我们也是小客人,都在一起玩玩具……”

针对这起事件,教师利用区角讲评时间请幼儿帮忙解决一下小主人和小客人之间的问题。

“他们扮演的角色不对,应该有爸爸妈妈在家里。要是只有小朋友在家会发生危险的。”“是呀,妈妈可以在家为小伙伴准备点心、饭菜。”

看来,中班幼儿已经具备了审视活动的能力,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他们还是很能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还是因为幼儿生活经验的欠缺,他们缺少现实的做客交往活动的支持,迫切需要真正地体验做客是怎样的。于是在孩子的自发和教师的支持下,孩子们喜欢的真实的做客活动展开了。

前期的聚会活动让家长之间也相互熟悉起来,他们由衷地感到在目前独生子女众多,孩子缺乏交往经验,自私、独霸性格比较普遍的今天,“好朋友”主题给了孩子一个学习交往的机会。当教师向家长介绍幼儿做客活动时,得到了家长的热烈拥护,表示要积极配合孩子的需要参与活动。

在孩子的期待和渴盼中,孩子们自主协商、邀请的做客活动开始了,几乎每天都有孩子带来自己前一天做客的体验,滔滔不绝地向老师和同伴解说自己做客的经历。

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把自己做客的经历做成了信息报,记录下了自己做客时的点点滴滴,并且把信息报带来幼儿园与同伴分享交流。通过这种信息报的呈现,孩子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别的同伴是怎样开展做客活动的,通过同伴之间的学习,更加丰富了他们做客的经验。

经历了一次次的锻炼,孩子们的交往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交往中,他们能更加宽容、理解,学会了轮流、谦让,有了为他人着想、体验他人情绪的意识,真正地感受到朋友越多越快乐的美好情感。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gongzuobaogao/146378.html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