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及答案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指导5

更新时间:2019-05-11    来源:实验报告    手机版     字体:

【中考记叙文阅读及答案】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指导(5)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指导(5)文章来自:爱师网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指导

考点指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初中生阅读记叙文的要求是: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式样。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近年来全国各地记叙文阅读的中考试题,都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其特点是:

(1)阅读材料均来自于课外,不仅注意记叙文类型的多样化,而且注重文章的审美意趣、价值取向,且篇幅短小精悍。如2000年的《访兰》、2003年的《聘任》2005年的《白苍鹭》、2006年的《我看见了一条河》,其中有散文、有小说。

(2)主观类试题及开放性试题的比例逐渐加大,适当考查知识积累,侧重考察学生的理解及感悟、表达等能力,突出学生个性化体验。

(3)题型更加灵活。尤其是开放类试题,包括评说、感悟、联想与想象、仿写、比较、探究、赏析等。

主要考点有:

1.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1)了解记叙文的分类。

(2)把握记叙的要素。

(3)明确记叙的顺序。

(4)注意记叙的人称。

(5)概括文章的内容或中心。

(6)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线索。

(7)分析人物形象。

(8)把握材料的详略。

(9)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2.体会文章中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3.判断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4.分析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1)人物描写的作用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抒情及议论的作用。

(4)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5.体会、赏析文章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6.能对文中的词、句的选择、替换、增删、换位等进行比较、辨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7.体会文章的审美意趣及价值取向等。

8.阅读感悟或从文中获得的启示。

9.对文章某一方面的内容等做出评价。

文章来自:爱师网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指导

考点指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初中生阅读记叙文的要求是: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式样。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近年来全国各地记叙文阅读的中考试题,都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其特点是:

(1)阅读材料均来自于课外,不仅注意记叙文类型的多样化,而且注重文章的审美意趣、价值取向,且篇幅短小精悍。如2000年的《访兰》、2003年的《聘任》2005年的《白苍鹭》、2006年的《我看见了一条河》,其中有散文、有小说。

(2)主观类试题及开放性试题的比例逐渐加大,适当考查知识积累,侧重考察学生的理解及感悟、表达等能力,突出学生个性化体验。

(3)题型更加灵活。尤其是开放类试题,包括评说、感悟、联想与想象、仿写、比较、探究、赏析等。

主要考点有:

1.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1)了解记叙文的分类。

(2)把握记叙的要素。

(3)明确记叙的顺序。

(4)注意记叙的人称。

(5)概括文章的内容或中心。

(6)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线索。

(7)分析人物形象。

(8)把握材料的详略。

(9)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2.体会文章中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3.判断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4.分析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1)人物描写的作用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抒情及议论的作用。

(4)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5.体会、赏析文章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6.能对文中的词、句的选择、替换、增删、换位等进行比较、辨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7.体会文章的审美意趣及价值取向等。

8.阅读感悟或从文中获得的启示。

9.对文章某一方面的内容等做出评价。,文章来自:爱师网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指导

考点指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初中生阅读记叙文的要求是: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式样。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近年来全国各地记叙文阅读的中考试题,都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其特点是:

(1)阅读材料均来自于课外,不仅注意记叙文类型的多样化,而且注重文章的审美意趣、价值取向,且篇幅短小精悍。如2000年的《访兰》、2003年的《聘任》2005年的《白苍鹭》、2006年的《我看见了一条河》,其中有散文、有小说。

(2)主观类试题及开放性试题的比例逐渐加大,适当考查知识积累,侧重考察学生的理解及感悟、表达等能力,突出学生个性化体验。

(3)题型更加灵活。尤其是开放类试题,包括评说、感悟、联想与想象、仿写、比较、探究、赏析等。

主要考点有:

1.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1)了解记叙文的分类。

(2)把握记叙的要素。

(3)明确记叙的顺序。

(4)注意记叙的人称。

(5)概括文章的内容或中心。

(6)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线索。

(7)分析人物形象。

(8)把握材料的详略。

(9)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2.体会文章中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3.判断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4.分析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1)人物描写的作用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抒情及议论的作用。

(4)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5.体会、赏析文章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6.能对文中的词、句的选择、替换、增删、换位等进行比较、辨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7.体会文章的审美意趣及价值取向等。

8.阅读感悟或从文中获得的启示。

9.对文章某一方面的内容等做出评价。文章来自:爱师网

了解记叙文的分类。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如写人、记事、日记、游记、新闻、通讯、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一般来讲,中考的记叙文阅读材料,以写人或记事文章为主。

把握记叙的要素。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于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及主题。有时候,某些要素在文中具有“隐性”的特点,如时间、地点要素可以通过环境的描写来暗示等,在不影响表达的情况下,某些要素也可以省略。

明确记叙的顺序。

记叙是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把握了记叙的顺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条理和层次,把握文章的结构、内容及中心。常见的记叙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使用这种方法,便于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的内容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注意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是指作者叙述事件时的角度。它包括:第一人称,即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它的长处是便于叙述故事,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读起来更亲切。短处是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二人称,即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一般的文章很少用第二人称展开记叙,常见的只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临时改变人称,如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二人称,这样便于直接“对话”,给人以亲切感,情感更加直接而迫切,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第三人称,即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它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

概括文章的内容或中心。

这是记叙文阅读的基本能力之一。解答这类试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以从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方面分析。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可以从事件所包含的思想内核、所昭示的道理入手,分析、归纳中心思想。

(2)可以从分析记叙之后的议论、抒情入手。记叙文里的抒情和议论,能够直接表达作者对所记叙的人和事的看法及情感态度,有时直接点明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

(3)可以从分析文章的题目入手。综合分析记叙文的题目,有的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是对文章主题的提炼,有的是主要人物,有的是思想感情的寄托……联系文章内容,分析文章题目,也不失为概括文章内容及中心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线索。

这是整体感知阅读材料的重要途径。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理清了线索,文章的段落、层次就好掌握了。记叙文多为一条线索,并由此线索串联起人物及事件。有的文章以人物(或人物的行踪)为线索;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有的以感情线索,有的以事件为线索。也有的文章同时具有两条线索(明线与暗线)。

分析人物形象。

写人、记事都离不开人物,小说更是如此,学习分析人物形象是阅读记叙文的能力之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分析分析人物形象:

(1)注意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等描写的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是通过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表现出来的,

(2)精彩的细节描写是展示人物特点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细节,可以是一个眼神,可以是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也可以是一连贯的动作等。如在《孔乙己》中,作者对孔乙己面对孩子们渴望再吃到茴香豆的眼神“着了慌”时的一段细节描写,就凸显了人物的性格。

(3)抓关键性语句深入分析。

(4)在与其周围人物的对比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对比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如在《故乡》中,杨二嫂的自私自利、尖酸刻薄、张扬外露的性格有力地衬托了闰土朴实敦厚、木讷寡言的特点。

把握材料的详略。

记叙的中心是作者通过人和事件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贯穿着文章的始终,贯穿在对具体材料的叙述、描写之中。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事件往往是复杂纷繁的,但写作目的都是明确集中的,取舍如何,孰详孰略,依据的标准只能是文章的主题。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来具体叙述,即详写;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即略写。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文章来自:爱师网

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应该明确“写作特点”所包含的内容,如刻画人物所使用的方法、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及变化、语言特点等,如果是散文,要注意表现手法的运用,如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

体会文章中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所谓关键词语,是指那些能够揭示或暗示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词语的意义主要包括其本义及在上下文中的语境义(引申义或比喻义)。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这种语境义离开了具体的上下文便会消失。

判断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在课程标准中,“语法修辞知识要点”涉及到了八种修辞方法。它们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不同的修辞方法,其效果也有所不同。解答这类试题,要掌握每一种修辞方法作用,如比喻,它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细细体味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做出回答。

分析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理解句子的含义,不外乎理解句子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句子所描述人物的思想、性格,句子本身所包含的道理等。明白了这一点,就有了答题的方向。

(1)人物描写的作用。一般要针对其思想性格来谈。

(2)景物描写的作用。首先要明确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如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或性格特点)、为下文事件的发生作铺垫或设伏笔等,然后根据积累的知识对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

(3)抒情及议论的作用。一般应针对文章的中心或主要人物及事件来展开分析。

(4)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阅读,不仅要读懂字面的意思,还要学会读懂它的深层含义。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于其中。理解这样的句子,要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手法,有的放矢地去分析揣摩。对某些深层含义的透视,有时候还要结合作者的经历、思想感情及写作背景去分析。

体会、赏析文章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记叙文的语言与说明文、议论文的语言有明显的不同,它以生动、形象乃至幽默诙谐等为特点。所谓鉴赏,包含着分辨(鉴定)、赏析的双重意义。如动词大多具有很强的“可视”效果,有些动词还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它们的表现力是很强的,这些需要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体会。解答这类试题,还要注意“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方法,即结合语境去揣摩、体味,同时也可以关注表达时是否借助了某些修辞方法等。

能对文中的词、句的选择、替换、增删、换位、补充等进行比较、辨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解答这类试题,重要的是结合语境进行辨析。词语的选择等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1)词义范围(2)词义的轻重程度(3)感情色彩(4)词的搭配(5)与上下文的关联与照应。句子的补充等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揣摩,把握句子之间的联系。它包括:(1)动作的连贯性(2)句子间的逻辑关系(3)语气语调的变化(4)句子的不同作用(5)人物的性格特点(6)句子在结构方面的作用等。

体会文章的审美意趣及价值取向等。

阅读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精神活动。在阅读时,我们往往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审美感受,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等。如感受善良、宽容、真诚等人性之美,感受辽阔、粗犷、秀丽等自然物象之美,可以感受语言或生动形象、或缜密严谨之美……这里所说的价值取向是指作品中人物对生活、事业的期待与追求等。如追求崇高的道德修养,追求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追求和平、安宁的生活等等。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感受作品所肯定、所褒扬的是什么,要注意思考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怎样的意义。

阅读感悟或从文中获得的启示。

阅读文章,从中获得感悟,或者就整篇文章、或者就某一部分内容谈都是可以的,关键是要注意紧紧把握文章的内容及主旨,否则“感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文章某一方面的内容等做出评价。

这类试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对人物或事件等做出评价,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它的答案往往也具有“开放”的特点,问题的关键是:(1)要紧密结合选文的有关内容进行评说。(2)无论赞成与否,都要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即言之有理。文章来自:爱师网

[考点示例与解析]:

我看到了一条河

童年在我的记忆中比较模糊,但其中有几个片段却令我记忆犹新。

我4岁那年,有一次,妈妈开车带我回家。路上,她让我在离家几英里(1英里约合1.6公里)的农田边下车,然后自己找回家。虽然那次以我彻底迷路而告终,但此事对我影响很大。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从小就乐于寻找挑战。

刚开始学游泳时,我大概有四五岁。我们全家和朱迪斯姑姑、温迪姑姑、乔姑父一起在德文郡(dù)假。我最喜欢朱迪斯姑姑。她在假期开始时和我打赌,如果我能在假期结束时学会游泳,就给我10先令(先令是英国旧币,10先令相当于半个英镑)。于是我每天泡在冰冷的海浪里,一练就是几个小时。但是到最后一天,我仍然没有学会游泳。我最多只能挥舞着手臂,脚在水里跳来跳去。

“没关系,里克,”朱迪斯姑姑说,“明年再来。”

但是我决心不让她等到下一年,再说我也担心明年朱迪斯姑姑就会忘了我们打赌的事。从德文郡开车到家要12小时。出发那天,我们很早起身,把行李装上车,早早地启程了。乡间的道路很窄,汽车一辆接一辆,慢吞吞地往前开。车里又挤又闷,大家都想快点儿到家。但是,这时我看到了一条河。

“爸爸,停一下车好吗?”我说。这条河是我最后的机会,我坚信自己能赢到朱迪斯姑姑的10先令。“请停车!”我大叫起来。爸爸从倒车镜里看了看我,减慢速度,把车停在路边的草地上。

“里克看见一条河,”妈妈说,“他想再试一次游泳。”

“可我们不是要抓紧时间赶路吗?”温迪姑姑抱怨说,“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程呢!”

“温迪,给小家伙一次机会嘛,”朱迪斯姑姑说,“反正输的也是我的10先令。”

我脱下衣服,穿着短裤往河边跑去。我不敢停步,怕大人们改变主意。但离水越近,我越没信心,等我跑到河边时,自己也害怕极了。河面上水流很急,发出很大的声响,河中央一团团泡沫迅速向下游奔去。我在灌木丛中找到一处被牛踏出的缺口,趟水走到较深的地方。爸爸、妈妈、妹妹琳蒂、朱迪斯姑姑、温迪姑姑和乔姑父都站在岸边看我的表演。女士们身着法兰绒衣裙,绅士们穿着休闲夹克,打着领带。爸爸叼着他的烟斗,看上去毫不担心。妈妈一如(jì)往地向我投来鼓励的微笑。

我定下神来,迎着水流,一个猛子扎了下去。但是好景不长,我感到自己在迅速下沉。我的腿在水里无用地乱蹬,急流把我冲向相反的方向。我无法呼吸,呛了几口水。我想把头探出水面,但四周一片空虚,没有借力的地方。我又踢又扭,然而毫无进展。

就在这时,我踩到了一块石头,用力一蹬,总算浮出了水面。我深吸了口气,这口气让我镇定下来,我一定要赢那10先令。

我慢慢地蹬腿,双臂划水,突然我发现自己正游过河面。我仍然忽上忽下,姿势完全不对,但我成功了,我能游泳了!我不顾湍急的水流,骄傲地游到河中央。透过流水的怒吼声,我似乎听见大家拍手欢呼的声音。等我终于游回岸边,在50米以外的地方爬上岸时,我看到朱迪斯姑姑正在大手提袋里找她的钱包。我拨开带刺的荨麻,向他们跑去。我也许很冷,也许浑身是泥,也许被荨麻扎得遍体鳞伤,但我会游泳了。

“给你,里克,”朱迪斯姑姑说,“干得好。”我看着手里的10先令,棕色的纸币又大又新。我从没见过这么多钱,这可是一笔巨款。

爸爸紧紧地拥抱了我,然后说:“好了,各位,我们上路吧!”直到那个时候,我才发现爸爸浑身透湿,水珠正不断地从他的衣角上滴下来。原来他一直跟在我身后游。

(选文有改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dù)假②一如(jì)往

参考答案:①度②既

答题思路:本题属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范畴。“度”不仅是一个多因多义字,还是“渡”的形近字。平时使用这两个字的时候,不少学生会出现失误。要正确解答此题,不仅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而却要学会词义的辨析。

2.文章中加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景物描写(或:自然环境描写)。烘托童年时“我”游泳的勇敢。

答题思路:见《访兰》第4题的“答题思路”。文章来自:爱师网

3.文章叙述了“我”童年的“几个片断”?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①四岁时,独自回家迷路。②度假期间,在海里练游泳。③回家的路上,在合理学会了游泳。

答题思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回答此题。这篇小说围绕主题记叙了“我”童年时的三个生活片断。简要概括其内容时,要交待清楚三个片断发生的时间及内容,语言要简洁明了。

4.为什么我对童年的“几个片断”记忆犹新?

参考答案:因为这些事情,养成了“我”从小乐于接受挑战的品质。

答题思路:认真阅读选文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前提。此题的回答比较容易,因为答案就在文中,只需“移植”一下就可以了。但如果忽略了认真阅读而急于回答问题,就可能出现偏颇。

5.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个句子表达效果更好?请说出理由。

①我也许很冷,也许浑身是泥,也许被荨麻扎得遍体鳞伤,但我会游泳了。

②我很冷,浑身是泥,被荨麻扎得遍体鳞伤,但我会游泳了。

参考答案:①句表达效果好。这句突出了里克学会游泳后的喜悦心情,这种喜悦,冲淡了冷、脏、痛的感觉;这个句子语气上比较舒缓。

答题思路:比较两个意思相同而表述上略有不同的句子的表达效果,在认真体委之后,首先要明确比较的“点”,如语言的生动形象或质朴平实、语气的强或弱、表意的直白显露或含蓄委婉等,然后再做出回答。

6.谈谈你对“我看到了一条河”这个题目的理解。

参考答案:“我”找到了一次挑战的机会。

答题思路:这是一道考查阅读能力的试题。文章的题目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有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有的是对文章主题的提炼,有的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是文章的主要人物……这些情况在平时的学习中都遇到过。解答此题,一方面要借助于平时得知识积累,一方面要结合选文进行分析。

7.你对文章中父母的教育方法有什么看法?请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示例一:文中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可取的。温室里长不出茁壮的松柏,父母放手让孩子接受挑战,培养其独立的精神的做法是十分明智的。示例二:文中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这种做法太冒险了,四五岁的孩子还没有自理能力,放手让孩子自由活动,有些不安全因素。

答题思路: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对人物或事件等做出评价或谈谈看法,其答案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我们既可以持肯定态度,也可以持否定态度。不过无论做出怎样的评价,都要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即言之有理。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gongzuobaogao/102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