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百度影音_《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更新时间:2016-07-07    来源:观后感大全    手机版     字体: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百度影音_《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1

电影结束,灯光亮起,看到身边的同事都红了眼眶,把纸巾递给他们。是这部电影的力量,让我们受到深深的震撼和感染,让我们投入其中,洒下热泪。这部电影就是——《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它以周恩来总理摄影师的口吻,讲述了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连续四个昼夜,夜以继日地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故事。

看完这部电影,脑子里跳出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样的官员才是真正的人民公仆?怎样做才能受到群众如此的爱戴?怎样才算真正的下基层,深入群众?什么样的调研才是真正的调研?我们的国家在今后的日子,怎样才能避免那样的大灾难,不再重蹈覆辙?我很想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观影心得,为这部电影的传播尽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

什么样的官员才是真正的人民公仆?

人民公仆,字面意思是指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党政干部。提到“人民公仆”四个字,我们首先想到的当然是周总理。总理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作为人民公仆的典范精神,从这部电影表现的仅仅四天的时间中,便可以见微知著。

作为人民公仆,首先是爱民如子的。为不给当地增添负担,周恩来与群众一同吃难以消化的玉米芯;看到带病授课的农民学校教师,周恩来眼含热泪,俯身为他穿上布鞋;暴雨危及田地新苗,周恩来又连夜披上雨衣,与村民们一同走上田间地头……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导干部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作为人民公仆,一定是清正廉洁的。老区人民为了迎接总理的到来,给总理准备了红烧肉和鸡蛋,这在当时来说简直是“奢侈品”,因为百姓只能喝野菜糊糊,连树上的叶子都吃光了。当总理看到这一切的时候,毅然把即将迈进门槛的脚缩了回去,还嘱咐厨师把肉和蛋给大家分了,又嘱咐身边的工作人员问问这顿饭多少钱,把钱给补上。吃了连弟奶奶的拽面之后,得知这顿面是老人卖了自己的寿材换的,他吩咐工作人员把寿材买回来,还给老人家。这都是人民公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生动体现。看到这里,不知那些贪污腐化份子作何感想?

作为人民公仆,一定是与百姓用心来交流的。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实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要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现在我们谈不上说一块苦,但一定要一块过、一块干,保持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把工作做好。”我想,周总理的言行就是对这段话的最好的诠释。

作为一名新闻出版战线上的工作人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深深被总理的言行震撼到了,虽然做不到总理的万分之一,但是我会以他为指路灯,向着他的精神靠近。我们的工作既是为读者、为广大老百姓负责,又为新闻出版战线上的工作者服务,我们要做好精神食粮的把关人,让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广泛传播、传承。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为人民服务,与群众用心交流,清正廉洁,杜绝吃拿卡要现象。

怎样才能得到人民的爱戴?

片中,群众对总理充满了尊敬和爱戴。听说总理来了,上学的孩子迫不及待地跑来见总理,耄耋老人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来见总理,被关起来的人从空隙里看到总理一眼都无限满足;老人为了让总理吃上一顿饱饭,把自己的寿材卖了换来面粉;为了给总理演出,不在乎肚子还饿着……最后,当总理要离开伯延的时候,百姓都涌上街头送行,大家簇拥着总理,和他握手,银幕里大伙儿都哭了,银幕外,我们也被感动得流下泪来。是总理对人民的一片炽热深情换来这爱戴,是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让大家由衷爱戴。

反观现在,不是现在的百姓变得冷漠了,而是现在的党员、领导干部离群众越来越远了,他们再也不肯放下官架子,深入到群众中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资讯发达了,百姓每天都能在电视上报纸上看到领导,知道他们在忙些什么,可是上下之间的交流通道太窄了。冷冰冰的资讯怎么能换来爱戴呢?

如果没有深入到群众中去,何谈为百姓做实事呢?百姓的意见听不到,有什么问题不知道,如何做正确的决策?如何执政为民?做不到深入群众中去,不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这一切都是空谈。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学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务必深入学习,严格执行,只有这样才能重拾百姓的爱戴,也才能担当起这种爱戴。

怎样才算真正的下基层,深入群众?

真正的下基层,不是做做表面功夫,不是做给世人看的。我们国家领导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们每到逢年过节就深入贫困地区慰问;每当发生灾难,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奔赴前线坐镇指挥。但是有些领导干部,下基层纯属走过场,提前好多天通知下去,地方上安排好一切,就跟双方合演了一出戏一样。领导是“深入”群众了,但是群众都被嘱咐好了,只能捡好听的说,不好听的一个字都不会出现。就像片中的公社主任一样,他知道要来领导,提前把村子里嘴不老实的人给关了起来,生怕乱说话。在他的“关照”下,开会的时候,总理问什么,回答都是“好”。如果遇到一个走过场的领导,恐怕事情就这么结束了,可是总理一下就看穿他的把戏。如今的领导干部多么应该多学学周总理啊!

总理知道有一户人家没有参与大食堂,而是自己单独开火,于是就登门拜访,在这里他终于发现了一些问题。深入群众,要像总理那样,虽然可能因为某种原因阻挠真相的呈现,但是他会通过自己的走访发现问题。既然深入基层,就要真正了解群众的问题和需求。不然,浅尝辄止,下基层就没有了意义。

工作中,我们也会有深入到群众中去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就要虚心请教,耐心倾听,看看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我们改进的,只要是群众意见,就没有微不足道的,就值得我们重视。

什么样的调研才是真正的调研?

周总理发现村干部和部分村民隐瞒真相时,并没有高压批评,而是真诚地与群众交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总理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他是代表毛主席来伯延的,朱老总、邓小平、陈云他们都在各地调研,他是要发现真正的问题来向毛主席汇报的。正是周总理他的肺腑之言打开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闸门,他们纷纷吐露了自己的心声,上交了自己写的问题和意见。

总理连夜整理材料,半夜的时候拨通毛主席的电话,两人通了很长时间的话,在电话里解决了群众们反映的问题。第二天一早,总理就来到乡办公室向大家传达主席的处理意见。

什么是调研?这才是真正的调研。发现问题所在,及时汇报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调研的意义所在,如果只是听了空话假话,调研将是失败的;如果没有及时汇报调研结果,那么收集到的材料是没意义的;如果汇报上去了,不及时解决,调研就是形同虚设,浪费人力物力。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的调研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个国家每一个环节都运转得更好,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明确了这个目的,我们就应该掌握调研的技巧,提高调研的效率,充分利用调研的结果。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我党的决策更符合老百姓的利益,做到执政为民。

我们的国家在今后的日子,怎样才能避免那样的大灾难,不再重蹈覆辙?

片中最震撼我的话当属连弟奶奶说的这句:“这都是自己作的呀!前些年富裕的时候,馒头吃两口就是扔了,都浪费了。”这句话犹如醍醐灌顶、当头棒喝,为我们敲响警钟。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这种情况在我们今天多么的普遍?多年后,我们会不会因为自己的行为受到惩罚?

党中央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习总书记做出了重要批示:“餐饮环节上的浪费现象触目惊心。广大干部群众对餐饮浪费等浪费行为特别是公款浪费行为反映强烈。……浪费之风务必狠刹!……鼓励节约,政治浪费。”

作为宣传主管单位,我们要加大节约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我们作为党员和公职人员,要起到率先垂范作用,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制度,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吃饭做到光盘,用水做到节流,出行提倡绿色环保……

在当前全党正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该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它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让我们向以周恩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致敬,并沿着他们的足迹,为实现美丽中国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duhougan/75455.html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