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沧桑社会主义五百年观后感|《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观后感

更新时间:2015-10-26    来源:观后感大全    手机版     字体: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五百年观后感|《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观后感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观后感

观看《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第九集《资本揭秘》,如果借用熊彼特这番话来理解《资本论》这一辉煌巨著的命运,用“伟大”和“复活”两个词加以形容,应当说再恰当不过了。

这种“伟大”,在马克思所处那个时代,已经有所体现,《资本论》成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很快为当时国际工人运动中一些重要实践家和理论家所接受。第一国际著名活动家约翰•菲利浦•贝克尔认为:“《资本论》,这是我们的剑,我们的铠甲,是进攻和防御的武器!”工人哲学家约•狄慈根也向马克思表示:“科学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在我眼前流逝的短短的时间内,您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远不止于此。

第九集《资本揭秘》开头部分,有一个简短的序片——

在西方世界,为应对21世纪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而焦头烂额的各国政要、企业大佬、经济学者,此时都在如饥似渴地阅读这本书,青年学生们在谈论这本书,在圣诞节,这本书成为最受欢迎的礼物;艺术家们也在谈论这本书,德国人把它翻拍成电影,日本人把它绘制成漫画一路畅销。

短片所描述的正是时隔近一个半世纪后,《资本论》“复活”而再度走红。

从《资本论》再度走红,我们能领悟到什么?能领悟到许许多多,真理穿越时空的力量即是其一,这就是“真理的魅力”。

真理的魅力,在于深刻。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恩格斯谈到这部著作时说:“每一个字都贵似金玉。”他认为,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

真理的魅力,在于运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一周年时,第一国际布鲁塞尔会议通过一项决议,建议所有国家的工人都来学习《资本论》。在这次会议上,马克思的理论观点被写入会议决议,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理论纲领的重要内容。

真理的魅力,还在于经得起时间检验。近一个半世纪后《资本论》“复活”而再度走红,不是件容易事,但也绝非偶然。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资本论》第一卷问世之初,情形并不令人乐观:第一版1000本,用了4年时间才卖完。马克思称“我的书没有引起反响,这让我烦躁不安”。倘若用一句古诗来描述,那简直是一种无奈和尴尬,“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时间最无情然而又最公正。西方国家评出的“千年伟人”,既不是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斯密和曾“挽救了资本主义”的凯恩斯,也不是“当代西方经济学泰斗”萨缪尔森或弗里德曼等,而是预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马克思。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互联网上选举“千年”最伟大思想家的投票活动,马克思高居榜首。2002年12月,英国路透社在政、商、学术、艺术四界名人中评选“千年伟人”,共有39名候选人,马克思又与爱因斯坦和甘地一起入选。

这一结果正是历史的选择。正如毛泽东所说:“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资本论》“复活”和再度走红,源于西方世界的“不治之症”。西方世界20世纪60年代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面临通货膨胀加剧、失业率普遍上升、经济停滞的“滞胀”局面,对这种新情况新问题,凯恩斯主义既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也无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西方经济学家转变对待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态度,一改以往那种轻蔑的沉默和骄横的批判,开始对《资本论》“重新认识”“重新研究”。这一变化过程,足以证明:《资本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实践中的巨大理论力量。

《资本论》再度走红,对于我们今天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同样有着深刻 启迪。坚定理论自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当代中国,谈论《资本论》的人,恐怕比看过《资本论》的人多。而一些看过《资本论》的人,往往根据既定的价值取向,从中寻找理论依据,这样做有时难免断章取义。《资本论》从一开始就不是一部单纯的经济学著作,而是一个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社会发展指南。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曾有人瞧不起这部经典著作的意义,认为《资本论》所作分析是完全错误的;还有人从列宁的经典论述中,看到《资本论》的极端化色彩,认为这部经典著作只是“革命的宣言书”,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今天,伴随《资本论》再度走红,理应通过“细读”来纠正这些偏颇,真正恢复《资本论》作为真理的“本来面目”。

坚定理论自信,务必在宣传群众、掌握群众上狠下一番苦功夫。“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德国资产阶级代言人,最初企图用沉默置《资本论》于死地。为粉碎敌人的缄默阴谋、传播马克思经济思想,恩格斯设法把《资本论》的书评刊登在资产阶级的报纸上。他的第一篇书评,1867年10月21日发表在德国资产阶级民主党派人民党的机关报《未来报》上。1868年3月,李卜克内西主编的《民主周报》又连续两期刊登恩格斯的书评。与此同时,李卜克内西在《民主周报》上也进行了《资本论》的宣传。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但宣传群众、掌握群众的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

坚定理论自信,还要善于解决现实问题。货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与资本拜物教的观点,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揭示剩余价值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有关阐述,“三个拜物教”不单纯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而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对于我国当前来说,“三个拜物教”固然没有达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高峰值,但也产生了人对物或钱或资本如同对神灵般的崇拜,社会危害极大。譬如,在一些官员中存在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以及官员艳照、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学术造假、食品造假等丑恶现象,就其本质而言,无不是商品或货币拜物教的体现。而由此衍生的如权力拜物教、证书拜物教、技术拜物教、GDP拜物教等,无一不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警示信号。

笔者认为,用《资本论》反思当今社会某些弊端,有利于克服各种拜物教的危害,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价值导向,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种种矛盾,最终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观后感

在《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第九集《资本揭秘》中出现这样一个“短片”:展现在马克思面前的英国,是一幅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图景。这里集中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一切特征,城市被工厂产生的烟尘所笼罩,泰晤士河里流淌着肮脏的工业废水。这里有喧闹的商业和金融中心,也有大片令人惨不忍睹的贫民窟。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在这样一个道德堕落、人性缺失的社会背景下完成的。从伦理意义上说,《资本论》也是一部对资本的道德批判学说,它揭露和批判了资本运行中的反人性本质,指明了只有实现“剥夺者被剥夺”,才能开辟出人类高度发达的道德文明之路。



《资本论》作者马克思。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吸血”本性是人性道德堕落的根源。正如该片主持人铿锵有力地解读:尽管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工业的技术成果饶有兴趣,但他的目光却洞穿这些繁荣的表象,聚焦于最底层的无产者身上。在这里,他目睹了一桩桩残酷剥削的血案。他怒斥说:“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不惜用 大量笔墨描述当时工人工作状况和生活状况,深刻揭露资本化生产的反人道性,指出: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这些手段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变得恶劣,使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屈服于最卑鄙的可恶的专制,把工人的生活时间变成劳动时间,并且把工人的妻子儿女都抛到资本的札格纳特车轮下。资本主义的积累是“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论》通过对资本的道德批判,提供了一条消解资本非人道性的正义大道,这就是“剥夺者被剥夺”,彻底消灭资本存在的空间。《资本论》向全人类宣告: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剥夺者被剥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当代世界,不仅在资本主义王国,这个“资本主义外壳”还没有达到“就要炸毁”的底线,而且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下,依然允许私人资本在不同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

但是,资本存在一天,它所产生的非人道因素就存在一天。资本的非人道性,给我们今天的经济政治社会等生活领域带来的破坏作用不可低估。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道德堕落、人性扭曲,政治生活领域滋生的官员腐败堕落等现象,大多与资本的非人道本性有关。例如,黑窑、黑矿、黑势力、假商品、毒食品、毒环境等,多是资本的“吸血”本性使之然。据报道,山西黑窑厂事件,至少就有1000名孩子被骗做苦工,最小只有8岁,最大13岁。 2007年6月,400多位绝望至极的家长在网上联名《泣血呼救》,惊动了党中央,下决心挖出了一个个黑砖窑,那些一幢幢一件件目不忍睹的非人性的虐工事件,乃至摧残致死致残等血淋淋的事实令人发指。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群体性事件、仇富心理等,究其源,与资本的非人道性破坏不无关系,甚至是直接诱因。近年来反腐败斗争中所破获的一个个案例也告诉我们,与其说是“红颜祸水”,不如说是“‘吸血鬼’祸水”;腐败现象多是由不法资本的贪婪血手催生出来的畸形儿。

抵御资本的非人道性破坏,既要严法令、讲道德,规范资本目无法纪道德、恣意横行的“吸血”妄为,更要警惕和抵制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侵袭。我国出现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实际上是为资本的非人道性破坏推波助澜的罪魁祸首。这种思潮所鼓呼的“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化。所谓的“靓女先嫁论”“冰棍论”“烂苹果论”,无非是鼓动要把看好的国企赶快卖掉,否则等到变“老”了、融化了、烂掉了,非得下嫁、贱卖、甩卖不可。有的甚至为官员腐败大唱赞歌:“改革要利用腐败和贿赂减少再分配障碍”,“腐败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能“调动官员的积极性”等,如此等等,不一而论,一句话,只有资本主义私有制+腐败,中国才有出路。可见,抵御资本的非人道性破坏,必须高度警惕和反对新自由主义思潮。

资本是把双刃剑,在劈开财富急剧积累之路的同时,又毫不留情地把人性道德之花斩杀。警惕和抵御资本的非人道性破坏,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中国梦的一项现实而持久的重大课题,也是全体国民的共同历史责任。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观后感

当今,如果随便在街上问一个人:马克思是什么人?一般来说会得到这样的回答:是个德国人,长了满脸大胡子,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这样的答案并没有错,但如果仅止于此,那显然是不够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起草《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 的指导思想,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因此,我们有必要更多地了解马克思的生平,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前世今生。北京电视台正在热播的《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从第六集的“哲人转身”开始,把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人推到了历史的聚光灯下,让人们更多地知道了在这两个熟悉的名字后面那些生动感人的细节,知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

电视片中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让人感到亲切。他们都出生于名门望族,身世显赫。马克思在一个犹太律师家庭中长大,23岁就成为普鲁士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之一。恩格斯的家族拥有著名的纺织企业,在全欧洲都有分厂和子公司。但是,他们又都没有遵照前辈的愿望子承父业,而是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终生奋斗的道路。为此他们让自己吃尽了苦头。马克思多次被居住国驱逐出境,贫穷逼得妻子燕妮的“最后一件首饰也已经送到当铺里去了”。恩格斯则是倾其所有和所能,全力支持马克思的理论创造和工人运动的开展。在同反动派的斗争中,马克思曾佩戴上手枪准备开火,恩格斯则直接参加过夺取敌人军需仓库的战斗。平常我们总讲,马克思主义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实践性。对此,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在自己的著作中反复加以阐明,而是以自己参加和领导革命斗争的实际行动达到了率先垂范。《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用这些令人信服的事实告诉人们,他们不是躲在书斋里不问世事而自视清高的学者,无论在思想理论战线还是在工人运动的战场,他们都是冲锋在前无所畏惧的真正的战士。当年他们和来自各个行业的工人亲密无间讨论问题,令今天的我们仍然感到温暖,不能不油然萌动起而效法的念头。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一百多年了,但世界各地的人们没有忘记他们,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遍布世界各地。《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在“哲人转身”一集,开篇就讲了两件曾经轰动一时的新闻:一件是20世纪末,英国广播公司评选“千年伟人”,马克思超过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人,高居榜首。一件是2003年7月,美国《图书》杂志评选“改变美国的20本书”,在美国立国200多年来多如牛毛、浩如烟海的出版物中,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排名第五。在这里我们还可以补充另一件事实,那就是2008年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纷纷出现对资本主义制度性缺陷的反思,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马克思主义,许多国家涌动出一轮新的“马克思热”,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销量激增。

看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对马克思主义诞生过程和在实际工人运动中发挥指导作用的记述,联系今天在中国和世界出现的事实,人们难免要问: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有这样强大的生命力?人们为什么会这样相信马克思?

其实,问题的答案早已在《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里透露出来。

认识今天的资本主义仍然需要马克思。马克思的《资本论》最终揭穿了资本的秘密: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占有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成果,由此产生了剩余价值,这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基本方式。马克思当年对资本主义的这种鞭辟入里的观察和批判,为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分析工具,所以至今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尽管资本主义世界产生过种种理论流派,各国使出了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手段,穷尽解数,最终却还是难以逃脱经济社会危机的冲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产和消费失衡、资本和劳动对立、财富和收入分配分化,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演化和冲突的必然结果。事实表明资本主义自我调节、自我更新的能力是有限度的,西方一再爆发的经济和政治社会危机,使资本主义不得不一次次站在危机的悬崖边。以私有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以金钱政治和资本力量主宰社会文化 等,都救不了资本主义的命。

建设科学社会主义仍然需要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党纲,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承担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历史使命的是无产者,“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些具有历史穿透力的思想,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性和无穷的鼓舞力量。尽管社会主义运动在发展进程中不时出现挫折和低潮,但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历史的总趋势是任何力量也不能改变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及在世界上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就是有力的证明。

马克思提供的科学思想方法,永远是人们不能离开的法宝。《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再一次向我们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逻辑严密,博大精深,却又反对死守教条、思想僵化,它永远坚持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方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事业的每一项成功,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胜利。任何企图用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儒家马克思列宁主义来诠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做法都是错误的的,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方法的亵渎和挑战,是我们不能同意的,也是不能允许的。

相信马克思,就是选择真理,就是奔向胜利。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观后感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拍出一部好的政论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模式大同”到“中国特色”,历经500年风云激荡,历经500年艰苦探索,重大事件千千万万,资料浩如烟海,需要解答的问题不计其数,如何做到既要直观通俗,能把观众“拉住”,又能够把高深枯燥的理论问题说清楚,达到解疑释惑的目的?北京卫视正在播出的50集电视政论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做了有益尝试,从已经播出的10集来看,最大的特点就是真。事实证明,真才有力量。



首先是真诚。真诚是沟通的桥梁。政论片要得到观众的喜爱,必须把沟通的桥搭好。《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不论是主持人讲述,还是权威专家访谈,都坚持用平视的角度与观众交流,用平实的语言来进行阐释,力求做到“通俗而不媚俗,严肃而不傲慢”。这就一下子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否则,不管你有多么的“权威”,不管你是什么级别的“专家”,你越是“居高临下”,你越是“高深莫测”,观众就会离你越远。你讲的话,观众听不懂,你说的理儿,观众想不明白,那就只好敬而远之。事实证明,只有真诚地对待观众,观众才会买你的账。 其次是真实。真实是新闻的原则。历史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只有真实地认识历史,才能客观地把握现在、把握未来。《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讲述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按照时间顺序,一集突出一个人物,重点讲述一个故事,集中说清一个理论观点,完全基于史实,人物有血有肉,故事有始有终,理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历史是客观的、联系的,社会主义发展史同样如此。在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莫尔、康帕内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思想家们,用尊严和生命谱写了社会主义的“空想悲歌”,这一过程用了三百多年,虽然是“空想”的“悲剧”,但却是“真实”的“悲壮”,他们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为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从“空想”到“科学”,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同样是历史的自然选择,是人民的自然选择。历史从来不是完美的,但历史就是历史 ,自然而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历史的客观真实面前,任何主观的否定、改变,甚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都会显得苍白无力,也都是毫无意义的。

再就是真理。真理是政论片的灵魂。坚持真理既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信条,也应该是理论工作者的政治节操。马克思、恩格斯毕其一生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探索真理献出了一切。一百多年来,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思考方式,改变了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几十亿人的生活。对此,片中引用了两个例子予以说明,一个是,1999年秋天,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出了“千年伟人”,卡尔•马克思排名第一。爱因斯坦、牛顿以及达尔文等位居其后。另一个是,2003年7月,美国最大连锁书店旗下的《图书》杂志评选出 “改变美国的20本书”。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在美国独立以来200多年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排名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成功实践,更是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用40年的时间写就《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的本质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揭露和批判,如今仍然被人们奉为“预言之书”,想要从中发现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更希望能够找到走出困局的锦囊妙计。《资本论》出版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在世界的东方,面对“计划”与“市场”的争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经非常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市场万能论”、“全面私有化”,既不是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金钥匙”,在中国更是行不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任何年代,有真理就会有谬误,但谬误终归是谬误,真理之光永存。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观后感

2013年5月6日起,北京卫视、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开始播出《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50集电视系列片。理论、历史、现实,巨大的冲击力,令人在观看之后不由自主地产生许多感想。



感想一:通过大众传媒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有利于实现强势传播。以大众传媒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指通过传媒手段,向广大群众传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之在接受广泛的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从而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所谓大众传媒载体,一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渠道(报纸、书籍、 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二是指使用媒介工具、手段的专事传播的机构,诸如报社、通讯社、出版社、广播电台 、影视制作单位、互联网站等等。当下,我们正处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新媒体呈现媒体融合态势。通过大众传媒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有利于实现强势传播。

以电视为例,自2002年以来,中国各城市观众每日收看电视的时间长度基本维持在3小时以内。由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发展,播放视频内容的终端范围扩大,传统电视观众被分流。尽管如此,2011年观众每日收看电视的时间长度是166分钟,2012年,达到169分钟。

从观众规模来看,2009年平均每天有74.5%的人收看电视,2012年每天有68.4%的观众收看电视。2009年每个电视忠实观众每日收看电视236分钟,2012年观众每日收看电视247分钟。收视量在增长。晚间收视高峰为19:00-22:00。其中央视在19:00---20:00收视最突出,省级卫视则在20:00---24:00。

再观网络。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人数为5.64亿,全年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42.1%,手机网民4.2亿。

50集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于5月上旬至7月中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duhougan/69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