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第二集观后感]平语近人第二集观后心得

更新时间:2021-05-18    来源:观后感大全    手机版     字体:

[平语近人第二集观后感]平语近人第二集观后心得13篇

平语近人第二集观后心得1篇

《平“语”近人》第二集讲的是《治国有常民为本》。在中国儒家文化当中,一直强调“仁”这个字,仁就是爱人,由此推导出为政者对于百姓的关切,进而再推导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这样一种关切,所以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当中的这种仁的思想、仁政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中的优秀基因。本集旨在阐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使用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典故,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阐释总书记的思想,解读了“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教民以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等重要论述,展现了总书记对古代仁政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重民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当然,要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绝不是一句空话,要体现在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实际的民生问题上;体现在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的落地、落实上。一句话,就是让老百姓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让老百姓能够得到更多更多的实惠,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兴民德。古代管子曾经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明物质财富对一个人的重要。你饿着肚子讲道德、讲文明、讲礼仪,不现实。但是追求物质财富绝不应该成为一个人的唯一的目标追求,不应该是个终极目标,对老百姓进行人伦、道德教化,提高老百姓的整体道德文明素养这次是最重要的事情。老百姓的整体素养提高了,我国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就会迈入一个新的台阶。

得民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要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就一定要赢得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

孟子曾经也说过老百姓富裕起来以后,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老百姓富裕起来以后,要兴办各种各样的学校,把人伦道德、人伦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老百姓听,让老百姓能够去实行。孟子还说,好的政令与好的教育相比,好的教育更容易赢得民心。

我们要教民以德、教民以善、教民以廉耻、教民以诚信、教民以自律、教民以人伦。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国无德不兴观后心得体会7篇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心得体会5篇平语近人第十二集天下为公行大道心得体会8篇平语近人咬定青山不放松心得体会篇街道社区干部观看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乡镇干部观看平语近人心得体会8篇

平语近人第二集观后心得2篇

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总书记最关心的还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仁政”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诸多举措中都有体现。从“全面深化改革”到“精准扶贫”,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乡村振兴战略”,从规劝年轻人“少熬夜”到“呵护好孩子们的眼睛”等等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是为了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老百姓能有更多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本的思想在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这句话本意是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月18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提到过这句话。其实,总书记一直担心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盘腿坐到老百姓炕头上仔细询问群众,一年收入有多少?一年粮食够不够吃?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到重点贫困村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在这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口号。现如今,阜平县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下降,老百姓通过种植食用菌实现了脱贫;十八洞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猕猴桃之乡,家家户户也开上了小汽车。这是总书记关注民生的一个缩影,千千万万个“十八洞村”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总书记眼里只有“重民生才能体民情”。

有关观后感的文章:

平语近人全集观后感10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观后感4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四集国之本在家观后感10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观后感8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感10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12篇

平语近人第二集观后心得3篇

习近平总书记对治国理政的独到见解、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怀,体现在他对中国古诗词的娴熟运用上。诗言志,歌咏言。无论在世界政要云集的国际场合,还是对于一名“小小”的县委书记的真情怀念,习近平总书记的情怀透过凝聚中国传统文化菁华的诗词、古语,让人们一览无余。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中美关系,引用“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诗句昭示了政治家的博大胸襟和对国际风云的举重若轻;在阐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时,引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深刻把握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抗争奋斗的光辉历史,彰显出对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雄壮信心。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这个新字,其实可以从习总书记的多次讲话中体现出来。从2014年至今,习总书记提出的新举措、新思想、新战略为中国当今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世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这所有的种种,都可以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找寻踪迹,此次的纪录片,无疑是一次非常好的总结,也是对各级干部,特别是对青年干部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此次节目开播之际,我也想来分享一下我印象中的几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之间本身可能没有联系,涉及到的范围可能也是较为广泛,但却始终离不开新时代的“新”字。

我会牢牢把握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时刻提醒自己,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干部应该备的政治修养,时刻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干部的谆谆教诲,争做合格的共产党员,争当优秀的基层干部!

平语近人第二集观后心得4篇

本集在阐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使用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典故,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阐释总书记的思想,解读了“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教民以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等重要论述,展现了总书记对古代仁政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这是党从历史和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正是基于这样的清醒认知,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执政理念,把“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作为群众路线。也正因为发自内心地敬畏人民,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一遍又一遍地高呼“人民万岁”,邓小平同志深情地表示“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习近平同志谦虚地向苗族大妈介绍“我是人民的勤务员。”

民心不可欺,民意不可违。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全体党员干部应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站稳人民立场,贯彻群众路线,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摈弃官僚主义,主动抵制形式主义,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取得新胜利。

平语近人第二集观后心得5篇

真正有水平的名家伟人,是那些擅长用简单平实的语言来讲述大道理,传递大智慧的人,习近平无疑就是这样的大家。无论是会议上的发言,调研时的讲话,还是出访时的演讲、报刊上的文章,处处都彰显着鲜明独特的“习式风格”:平实而又生动,通俗却又深刻,亲切而不失威严,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把历史典故、寓言传说、神话故事、文学作品乃至平凡人物巧妙地融入现实,把国家治理之道、大国外交之道以及修身为人之道,浓缩成一粒粒观念的种子,播进了听众和读者的心田里,令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比如,在谈及廉政时,他列举了中国历史上很多既廉又勤的官吏:前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后有“欲以身殉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的司马光,“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发出号召:“封建官吏尚能如此,我们无产阶级的干部何言不能!”“封建时代的官吏尚且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这种振聋发聩的教导,直指内心,值得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深切反思。在强调实干作风和群众意识时,习近平则引用了云南干部高德荣的从政体会:“当干部、当领导的如果不务实,指挥棒就会变成搅屎棍”,要“用身影指挥人,而不是用声音指挥人”。这种形象而犀利的说法,既有一种坚毅利落的果敢,又有一种当头棒喝的力量,大快人心,直击要害。

面对国内民众时,习近平可以借古喻今,旁征博引,身处外交场合时,他照样能够洞察世界文明的潮流,游刃有余,得体应对。比如,在2013年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时,他就巧妙地以“牛顿力学三定律”为喻,阐述了中德关系,即牢牢把握中德合作的“惯性”,通过深化务实合作提升中德关系的“加速度”,减少两国关系发展的“反作用力”,不仅在政治外交中融会贯通了西方文化,而且也体现了对物理学博士出身的默克尔学养的尊重。在2015年访英期间,他再次巧搭历史舞台,让莎士比亚和汤显祖这两位同时代的东西方戏剧大师携起手来,不仅迅速拉近了中英之间的“文化距离”,而且主张了全球“开放包容、多元互鉴的主基调”。

平语近人第二集观后心得6篇

在观看了《平“语”近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后,感受颇深,收获颇丰。

这一集主要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展,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使用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典故,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阐释总书记的思想,解读了“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教民以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等重要论述,展现了总书记对古代仁政思想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以民为本”是习总书记始终强调的主旋律,也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一大批惠民举措的落地实施,每一项改革的背后都饱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那就是:“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是我们在工作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现实中的具体实践,也是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到更多人身上所做出的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深沉情怀以及使用的传统名句,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展现了大国领导人全心为民的风范,让人备受鼓舞。

平语近人第二集观后心得7篇

今天我满怀期待地观看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本集生动地阐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使用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典故,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这三个角度系统地阐释了总书记的思想,解读了“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教民以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等重要论述,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古代仁政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通过对《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前两集的学习,我深受启发,深刻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我自岿然不动”,安如泰山、坚如磐石。中国梦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景,是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利益之所在。要实现中国梦,关键就在于始终与人民心相连、情相通,把人民放在心上,把心放在人民身上。树的生长离不开土的滋养,树要长得高长得壮,根就要永远扎在土里,要将“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的优秀基因遗传下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坚持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的定位不变。

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坚持以下三点。一是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最聪明、最有智慧,我们要当好群众的学生,在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精神营养。二是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关心群众的疾苦,做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三是转变作风,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人民群众才能组织起来和你一起干。

平语近人第二集观后心得8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看央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那些古典名句仿佛就是古人对今人的教诲和告诫;这些因被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而广为人知的典故或者诗文,有的却出自较为生僻古奥的典籍。用典准确,古为今用,赋予古典新时代的精神内涵,足见总书记博观而约取的智慧和匠心。一部古典就是一座文化富矿,阅读它阐释它引用它,就是在“不忘本来”中体现“不忘初心”,就是在“古风犹存”中彰显“文化自信”,就是在“精神家园”中凝聚“力量源泉”,一言以蔽之,“平‘语’近人”是新时代彰显文化自信、弘扬文化传统的最美“中国声音”。

“平‘语’近人”,“不忘本来”见证“不忘初心”。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中有一个细节令我印象深刻。主持人问观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说的?观众答:是唐太宗李世民说的。“经典释义人”赵冬梅则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是《荀子·王制》,它的原文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个细节告诉我们,广为人知的典故,只是文化之“流”,倘若追根溯源,能翻出更为厚重的典籍。中华文化,浩浩荡荡,始于《诗》《易》,洋洋大观。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与数千年前“君民舟水观”一脉相承;“不忘本来”即是“不忘初心”,扎根传统文化,汲取历史智慧和文化营养,推动文化复兴亦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平‘语’近人”,“古风犹存”彰显“文化自信”。看《平“语”近人》,有一种浓浓的古典风韵。类似于“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都凝聚着历史兴衰的智慧与箴言。结合总书记引用古语典故的语境,通过“经典释义人”的讲解和“思想解读人”的阐述,你不难发现,这些古语典故又充满了新时代的精神内涵。“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马克思语);“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语),从这个意义上讲,古典在新时代充满了生命力,恰是“古风犹存”彰显出的“文化自信”。杜甫有诗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古典文化能净风化俗,润物无声。文化自信,就是塑造灵魂,净化灵魂,从灵魂深处引一泓清泉,洗一洗沾染流俗的初心。

“平‘语’近人”,“精神家园”凝聚“力量源泉”。现代社会,我们常常为物质的栖居而疲于奔波,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精神的家园。古典文化便是难得的精神家园。习总书记曾饱含情地指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尽管这强调的是“城镇化工作”,但对于“精神家园”的构筑也应作如是观。纵观“平‘语’近人”,无论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还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守;无论是“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还是“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精神,无不流露出精神家园的精神魅力与情感张力。古典文化是古人学习与实践的经典表达,经过数千年文明长河的淘洗和积淀,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由这些古典构筑的精神家园,足以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发出新时代“中国声音”的最强音。

平语近人第二集观后心得9篇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特别是儒家文化当中,一直强调“仁”这个字。仁就是爱人,由此推导出为政者对于百姓的关切,进而再推导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这样一种关切。所以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当中的这种仁的思想、仁政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中的优秀基因。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结合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想谈三个问题:第一,重民生。第二,兴民德。第三,得民心。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当然,要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绝不是一句空话,要体现在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实际的民生问题上;体现在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的落地、落实上。一句话,就是让老百姓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让老百姓能够得到更多更多的实惠,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平语近人第二集观后心得10篇

《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已经连续播出两集,社会各界反响强烈。从第一集的“一枝一叶总关情”到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总书记最关心的还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仁政”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诸多举措中都有体现。从“全面深化改革”到“精准扶贫”,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乡村振兴战略”,从规劝年轻人“少熬夜”到“呵护好孩子们的眼睛”等等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是为了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老百姓能有更多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重民生才能体民情。“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本的思想在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这句话本意是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月18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提到过这句话。其实,总书记一直担心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盘腿坐到老百姓炕头上仔细询问群众,一年收入有多少?一年粮食够不够吃?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到重点贫困村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在这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口号。现如今,阜平县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下降,老百姓通过种植食用菌实现了脱贫;十八洞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猕猴桃之乡,家家户户也开上了小汽车。这是总书记关注民生的一个缩影,千千万万个“十八洞村”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总书记眼里只有“重民生才能体民情”。

兴民德才能促民业。“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教民以德、教民以善、教民以廉耻、教民以诚信、教民以自律、教民以人伦”。要兼顾大德和小德,要培养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提升个人道德,“兴民德”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简单的八个字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进取、苦练内省、见贤思齐。同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必须做的。2014年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要求师生们,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十六个字,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充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让社会主义道德切实提升整体国民素质。在总书记眼里只有“兴民德才能促民业”。

得民心才能筑民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脱离了人民,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深刻认识到人民的重要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为民的重要体现,只有不断改善民生才能赢得民心,这是辩证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插队,作为知识青年下乡,有八个多月是在赵家河村驻点,期间习近平主要负责一些村中事务,还和村中老百姓一起植树造林、打土坝、修梯田。有一次,村里冯俊德大爷在拉旱烟,自己拉着拉着就累了,这时候习近平正好路过,他一个箭步来到大爷身边,双手用力帮大爷推车,汗珠冒了出来,他也不撒手,终于帮大爷把车推到了家门口。自那以后,村里男女老少都夸习近平为“好后生”。“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比不上老百姓的夸奖”。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民所向往的就是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在总书记眼里只有“得民心才能筑民基”。

平语近人第二集观后心得11篇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的党只有在人民这片土地上,才能发芽,成长,开花,结果。党员干部应当牢记习近平同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是习总书记对全体共产党人的劝诫:当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心连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共产党人当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绩的指标,离开了群众的认可,取得的成绩也是镜中花,水中月。

习近平总书记重在强调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比不上老百姓的夸奖。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仍需吸吮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漫长奋斗积累起的这些文化养分,牢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宗旨,以“仁”为本,在前行的道路上,斩荆劈浪,勇往直前。

平语近人第二集观后心得12篇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二集,以治国有常民为本为主题,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阐释了总书记的思想,展现了总书记对古代仁政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体现了总书记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诠释了共产党人永恒不变的价值追求。

观平“语”近人,心中要常怀顺民之念。“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唯有顺民心,方能得民心,赢天下。如何做到顺民心呢?首先就是要做到最基本的,就是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中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被习总书记摆在治国兴邦的首要位置,由此可见。重民、恤民、惠民、富民、教民、爱民,民心顺也,国之兴也。

观平“语”近人,脑中要常谋富民之策。“天下之大,民生为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幸福、求发展,为百姓排忧解难,化解矛盾,早日走上富裕之路。要常思考群众真正需要什么,怎样能更好地落实国家的惠民政策,如何使百姓更快富裕起来,方能做到合民意、顺民愿、惠民生,做到造福于民。

观平“语”近人,手中要常行利民之事。在几十年的从政实践当中,习近平总书记投入精力最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民生问题,也真心实意、真抓实干地行利民之事。在几十年的从政实践当中,习近平总书记投入精力最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民生问题,也真心实意、真抓实干地行利民之事。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等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精准出击,始终向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迈进。

平语近人第二集观后心得13篇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了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使用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典故,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阐释总书记的思想,解读了“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教民以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等重要论述,展现了总书记对古代仁政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是中国几千年来为官、为政的经验和智慧的总结,也是当今治国理政的重要遵循。

这告诉我们基层工作者,“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绝不能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在具体工作中不折不扣的将中央一系列惠民利民制度、政策认真落实下去,才算做到了“重民生”我国春秋时期,齐国管仲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告诉我们物质财富对人们很重要,饿着肚子讲道德、文明、礼仪是不现实的,但追求物质财富绝不应该成为人的唯一目标追求。老百姓富裕以后,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就是要我们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引导,对老百姓进行人伦、道德教化,提高人民的整体道德文明素养,这就是“兴民德”;习近平同志早年在梁家河村插队时,和村里的老百姓一起打土坝、修梯田、植树造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老百姓的广泛赞誉。  作为基层干部,我们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尽心尽力做好惠民政策宣传、群众办事服务及脱贫攻坚工作,努力解民忧,谋民生利,始终心里想着老百姓的事,这就是“得民心”。 做到了这三点,人民会真心拥护我们的党,全民的文化素养才能真正提升,国家经济的实力才会不断增强。

有关观后感的文章:

平语近人全集观后感10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观后感4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四集国之本在家观后感10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观后感8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感10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12篇国无德不兴观后心得体会7篇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心得体会5篇平语近人第十二集天下为公行大道心得体会8篇平语近人咬定青山不放松心得体会篇街道社区干部观看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乡镇干部观看平语近人心得体会8篇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duhougan/169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