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第一集观后感]平“语”近人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1-05-18    来源:观后感大全    手机版     字体:

[平语近人第一集观后感]平“语”近人观后感6篇

平“语”近人观后感1

“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播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从崇德、明德、修德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什么是德?怎样立德?作为新时代的开拓者和见证者,特别是我们的党员干部,更应该以德才兼备的姿态和品行去引领新时代正确的奋斗方向和航行目标。习总书记讲,立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去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

常修“崇德”功,做个道德高尚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身边有很多一生平凡,却默默奉献的人,他们身上优良的品质都是值得我们去崇尚和学习的,我们亦以焦裕禄、雷锋、黄旭华等楷模为榜样,时时以他们的力量激励着自己努力去做个好人,做个让人尊敬的人……崇德,就是心中有杆道德的枰,常以榜样的优良品质为镜子,时自省,正衣冠,明事理。人无德不立,崇德,才会尚德扬德,才会助人为乐,才会成为一名品德高尚的人。

小编推荐相关文章:

平“语”近人观后感12篇平“语”近人观后心得体会10篇《平“语”近人》第四集 国之本在家学习心得《平“语”近人》第三集 国无德不兴观后心得2篇平“语”近人第二集 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心得平“语”近人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心得3篇平语近人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观后感平语近人第七集 绝知此事要躬行观后感平语近人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12篇平语近人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10篇平语近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感10篇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观后感6篇

常明“明德”功,做人民群众的风向标。“明明德”,就是传播美德。“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作为党员干部,我们不仅要当美德的拥护者、拥有者,更要做美德的传播者。在人民群众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旗帜,是标杆,是风向标。我们要时刻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以人民的呼声为行动号角,以人民的需求为行动目标。既要清正廉洁,甘守清贫,常怀律已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又要克己奉公、勇于创新,常怀赤城之心,常思奉献意义。我们不仅要有脚踏一块热土的豪情,更要有头顶一片青天的责任。习近平同志曾将自己的知青时期比喻成一棵树,扎根于人民,奉献于人民,我们亦从人民中汲取充足的养份,才能更加茁壮成长,才能以最美的姿态奔跑在新长征的道路上。

常炼“修德”功,做个一身正气的人。学习榜样的优良品质,做个道德高尚的人,并将这些美好的优良品质传播出去。做个道德高尚的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也不是一下子就要求我们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它是一点一滴积累的结果,要求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在家孝顺父母,爱亲妻儿,在单位团结同事、工作兢兢业业,出游倡导文明、彬彬有礼。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忠诚老实,襟怀坦白,干净做人,老实干事。扬清风之气,树廉洁之实,干为民之事,夯实信仰之基,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像莲花一样,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做个一身正气的人。

“士有百行,以德为先”。我党在选人用人上也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只有将“崇德、明德、修德”修炼得炉火纯真,才能拥有爱人、爱家、爱国的大德,才能为我党着力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在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下,在大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更应该以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为底气,修炼一身正气和锐气,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以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平“语”近人观后感2

《平“语”近人》第三集,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为核心要旨,阐明了崇德、明德、修德的重要性。上至盘古开天地,下至今时今日形,纵向看来,关于“德”字的追求贯穿了历史记忆;工农商学兵,三百六十行,横向看来,关于“德”字的认同成为了时代遵循。修身乃是立德的第一步,“勤学”“明辨”“笃道”“慎思”是修身的具体方法。

勤学是基础。学习知识文化,学习处世道理,学习“君子”准则,学习道德模范。学就是为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真正弄懂“德”的含义,并且全心全意认可它,甚至是信仰它,才能确保无悔付出与坚守。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尚德”与“学德”亦是并行的,所以不仅仅要勤学更要常学,因为内化于心的东西只能慢慢地与之契合,不能妄图一朝一夕就灌输完毕。我们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结合时代背景,对“德”进行了现代演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时代精神和价值标准,就是必须学习的“大德”,弄清它、学懂它就是打下“尚德”的基础。

明辨是提升。明辨,说到底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外表的是非曲直、善恶美丑,内在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能有独立、客观、公正的判断。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坚定地作出正确的选择,这就是有明辨能力的体现,也是勤学基础上的实质提升。之所以是提升,是因为明辨实实在在地关乎“德”,明辨既要对“德”进行认识和运用,也要对事物或现象进行归纳、分析与评价,而评价的标准就是学来的“德”,也正是自己将要用到的准则。如果过程有失偏颇,作出错误的选择,那便极有可能产生负面后果甚至误入歧途。如此,立德也就成了损德、亏德了。

笃道是实践。“德”的本质还是内在的涵养与品质,是抽象的,也就注定了“德”需要通过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即“德行”。一个人的“德行”又体现在很多地方,大到人生抉择,小到言谈举止。不一定非得到生死存亡才能看出一人之德,从他向来的为人处世、品行操守、志向爱好等等,都可以看出一个人之德。所谓“奉道易,守道难”,认可“德”的人有很多,但真正意义上做到的却不多,古时称做到的人为“君子”,今时称“模范”。“德不可空谈,道不可坐论”,必须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表现出来,这样才能进行判定。如果只是夸夸其谈,表里不一,不仅不能算有德,更是德行有亏的表现。

慎思是升华。慎思在《中庸》里的意思是周密地思索,是遴选消化的过程。放在最后一个环节是因为对于笃道必须还要进行消化、思考和提升。思考哪里做得好,哪里有待改进,思考对“德”的理解可否更进一步、更深一层,思考是事物或者现象的问题还是自身的问题,思考这类事件能否举一反三等等。总之,慎思自己或者别人的所言所行,既是加深对德的认识,更是对行的反思。“知行合一”本就是一种“德”的境界,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也是在这种过程中逐步完善和优化的。一个人的“德行”同样是在不断地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升华的。

有德行稳致远,无德寸步难行。这不仅仅是对个人而言,对于国家和民族更是如此。若无“尚德”,民心必将涣散,家国难以前行。只有以“德行”和正能量助推,才能达到“德立家国兴,道行天下平”的境界。

平“语”近人观后感3

近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系列节目开始播出。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典故切入,通过专业人士讲解典故背后故事,让观众更加通俗易懂地学习体悟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新理念。其中,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深刻的爱民情怀。观平“语”近人,当学总书记爱民情怀。

一是爱民为民最显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对“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多次引用,恰是其爱民情怀的体现。无论是梁家河插队时与群众同吃住,当县委书记时与群众面对面“唠嗑”,还是为焦裕禄同志的先进事迹点赞作诗,都体现了总书记心系群众、为民服务的不变初心。这种情怀,每个党员干部都应用心培养。

二、常怀为民之情怀。 怀“衣宽不悔”的公仆之心,解民生之忧。 怀“俯首为牛”的务实之心,谋民生之利。 怀“舍我其谁”的担当之心,行民心所指。连续数年春节,他都走最崎岖的山路到最贫困的地方,他始终把困难群众放在心头。“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党员干部当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当好人民公仆,全力解决好人民所忧所急。

三、用真心聆听人民心声。连续六年,从曾经“瘠苦甲于天下”的甘肃定西,到千里冰封的内蒙古大草原,从雪沃纵横的张北草原,到山路崎岖的大凉山腹地……在最重要传统节日――春节来临之际走进困难群众中,拉家常、问冷暖,听民声、解民意……点点滴滴、一言一行都彰显出习近平总书记不变的初心。

平“语”近人观后感4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寥寥几句点出了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视和提倡,不仅关乎小家和顺,更在于国之安定。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和万事兴。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习近平总书记还没有说的一句话是:家之本在身。就是说一个家庭是否美满和顺关系到每一个人,和每一个人的态度和言行有关,做好自己,是在一个家庭中的基本要求。习总书记为什么没说这一句呢?因为个人是在与之最亲近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归根结底还是家庭教育、家庭涵养的问题。

“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这两句话,一句出自《左转》,一句出自《资治通鉴》,强调的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家长对子女的影响以及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往往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汇叫“原生家庭”,就是指一个人还没组成新的家庭之前,与父母或其他长辈生活的家庭。这一词汇流行的原因,是因为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心理上的、精神上的种种问题,都与原生家庭密不可分的。“家庭式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做父母的应该把好的道德品质传递给孩子,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就形成了良好的家风。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句话是出自《周易·文言》,字面意思就是说,那些常常做好事的人家一定会福泽深厚,那些常常做坏事的人家一定会遭到祸殃。积善与积不善,重点在一个“积”字,就是量变引起质变。正所谓,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家风差,南面殃及子孙、遗害社会。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所,也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家风是一个人的行为准则,也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良好的家风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从古至今,拥有良好家风的大家、政治家、革命家不在少数。习总书记号召共产党员学习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的家风,不仅仅是要建设好家庭,重要的是通过建设好了自己的小家,来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进而建设起廉洁的党风和清朗的政风。

平“语”近人观后感5

央视节目《百家讲坛》播出的12集大型节目平语近人,用生动的形式展现了总书记治国为民的思想及在各个国家方针大事上的创作性工作。平语近人这档节目对我来说相当耳目一新,以往总书记讲话语录更多是直播的形式。 这次以专家解读、当事人回忆、现场探讨的形式来让观众体会总书记执政理念,更加深入浅出。

在娱乐至上的时代,一档一本正经的节目能得到大家的喜爱和踊跃的反馈,不仅是因为学者旁征博引,徐徐道来,引人入胜,更是因为习总书记接地气的语言,让人们看到新时代的党风政风如清风扑面,沁人心脾,除却了过往生硬的官方语言,在今天的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用实实在在的话语来回应老百姓的关切,这就是所谓的平“语”近人。

这档节目的播出,无疑是一次个人心理建设的再教育。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干部,我们更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我们要时刻不忘学习,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学习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的本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放下架子,主动走访和听取群众意见,对于群众的所思所盼,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只有及时的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思群众之所思,我们才能真正做好基层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贡献力量。

平“语”近人观后感6

通过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后,对于文化自信有了很深的了解。总书记以史学文化来教会我们在基层工作中应该保持一个“为民”的初心。曾经对郑板桥的了解也仅局限于“扬州八怪”的名头,却不知他做了十二年知县,一直保持着案无留牍,室无贿赂,始终怀着一颗以民为本、爱民如子的初心。“一钱太守”的这“一钱”殚精竭虑,为百姓造福;呕心沥血,堵住了恶吏搜刮民财。这一钱,富可敌国,它维护了社会的安定;这一钱,可值家财万贯,可传万代,以史为鉴。整集都表述了“为民”二字,但其中包含着十三亿百姓。

什么是为民?为民就要把老百姓的冷暖时刻挂在心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总书记多次运用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句表达他深切的爱民心声,在多次讲话中都提到了“人民”二字,体现他深沉的为民情怀,并将这份情感践行于实际。熟读《梁家河》的都知道,总书记在梁家河打淤泥坝、建沼气池,真真切切地兑现了他要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的诺言;“再糙的饭他都能咽得下,再穷的老百姓他都看得起”,从老乡对他的评价来看,无论是做梁家河的支书,还是做党的总书记、国家领导人,他一直都没变,始终是黄土地的儿子。这些都体现了他对陕北老乡的情怀和深厚渊源,体现了他不忘初心,体现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虽没有天下之志,但也装着一方百姓,直面百姓的苦与乐,感触良多。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观的转变,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如何更好地解决百姓遇到的问题。同时在这个思考和解决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自己的初心,心中牢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每一件在做决定的时候要思考对于百姓来说这是利民还是厉民?从古至今,“民”是一国发展之基础,李世明也曾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安之国稳,国稳则国强。百姓笑了,我们的心也暖了。一切从“为民”出发,解决百姓的温饱,知百姓冷暖,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筑牢国之基石,实现我们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小编推荐相关文章:

平“语”近人观后感12篇平“语”近人观后心得体会10篇《平“语”近人》第四集 国之本在家学习心得《平“语”近人》第三集 国无德不兴观后心得2篇平“语”近人第二集 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心得平“语”近人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心得3篇平语近人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观后感平语近人第七集 绝知此事要躬行观后感平语近人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12篇平语近人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10篇平语近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感10篇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观后感6篇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duhougan/169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