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网络谣言的例子透视“打击网络谣言第一案”阅读答案

更新时间:2019-06-10    来源:北京导游词    手机版     字体:

【打击网络谣言的例子】透视“打击网络谣言第一案”阅读答案

透视“打击网络谣言第一案”

这把“火”灭得对

2014年4月17日,备受关注的秦志晖(网名“秦火火”)诽谤、寻衅滋事一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经审理查明,秦志晖利用信息网络,诽谤杨澜等多名公民,引发大量网民对杨澜等人的负面评价,相关信息累计被转发4100余次;在“7.23”甬温线动车事故善后处理期间,秦志晖编造政府机关天价赔偿外籍乘客的信息并在网络上散布,被转发11000次,评论3300余次,不仅造成网络空间的混乱,也在现实社会引发不明真相的群众的不满,扰乱了政府机关的善后工作。法院认定,秦志晖的行为分别构成诽谤罪和寻衅滋事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三年。秦志晖当庭表示不上诉。

此案是2013年全国公安机关集中开展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行动,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来,第一起依法公开审理的典型案件,被称为“打击网络谣言第一案”。

看网络推手如何“忽悠”

网络空间一旦有谣言产生,往往会引发大量网民“围观”、转发,甚至引起现实社会的恐慌和混乱,即使存在理性、质疑的声音,甚至有受害人“辟谣”,也往往被海量信息淹没。秦志晖、杨秀宇(网名“立二拆四”)等部分网络推手,正是利用网络传播特点,“把握”网民心理,掌握网络造谣“技巧”,扰乱正常网络秩序。网民常常被“忽悠”,觉得自己是“社会不公”的审判者,利用网络宣泄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情绪。

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王四新将网络比喻为“一个露天的公共广场”。现实社会中,造谣诽谤可能会涉及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网络同样如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政策法制司新闻出版法规处处长杨颖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但我国还存在法律宣传还不够深入、监管滞后等问题。”

还网络一方“净土”

2013年以来,多地警方陆续依法查处了一批有组织造谣传谣等违法犯罪案件,网络造谣传谣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有专家指出,网络谣言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依法严厉打击外,更需多管齐下,还网络一方“净土”。

对于网站来说,应加强对网络谣言的审查和处理力度,当有证据证明特定信息确为虚假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将其从网站上撤下。王四新认为,网民应该具备“理性、客观”的态度,严格自律。他说:“网民个人要理性上网,不能随便站队、不负责任地转发。网络本身找资料很容易,有些消息该核实的要核实。随手转发、评论那些子虚乌有的信息,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王四新还表示,相关部门的信息公开也很重要,尤其是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信息公开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尽可能及时、准确地公开有关信息,消除网民疑虑。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4月21日第5版,有删改)

12.根据文本,分析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3分)

13.结合文本内容,说说漫画的寓意。(2分)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秦火火”案是2013年来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行动以来依法查处的第一起案件,因此,被称为“打击网络谣言第一案”。

B.秦志晖编造“7·23”甬温线动车事故政府机关天价赔偿外籍乘客的信息并在网络上散布,是一种寻衅滋事行为。

C.高考前夕,小王收到“十八中附近捡到李亚成高考准考证,好心人帮转,别误了孩子高考。电话:138****8131”的信息,随手就转发出去。他的这种行为是值得提倡的。

D.网络空间的谣言引发大量网民“围观”、转发,甚至引起现实社会的恐慌和混乱,是因为没有理性、质疑的声音。

15.中国有6.18亿网民,网络是人们查阅信息、发表言论的主渠道之一。近年来一些腐败分子的落网也表明网络在舆论监督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据此,也有人说,打击网络谣言是侵害言论自由的。对此观点,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阐述。(4分)

12.【答案】①网络推手编造谣言,在网络上发布;②网民随手转发、评论子虚乌有的信息;③网站对网络谣言的审查和查处力度不够;④法律宣传不够深入,有关部门监管滞后。(每点1分,任意三点即可)

【考点直击】本题从整体感知的角度来设题,要求梳理清相关情节。

【思路点拨】解答时可以先找到并仔细阅读与题目密切相关的“看网络推手如何‘忽悠”’这一板块,然后顺着制谣、传谣、监管等角度切入去寻找,全面思考,是解答这类题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14.【答案】B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学生信息查找和比对的能力。

【思路点拨】A缺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来”这个限制语;C中的“随手就转发”与文中的“理性、客观”原则相背离;D中“没有理性、质疑的声音”与原文的相关表述不符。

15.【答找,最后用准确简洁的文字来表达。

13.【答案】网民(秦火火)在网络空间中制造谣言,传播谣言(1分),必将引火烧身,受到法律的制裁(1分)。(意思符合即可)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daoyouci/106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