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贯彻十九精神_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征文

更新时间:2020-12-15    来源:民主生活会    手机版     字体:

宣传贯彻十九精神_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征文6篇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征文:1

让基层洒满阳光

――鼓励和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的几点思考

鼓励和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的重要内容。扎实有效地做好此项工作,事关重大,意义深远。

眼下,人才向基层流动还存有不少障碍。从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情况看,最热职位报录比已达9504:1。在考生瞄准热门职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却有400多个基层职位“无人问津”,报考人数为零,还有1500多个职位报录比低于3:1。为什么同是公务员岗位,竟出现了如此大的反差?

在一次干部工作座谈会上,来自基层的几位同志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基层工作压力大,待遇低,不受人待见”“基层生活条件虽有所改善,但同城里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在基层苦点、累点倒也没什么,最怕的是政治上没有多少发展机会和希望。现在,同期毕业、同时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在市级以上领导机关,有的三五年就可提为科级、处级干部,而在乡镇则需要七八年、十几年才能晋升为科级,有的甚至一辈子与此无缘”。显然,工作任务重、待遇低、生活条件差、发展空间有限,是目前影响和制约人才向基层流动的重要障碍。

根据唐纳德博格的“推力―拉力”理论,人才流动的流向,主要是受人才流出地对人才的推力与拉力和人才流入地对人才的推力与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当流出地对人才的推力大于拉力、流入地对人才的拉力大于推力的时候,人才才会正常地向流入地流动。可见,鼓励和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关键是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改善环境,提高待遇,增强基层对人才的吸引力。

安徽农业大学有位教授回忆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业院校毕业生大都愿到基层去。其主要原因就是那时大学生到乡镇农技站工作,上浮一级工资,下村有补助,经济待遇要比城里好。同时,上级机关提拔干部和晋升高级技术职称等,都把基层工作经历列为必备条件,政治上在基层也不比机关进步慢。遗憾的是,这些政策有的后来没能很好地坚持和兑现。由此,这位教授发出感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成长成才、建功立业,还是要以一些好政策惠及基层,让基层洒满阳光,充满希望。”

阳光是万物生长的能量源泉。洒满阳光的地方,泥土自会吐露芬芳。让基层洒满阳光,是吸引人才到基层锻炼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人才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让基层洒满阳光,使基层成为人才向往的热土?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现实的状况,我们认为,当前须注重在五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让基层洒满阳光,须注重从破除身份等级观念入手,着力提升基层人员的社会地位。

由于受几千年“上尊下卑”“门第取人”等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讲身份、重等级的现象仍部分存在。唯有破除这种身份等级的壁垒,不断提升基层人员的社会地位,增强基层人员的归属感、获得感、满足感,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才的思想顾虑,激发人才到基层锻炼成长、建功立业的热情。

破除身份等级,需要领导者带头树立平等意识,摒弃特权思想。因为领导者的认识和态度,对破除身份等级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决定作用。当年,国家主席刘少奇握着掏粪工人时传祥的手说:“我们没有地位的高低,只有分工的不同,都是为人民服务。”李克强在一次会见企业家代表时说:“我并不想把‘总理’和‘农民’这两个岗位做贵贱之分”“在几十年前我就是农民。当年我当农民的经历对我今天担任总理的职务受益匪浅”。

破除身份等级,需要采取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刚性举措。一副“红军中官兵夫薪饷穿吃一样,军阀里将校尉起居饮食不同”的联语,生动地反映了当年红军与军阀的重要区别;“一根灯芯”“一条扁担”的故事,具体地描述了红军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真实生活,这也是当年红军之所以能够在那样艰难困苦条件下打不散、拖不垮,克敌制胜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更要注重打破身份等级上的框框套套,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使人人平等的愿景逐步变为现实。

二、让基层洒满阳光,须注重充分认识“宰相门前七品官”的弊端,真正坚持把基层作为培养锻炼人才的“摇篮”。

一位社会学家认为:“宰相门前七品官”是封建社会官场一大顽疾,最大的弊端是任人唯亲、任人唯上。它不仅影响了基层优秀人才的选拔任用,也加剧了官场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搞人身依附等腐败之风的滋生蔓延。毋庸讳言,如今不少地方在用人上仍存有这方面的陈迹。明显的一点表现,在上级领导机关、尤其是在领导身边工作的人,不仅提拔快,而且被派往下面担任重要职务的也比较多。有的地方甚至连乡镇主职,也多半是上面派下来的。因受领导职数的限制,由上面一级一级往下派的主职越多,从下面一级一级往上提的主职便越少。县乡干部基数大,能晋升主职的本来就很有限。过多地从上面往基层下派主职,不仅对工作不利,也很难让基层的同志没有一些想法和情绪。

古往今来,各种人才尤其是领导人才,大都是从社会基层开始,经过艰苦的锻炼和考验成长起来的。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的尧舜时期,经民主推选的部落首领接班人,一般都要到基层干出一定业绩后方能被确认。舜被推荐为部落接班人,就是在经历了三年基层锻炼之后才正式成为部落首领的。隋兴唐盛的科举制虽有很多弊端,但它从乡试开始,通过层层竞争性的考试选用人才,有效地拓宽了人才竞争的范围,提高了人才的质量。当今世界一些用人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不仅规定进入公务员队伍须经过严格考试,而且还规定考试合格后,先要到基层“像当学徒一样”全面接受工作锻炼。几年后,脱产学习经济、行政管理等理论。学习结束再下到基层机构任职。然后再根据能力和表现,择优提拔重用。

我们党历来重视在基层培养选拔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基层实践是培养锻炼干部的‘练兵场’”“年轻干部要多‘墩墩苗’”。大量事实表明,经基层锻炼培养和逐级选拔上来的领导干部,经受的考验多,阅历丰富,更具有驾驭基层工作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我们应认真研究古今中外选人用人的成功经验,在选任干部中,不但要注重将上级领导机关一些年富力强、见多识广且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同志派下去担负重任,更要注重直接在熟悉基层工作情况、富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基层干部中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让基层真正成为培养锻炼人才的“摇篮”。

三、让基层洒满阳光,须注重加强顶层设计,认真建立“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

俗话说,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教育系统近年在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中,围绕“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目标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对引导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实践告诉我们,吸引人才往基层流动,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激励机制,十分重要。

在政治方面,要着力完善用人制度,拓展人才发展空间。坚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运用公开比选等方式,让上级领导机关工作人员与基层同志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展竞争。注重以台阶和顺向流动的方式历练干部,坚持把基层工作经历作为选任领导干部和晋升高级技术职称的“硬杠杠”,特别是对一些重要岗位的干部任用,应把基层经历作为一重要考虑因素。有道是,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河南省委近几年在对正厅长、市委书记、市长的选用上,正是坚持把基层经历作为一条“硬杠杠”,在基层干部中引起了很大反响,不仅促进了省“墩苗计划”的实施,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在经济方面,要着力完善薪酬制度,提高人才经济待遇。建立基层工作津贴制度,增加基层生活性补贴和工作津贴标准;设立基层引进人才专项补助基金,加大对引进人才的资助力度;鼓励用人单位实行年薪工资、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多种灵活的薪酬制度,提高人才的经济收入水平。

与其同时,要着力营造尊重基层人才的社会氛围。建立荣誉奖励制度,对在基层做出较大或重大贡献的人才,给予地方政府荣誉或国家荣誉,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让他们名利双收。利用各种媒体、各种舆论阵地,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基层人才在改革发展主战场发挥的重要作用,宣传扎根基层、乐于奉献的先进典型,提升基层人才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四、让基层洒满阳光,须注重推动人财物向基层倾斜,不断改善基层工作生活环境。

有言道,人才之于环境,犹如鱼之于水、鸟之于林,水深则鱼知聚,林茂则鸟有归。推动人财物向基层倾斜,改善基层工作生活环境,首先对基层、对在基层一线工作的人才,要树立特别关注、格外关心的情怀。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不少奋战在“两弹一星”建设一线的科研人员因营养不良出现了色盲、浮肿等病症。聂荣臻元帅亲自给各大军区、海空军打电话,请求支援,将募捐来的一批猪肉、黄豆等副食品,全部分配给了专家和技术人员,领导、行政人员一份也没有留。最是情怀动人心。科研人员被深深感动了,他们纷纷表示:现在连毛主席、周总理都在吃白菜汤,却给我们吃肉,就是拼了命,也要搞出“两弹”来。患难见真情。正是这种对一线科研人员的特殊关怀,使我国的“两弹一星”以惊人的速度成功发射,让我们在世界扬眉吐气。今天,虽然生活上不会再发生那样的困难,但对基层、对人才这种特别关注、格外关心的情怀仍不可少。我国正处在大建设、大发展阶段,行行业业都在抢抓机遇,奋力而上,而且都在感到资源不足,资金紧缺。在此情况下,如果对基层、对人才没有一种特别关注、格外关心的情怀,真正舍得将真金白银优先投往基层,恐怕是很难做到的。

推动人财物向基层倾斜,要突出重点,讲究实效,着力把有限的资源用在紧要处。一是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拿出建设城市的劲头和魄力,推进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工作生活环境。尤其要注重加快实施人才安居工程,解决人才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问题。二是突出项目、平台建设。积极利用扶持基层发展的各种资金及基层的资源优势,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载体。国家和地方的一些科研项目、创新平台、人才计划等,要尽可能地多往基层倾斜,并注重以“项目+人才”的模式,促进人才与项目的对接,通过项目带动人才向基层流动。三是突出人力资源配置。组织部门要加大从基层培养选拔使用干部的工作力度,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上级工作部门补充人员,要多向基层招考、遴选、调任。提高基层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比例,增加基层人才晋升中高级岗位的机会。四是突出教育培训。根据基层需要,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培训体系,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术知识更新培训、创新创业培训等。宁夏近些年就是通过“基层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替基层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骨干,受到了基层的热情点赞。

五、让基层洒满阳光,须注重加强统筹协调,努力构建齐抓共管、多方给力的工作格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都要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强化固本强基的思想,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激励人才向基层流动,要切实健全完善领导机制与工作机制,加强对基层人才工作的统筹、协调、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牵头抓总责任,着力在分析基层人才形势、研究基层人才政策、服务基层人才需求、加强基层人才思想教育、营造基层人才发展环境等方面下硬功夫。各级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在制定基层人才政策法规、构建基层人才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基层人才资源市场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党委、政府其他部门要明确职责、各司其职,认真抓好本行业领域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把人才愿不愿意到基层、在基层能否蹲得住、干得好,作为检验工作的一项指标,纳入考核内容,并作为领导班子评优、干部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以保证和促进此项工作的有效落实和持久开展。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征文:2

“共同治理”何以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共同发展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符合各国人民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同舟共济,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全球化的潮流,合历史之法、合时代之情、合现实之需、合未来之理。

(一)合历史之法。“命运共同体”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诞生时,亦即人猿揖别时,就是以共同体(群体)方式存在,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群居生活和共同体生活。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劳动实践的开展,“共同体”成为人类社会基本生存方式,人类社会逐渐凸显出“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因此,实现人类共同的幸福生活,逐渐构成了古今中外思想家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无论是中国圣贤憧憬的“大同社会”,古希腊哲人期盼的“理想国”,还是我们当今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都是对人类命运和发展的真诚关注和理智思考。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阿拉伯等区域性的“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帮助那些至今处于被边缘化的、没有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融入全球化行列。比如,“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沿途各国形成区域共同体,帮助沿线60多个国家参与全球化实践活动,给他们带来丰富的物质利益和精神盛宴。对此,有学者指出,“一带一路” 将把亚欧大陆连成一体,形成区域共同体,沿途各国从中受益颇多。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从世界历史文化中汲取升华了探寻全球发展的逻辑思维,而且传承激活中国“大同”文化的历史精髓。

(二)合时代之情。“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化时代的思想精华,是引领时代发展的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各国利益的高度交融、错综缠绕,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成为人类共同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历史发展的必然。具体而言:一是世界各国命运紧密相连。一国内部的事件或区域事件往往会演变成为全球性事件,而各种全球性的事件也会渗透到一国内部,并影响其发展。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在历史和现实交汇中的命运共同体。二是世界各国的发展紧密相连。国际社会中不公正不平等现象仍然凸显,局部战争和冲突不断发生,战火硝烟不断侵蚀着不少国家的人民生活,饥寒交迫不断地摧残着他们的生命,促进和平发展任重道远???,但是,任何一个地区的战争和冲突,都将危机到世界的和平和其他国家的利益。如何维护世界和平,应对挑战,摆在各国面前。可以说,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融入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共同体”之中。只有树立和平发展的“共同体”意识,才可能远离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三)合现实之需。当今,各国相互联系的程度空前加深、相互矛盾错综复杂,而国家之间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在于公共产品或公共利益。没有公共产品或公共利益,根本不会发生国家之间和区域之间的联系和矛盾。“人类命运共同体”引起国际社会共鸣和支持的根本原因在于关涉各国的根本利益。中国愿意与世界上一切国家一起解决国际公共产品供不应求的国际矛盾,敢于承担责任,并积极地提供公共产品,合国际社会现实之需。比如,据预算,中国倡导成立的亚投行,为亚洲基础设施建设填补了至少8万亿美元的巨大缺口,为区域共同体发展提供新动力,满足相关国家的利益需求,引领各国共同发展。如佐利克所言:“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利益攸关方”。

(四)合未来之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用历史上殖民侵略和战争扩张的大国崛起的传统逻辑,恶言诋毁“人类命运共同体”,试图引导国际舆论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事实上,“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积极地解决当前全球面临的现实问题,而且探索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发展模式。当前,自然灾害,流行疾病,气候变化等,关涉未来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使人类社会成为一个风险与共、现实与未来相互依存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难题,注入新理念,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无论何人身处何方,无论何国家处于何地区,实际上都是处在这个“命运共同体”之中,没有任何人、任何国家或地区可以真正地、有效地、完全独立地解决与未来紧密相连的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难题,共同治理成为必然选择。

可以说,人类社会进入从“国家治理”向“共同治理”转变的时代,打破了传统国家和民族区域的限制,共建一个共同破解全球性发展难题、共享发展成果、共同把握未来的“命运共同体”已经是大势所趋。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征文:3

党员干部要常吃点“野菜”

前几日在菜市场,品类多样的野菜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木兰芽、蒲公英、马齿苋、水芹、白蒿等等,应有尽有。买回几样,简单处理之后品尝,莫名的苦味儿充斥了整个味蕾,但母亲却爱不释口。我问道:“这么苦,怎么吃啊?”母亲笑道:“多吃点就变甜了。”

仔细思量野菜和母亲的话,我不禁想,野菜的这些特性,不正是我们党员干部当有的特质吗?

生于原野――淡泊名利,“心底无私天地宽”。野菜是非人工种植的,靠风力动物等传播种子自然生长,不与佳肴争宠,也不与珍馐斗艳。党员干部肩负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任,淡泊名利才能内心清净、心无旁骛,从而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要充分认识过度之欲的危害,“慎独慎初慎微慎欲”,时刻拧紧三观“总开关”,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弃非分之想。面对名利,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思想上始终保持一份清醒、行动上始终恪守一份理智,坦然面对个人进退得失,不计较、不攀比,真正经受住名利的考验。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正确对待同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群众,以豁达的精神、超然的境界约束自己,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党和国家事业的改革发展上、用在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上。

味觉清苦――品之回甘,“任尔东西南北风”。野菜吃起来大都清淡甚至是清苦的,所以年轻一代大多不愿吃食。与企业、商业等行业相比,党员干部从事的工作任务较重、要求较严、报酬较低,说这份职业“苦”,似乎并未过分。但转念一想,我们党员干部的宗旨是什么,与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靠野菜度过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相比,我们的这点“苦”着实太“甜”了。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是攻克“三大攻坚战”的“先遣军”和“主力军”,必须能在思想上“艰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和全身,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指导思想与本地实际的有机结合。必须在工作上“辛苦”,有一股子狠劲和韧劲,或敢抓敢管、敢于碰硬,或放下架子、潜心调研,或虚心纳谏、妥善解纷,认认真真解决问题,坚定不移抓好落实。必须在生活上“清苦”,“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管住嘴,抵制不清不白之酒;管住手,抵制不法不义之财;管住腿,抵制低俗萎靡之所,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菜尽其用――人尽其能,“天生我材必有用”。有食用价值的野菜登上餐桌,供人朵颐;有药用价值的野菜进汤入药,救病扶伤;无食药价值的野菜妆点江山,绿化自然,“化作春泥更护花”。党员干部身居不同岗位、身负不同职责,当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身处领导职务,要善于统筹谋划,“既做显功也做潜功”,知人善任,公道正派;要学好用好实践好“群众语言”,奋发有为干实事、善作善成做好事;要以焦裕禄、杨汉军等全国优秀领导干部为榜样,真正做到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深处基层一线,要时刻砥砺党员意识,培养担当精神,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不忘定位、紧跟核心,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学做结合、知行统一、奋发有为;要知政策、明大局、察民情、解民困,不断增强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在平凡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

党员干部们,请别忘了吃点“野菜”,犹豫时吃来“定定心”,低沉时吃来“提提神”,浮躁时吃来“败败火”,迷茫时吃来“明明目”……不要怕“苦”,因为“多吃点”,就真的“甜”了。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征文:4

发展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习近平总书记2005年就曾讲过: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政治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与政治形式、政治体系、政治关系、政治活动、政治权力、政治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是国家的执政党,党内的政治文化直接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良莠与否,决定着经济政治社会的兴衰、事业的成败。

发展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始,就重视政治文化的建设,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为发展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提供了科学指引。

要树立“四个意识”。在新时代,健康政治文化的核心生命力就在于令行禁止、讲规矩守纪律的政治习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8900万党员的大党,是一个有严密的制度结构和组织结构的政治共同体,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面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维系先锋队的性质,不仅要靠理论的武装,信仰的支持,自身的建设,还要靠行动的规范。纪律出战斗力,政治意识、核心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需要长期坚持。坚定不移、旗帜鲜明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用实际行动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忠诚核心、追随统帅、拥戴领袖,保证健康政治文化中最活跃的人的力量形成坚强合力的思想基础。

要坚定“四个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清醒认识,来源于对每个阶段中国国情和世情的准确判断,来源于水乳与共同中国人民一起长期奋斗追求的实践。自信者立,自立者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都将被坚决破除,一切不利于公平效率的落后模式都将被重新完善,一切阻挠国家和民族进步的黑恶势力都将被涤荡扫除。

要继承革命文化。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宗旨是什么,追求是什么?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没有无源之水,也没有无本之木。九十年余年的奋斗,中国共产党能成功走到今天,无不是带领中国人民同一切敌人进行革命斗争的结果。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肇始的思想革命到无产阶级领导的以推翻“三座大山”为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确立了基本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革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前,我们仍然在进行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伟大革命斗争,同时还在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开展着自我革命,发展健康的政治文化离不开从源头的革命文化中汲取力量。

发展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必须充分吸收借鉴传统文化

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给中华大地的繁荣、中华民族共同性格的形成提供了滋养、赋予了大量的人文内涵。现代社会,党内政治文化仍然需要传统文化提供最为广阔的文化资源和一定的思想基础,那些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丰富的生活哲学和治国安邦的认知总能在塑造和重构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思想上获得新生,要充分吸收借鉴。

要吸纳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健全的人文精神、成熟的思维体系继而影响政治文化的事例比比皆是。余英时说,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一旦尽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政治文化的主体――党员干部在学生时代就有了传统文化的训练,我们在培训党员干部重塑知识体系规范政治行为时,需要大量加入优秀传统文化科目、国学内容,强调“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为国为民奋斗的远大志向,“千磨万砺还坚韧,要留清白在人间”不屈不挠的坚定,“掩太息以长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良善等仍然有着重要现实的意义。

要倡导清官政治的典型。历史上清官就在民族共同精神里有着崇高的地位,在普通百姓的心里,清官几乎就成了健康政治文化的代表。现时代,也需要依传统文化导向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清官政治,以期形成健康政治文化的共同行政心理。但是宣传清官一定是家徒四壁已经不符合实际,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大幅提升,国家公职人员的收入待遇都在提高,用自己的合法收入吃穿用度符合实际、得体既可。在操作上,应更加强调清清白白做官是一种让人尊敬、令人向往的人格操守和洒脱气度,那些贪腐之人周身散发出的庸俗逐利、骄奢淫逸没有人不心生厌恶。

要下决心遏制腐败文化滋生。优秀的传统文化作用于政治文化会有效凝聚国家和民族的进取精神,最大限度地形成追求进步的合力。但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不利发展健康政治文化的内容,需要引起高度警惕。比如,利益交换借着互通有无、礼尚往来的名义,同乡、同学、同宗的圈子文化以人情社会为幌子来营造利益小集团,骄奢淫逸秉持“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的虚荣,权、钱、色交织在一起奉行着有钱能使鬼推磨、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文化糟粕,人身依附曲解忠孝的本义背离党的组织原则……此类庸俗文化“软”腐败由于相对隐蔽而不易于发现,在党内与时俱进适时推出“八项规定”等有针对性的党内法规,对于发展健康的政治文化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发展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过程中,政治文化的落后与先进、健康与败坏影响着党的施政方略,影响着党的团结和凝聚,影响着政治文化相关联的所有的人和事。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的有力推进,另外一个显著效果就是在清醒而坚定地建设着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生态。

要加强党的建设。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贯穿其中的制度建设,都把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作为总要求。党的建设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对于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坚持和强化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走样,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组织中的合格党员,坚持党纪严于国法,严格执行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切实把党的建设严起来、实起来,使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富有战斗力,我们就有了发展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最广泛的政治基础。

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我国目前正处在综合国力快速上升时期,还处于积累和转型阶段,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社会转型期时常常会因各种主客观因素变化导致人的行为失范。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会建构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文化。严在哪里?严在要求、严在内容、严在形式、严在规范。“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于细。”在长期实践中,我党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纪律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在新时代,就必须要把这些基本规范贯彻好、执行好,让政治生活不流于形式、让政治文化不骛于虚声。

要管住“关键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影响很大,表率作用突出,是干部队伍中的一面旗帜,他们作风清廉,就能以上率下、以模范带头作用在党内形成清正廉明之风,使党内政治文化走上良性循环、激发正能量的道路。反之,从已经处理的薄熙来、令计划、孙政才等案反映出,党员领导干部对党的政治文化破坏尤其严重,甚至遗害流毒长时间都难以清除。保障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就要坚持不论官有多大、位有多高触犯了党纪国法就一定要有一追到底的决心。亡羊补牢尤未晚也。从现实情况看到,这也是行之有效的。

发展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没有高低之分,但文化有立场,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是腐朽的还是进步的。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根在党领导的意识形态”,以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准绳。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遵循。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政治文化环境之中,在这个环境中耳濡目染,自觉不自觉地共同建设政治文化,评判执政理念、培养政治意识、接受政治观念,继而影响反映在言行方式、信仰操守、兴趣爱好、人生追求等具体表现。党内政治文化虽然是在党内形成的,但却引领着社会风气。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求变图存的事迹如汗牛充栋书写在历史之中,是要在植根于这个生于斯、养于斯的中华沃土里将核心价值传承发扬还是接受西方的冲击全盘接受外来的事物。钱穆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西方文化对中国犹如一朵鲜艳的插花,中华文化才是一棵有根有芽、生叶开花的树,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哪个生命力长久是不言自喻的。政治文化范畴也概莫能外。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实精神世界。党的一名高级领导干部从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成长起来,组织上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个人也是历经艰辛。客观上讲,每个贪官也不是天生就要贪腐,但恰恰就是因为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腐蚀,丢失信仰、信念全无、放纵贪欲,才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进而极大地败坏了所处环境里的政治文化。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生就是要追求快乐,阿德勒认为人生是为了追求财富和权力,弗兰克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发现生命的意义。而核心价值观恰在于能解决一个“思想错误”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既是对人民自主独立的承认与保护,也是对中国现实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尊重。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蔓延充斥,客观上也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充实个体的精神世界。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升华认知。“人类所处的是政治时代,在政治时代世界上的正义和理想没有定性分析是不会升华的。”“电车困境”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我们看到曾经以为天经地义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要素在不同认识情景下都会有不同选择。自由主义认为,要保证每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给个人充分的行动空间和自由。功利主义认为,要保证大多数人最大程度的快乐。而理性主义认为,道德和思辨的作用无可替代,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道德的标准不因场景的变化而变化。法治主义认为要坚持绝对的规则,言行要遵循法的约束。没有核心价值的认识和立场,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就不能把握一以贯之的思想道德觉醒与坚持。

生逢这个伟大的时代,每位党员干部都有幸亲自见证社会主义实践的挫折与成就,我们就是伟大斗争的亲历者,我们就是伟大工程的谋划者,我们就是伟大事业的建设者,我们就是伟大梦想的奠基者,先进的健康的政治文化舍我其谁。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百年执着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离梦想如此之近。不忘初心,我们就总能看到理想的灯;继续前行,我们就总能到达光明的彼岸。“行百里者半九十”,“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就能交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答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终有实现的一天。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征文:5

故乡的河流 归去来兮

我老家在皖北谯城十河镇,那儿曾穷在没山没水。

老家原来也有三条河。因它们都“骨瘦如柴”,家乡人不好意思称它们为“河”,羞答答地叫它们“沟”,一条叫芦草河,一条叫红旗河,一条叫长寿河。

人说,大树下面好乘凉;我说,大河两岸好种粮。

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家都向坑塘洼地要粮产,家乡的很多坑塘河沟都被人填平种上庄稼。遭到人的嫌弃,老家那三条沟河好像负气出走一样不见了踪影。沟床中的流水没有了,沟底成为放马牧羊的草场;曾经长满芦苇的长寿沟被人削平种上庄稼。一个地方,如果听不到细碎的流水声,或者看不到一点流水的影子,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啊!

没有了沟河的滋润,老家好像愈来愈穷。

家乡要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出走的沟河不回归,那“沟河”没有波光粼粼,不能拥抱蓝天绿树怎么行?

前几年,单位一位同事被派往我老家帮助脱贫,担任老家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他下去一两年,做了很多工作。村里的水泥路修起来了,家家户户出门都是水泥路;他还帮一些贫困户养羊并找到销路,养羊户一年收入能有十多万元;村里还发展绿色种植,种起了一大片莲藕和中药材,销路也很好;村委会后面的一片闲置土地也建起了文化广场。

说真的,同事的扶贫工作卓有成效。可我有时想,如果同事任职期满回来了,老家的那些扶贫项目还能持续下去吗?以前每每谈到这话题,我就期望同事能用心让老家那些走失的河流回归过来,让他们重新在老家的那片土地上欢快流淌,歌唱着老家人的欢喜和忧伤。家乡的土地并不贫瘠,有了水的滋润,还愁找不到脱贫致富的路子吗?

今年春节前夕,我有闲回老家祭坟。车子在新修的公路上行驶,向车窗外眺望,我突然欣喜看到以前干涸的红旗沟竟然水波粼粼,两岸的树木倒影在水中弯曲着。出走的河流终于开始归来了。我知道,让河流回归比农村娶媳妇要困难得多,这可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能实现的。从河流上游到下游,从一个水系到一个水系,很多沟河都要有流水的身影。让河流手牵手归来,这可要修建很多蓄水闸才能实现。像红旗沟,它的母河――宋汤河也要有一个个蓄水闸,不然,大河的水位下降,红旗沟也不会有水。一条小小的红旗沟能回归故里不知要花费多大的投资。看来,政府对振兴乡村是下定了决心,说做就做。

过去,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现在,水利是脱贫的命脉。

在回老家的路上,我还看到,那曾被老家人放马牧羊的芦草沟也正旧貌换新颜。芦草沟也开始回归,在家乡的蓝天下正自在吟唱。

老家三条河流,如今已回归两个,家乡的生气和灵气也渐渐丰盈起来。只有那条被掩藏的长寿沟还不见踪影,不知长寿沟哪一天能否再飞扬起雪白的芦花。

现在,我老家已整体划入亳州花海大世界项目区。那些家家户户零碎的土地正被大块流转出来,被城里的许多药企辟为药圃,种上了牡丹、白芍、桔梗等品类繁多的中药材。老家人不再以地为生,他们都成了产业工人,靠在土地上打工每天有一二百元的收入。他们正改变着农民的命运。

我想,老家人以后居住在花海大世界,感受着拂面香风,聆听着潺潺流水,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谁还会只向往城市的繁华呢?

种上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有了乡村振兴计划,失去的河流哪能不会回归呢?随着老家旅游业的发展,那条长寿沟也一定会能回来。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老家三条河流的归去来兮,我那深藏在广袤花海里的故乡,真的要富且美、令人神往了。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征文:6

“小老树”礼赞

走过许许多多的林场和保护区,看过的奇树名木无数,却从未有一种树让人如此记忆深刻。

小老树,一种不起眼的老树,一种让平常人看一眼很快就会忘却的老树,一种一生默默守护桑干河流域盐碱地的老树。

说小老树不起眼,并无贬意。从林场工人第一天把它种到这片寸草不生、一眼望不到边、一年四季黄沙漫天的盐碱地上起,迄今已逾40年,它却最高的不过四、五米,最低的只有两米出头。

没有婀娜的身姿,没有伟岸的身材,更没有如云的绿色冠盖――这就是小老树。

 

除了桑干河流域,在全国其他地方都很难出现小老树的身影,故很多人叫不出它的名字也就不足为奇了。

默默守护着桑干河流域,它一辈子生于斯,长于斯,终将枯烂于斯。

“小老树”是林场工人对它的昵称,其大号叫小叶杨。

在一棵40多岁的小老树跟前,一位退休的林场工人动情地说:“别看这些小老树不起眼,可它们真地很顽强,很坚韧,很伟大,每一棵小老树都是守护桑干河的生态英雄。”

想当年,种下此树时,老工人还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大男孩。

那时,这里还没有林场。所谓林场工人,和如今的农民工差不多。一年又一年,他们沿着桑干河流域,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地去种树,这些树后来聚木成林,聚林成森,聚森成场,于是有了而今的林场。

虽为林场工人,但他们和右玉农村的农民一样,早晚两头披星戴月,中午带两个黑窝头充饥。至于交通工具,靠的自然是两条腿了。

场长也和大家一起种树,因为工作需要,才配了一辆除了铃不响哪都响的自行车。四个轮的,那是场部唯一的贵重资产,也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专门运树苗用的一辆手扶拖拉机。

老工人说,当年的桑干河流域盐碱地荒滩,如今成了绿波无垠的林场,成了生态良好的自然保护区,成了风景如画的森林公园,想想心里就美。

是的,白云下,密林间,而今这场部多气派,生态多丰美,交通多方便,生活多么令人向往。

而当年,他们――数以千计的桑干河流域第一代林业工人,每到一个村庄种树,第一件事就是找一个无人居住的窑洞栖身。无论在哪里 ,可以栖身的地方,就是他们的流动场部。

随着种树工人一村又一村的转移,小树苗也在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扎下根来。

随着岁月的四季轮回,他们身后的山头也一年比一年更绿,一直从威震西北的杀虎口绿到远去了金戈铁马的金沙滩……

老工人抚今追昔,感叹不已。

他说,把一棵小苗苗种下去,就当孩子一样看待,就盼它能好好活下去,长成大树。

活下来的树,就长成了今天的小老树。

而我,站在小老树身旁,却依稀看到了老工人当年意气风发的样子。

“现在桑干河流域的生态多好啊,当时哪想到能有今天?”面对首都记者团,老工人自言自语:“真是梦想成真了!”

正是金秋季节,老人远目茫茫金色林海,然后陷入岁月的沉思。

老工人说,曾有人不解地问,行走在桑干河流域,沿河数百里,两岸只能看到小叶杨,早年间为何不种些别的树。

每次闻此言,都会刺痛老工人的心。

他说,旁人哪知道啊,当年桑干河流域的盐碱地唯一能够种活、能够成林的树,也只有小叶杨了。

所以,在桑干河流域,现在我们看到的,未经改造的林地,长的只有一种树,那就是当年的小叶杨,而今的小老树。

老工人说,他们那一代人的使命就是把亿万株小叶杨种活,绿化桑干河流域的盐碱滩,让不毛之地变成绿洲。

随着小老树的渐渐老去,树势衰退的现象逐年凸显,林地功能越来越弱,防护效益越来越差,严重威胁桑干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改造“小老树”势在必行。

否则,绿洲就有可能再次变回荒漠。

好在经过“小老树”数十年的精心呵护,它脚下的盐碱地得到了较好的改良。经过新老林业人前赴后继的技术攻关,改造后的小老树林地,而今已可以种活好几种树。

种好几种树?这也值得夸耀?

是的,很值得夸耀!当年只能种植一种树的地方,而今能种好几种树了,难道不值得夸耀?

尤其,经过不断探索创新,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而今在产生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在为乡亲们产生经济效益。

这就是桑干河畔的小老树,它不仅改变了这片土地的生态环境,而且还改变着这片土地主人公的命运。

右玉县是桑干河流域林业生态建设的先进代表。

“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是右玉精神的精髓,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桑干河流域林业人的最高褒奖。

而右玉精神发祥于桑干河畔,右玉精神更和小老树息息相关,这褒奖自然也有属于小老树的那一份。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诗人龚自珍以花自喻“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的人生情怀。

小老树和龚自珍笔下的“落红”一样,它临老还要为我们奉献宝贵的木材,倒下要用枯枝腐叶为改良身下的土壤做最后的奉献。

最为可贵的是,小老树不仅拥有与生俱来的“面对盐碱地舍我其谁”之坚毅,还拥有老一代林业人“一生为绿化桑干河盐碱地而默默奉献”之品格。

而今,小老树正在桑干河畔的山川沟壑里一天天老去,当年种下小老树的第一代林业工人也一天天老去,但他们为后人抒写的绿色篇章和留下的奉献精神,将如春天的桑干河水绵绵不绝。

新中国解放初期的右玉,风沙肆虐、森林覆盖率仅有可怜3.5%。

如今的右玉,森林覆盖率达到54%,成了天然的“大氧吧”,是众多游客森林观光、养生休闲的目的地――毫不夸张,这就是一个中国奇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在桑干河流域林业人的心里,只要不畏艰苦,迎难而上,盐碱地也会变成绿水青山。

经过半个世纪的岁月洗礼,小老树将老去,种树人也将老去,但桑干河流域林业人不畏艰苦、迎难而上的“小老树精神”将永远不老。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dangtuan/167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