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上党课的报道]党课学习资料;党员干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更新时间:2020-02-28    来源:党课教案-党课讲稿    手机版     字体:

[党员干部上党课的报道]党课学习资料;党员干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党课学习资料;党员干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抓好党员干部这个重点,发挥好他们的引领带动作用。不同于普通群众,党员干部有着人民赋予的特定权力和特定作用。因此,他们要率先垂范,自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价值目标的奋斗者,社会主义社会价值取向的引领者,社会主义个人价值准则的践行者,首先就要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为民

为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共产党人的天职。毛泽东同志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改造世界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社会历史过程是人民群众追求和实现自己利益的过程。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为民,就是要情为民所系,也就是要对人民群众有真挚的感情。人是情感动物,炽热的情感,会使人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使人全身心地投入某种活动、某项事业。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只有具有对人民群众真挚的爱,满怀真情,才有可能牢固地确立起为民的立场和采取为民的行动。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了,有些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通信工具先进了,有些干部与群众的沟通却困难了。这里面首先表现出的是个立场问题、感情问题,也就是说有的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感情淡漠了。我们要自觉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从思想和情深处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以群众的忧乐为忧乐,以百姓的疾苦为疾苦。

为民,就是要权为民所用。党员干部与普通群众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他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习近平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无论官当多大、权有多重,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现在的确有些党员干部在如何对待和使用权力问题上存在着糊涂观念:有的认为权力是上级给的,想问题、办事情不怕群众不满意,只怕领导不注意,逢迎拍马、唯上是从;有的认为权力来源于个人努力、个人奋斗,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奉为信条,滥用权力甚至以权谋私。这些思想和行为是同马克思主义权力观背道而驰的。如果奉行这样的权力观,不出问题、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

为民,就是要利为民所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为民的落脚点。任何工作要不要做、能不能做,都要从人民的需要、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能从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出发。我们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在利益分化、社会多元、社会分层的今天,群众的利益需求越来越多元、多样、多变。要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务实

务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更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大人不华,君子务实。”“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这些思想,就是中国文化注重现实、崇尚实干精神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强调要求真务实。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告诫全党,“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因此,要真正坚持为民,就一定要务实,也就是求真务实。

务实,就是要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讲实情,就是讲事物的本来面貌,讲真话、讲真理。讲真话是一个领导干部真理在身、正义在手、有公心、有正气的重要体现,领导干部一定要本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欢迎和鼓励别人讲真话,愿意讲真话,乐于讲真话。出实招就是要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不提超越阶段的目标,不做不切实际的事情。办实事,就是要求从点滴入手,从具体事做起,力戒形式主义,力戒空谈。求实效,就是要求雷厉风行、狠抓落实,不抓则已、抓则必成,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不好大喜功、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

务实,就是要知难而进,埋头苦干,兢兢业业,锲而不舍。在办实事、求实效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在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世情、国情、党情在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要敢于正视矛盾和问题,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千方百计地去求得矛盾和问题的及时正确解决。要多到矛盾突出的基层去,多到困难较多的一线去,多到难点焦点问题聚集的地方去,在克服困难、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抓落实、促发展、出实绩。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不要换一届领导就兜底翻,更不要为了显示所谓政绩去搞另一套。如习近平同志所说,要有“钉钉子”的精神,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

清廉

清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在我国历史上,注重修身立德、为官廉洁,是许多思想家倡导的政治主张,也是一些正直的士大夫终身恪守的为官准则。南宋吕本中在《官箴》中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其中的“清”,指的就是清廉,即清清白白、干干净净。清正廉洁,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靠着它,我们党赢得了民心,赢得了天下。早在1943年,美国记者斯诺访问延安时被共产党领袖的廉洁节俭的生活所震撼,他断言,这种廉洁节俭的作风会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叫“东方魔力”。他说,共产党战胜国民党的不是飞机大炮,而是廉洁,是靠廉洁换得的民心。

清廉,就是要加强修养、提升境界,不断增强干干净净干事的自律能力。能否清正廉洁,能不能干干净净干事,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说到底是个党性问题。大量情况表明,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并不会因为党龄的增长而必然增强,其道德修养、思想境界也不会因为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升。就是说,加强党性修养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是一个需要终身不懈努力的过程。为此,我们要培养和树立信仰意识、公仆意识、自省意识、敬畏意识、法制意识和民主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政绩观和利益观。

清廉,就是要加强制度建设,自觉接受人民和法律的监督。清廉,既要靠自律,也要靠他律。因为自律难免有松懈的时候,意志可能会有挡不住诱惑的时候。邓小平同志说:“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了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要增强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和依法依规保护监督的意识,自觉把自己置于党和人民事业所要求的各种监督之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凡是重大事项的决策,必须严格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不能搞“一言堂”,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而应该依靠集体智慧和严格程序来决定。凡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能公开的都要依照法律和规定向群众公开,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清廉,就是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政党、一个充斥骄奢淫逸之风的政党,是谈不上清廉的,也不可能兴旺发达。“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在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之际,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今天,我们不但要大力倡导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还要身体力行地勤俭办一切事业;我们不但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继续艰苦奋斗,还要用艰苦奋斗之风彻底扫除享乐主义等浮灰暗尘。要自觉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审慎对待社会交往,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奢靡之风,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为民、务实、清廉是相互关联着的。为民必然要求务实和清廉,也只有务实和清廉,才能真正做到为民。它们共同诠释着共产党人的核心理念——为人民服务。党员干部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会以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自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作者简介:吴向东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首席专家。

来源:光明日报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表明,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认识到实践达到了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报告凝练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融合,符合时代要求,顺应人民愿望。这个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的,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体现了国家、集体、个人三个层次,各个内涵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形成为一个科学系统的整体。这个核心价值观是开放的,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植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吸收了世界各国优秀思想文化成果。这个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的,其表述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来自于人民、发展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有利于人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集在精神层面,落脚在实践层面。要建立国家、社会和个人联动机制,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遵循认知规律,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着力解决好普及性、操作性、机制性问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人们思想的罗盘和坐标、行动的指南和归依。

1.加强宣传教育促内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提是认知认同。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具体要求,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性特质及其与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区别,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引领社会思潮的途径,通过生动鲜活通俗的语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先进性讲清楚、说明白,让人民群众深刻理解、高度认同、形成共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户外广告、手机等多种载体,生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充分发挥文化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作用,引导文学家、艺术家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体现到文艺作品中,让群众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作为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的重点课程,作为党支部组织生活的重要内容,让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中深刻领会。把“三个倡导”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到各级各类教育,覆盖到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到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要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增进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增强人民群众践行的自觉性、自信心、自豪感。

2.注重融入贯穿促转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党的建设之中,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政策、制度,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导向、利益导向和体制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到依法治国的实践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方面,用法律的权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和行动。各个行业、社会各方面结合各自职能,建立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章制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制度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之中,使之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充分发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的示范作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个人谋幸福、为社会促和谐、为国家作贡献的过程中提升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3.推动实践养成促优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行动。注重开展党员干部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公民道德规范的自觉实践者,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制度的约束力,以此带动广大群众自觉实践。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广泛开展符合青少年特点的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精心设计载体、搭建平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普通群众的学习工作、生产生活之中,引导人们从具体事情做起,从基本规范做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养成过程中,要遵循规律,正确处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抓两头带中间,促进人们的行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不断开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生动局面。

4.抓好氛围营造促强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良好环境的熏陶影响。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育良好心态,抵制消极现象,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良好社会风气。新闻媒体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满腔热情地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事物、新典型,理直气壮地批评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唱响网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鼓励发布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传播反动、迷信、淫秽、庸俗等不良内容,共同建设网络文明。社会宣传媒介要注意文化艺术品位,不得出现有伤风化的内容,努力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各种传播载体都要大力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形成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荣、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耻的社会场境,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健全长效机制促固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系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基业工程、灵魂工程,必须建立经常化、长效化的工作机制。建立责任机制,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进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规划,完善措施,扎实推进。建立督查机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分析新问题,加强督促检查,实行综合评价考核,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探索基本规律,改进方式方法,指导面上工作,不断开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局面。建立奖惩机制,褒扬一切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体和个人,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伸张,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批评和惩戒。

人民群众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引导人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只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就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驱动力,进而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基本的道德规范,不断激发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共同奋斗。

作者:徐海荣重庆市委常委、万州区委书记

来源:红旗文稿

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引领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目标引领和道路引领。目标和道路的精神内核是价值观,目标、道路、价值观相辅相成。明确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相应地确立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引领。中国梦,价值魂。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观建设基础工程。

一、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实价值支撑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依据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基本属性,依据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依据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厚血脉,由国家正式确定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一个民族的发展兴旺,离不开进步的核心价值观引领方向;一个国家的团结和睦,离不开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发展壮大、生机勃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坚持与民族性、先进性、科学性、人民性相一致的价值取向,确定了始终保持正确方向的价值航标,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牢固的价值观支持。党的十八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此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作为凝聚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确立了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的基本价值就更加彰显,社会的价值取向就更加明确,全民的价值规范就更加有效,文化的价值建设就更加集中。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底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包括先进价值观念相承接,又要构建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价值体系。两大制度体系的竞争与较量,实质上是两大价值体系的竞争与较量。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内含着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标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基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基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基于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规范。确立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就是确立和增强当代中国的价值自信。

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全党全民族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更加需要中华儿女的团结和谐、同心协力,更加需要形成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目前,发展的失衡、财富的差距、观念的冲突,都使得凝聚价值共识既迫切又艰难。动员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奋斗,必须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作为思想和行动的统一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当代中国的价值需求和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不同地区、民族、行业、阶层的群体,都能够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在共圆中国梦的过程中一起实现人生梦想。

面对全面深化改革趋势下利益矛盾交织的新格局,核心价值观是完善制度和推进治理的价值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必须解决关系复杂的利益问题,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贯彻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靠制度和治理解决利益矛盾。因此,完善制度和推进治理要以一定的价值观为目标牵引,通过价值观赋予制度以灵魂,给予治理以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讲话中突出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正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制度和治理。例如,体现在政法工作上,就是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使我们的司法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

二、核心价值观确定基本价值准则

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又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实践之中,发挥着强劲有力的导向和评价作用。核心价值观表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在国家、社会、公民层面的各种活动和行为中,基本价值依据是什么,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推进民族复兴的纲领、战略、阶段、部署,可以外化为繁荣景象、具体化为数据指标,但都是围绕一定价值准则而展开的,是依据一定价值标准的社会实践。“三个倡导”同时也是中国梦内涵的核心价值,是中国梦为之奋斗追求的价值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价值准则,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要富裕强盛,政治建设要发展民主,文化建设要推进精神文明,社会建设要促进和谐。这些基本价值,是近代以来实现民族复兴的不懈追求,是我们党带领人民90多年连续奋斗的不懈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愈益清晰。现在,明确地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提出,就是把国家的发展目标与价值目标统一起来,把国家的核心利益与核心价值统一起来,把人民的幸福追求与国家的价值追求统一起来。确立了这些基本价值准则,就能够继续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基本价值准则,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承接与超越以往社会形态的价值跃升。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是新社会的标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就是要破除思想观念的束缚、体制机制弊端的障碍,让一切发展要素充分运转,让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挥,这正是社会发展的自由趋势。社会的自由活力表现为社会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发明创造的持续性、追求幸福的主动性、冲破桎梏的强烈性,充满自由活力的社会是蓬勃向上、阳光乐观,鼓励奋斗、百折不挠的社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平等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必然要求,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利的平等性质反映为平等的价值原则。缩小社会分工造成的差别,减少社会流动的门槛,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就是依据公正价值观的基本准则。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法治是社会有序运行的基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地位更加提升。弘扬法治价值观,就要坚决纠正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有效遏制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行为。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构成了中国人的道德形象。开展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倡导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遵守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就形成了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属于公民与国家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爱国价值观要求公民具有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对人民的深切热爱,对民族文化的深层认同,做到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尽心尽力为国奉献,甘洒热血保卫祖国。敬业属于公民与职业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敬业价值观要求公民具有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遵守职业规范,养成职业道德。诚信属于公民与社会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诚信价值观要求公民诚实可信、信守诺言、履行契约、相互信任,保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友善属于公民与他人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友善价值观要求公民心地善良、与人为善,尊重他人、善于包容,友好待人、正当谋利。这四者的统一,就构成了公民信奉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公民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

三、核心价值观强化先进价值驱动

价值观是行动的价值引力,先进价值观是一种推动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精神力量。有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力和坚定的道德责任感,就会产生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就会涌现出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所说的对心中道德律令“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就能够自觉地求真抑假、扬善祛恶、趋美远丑。遵守道德规范不仅仅是出自利害得失的考量,而是总体上基于一种虔诚的道德自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先进价值观的时代符号、中国表达。在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实现中国梦,是需要核心价值观、呼唤核心价值观、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大时代。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张扬中国梦的理想风帆,坚定共创美好未来的信念,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人生价值、社会理想、公民责任所在。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激发得越是充分,效果展现得越是显著,中国梦就越能从梦想到现实,从“憧憬世界”到“创造世界”。

价值多元决定了人们的价值选择。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受不同的价值观驱动,往往在不同的价值观中做出选择。同样对待财富,有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的是不择手段,甚至违法犯罪;同样对待权力,有的是秉公用权、执政为民,有的是以权谋私、滥用权力;同样对待法纪,有的是遵纪守法、不越雷池,有的是目无法纪、徇私枉法等等。这些价值冲突表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牢牢树立与之相适应相符合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引导人们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塑造人、培养人的过程,只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人、化入社会,才能发挥价值观的驱动作用。一是要促进价值理论向价值心理转化。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大力促进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形态向社会心理形态转化,使其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自觉意识和内化价值,真正发挥其教化作用和规范功能。二是要促进价值评价向价值行为转化。价值观并不完全等于价值行为,确立了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公正尺度,还要把行为的褒贬和行为的取舍一致起来,使价值评价机制转化为人的行为机制,使价值评价标准成为人们行为的自觉准则。人的内心世界没有对价值律令神圣和庄严的感情,价值的社会评价就很难规范其行为。三是要促进价值规范向价值示范转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关键问题,是要在现实生活中更多地涌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实际证明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性、可行性、普遍性,从而促使核心价值观在最大程度上进入生活、进入群众、进入社会。人们更多的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他们的价值观念,塑造他们的价值取向。社会先进分子的价值实践,如雷锋、杨善洲、郭明义、罗阳等的先进事迹,就是先进的价值示范,就是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证明。要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思想道德舆论场,引导人们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作者简介:颜晓峰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来源:《光明日报》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发展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基本内容,从国家、社会、个人3个层面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描绘出亿万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和深远意义,使其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发展,进一步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一)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达强盛,既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离不开强大的精神支撑;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既有赖于物质文明的积累,同时也有赖于精神文明的成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迹,也要在精神文化上书写辉煌,通过进步的核心价值观引领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八大报告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表述涵盖全国各方面意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从国家、社会、个人3个层面,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即国富民强,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应有之义。民主、文明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其中,平等、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经济发展环境,各类经济主体的活力就无法释放,持续健康发展就难实现。法治是社会有序运行的基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有力维护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局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让法治的阳光照耀每一块土地。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绳,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国家、社会和我们每个人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奋力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之中,是爱国的重要表现。敬业属于公民与职业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敬业价值观要求公民具有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遵守职业规范,养成职业道德。诚信是公民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要求公民诚实可信、信守诺言、履行契约、相互信任。友善是公民个人之间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要求我们每一位公民都与人为善,尊重他人、善于包容,友好待人。

马克思主义认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告诉我们一个深刻道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对经济基础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合社会力量、凝聚社会共识、解决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当前,改革深水区的矛盾错综复杂,与之相伴随,文化激荡、思想交锋、价值碰撞也更加明显和激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价值上的“最大公约数”,不但能最大限度地为改革的推进整合力量、凝聚共识,也能最大程度地为改革带来的利益调整“减震”。

尤其是当前,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只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有效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让全国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汇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也需要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

坚持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十分重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做什么人,立什么志,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养,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充当着关键角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民教育的基本任务,没有这样的价值观作为教育的主导,就不可能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有其特有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因此,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就需要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仅限于基础教育,还应深入到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各个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每个环节。只有覆盖到所有教育平台,形成长效的教育机制,不断用各种方式和载体加以引导和熏陶,立德树人,才能有效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纸上得来终觉浅。在国民教育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实践的养成不可或缺。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力所能及的爱心活动,各类实践教育基地、职业实训基地,都可以让青少年深刻领悟价值观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将价值观融入日常学习生活里,让“三个倡导”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注重实践教育,开发实践课程,让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密切相连,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不是一两个部门的事情,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一定要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统筹规划、加强工作指导,切实负起责任来。前段时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全面详备地提出了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内容、方法、规划和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各地各部门应认真领会《意见》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到各项制度建设中、贯彻到依法治国方略中、融汇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深化到精神文明活动中,真正让其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改革共识,在国家层面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信念,在社会层面助推公序良俗和文明风尚的形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政策法律约束,对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要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结合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做好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政策措施都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对先进典型、道德模范的关心和帮助,不仅要给予舆论上的推崇和精神上的鼓励,而且应给予物质上的褒奖,以切实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氛围。

(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执笔:李欣平)

来源:经济日报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dangtuan/136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