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凤人物形象分析_把握人物形象四法2

更新时间:2019-06-17    来源:材料分析    手机版     字体:

四凤人物形象分析_把握人物形象四法(2)

把握人物形象四法(2)文章来自:爱师网

把握人物形象四法

□李家邦

一、分析人物所做的事情

作者常常通过人物所做的事情来塑造人物形象,我们则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做事的背景原因、态度方式、结果性质等来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例如,2008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第10题:

卓茂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问题:“这件小事表现了卓茂______的品质,表现了‘马主’______的品质。”

据此,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人物做的事情:卓茂出门时,把自己的马解给一个认错了“其马”的人;那人(“马主”)他日“得亡马”后,最终把马归还给卓茂。

做事的背景:卓茂是在有人亡马误认其马后“心知非是”的情况下“解以与之”的。

做事的态度与做法:明知道那人错认,却不同他争辩,而从车上解下马,送给了那人,自己手拉着车准备赶路。

事情的经过:“问之”→“心知非是,解以与之”→“顾而谓”→“自挽车去”。

结果:“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事情的性质:送马给误认己马的人。

再深究其因:身为丞相府史事的卓茂明知道别人错认,却不同他争辩,更没有呵斥怒骂,相反“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能做到这一点,这不正是因为他有仁爱厚道之德,宽容他人之心吗?

由此可知,卓茂的品质是“仁厚(宽厚、宽容)”。同理,“马主”的品质是“诚实”、知错能改。

二、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

作为社会的人,总是扮演着不同的、多方面的“角色”,和他人构成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关系。作为反映生活的写人作品,无疑会映射出人物与他人之间的特定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和他人是何种关系,对他人的“待人接物”的态度方式怎样,来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

例如,2005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第16题:

④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有一次,他讲课讲到女娲造人的时候,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有的人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添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⑤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写板书的时候,他用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次的一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⑥他的课讲得极好。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大学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⑦他喜欢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倘若有同学说得流畅、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角,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大声地说:“好!满分!”倘若有同学说得不好,他便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一些鼓励。这情景,今天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文章来自:爱师网

把握人物形象四法

□李家邦

一、分析人物所做的事情

作者常常通过人物所做的事情来塑造人物形象,我们则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做事的背景原因、态度方式、结果性质等来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例如,2008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第10题:

卓茂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问题:“这件小事表现了卓茂______的品质,表现了‘马主’______的品质。”

据此,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人物做的事情:卓茂出门时,把自己的马解给一个认错了“其马”的人;那人(“马主”)他日“得亡马”后,最终把马归还给卓茂。

做事的背景:卓茂是在有人亡马误认其马后“心知非是”的情况下“解以与之”的。

做事的态度与做法:明知道那人错认,却不同他争辩,而从车上解下马,送给了那人,自己手拉着车准备赶路。

事情的经过:“问之”→“心知非是,解以与之”→“顾而谓”→“自挽车去”。

结果:“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事情的性质:送马给误认己马的人。

再深究其因:身为丞相府史事的卓茂明知道别人错认,却不同他争辩,更没有呵斥怒骂,相反“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能做到这一点,这不正是因为他有仁爱厚道之德,宽容他人之心吗?

由此可知,卓茂的品质是“仁厚(宽厚、宽容)”。同理,“马主”的品质是“诚实”、知错能改。

二、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

作为社会的人,总是扮演着不同的、多方面的“角色”,和他人构成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关系。作为反映生活的写人作品,无疑会映射出人物与他人之间的特定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和他人是何种关系,对他人的“待人接物”的态度方式怎样,来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

例如,2005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第16题:

④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有一次,他讲课讲到女娲造人的时候,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有的人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添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⑤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写板书的时候,他用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次的一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⑥他的课讲得极好。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大学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⑦他喜欢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倘若有同学说得流畅、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角,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大声地说:“好!满分!”倘若有同学说得不好,他便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一些鼓励。这情景,今天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文章来自:爱师网

把握人物形象四法

□李家邦

一、分析人物所做的事情

作者常常通过人物所做的事情来塑造人物形象,我们则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做事的背景原因、态度方式、结果性质等来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例如,2008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第10题:

卓茂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问题:“这件小事表现了卓茂______的品质,表现了‘马主’______的品质。”

据此,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人物做的事情:卓茂出门时,把自己的马解给一个认错了“其马”的人;那人(“马主”)他日“得亡马”后,最终把马归还给卓茂。

做事的背景:卓茂是在有人亡马误认其马后“心知非是”的情况下“解以与之”的。

做事的态度与做法:明知道那人错认,却不同他争辩,而从车上解下马,送给了那人,自己手拉着车准备赶路。

事情的经过:“问之”→“心知非是,解以与之”→“顾而谓”→“自挽车去”。

结果:“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事情的性质:送马给误认己马的人。

再深究其因:身为丞相府史事的卓茂明知道别人错认,却不同他争辩,更没有呵斥怒骂,相反“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能做到这一点,这不正是因为他有仁爱厚道之德,宽容他人之心吗?

由此可知,卓茂的品质是“仁厚(宽厚、宽容)”。同理,“马主”的品质是“诚实”、知错能改。

二、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

作为社会的人,总是扮演着不同的、多方面的“角色”,和他人构成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关系。作为反映生活的写人作品,无疑会映射出人物与他人之间的特定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和他人是何种关系,对他人的“待人接物”的态度方式怎样,来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

例如,2005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第16题:

④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有一次,他讲课讲到女娲造人的时候,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有的人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添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⑤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写板书的时候,他用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次的一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⑥他的课讲得极好。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大学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⑦他喜欢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倘若有同学说得流畅、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角,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大声地说:“好!满分!”倘若有同学说得不好,他便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一些鼓励。这情景,今天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文章来自:爱师网

问题:阅读第④—⑦段,完成表中要求,填写“刘老师的品质特点”。

首先,我们看人物之间的关系:刘老师和学生们,显而易见,是属于师生关系。

其次,再看刘老师对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是怎样的态度方式:学生“说得流畅、深刻”时,他如痴如醉地欣赏,热情洋溢地夸赞——“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角,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大声地说:‘好!满分!’”;遇到学生说得不好时,关切细语,点头鼓励——“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一些鼓励。”

最后,我们追根问底,提炼概括:刘老师对学生们如此的赏识鼓励,不正是源于他对学生深深的关爱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吗?这不正反映出刘老师敬业爱生的优秀品质吗?

据此,人物品质可填“敬业爱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三、分析文中他人的反应、看法或人物的前后变化

人物的所作所为,会引起他人的反应,引起他人的看法评价。作者也常常“借人写人”,借他人的反应评价,从侧面间接表现,巧妙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所发生的事情而产生一些变化,甚至根本性的巨变。我们比较人物的前后变化,分析其根源,辨析其本末,抓住其本质,可以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如上面选文第⑥段,我们完全可以抓住学生听刘老师讲历史课的强烈反应的语句,进行品味分析。刘老师“慷慨陈词”讲我国“历代的民族英雄”时,“使我们激动得落泪”;他“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常常哽咽”时,“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大学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深入剖析。学生们之所以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是因为他们不仅仅钦佩刘老师渊博的知识学识,更享受到了他声情并茂地讲课的精湛的教学艺术,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灵被他那激荡于胸而洋溢于言行的爱国的热情所深深震撼,强烈感染了。

由此,刘老师的品质可以提炼为:热爱祖国。

四、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与对人物的评价

作者常常运用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人物描写方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环境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采用烘托、对比等方法来丰满人物形象;情不自禁地直接发表自己对所写人物的看法评价,来突出人物形象。

例如,2005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第17题:

⑨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还没有笼罩校园上空的时候,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看他放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让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扯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蹿入云霄。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飘起得意十足的稚气,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年过五十的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样?

问题:为什么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留给“我”的印象最深?

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分析刘老师行为举止与心理追求的对比,和学生年龄的对比,不难发现刘老师热爱生活、追求快乐、童心未泯、充满蓬勃朝气;再看看作者对人物的直接评价,“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是作者评价人物形象的点睛之笔。最后,再根据试题要求,组织语言,灵活答题。

此题答案:“(1)年过五十有残疾的老师,在放风筝时表现出生命的力量震撼了‘我’。(2)刘老师对生活有着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

本文来源:http://www.cyloushi.cn/dangtuan/107628.html

猜你感兴趣